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2831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壁挂式室内机送风时,是通过风轮将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吹出的。当用户处于该空调器送风范围内时,从空调器出风口吹出的气流,流速较快,会直接吹向用户。尤其在炎热的夏季,如果冷风长时间地直接吹在用户体表,容易导致人体不适,不利于用户身体健康,尤其对于老人、小孩等更容易引发感冒等疾病。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旨在实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以提高用户使用该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挡风板及第一驱动装置;所述壳体包括面壳,所述面壳的下端具有一出风口;所述挡风板于其板面上贯设有多个散风孔,所述挡风板滑动安装在所述面壳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连接所述挡风板,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滑动以打开或盖合于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侧的曲柄及第一电机,所述曲柄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所述曲柄的外端与所述挡风板的下端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曲柄转动而带动所述挡风板滑动。优选地,所述曲柄的外端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挡风板的内板面设有凸耳,所述凸耳与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轴连接。优选地,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设于所述出风口的风门,所述风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以转动打开或关闭所述出风口。优选地,所述风门的内侧面设有保温层。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用以形成出风风道的蜗壳,所述蜗壳内安装有导风板及与所述导风板连接的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导风板于所述出风口内转动。优选地,所述挡风板的宽度大于所述出风口的高度。优选地,所述面壳的上端设有沿所述空调室内机长度方向延伸的隆起部。优选地,所述散风孔为圆孔或条形孔。优选地,所述散风孔的贯设方向呈弯曲设置。优选地,所述散风孔的外端自内向外呈弧形扩口状设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挡风板的板面上贯设有多个散风孔,并将挡风板滑动安装于面壳上,利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于所述面壳上沿上下向滑动,以打开或盖合于出风口。当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向下滑动至盖合所述出风口时,所述空调室内机吹出的气流自挡风板上的散风孔吹出,气流风速减小,且被打散而变得柔和,从而使得用户感觉不到风,实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效果,以此提高使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当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向上滑动至离开所述出风口时,出风口处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实现快速制热或制冷,且此时挡风板贴靠在面壳上,挡风板占用空间小。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无风感出风,以提高用户使用该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同时还减小了所述空调室内机占用的空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挡风板位于出风口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空调室内机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挡风板位于出风口上方,且导风板向上偏转至出风口上边沿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3中挡风板偏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风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导风板偏转至出风口上边沿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1中挡风板偏转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15为图13中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挡风板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挡风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400风门110面壳500曲柄111进风口600曲轴杆112出风口1换热器113隆起部2风道组件120蜗壳3散风孔200挡风板4让位槽300导风板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则该“室外侧”、“室内侧”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室外侧”、“室内侧”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及包括有所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无风感出风,以提高用户使用该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100、挡风板200及第一驱动装置;其中,壳体100包括面壳110,面壳110的下端具有一出风口112;挡风板200于其板面上贯设有多个散风孔3,挡风板200滑动安装在面壳110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安装于壳体100内,且连接挡风板200,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用以驱动所述第一挡风板200滑动以打开或盖合于出风口112。壳体100包括后壳,所述后壳与面壳110围合形成供换热器1及风道组件2安装的空腔,面壳110的顶部具有进风口111,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室内的气流自进风口111进入,经换热器1换热后,经风道组件2引导到出风口112送出。挡风板200滑动安装在面壳110上,以使得挡风板200可沿上下向滑动。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的起始阶段,可利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200向上滑动至打开出风口112,出风口112处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实现快速制热或制冷;而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工作一段时间后,可利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200向下滑动至盖合出风口112,出风口112处的出风气流通过挡风板200上的散风孔3而流向室内,在此过程中,出风气流的风速减小,且被打散而变得柔和,从而使得用户感觉不到风,实现所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散风孔3的形状和排布方式不设具体限定,散风孔3可以为圆孔或条形孔,当然也可以是不规则通孔。但值得注意的是,多个散风孔3应较为均匀的排布在挡风板200的板面上,以确保挡风板200散风较为均匀,避免出现局部出现无风或局部散风的风速过大等情况。至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以是连杆机构或者摇杆机构,只要求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挡风板200沿上下向滑动即可,具体将在后文中有详细介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挡风板200的板面上贯设有多个散风孔3,并将挡风板200滑动安装于面壳110上,利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200于面壳110上沿上下向滑动,以打开或盖合于出风口112。当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200向下滑动至盖合出风口112时,所述空调室内机吹出的气流自挡风板200上的散风孔3吹出,气流风速减小,且被打散而变得柔和,从而使得用户感觉不到风,实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效果,以此提高使用所述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当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驱动挡风板200向上滑动至离开出风口112时,出风口112处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实现快速制热或制冷,且此时挡风板200贴靠在面壳110上,挡风板200占用空间小。由此可见,本发明的空调室内机,能够实现无风感出风,以提高用户使用该空调室内机的舒适度,同时还减小了所述空调室内机占用的空间。请参阅图3,所述第一驱动装置有多种结构,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设于壳体100内侧的曲柄500(可参阅图13和图14),以及第一电机(未图示),曲柄500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曲柄500的外端与挡风板200的下端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曲柄500转动而带动挡风板200滑动。具体地,挡风板200的下端设有两曲柄500,每一曲柄500包括内连杆及与所述内连杆连接的外连杆,所述内连杆与所述外连杆之间呈一朝上的夹角设置,所述夹角为80°~130°,如90°、100°、110°或120°;至少其中还一曲柄500的内连杆与所述第一电机的驱动轴连接,所述外连杆与挡风板200的下端部连接。如此设置,使得曲柄500只需转动较小的角度,即可带动挡风板200滑动较大的距离。请参阅图3,为方便曲柄500转动,出风口112的两端设有为曲柄500转动让位的让位槽4。显然,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并不局限于此种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可以包括第一电机和摇杆,所述摇杆的内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诶,所述摇杆的外端与挡风板200连接,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所述摇杆转动而带动挡风板200滑动。在本实施例中,利用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即可驱动挡风板200沿上下向滑动。但是,为了便于挡风板200滑动,也可以在面壳110的外表面设置沿上下向延伸的导槽,并在挡风板200的内表面设置与所述导槽对应的导筋,以使挡风板200沿所述导槽滑动。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用以形成出风风道的蜗壳120,蜗壳120内安装有导风板300及与导风板300连接的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用以驱动导风板300于出风口112内转动。蜗壳120包括上蜗壳和下蜗壳,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未图示)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安装于所述上蜗壳;导风板300的两端设有转轴,至少其中一所述转轴与所述第二电机的驱动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导风板300转动。值得一提的是,为壁面导风板300在出风口112转动的过程中,导风板300与蜗壳120发生干涉,导风板300的宽度应小于出风口112的高度。通过调节挡风板200的位置和导风板300的偏转角度,可实现常规出风模式和无风感出风模式,例如:请参阅图1和图2,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的起始阶段,需要快速对室内进行降温,故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上滑动以贴靠到面壳110上,并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导风板300转动水平位置,此时为常规出风模式,出风口112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实现快速制冷。请参阅图3和图4,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一段时间后,出风气流较为寒凉,若仍然向室内直接吹风,即直接吹向用户,必然会导致用户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故此时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下滑动至出风口112,此时为无风感出风模式,出风口112的出风气流通过挡风板200上的散热孔扩散出去,以此减小出风气流的风速,使得出风气流变得柔和,实现所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请参阅图5,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制热时,出风气流较为温和,故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上滑动以贴靠到面壳110上,并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导风板300转动出风口112上边沿,此时为常规出风模式,出风气流受导风板300的止挡,而向下吹至室内的底层,起到暖足效果,其制热效果更佳。请参阅图6和图7,为了通过改变挡风板200的倾斜角度,以改变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挡风板200与曲柄500的外端转动连接。故在本实施例中,曲柄500的外端安装有驱动电机(未图示),挡风板200的内板面设有凸耳(未图示),所述凸耳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具体地,在曲柄500的外端设置一安装座(未图示),所述安装座具有一空腔,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所述空腔内,所述凸耳设置有一转轴,所述转轴伸入至所述空腔内而与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连接,从而利用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偏转,以有效控制出风口112的出风方向。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在所述凸耳上设置一轴孔,所述驱动电机的驱动轴直接安装于所述轴孔亦可。请参阅图7,当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外偏转时,出风气流于出风口112处被划分成三股气流,其中,第一股气流(如图中i所示)自挡风板200上的散风孔3吹出,该第一股气流的风速减小,且被打散而变得柔和,从而使得用户感觉不到风,实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效果;第二股气流(如图中ii所示)自出风口112的下边沿与挡风板200下边沿之间的下间隙直接吹出,由于该下间隙朝向所述空调室内机的挂墙,故该第二股气流不会吹向用户;第三股气流(如图中iii所示)自出风口112的上边沿与挡风板200的上边沿之间的上间隙吹出,由于该上间隙朝向墙顶,故该第三股气流亦不会直接吹向用户。请再次参阅图7,为避免出风气流向上吹出时,出风气流扩散自进风口111,而自进风口111回流,故在面壳110的上端设有沿所述空调室内机长度方向延伸的隆起部113。利用隆起部113,止挡出风气流向进风口111流动,从而避免出风气流回流。请参阅图8和图9,本发明空调室内机的第二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设于出风口112的风门400,风门400与壳体100转动连接,以转动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2。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包括安装于壳体100内的第三电机(未图示)及曲轴杆600,曲轴杆600的内端与所述第三电机连接,曲轴杆600的外端与风门400连接,通过所述第三电机驱动风门400转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2。请参阅图9,当空调室内机不工作时,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上滑动以贴靠到面壳110上,且所述第三电机驱动风门400转动以关闭出风口112。请参阅图10和图11,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的起始阶段,需要快速对室内进行降温,将风门400打开,挡风板200贴靠于面壳110上,导风板300转动至与出风气流的方向平齐,此时,出风口112的出风气流直接吹向室内,实现快速制冷。请参阅图13和图15,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一段时间后,出风气流较为寒凉,不易直接吹向用户。故可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下滑动至出风口112,然后通过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偏转,使得出风气流划分成两股气流,第一股气流仅挡风板200上的散风孔3扩散出去,第二股气流向上吹出,避免直吹向用户,从而实现所述空调室内机无风感出风。请参阅图12,当所述空调室内机制热时,出风气流较为温和,故通过所述第一电机驱动挡风板200向上滑动以贴靠到面壳110上,并通过所述第二电机驱动导风板300转动出风口112上边沿,以使得出风气流受导风板300的止挡,而向下吹至室内的底层,起到暖足效果,其制热效果更佳。请再次参阅图15,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时,风门400处于打开状态,风门400的内外两侧的温差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风门400的外表面凝结成冷凝水。故优选地,在风门400的内侧面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采用保温材料制成,如保温棉或保温泡沫。还请参阅图15,基于上述实施例,挡风板200的宽度大于出风口112的高度,一方面增大了挡风板200的散风面积,有利于增大散风范围;另一方面延长了出风气流向上吹出的风道,从而增大了部分气流向上吹出的距离,最后自然沉降以形成喷淋状为室内降温达到更好的制冷效果。请参阅图16,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若散风孔3呈直筒状贯设挡风板200,则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制冷时,气流通过散风孔3后直接吹向外侧,气流未经过挡风板200的外板面就直接吹出,导致挡风板200的内侧与其外侧的温差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在挡风板200的外板面凝结成冷凝水。故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优选地,散风孔3的外端自内向外呈弧形扩口状设置。当气流自挡风板200的内板面散风孔3吹出时,气流在散风孔3的扩口端平缓地向外扩散至挡风板200的外板面,以此平衡挡风板200内外两侧的温差,从而避免在挡风板200的外板面形成有成冷凝水。请参阅图17在其他实施例中,为达到更佳的无风感效果,散风孔3的贯设方向呈弯曲状设置,以使得散风孔3的呈弯曲状贯设第一挡风板200或第二挡风板200,相对于直筒状的散风孔3而言,本实施例中,弯曲状的散风孔3的风阻较大,更有效降低出风口112的气流风速,从而实现更佳的无风感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