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14157发布日期:2021-03-19 10:52阅读:58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路途出现的颠簸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力。这些冲击力的存在,会导致空调器内部的零件发生相互接触、碰撞、摩擦,对于空调器的外观件及运动部件而言,这些碰撞接触不仅会导致零件外观受到损坏,还会影响运动部件里的零件配合关系。例如,通常导风板通过安装板的开口侧卡入安装板,由于安装孔位不是完全封闭的,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颠簸产生的冲击力,有可能导致导风板从开口侧脱出,导致导风板出现变形、与其它零件发生碰撞等异常,对零件表面产生刮花、碰损等不良影响,另外,导风板属运动部件,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冲击出现的变形会影响与电机的配合关系,上电开机时导风板会有抖动、异响的隐患,影响运动部件的可靠性及用户体验。因此,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如何对外观件、运动部件等零件提供良好的防护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在运输过程中对导风板、前门板以及周边零部件提供良好防护作用的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外壳、门板、缓冲件和多个导风板,空调外壳上设置有出风口和滑轨,门板与滑轨配合连接并可沿着滑轨往复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导风板安装在出风口处,多个导风板沿着出风口的宽度方向布置,缓冲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导风板上,缓冲件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每个导风板均卡设在对应的安装槽内。缓冲件在滑轨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空调外壳和门板上。

由上述方案可见,装配时,将缓冲件安装到导风板上,并使得导风板卡在安装槽内,这样,可以对导风板进行定位,防止导风板受到冲击力而出现的窜动现象,避免导风板脱出,进而避免零件与零件之间在运输过程中的相互接触、碰撞。同时,在滑轨的延伸方向上,缓冲件的两端分别抵接在空调外壳和门板上,从而防止门板滑动,在门板运输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护。

通过利用缓冲件的缓冲性能,抵消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冲击力,保证导风板在运输过程不出现窜动、脱出、变形,避免了与其余零部件发生摩擦,保证了外观质量,同时保证了运动部件的可靠性。每个导风板均卡设在对应的安装槽内,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相邻两个导风板之间出现接触,从而发生摩擦刮花的现象。同时,由于缓冲件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虽然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始终与其余零部件接触,但是并不会对其余零部件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并且,缓冲件安装方式简单,容易拆装,装配效率高。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空调外壳包括壳体和出风框,出风口位于壳体上,出风框设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与出风口相对设置,导风板安装在出风框上并位于出风通道内,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与滑轨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

由此可见,出风框与壳体分体设置,可以提高导风板等零部件的组装效率。

进一步的方案是,缓冲件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在滑轨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位于缓冲件的同侧;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均与出风通道的内壁抵接,门板与第二侧壁抵接。

由此可见,缓冲件与出风通道过盈配合,可保证导风板在运输过程中不会产生窜动现象,避免导风板脱出。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上远离出风口的一侧均设置有斜面,斜面朝向远离出风口的方向倾斜。

由此可见,便于缓冲件顺畅插入出风通道。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出风通道内设置有出风格栅,沿着出风通道的出风方向,导风板位于出风格栅与滑轨之间。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出风口呈长条状并沿着空调外壳的长度方向延伸。

由此可见,增大了送风范围,提高了空调器的性能。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导风板与安装槽过盈配合。

由此可见,进一步避免了导风板在受到冲击力时产生窜动。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缓冲件由弹性材料制成。

由此可见,利用缓冲件本身具有的弹性、缓冲性能,可以有效抵消空调器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冲击力。同时,缓冲件也可以保证导风板在运输过程中不会轻易出现变形。

进一步的方案是,弹性材料为珍珠棉。

由此可见,珍珠棉具有较高的弹性,能耐多次冲击,减振和抗冲击缓冲能力强,密度低、耐腐蚀、阻水和易回收、耐候性优良等突出特点;同时成本低,具有很高的经济性。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安装槽的插入端设置有倒角。

由此可见,能够对缓冲件的安装起引导作用,便于导风板插入安装槽,进而提高装配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空调器还包括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驱动部件和运动组件,运动组件设置在空调外壳长度方向的端部。运动组件包括相互啮合的齿轮和齿条,齿轮安装在空调外壳上,驱动部件与齿轮连接,齿条与门板连接。

由此可见,驱动部件驱动齿轮转动,进而带动齿条和门板沿着导轨的延伸方向往复滑动,保证门板滑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驱动组件还包括限位组件,限位组件包括限位部和止挡部;限位部自齿条的端壁向外凸出,止挡部设置在空调外壳上,在滑轨的延伸方向上,限位部与止挡部配合,限位组件与缓冲件配合限制门板滑动。

由此可见,限位组件能够在运输过程中与缓冲件配合,防止门板滑动而对周围部件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中出风框和导风板的装配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中隐藏壳体后,门板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一视角的结构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中隐藏壳体后,门板处于打开状态的第二视角的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中缓冲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空调器实施例中缓冲件的俯视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至图5,空调器包括空调外壳1、门板2、驱动组件4(图7示)、两个缓冲件3和三个导风板5。缓冲件3由弹性材料制成,优选地,弹性材料为珍珠棉。缓冲件3可拆卸地安装在导风板5上。

空调外壳1包括固定连接的壳体11和出风框12,壳体11呈圆弧形,壳体11的前侧设置有长条状的出风口110,且出风口110沿着空调外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出风框12设有出风通道121,出风通道121与出风口110沿着出风通道121的出风方向相对设置。出风通道121内设置有三个安装板124,三个安装板124沿着出风通道121的长度方向l布置,导风板5通过安装板124的开口1241卡入安装板124,三个导风板5沿着出风通道121的宽度方向w布置。如图6所示,两个缓冲件3与三个安装板124间隔布置,也即两个缓冲件3分别安装在相邻两个安装板124之间。

参见图7,壳体11的顶盖111设置有第一滑轨113,壳体11的底盖112设置有第二滑轨114,第一滑轨113和第二滑轨114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且第一滑轨113平行于第二滑轨114。

驱动组件4包括驱动部件(未图示)、第一运动组件41、第二运动组件42、第一限位组件43、第二限位组件44、第三限位组件45和第四限位组件46。优选地,驱动部件为电机,第一运动组件41设置在空调外壳1的顶部,第二运动组件42设置在空调外壳1的底部。第一运动组件41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411和第一齿条412,第一齿轮411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的顶盖111上,电机与第一齿轮411连接,第一齿条412与第一滑轨113滑动配合,且第一齿条412与门板2的上端连接。第二运动组件42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齿轮421和第二齿条422,第二齿轮421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1的底盖112上,第二齿条422与第二滑轨114滑动配合,且第二齿条422与门板2的下端连接。电机驱动第一齿轮411旋转从而带动第一齿条412沿着第一滑轨113滑动,第二齿条422沿着第二滑轨114滑动,门板2通过第一齿条412和第二齿条422的带动沿着第一滑轨113和第二滑轨114往复滑动,以打开或关闭出风口110。

第一限位组件43包括第一限位部431和第一止挡部432,第二限位组件44包括第二限位部441和第二止挡部442,第一限位部431自第一齿条412的第一端壁4121向外凸出,第二限位部441自第一齿条412的第二端壁向外凸出,第一止挡部432和第二止挡部442均设置在壳体11的顶盖111上,在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上,第一限位部431用于与第一止挡部432配合限制门板2打开的极限位置,第二限位部441用于与第二止挡部442配合在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上限位门板2关闭的位置。

第三限位组件45包括第三限位部451和第三止挡部452,第四限位组件46包括第四限位部(未图示)和第四止挡部462,第三限位部451自第二齿条422的第一端壁4221向外凸出,第四限位部自第二齿条422的第二端壁向外凸出,第三止挡部452和第四止挡部462均设置在壳体11的底盖112上,在第二滑轨114的延伸方向上,第三限位部451用于与第三止挡部452配合限制门板2打开的极限位置,第四限位部用于与第四止挡部462配合在第二滑轨114的延伸方向上限位门板2关闭的位置。

当门板2位于打开出风口110的位置时,第一限位部431与第一止挡部432抵接,且第三限位部451与第三止挡部452抵接,第二限位部441与第二止挡部442间隔一定距离,第四限位部与第四止挡部462间隔一定距离。当门板2位于关闭出风口110的位置时,第二限位部441与第二止挡部442抵接,且第四限位部与第四止挡部462抵接,第一限位部431与第一止挡部432间隔一定距离,第三限位部451与第三止挡部452间隔一定距离。

如图3所示,出风框12与壳体11围成一个沿着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贯穿设置的开口122,门板2往复滑动时穿过该开口122。出风通道121的出风方向与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呈夹角设置。出风通道121内设置有出风格栅123,沿着出风通道121的出风方向,导风板5位于出风格栅123与第一滑轨113之间,也即,当门板2关闭出风口110时,导风板5位于出风格栅123与门板2之间。

参见图3、图6、图8和图9,在空调器打包运输前,需要将缓冲件3安装到导风板5上,缓冲件3上开设有三个安装槽31,每个导风板5均卡设在对应的安装槽31内,且导风板5与安装槽31过盈配合。安装槽31的插入端设置有倒角311,以便于导风板5插入安装槽31内。在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上,缓冲件3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出风框12和门板2上,以限制门板2滑动。

缓冲件3包括第一侧壁32、第二侧壁33和第三侧壁34,第一侧壁32和第三侧壁34在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一侧壁32和第二侧壁33位于缓冲件3的同侧,第一侧壁32和第三侧壁34均与出风通道121的内壁抵接,门板2与第二侧壁33抵接。通过将缓冲件3与出风通道121过盈配合的方式安装在出风通道121内,可以进一步避免导风板5在受到冲击力时窜动而脱出。第一侧壁32和第三侧壁34上远离出风口110的一侧均设置有斜面321,斜面321朝向远离出风口110的方向倾斜,斜面321可引导缓冲件3顺畅地插入出风通道121,以提高装配效率。

安装缓冲件3时,需要使得门板2处于打开出风口110的位置,此时第一限位部431与第一止挡部432抵接,且第三限位部451与第三止挡部452抵接,将缓冲件3安装到导风板5后,在第一限位组件43、第三限位组件45以及缓冲件3的配合限制下对门板2的位置进行固定。将缓冲件3安装到导风板5时,导风板5卡入安装槽31内,这样,可以对导风板5进行定位,防止导风板5受到冲击力而出现的窜动现象,同时,缓冲件3在第一滑轨113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抵接在出风通道121的内壁和门板2上,从而防止门板2滑动,在门板2运输过程中得到良好的保护。

由上可见,通过利用缓冲件的缓冲性能,抵消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冲击力,保证导风板在运输过程不出现窜动、脱出、变形,避免了与其余零部件发生摩擦,保证了外观质量,同时保证了运动部件的可靠性。每个导风板均卡设在对应的安装槽内,可以有效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相邻两个导风板之间出现接触,从而发生摩擦刮花的现象。同时,由于缓冲件本身具有良好的弹性性能,虽然在空调器运输过程中始终与其余零部件接触,但是并不会对其余零部件造成任何不良影响。并且,缓冲件安装方式简单,容易拆装,装配效率高。

此外,缓冲件也可以由其他软质的、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材料制成。缓冲件和导风板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缓冲件上安装槽的数量与导风板的数量相同。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