煤矸石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09852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矸石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煤矸石是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共同沉积的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混合在一起的岩石,通常呈薄层和在煤层中或煤层顶、煤层底,是在煤矿建设和煤炭采掘、洗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数量较大的矿山固态排弃物。煤矸石按主要矿物含量分为黏土岩类、砂石岩类、碳酸盐类、铝质岩类。按来源及最终状态,煤矸石可分为掘进矸石、选煤矸石和自然矸石三大类。煤矸石代替粘土作为制砖原料,可以少挖良田。烧砖时,利用煤矸石本身的可燃物,可以节约煤炭,煤矸石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需要进行烘干处理,现有的煤矸石烘干装置结构复杂,烘干效果差,自动化程度低,影响整个加工质量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煤矸石烘干装置,使其具有烘干效果好的优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一种煤矸石烘干装置,包括烘干室和鼓风机,所述烘干室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鼓风机的排风口与烘干室连通,所述烘干室内设置有倾斜布置的导料网板,所述导料网板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导料网板的高端与烘干室一侧铰接,导料网板的低端与烘干室另一侧滑动连接,与导料网板低端连接的烘干室侧壁设置有出料口,导料网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伸入第一板体内且与第一板体滑动套接,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内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一板体内壁连接,第二板体顶部沿第二板体长度方向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沿第二板体宽度方向延伸,凹槽处设置有与凹槽滑动连接的挡条,所述挡条通过第二弹簧与凹槽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三弹簧与烘干室底部连接。

进一步,与导料网板低端连接的烘干室侧壁设置有与第二板体滑动连接的弧形滑槽。

进一步,烘干室一侧设置有与出料口连通的储料箱。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煤矸石烘干装置,包括烘干室和鼓风机,所述烘干室顶部设置有进料口,所述鼓风机的排风口与烘干室连通,所述烘干室内设置有倾斜布置的导料网板,所述导料网板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导料网板的高端与烘干室一侧铰接,导料网板的低端与烘干室另一侧滑动连接,与导料网板低端连接的烘干室侧壁设置有出料口,导料网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伸入第一板体内且与第一板体滑动套接,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内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与第一板体内壁连接,第二板体顶部沿第二板体长度方向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沿第二板体宽度方向延伸,凹槽处设置有与凹槽滑动连接的挡条,所述挡条通过第二弹簧与凹槽底部连接,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三弹簧与烘干室底部连接。该结构的烘干装置,具有烘干效果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煤矸石烘干装置,包括烘干室1和鼓风机2,所述烘干室顶部设置有进料口3,所述鼓风机的排风口与烘干室连通,所述烘干室内设置有倾斜布置的导料网板,所述导料网板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5,导料网板的高端与烘干室一侧铰接,导料网板的低端与烘干室另一侧滑动连接,具体的,与导料网板低端连接的烘干室侧壁设置有与第二板体滑动连接的弧形滑槽11,与导料网板低端连接的烘干室侧壁设置有出料口6,烘干室一侧设置有与出料口连通的储料箱12,导料网板包括第一板体41和第二板体42,所述第二板体伸入第一板体内且与第一板体滑动套接,第二板体位于第一板体内的一端通过第一弹簧7与第一板体内壁连接,第二板体顶部沿第二板体长度方向间隔并列设置有多个凹槽,所述凹槽沿第二板体宽度方向延伸,凹槽处设置有与凹槽滑动连接的挡条8,所述挡条通过第二弹簧9与凹槽底部连接,挡条处于第一板体内部时,在第一板体内壁的限定下,挡条缩入凹槽内,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当第二板体带动挡条脱离第一板体的限定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挡条部分卡入凹槽,部分露出第二板体顶部,所述第一板体通过第三弹簧10与烘干室底部连接。对煤矸石进行烘干时,煤矸石由进料口进入烘干室内,被导料网板接住,在导料网板上边传送边进行烘干,鼓风机使烘干室内形成冷热均匀的气流场,从而保证煤矸石烘干的均匀性和效果,烘干后的煤矸石由出料口排出,被储料箱收集,在烘干过程中,导料网板上堆积的煤矸石越多,导料网板绕铰接点向下翻转的角度越大,在导料网板翻转过程中,第一弹簧推动第二板体滑动,使第二板体始终与弧形滑槽接触,导向网板向下翻转的角度越大,第二板体滑出第一板体的尺寸也越大,相应的,脱离第一板体限定的挡条也越多,挡条对煤矸石起阻挡作用,从而延长了煤矸石通过导料网板的时间,保证了煤矸石的烘干效果,当导料网板上煤矸石减少时,第三弹簧推动第一板体逐步复位,第二板体也逐步缩回第一板体内,挡条也逐步缩回凹槽并随第二板体一起逐步缩回第一板体内。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