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换热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9371发布日期:2018-06-08 18:3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高效换热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高效换热器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换热器使用循环冷却水来换热,由于水质本身硬度以及蒸发浓缩的原因,循环过程中钙镁离子浓度会逐渐升高,容易在换热器内结垢,这样不仅影响换热器的效率,还会降低换热器的使用寿命。目前市场上对换热器除垢主要通过阻垢剂来减少阻垢,但阻垢剂会对换热器本身造成腐蚀,损坏换热器,这就造成换热器寿命减短,被当做生产耗材的情况,造成了成本严重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阻垢、不易损坏,并且提高寿命的高效换热器系统。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高效换热器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控制泵、电解槽、去沉淀单元、除气泡单元、换热器以及储水罐,去沉淀单元包括第一动力泵和第一水力旋流器,除气泡单元包括第二动力泵和第二水力旋流器,该高效换热系统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进水控制泵、电解槽、第一动力泵以及第二动力泵均与控制系统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循环水通过电解槽去除其中的钙镁离子,再通过去沉淀单元分离掉沉淀,通过除气泡单元去除循环水中的气泡,这种高效换热器系统避免了换热器经常遇到的结垢问题,也避免了使用阻垢剂对设备造成腐蚀的情况发生,不易损坏设备,从而实现了换热器高效工作和长寿命工作的目的。

作为优先,电解槽为U型结构,电解槽壁面上分别对称设置有阴极和阳极,采用该结构,循环水流过电解槽的过程中可以持续发生电解反应。

作为优先,第一水力旋流器包括第一旋流器本体以及与第一旋流器本体连接的循环水溢出通道,第一旋流器本体包括一个供沉淀排出的第一出口,循环水溢出通道包括一个供循环水流出的第二出口,采用该结构,沉淀物在第一旋流器本体的内壁面上逐步向下沉积,从第一出口排出,去除颗粒物的循环水从循环水溢出通道的第二出口流出。

作为优先,循环水溢出通道还包括开设在通道壁上的若干通孔,采用该结构,可以增加循环水进入循环水溢出通道的速度,提高水流循环效率。

作为优先,第二水力旋流器包括第二旋流器本体,第二旋流器本体包括开设在第二旋流器本体上供气体排出的气体排放管以及开设在第二旋流器本体上供循环水流出的第三出口,采用该结构,可以将循环水中的气体从气体排放管,从而去除循环水中的气泡。

作为优先,第一水力旋流器和第二水力旋流器均包括一个蝶形阀门,蝶形阀门均包括碟板以及与碟板连接的开度控制器,采用该结构,在第一水力旋流器中,循环水通过碟板进入到第一旋流器本体内,工作人员可以调整开度控制器来匹配流量,得到最好的分离效果;在第二水力旋流器中,以任意调节第二水力旋流器上的蝶形阀门的开度控制器,可以根据水中气泡的情况调整合适的流量以取得最好的分离效果。

作为优先,第二旋流器本体上的气体排放管内设置有一个分离锥,分离锥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盘形结构,该盘形结构上开设有若干贯通缝隙,采用该结构,可以通过分离锥来对气体形成扰动,提高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器系统的第一水力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器系统的第二水力旋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器系统的分离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高效换热器系统的电解槽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控制系统;2、进水控制泵;3、电解槽;4、去沉淀单元;5、除气泡单元; 6、换热器;7、储水罐;8、第一动力泵;9、第一水力旋流器;10、第二动力泵;11、第二水力旋流器;12、第一旋流器本体;13、循环水溢出通道;14、第一出口;15、第二出口; 16、第二旋流器本体;17、气体排放管;18、第三出口;19、碟板;20、开度控制器;21、分离锥;22、盘形结构;23、阴极;24、阳极;2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并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描述实用新型,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并不受限于该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效换热器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进水控制泵2、电解槽3、去沉淀单元4、除气泡单元5、换热器6以及储水罐7,去沉淀单元4包括第一动力泵8和第一水力旋流器9,除气泡单元5包括第二动力泵10和第二水力旋流器11,该高效换热系统还包括一个控制系统1,进水控制泵2、电解槽3、第一动力泵8以及第二动力泵10均与控制系统1连接。

作为优先,如图5所示,电解槽3为U型结构,电解槽3壁面上分别对称设置有阴极23 和阳极24,循环水流过电解槽的过程中可以持续发生电解反应,即使循环水流速较快也能取得较好的电解效果。

作为优先,如图2所示,第一水力旋流器9包括第一旋流器本体12以及与第一旋流器本体12连接的循环水溢出通道13,第一旋流器本体12包括一个供沉淀排出的第一出口14,循环水溢出通道13包括一个供循环水流出的第二出口15。

作为优先,循环水溢出通道13还包括开设在通道壁上的若干通孔25。

作为优先,如图3所示,第二水力旋流器11包括第二旋流器本体16,第二旋流器本体 16包括开设在第二旋流器本体16上供气体排出的气体排放管17以及开设在第二旋流器本体 16上供循环水流出的第三出口18。

作为优先,如图2、图3所示,第一水力旋流器9包括一个蝶形阀门,第二水力旋流器 11也包括一个蝶形阀门,蝶形阀门包括碟板19以及与碟板19连接的开度控制器20,采用该结构,在第一水力旋流器9中,循环水通过碟板19进入到第一旋流器本体12内。

作为优先,第如图3所示,二旋流器本体16上的气体排放管17内设置有一个分离锥21,如图4所示,分离锥21的底部设置有一个盘形结构22,该盘形结构22上开设有若干贯通缝隙。

高效换热器系统的换热原理为:将循环水储存在储水罐7中,控制系统1控制进水控制泵2工作,使循环水自储水罐7流入电解槽3,控制系统1对电解槽3供电,通过适当的电流电压控制,在电极间发生电解反应,使循环水中的钙镁离子形成沉淀析出,包含沉淀的循环水进入到去沉淀单元4,通过第一动力泵8使循环水进入到第一水力旋流器9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沉淀物从第一旋流器本体12上的第一出口14排出,去除沉淀物的循环水从循环水溢出通道的第二出口15流出,去除沉淀后的循环水进入到除气泡单元5,通过第二动力泵10使循环水进入到第二水力旋流器11中,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循环水中的气体从第二旋流器本体16的气体排放管17中溢出,去除气体的循环水从第二旋流器本体16的第三出口 18流出,处理后的循环水通过换热器6进行换热后,再流入储水罐7,按照上述步骤循环进行,可以将循环水的硬度保持在较低的水平,持续保护换热器,使用中需要定期对电解槽3 的阴极23和阳极24表面进行清理,防止有沉淀物吸附在电极上影响电解作用,该高效换热器系统可以通过电解作用可以在循环水流经电解槽的过程中去除钙镁离子,并且可以迅速分离沉淀和气泡,避免使用阻垢剂,在保证换热器高效工作的同时,延长换热器的使用寿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