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循环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52056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冷媒循环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变容压缩机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气缸能够通过高、低压实现控制气缸是否进行压缩的切换,从而改变处于工作状态中的气缸的数量,实现压缩机的变容控制。

变容压缩机的气缸中设置有滑片,在滑片上设置一个缺口,销钉设置在滑片的下方,销钉下方设置有弹簧。销钉头部处于高压或低压,通过气缸切换通道输入的高压或低压作用于销钉的背对弹簧的一侧,使销钉的头部和背面产生压力差,此压力差可以压缩弹簧(例如,压力差为0.1MPa),使销钉离开滑片上的缺口,使气缸处于工作状态,或者压力差小于弹簧的弹性力,在弹力的作用下使销钉锁死滑片,使气缸不工作。

目前变容压缩机控制中的缸体切换,一般是通过引入高压或低压来切换缸体的数量,从而达到压缩机变容的效果。目前变容压缩机主要是通过变容压缩机的吸气管路引入低压、排气管路引入高压,配合二通阀、单向阀、三通阀等阀门控制,实现引入压力的控制。然而,由于压缩机振动、管路振动、应力等因素,从吸气管、排气管接管时,用于引入高压或低压的控制管路较短且与冷媒管路形成三角形结构,从而导致管路整体的刚度较大,硬化了整套管路不利于吸收振动,该连接管应力、振动较大,有断管隐患。

进一步地,由变容压缩机的排气管路引入的高压远大于驱动销钉的弹簧的弹力,且由变容压缩机的吸气管路引入的低压远小于弹簧的弹力,导致销钉的两侧的压差较大,对零部件的寿命不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管路振动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变容压缩机、四通阀和连接变容压缩机和四通阀的连接管路,连接管路包括多个管段,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管路,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连接管路连接于多个管段中的在连接管路的延伸路径上的不紧邻变容压缩机的管段上,控制管路的出口端与变容压缩机的控制冷媒入口可选择通断地连通。

进一步地,多个管段中包括折弯管段和延伸管段,折弯管段和延伸管段交替设置以形成蛇形管路。

进一步地,延伸管段的延伸方向与变容压缩机的轴向一致。

进一步地,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延伸管段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管路包括多个延伸管段,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多个延伸管段中的在连接管路的延伸路径上最远离变容压缩机的延伸管段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路,第一连接管路连接变容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控制管路,第一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第一连接管路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路中设置有消音器,第一控制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管路连接于消音器和四通阀之间。

进一步地,连接管路包括第二连接管路,第二连接管路连接变容压缩机的吸气口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控制管路还包括第二控制管路,第二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储液器,储液器设置在第二连接管路的最靠近变容压缩机的管段上。

进一步地,连接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路和第二连接管路,第一连接管路连接变容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四通阀的第一端口,第二连接管路连接变容压缩机的吸气口和四通阀的第二端口,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控制管路和第二控制管路,第一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第一连接管路连接,第二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路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第一阀门设置在第一控制管路中,第二阀门设置在第二控制管路中;或,三通阀,三通阀具有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两个进口分别连接第一控制管路的出口端和第二控制管路的出口端,出口与变容压缩机的控制冷媒入口连通。

进一步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汇合管路,第一控制管路的和第二控制管路均与汇合管路连接,汇合管路与变容压缩机的控制冷媒入口连接。

进一步地,汇合管路中设置有第一气液分离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冷媒循环系统。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用于控制变容压缩机的改变的工作状态的控制管路连接在远离变容压缩机的位置,引出控制管路的管段与变容压缩机间隔至少一个管段,控制管路与变容压缩机之间的管段可以吸收一定的振动,因此可以起到降低振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变容压缩机、四通阀和连接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选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变容压缩机;11、储液器;20、四通阀;30、第一连接管路;31、消音器;33、第一折弯管段;34、第一延伸管段;35、第二折弯管段;36、第二延伸管段;37、第三折弯管段;38、第三延伸管段;39、第四延伸管段;41、第一控制管路;42、第二控制管路;43、汇合管路;44、第一阀门;45、第二阀门;46、三通阀;47、第一气液分离器;50、第二连接管路;51、第五延伸管段;52、第四折弯管段;53、第六延伸管段;54、第五折弯管段;55、第七延伸管段;56、第六折弯管段;57、第八延伸管段;58、第七折弯管段;59、第九延伸管段;61、冷凝器;62、蒸发器;71、第一节流组件;72、第二节流组件;80、闪蒸器;90、增焓补气管路;91、控制阀门;92、第二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冷媒循环系统包括变容压缩机10、四通阀20、冷凝器61和蒸发器62。四通阀20的四个端口分别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冷凝器61和蒸发器62。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于变容压缩机10和四通阀20的之间的连接管路包括多个管段,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控制管路,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连接管路连接于多个管段中的在连接管路的延伸路径上的不紧邻变容压缩机10的管段上,控制管路的出口端与变容压缩机10的控制冷媒入口可选择通断地连通。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路包括沿连接管路的延伸方向布置的多个管段,控制管路的入口端连接在多个管段中的不紧邻邻变容压缩机10的管段上,从而使得控制管路与连接管路的连接位置远离变容压缩机10,使得变容压缩机10的振动较少的传递到控制管路中。

本实施例中,将用于控制变容压缩机10改变工作状态的控制管路连接在远离变容压缩机10的位置,引出控制管路的管段与变容压缩机10间隔至少一个管段,控制管路与变容压缩机10之间的管段可以吸收一定的振动,因此可以起到降低振动的效果。

可选地,多个管段中包括折弯管段和延伸管段,折弯管段和延伸管段交替设置以形成蛇形管路。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连接管路的延伸长度,有效地缓解变容压缩机10所产生的振动。

进一步,相邻两个延伸管段之间通过折弯管段圆滑过渡,从而使得在连接管路的折弯处的应力集中的情况得到缓解。避免在振动的影响下相邻两个管段的连接处出现开裂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延伸管段的延伸方向与变容压缩机10的轴向一致。

可选地,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延伸管段连接。由于折弯管段设置在延伸管段的端部,因此折弯的管段的振动比延伸管段严重,将控制管路连接在延伸管段上也有利于降低系统的振动。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路包括多个延伸管段,控制管路的入口端与多个延伸管段中的在连接管路的延伸路径上最远离变容压缩机10的延伸管段连接。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路包括多个延伸管段,多个延伸管段沿连接管路的延伸路径布置,与控制管路的入口端连接的延伸管段为多个延伸管段中最远离变容压缩机10的延伸管段,因此使得控制管路远离变容压缩机10,减小变容压缩机10传递到控制管路上的振动。

结合图1和3所示,连接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路30,第一连接管路30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和四通阀20的第一端口,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控制管路41,第一控制管路41的入口端与第一连接管路30连接。

可选地,第一连接管路30中设置有消音器31,第一控制管路4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管路30连接于消音器31和四通阀20之间。由于消音器31可以吸收一定的振动,第一控制管路41连接在消音器31的下游,也可以起到降低振动的作用。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管路30包括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第一折弯管段33和与第一折弯管段33连接的第一延伸管段34。第一折弯管段33的入口端连接在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上,第一折弯管段33的出口端与第一延伸管段34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和第一延伸管段34位于第一折弯管段33的同一侧,第一折弯管段33向背对第一延伸管段34和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的一侧拱起,从而形成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和第一延伸管段34的圆滑过渡。

本实施例中,消音器31设置在第一延伸管段。

第一连接管路30还包括第二延伸管段36,第二延伸管段36与第一延伸管段34之间通过第二折弯管段35连接,第二延伸管段36与第一延伸管段34位于第二折弯管段35的同一侧,且第二折弯管段35向背对第二延伸管段36与第一延伸管段34的方向拱起。优选地,第二折弯管段35呈弧形。

第一连接管路30还包括第三延伸管段38,第三延伸管段38与第二延伸管段36之间通过第三折弯管段37连接。第三延伸管段38与第二延伸管段36位于第三折弯管段37的同一侧,第三折弯管段37向背对第三延伸管段38与第二延伸管段36的方向拱起。

本实施例中,第一控制管路41连接在第三延伸管段38上。优选地,第一控制管路41连接于第三延伸管段38的中部。优选地,第一控制管路41通过三通连接在第三延伸管段38上。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路30还包括第四延伸管段39,第四延伸管段39通过折弯管段与第三延伸管段38连接,第四延伸管段39的第一端与第三延伸管段38连接,第四延伸管段39的第二端与四通阀20连接。

如图2所示,连接管路包括第二连接管路50,第二连接管路50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和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控制管路还包括第二控制管路42,第二控制管路42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路50连接。

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储液器11,储液器11设置在第二连接管路50的最靠近变容压缩机10的管段上。

储液器11固定在变容压缩机10的外周,储液器11的进口端与四通阀20连通,储液器11的出口端与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连通,储液器11可以起到气液分离的作用,并将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输送至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起到防止吸气口吸入液态冷媒的作用,有利于避免出现液击的现象。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管路50包括第五延伸管段51,第五延伸管段51的延伸方向与变容压缩机10的轴向一致。优选地,储液器11设置在第五延伸管段51中。

第二连接管路50还包括第六延伸管段53,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五延伸管段51通过第四折弯管段52连接,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五延伸管段51位于第四折弯管段52的同一侧,第四折弯管段52向背对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五延伸管段51的方向拱起。从而使得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五延伸管段51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第二连接管路50还包括第七延伸管段55,第七延伸管段55与第六延伸管段53通过第五折弯管段54连接,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七延伸管段55位于第五折弯管段54的同一侧,第五折弯管段54向背对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七延伸管段55的方向拱起。从而使得第六延伸管段53和第七延伸管段55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第二连接管路50还包括第八延伸管段57,第七延伸管段55与第八延伸管段57通过第六折弯管段56连接,第八延伸管段57和第七延伸管段55位于第六折弯管段56的同一侧,第六折弯管段56向背对第八延伸管段57和第七延伸管段55的方向拱起。从而使得第八延伸管段57和第七延伸管段55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第二连接管路50还包括第九延伸管段59,第九延伸管段59与第八延伸管段57通过第七折弯管段58连接,第八延伸管段57和第九延伸管段59位于第七折弯管段58的同一侧,第七折弯管段58向背对第八延伸管段57和第九延伸管段59的方向拱起。从而使得第八延伸管段57和第九延伸管段59之间圆滑过渡连接。

第九延伸管段59的第一端与第七折弯管段58连接,第九延伸管段59的第二端与四通阀20连接。第二控制管路42连接在第九延伸管段59上。

连接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路30和第二连接管路50,第一连接管路30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和四通阀20的第一端口,第二连接管路50连接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和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控制管路包括第一控制管路41和第二控制管路42,第一控制管路41的入口端与第一连接管路30连接,第二控制管路42的入口端与第二连接管路50连接。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44和第二阀门45,第一阀门44设置在第一控制管路41中,第二阀门45设置在第二控制管路42中。

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汇合管路43,第一控制管路41的和第二控制管路42均与汇合管路43连接,汇合管路43与变容压缩机10的控制冷媒入口连接。

汇合管路43中设置有第一气液分离器47,用于防止液态的冷媒进入变容压缩机10的控制冷媒入口。

可选地,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闪蒸器80,闪蒸器80具有冷媒进口、气态冷媒出口和液态冷媒出口。其中冷媒进口与冷凝器61的出口连通,闪蒸器80的液态冷媒出口与蒸发器62的进口连通,闪蒸器80的气态冷媒出口与变容压缩机10的增焓补气口通过增焓补气管路90连通。

本实施例中,闪蒸器80的冷媒进口和冷凝器61之间设置有第一节流组件71,闪蒸器80的液态冷媒出口与蒸发器62之间设置有第二节流组件72。

可选地,增焓补气管路90上设置有控制阀门91和第二气液分离器92。

本实施例中,第一阀门44和第二阀门45均为电磁二通阀。

根据理论分析,确定最佳向变容压缩机10的控制冷媒入口引入的低压、高压点,并从最佳的低压、高压引入点处引入压力,即从四通阀20到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之间的第一连接管路30的直管段上引入压力Pa,并用电磁二通阀通断来控制其引入变容压缩机10的压力,从四通阀20到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的第二连接管路50的直管段上引入压力Pa,从而实现变容控制。系统原理图如下图1所示,主要控制方式如下所示:

1.制冷模式

当处于制冷模式时,第一阀门44处Pa为高压,第二阀门45处Pb为低压,根据压缩机变容原理,当

A、第一阀门44通且第二阀门45闭时,此时压缩机引入压力Pa,为三缸(多缸)工作模式;

B、第一阀门44断且第二阀门45通时,此时压缩机引入压力Pb,为两缸(普通)工作模式;

C、第一阀门44、B均断开时,压缩机保持之前状态运行。

2.制热模式

当处于制热模式时,第一阀门44处Pa依旧为高压,第二阀门45处Pb依旧为低压,根据压缩机变容原理,当

A、第一阀门44通且第二阀门45闭时,此时压缩机引入压力Pa,为三缸(多缸)工作模式;

B、第一阀门44断且第二阀门45通时,此时压缩机引入压力Pb,为两缸(普通)工作模式;

C、第一阀门44和第二阀门45均断开时,压缩机保持之前状态运行。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上述的述的冷媒循环系统。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冷媒循环系统还包括三通阀46,三通阀46具有两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两个进口分别连接第一控制管路41的出口端和第二控制管路42的出口端,出口与变容压缩机10的控制冷媒入口连通。

本实施例中,三通阀46为电磁三通阀。

确定最佳的向变容压缩机10的控制冷媒入口引入低压、高压引入点,并从最佳的低压、高压引入点处分别引入低、高压,即从四通阀20到变容压缩机10的排气口之间第一连接管路30的直管段上引入压力Pa,从四通阀20到变容压缩机10的吸气口之间第二连接管路50的直管段上引入压力Pb,如图5所示。并用电磁三通阀通断电来控制其引入变容压缩机10的压力,当引入高压时,变容压缩机处于两缸(普通)工作模式,当引入低压时,变容压缩机10为三缸(多缸)工作模式,从而实现压缩机的变容控制。系统原理图如图1所示,主要控制方式如下所示:

1.制冷模式

当处于制冷模式时,电磁三通阀Pa处为高压,电磁三通阀Pb处为低压,根据变容压缩机变容原理及三通阀46工作原理,当

A、电磁三通阀断电时,此时变容压缩机10引入压力Pa,变容压缩机10为三缸(多缸)工作模式;

B、电磁三通阀得电时,此时变容压缩机10引入压力Pb,变容压缩机10为两缸(普通)工作模式。

2.制热模式

当处于制热模式时,电磁三通阀Pa处依旧为高压,电磁三通阀Pb处依旧为低压,根据压缩机变容原理及三通阀工作原理,当

A、电磁三通阀断电时,此时压缩机引入压力Pa,压缩机为三缸(多缸)工作模式;

B、电磁三通阀得电时,此时压缩机引入压力Pb,压缩机为两缸(普通)工作模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