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磁炉灶具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8327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新型电磁炉灶具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电磁炉灶具组件。



背景技术:

电磁炉又称为电磁灶,1957年第一台家用电磁炉诞生于德国。1972年,美国开始生产电磁炉,20世纪80年代初电磁炉在欧美及日本开始热销。电磁炉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即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原因可参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这是涡旋电场推动导体中载流子(锅里的是电子而绝非铁原子)运动所致;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

现有技术中,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溢流现象时没有报警提示功能和溢流处理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电磁炉灶具组件,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新型电磁炉灶具组件,包括炉体、溢流防护罩和平底锅,所述炉体的中部具有加热区域,所述炉体的上表面绕所述加热区域边缘处均布多个插接槽;

所述溢流防护罩的底面上具有与所述插接槽一一对应的插接柱,所述溢流防护罩与所述炉体的上表面通过所述插接槽和所述插接柱相互可拆卸的插接;

所述溢流防护罩包括内环板和环形托盘,所述环形托盘固定于所述内环板的外侧壁下沿处,所述环形托盘的上表面为内凹的弧面,所述内凹的弧面上具有液位感应器和报警器,所述液位感应器和所述报警器之间电连接;

所述平底锅的外壁上具有弯折环板,所述内环板的内径与所述平底锅底部的外径适配,当所述平底锅的底面放置于加热区域上时,所述内环板围绕于所述平底锅的外侧面,且所述内环板的上沿伸入所述弯折环板内。

进一步,所述环形托盘的外沿内径大于所述弯折环板外沿的内径,所述环形托盘外沿的高度大于所述环形托盘内沿的高度,当所述插接槽与所述插接柱相互插接时,所述溢流防护罩的底面能与所述炉体的上表面接触。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有效防止使用过程中的溢流现象,及时对异常状况进行报警,使用更加方便;具有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方观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炉体;2-溢流防护罩;3-内环板;4-环形托盘;5-平底锅;6-弯折环板;7-液位感应器;8-插接柱;9-插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电磁炉灶具组件,包括炉体1、溢流防护罩2和平底锅5,炉体1的中部具有加热区域,炉体1的上表面绕加热区域边缘处均布多个插接槽9;

溢流防护罩2的底面上具有与插接槽9一一对应的插接柱8,溢流防护罩2与炉体1的上表面通过插接槽9和插接柱8相互可拆卸的插接;

溢流防护罩2包括内环板3和环形托盘4,环形托盘4固定于内环板3的外侧壁下沿处,环形托盘4的上表面为内凹的弧面,内凹的弧面上具有液位感应器7和报警器,液位感应器7和报警器之间电连接;

平底锅5的外壁上具有弯折环板6,内环板3的内径与平底锅5底部的外径适配,当平底锅5的底面放置于加热区域上时,内环板3围绕于平底锅5的外侧面,且内环板3的上沿伸入弯折环板6内。

使用时,由于弯折环板6扣合于内环板3上,因此,发生溢流现象时,溢流液可在弯折环板6的导向下直接进入环形托盘4中,此时液位感应器7将信号发生至报警器,及时对溢流现象进行反馈报警,避免险情的发生。其中溢流防护罩2与炉体1可方便的拆装,便于溢流防护罩2的清洁,也能最大限度保证炉体表面的洁净。

环形托盘4的外沿内径大于弯折环板6外沿的内径,环形托盘4外沿的高度大于环形托盘4内沿的高度,当插接槽9与插接柱8相互插接时,溢流防护罩2的底面能与炉体1的上表面接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