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装置以及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9062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修复土壤复合污染
的装置以及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当前,我国土壤利用过度,普遍形成严重的有机污染物与重金属
复合型污染。电动修复技术由于二次污染小、对有机污染物兼具一定
处理能力,显现出土壤原位修复的潜力。电动修复是指对土壤边界施
加单向电压,通过带电重金属的电迁移,渗流,扩散作用使重金属在
土壤内定向移动并在一定区域内富集的过程。但是,阳极长期运行使
土壤pH降低,阴极还原使土壤pH升高形成碱性带。重金属脱附能
力在阴极减弱,增加了土壤修复难度。
此外,长距离重金属迁移时间长,土壤性质不均匀存在滞留区的
特点使大面积土壤电动修复效果不稳定,降低了技术的实用性。传统
上,电动修复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仅依靠土壤本地微生物,去
除效果一般,难以达到处理复合污染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做出改进,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
种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装置以及方法和应用,解决复合污染土壤处理
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这样一种修复土壤复合污
染的装置,包括电源、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的阳极及生物电化学反应
电极、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的阴极,所述阳极一侧设置有参照电极,
所述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上设置有布水管,所述阳极、所述阴极和所

述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均采用活性炭压实后用不锈钢丝网扎紧成长
方体电极。
进一步,所述电源的输出电压为36V,所述阳极和所述阴极的高
度均为30cm,厚度均为10cm,长度均小于1m,土壤插入电极后将
开挖土壤回填并压实使电极与土壤紧密接触。
进一步,所述参照电极为一边长10cm的正方体,插入土壤距土
壤表层10cm,与所述阴极的间距为30cm。
进一步,所述电源正极与所述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之间连接有电
阻,所述电阻的阻值为7.2万Ω。
进一步,所述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的个数至少为1个,所述生物
电化学反应电极的高度为0.3m,厚度为5cm,长度小于1m,所述生
物电化学反应电极通过所述布水管投加营养液。
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内活性炭压实后,通过不锈钢丝网扎紧成型
为长方体电极,在电极旁布设布水管,长方体竖直方向深30cm,长
方体上表面宽为5cm,长度依据待处理污染场地确定,但不超过1m,
重金属迁移长度方向上,每隔30cm设置一组,此外,阴极间隔5cm
处增设一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土壤插入电极后将开挖土壤回填并压
实使电极与土壤紧密接触。
优选的,所述营养液组成为葡萄糖200mg/L,硝酸钾252.5mg/L,
三水合磷酸氢二钾26.32mg/L,碳酸氢钠336mg/L氯化钠330mg/L。
进一步,所述布水管为PVC管,直径为15mm,在竖直方向上
每隔10cm设置一个三通,通过支管向所述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供给
营养液。土壤插入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后均注入1L厌氧污泥,此后
布水管添加营养液保证生物电化学微生物的代谢生长,所述厌氧污泥
取自污水厂二沉池浓缩后污泥,污泥取回后采用葡萄糖培养,每升厌
氧污泥投加50g葡萄糖。
上述的生物电化学反应指电极厌氧条件时一类具有胞外电子传
递能力的微生物在生物电化学电极电势的诱导下快速增殖并促进有

机污染物的原位降解。投加的二沉池污泥在较高电势,较小电流的电
极上驯化产生具有胞外电子传递的微生物群落。研究表明,此种生物
电化学反应增强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得电子还原去除的作用。同时,
由于此种微生物代谢有机污染物产生氢离子,土壤pH得到稳定或下
降,阴极消耗的氢离子由相隔5cm处的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产生氢
离子补充,杜绝了产生碱性土壤使重金属脱附能力下降的现象。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
步骤:
步骤1,每半个月对处置场地进行一次喷水,每平米洒水10L;
步骤2,将生物电化学电极断开电源后连接万用表,万用表同时
连接插入土壤的参照电极,每隔1天记录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的电压,
以投加营养液后电压增大至最大值后,连续降低5日为一产电周期,
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进行相同操作;
步骤3,在第一周期内,每隔1天将布水管打开半天,进行逆向
排气;
步骤4,当电压连续降低5日后,打开布水管,将上述营养液灌
入生物电化学电极内,每个生物电化学电极灌入0.5L营养液;
步骤5,装置运行至少六个月后,对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以及周
边5cm土壤开挖,并送至危险废物处理站处置,随后更换生物电化
学电极,重复上述步骤。
上述逆向排气是由于土壤注入污泥后容易产生甲烷气等各种气
体。气体在土壤与电极间形成包气带,严重阻碍电极与土壤界面的联
系,导致装置失效。
本发明还提供了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装置在有机污染物与重金
属复合污染土壤中应用。
进一步,所述重金属为砷,铅,铜,镉,镍,铬,锌,锰的一种
或多种的组合;所述有机污染物为六氯苯,三氯乙醛、多环芳烃、多

氯联苯、石油的至少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装置采用低成本生物电化学电极,利
用电活性菌催化转化土壤中添加有机物产氢离子,克服了电动修复碱
性土壤区域重金属脱附减弱的缺点,其次,土壤中增设数个生物电化
学反应电极,减少重金属迁移距离,缩短了电动修复的时间。另外,
生物电化学作用大幅度增强电动修复对土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
除,解决了复合污染土壤处理的问题。
本发明这种修复土壤复合污染的方法采用电极电压的连续监测
方法,稳定的维持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此外,生物电化
学电极相对盐含量较高,外界补液将会使部分有机物,重金属,扩散
至电极,最终被吸附,增强了去除效果。本方法一次性解决了土壤产
气,电极补液与更换电极的问题,有助于维持土壤修复长期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电压测量示意图;
图中:1、阴极,2、生物电化学反应电极,5、阳极,6、布水管,
9、电阻,10、电源,11、参照电极,12、万用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
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
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
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
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生物电化学系统耦合电动修复装置
该结构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阴极1,生物电化学电极2,
阳极5,布水管6,电阻9,电源10,参照电极11,万用表12,连接
线为电线。
电源系统调节电压至36V,对装置供电,电池正极连接装置阳极,
电池负极连接阴极。
实验在马鞍山的一处污染场地进行Cu466mg/kg,农药六氯苯
(HCB)40mg/kg。整个处理场地尺寸为长度1m,宽度为0.5m。
其中,阳极为不锈钢丝网捆扎活性炭长方体(50cm×30cm×
10cm)。阴极为不锈钢丝网捆扎活性炭长方体(50cm×30cm×10cm)。
采用普通电线与电源连接。
参照电极为一边长10cm的正方形,插入土壤距土壤表层10cm,
与阴极间距30cm。
生物电化学电极为不锈钢丝网捆扎活性炭长方体(50cm×30cm
×5cm)。生物电化学电极在场地长度方向上平行排列,共3个。3
个电极与阴极距离5cm,0.3m,0.6m。电极旁布水管为PVC管直径
为15mm。在电极垂直方向上每隔10cm设三通,通过支管向其供给
营养液,共三个出口。每个电极注入1L污泥,并加入营养液。
营养液配方为葡萄糖200mg/L,硝酸钾252.5mg/L,三水合磷酸
氢二钾26.32mg/L,碳酸氢钠336mg/L氯化钠330mg/L。
最后将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通过导线连接7.2万Ω电阻后连接电
源阳极。
实例二:生物电化学系统耦合电动修复装置处理复合污染土壤的
方法
该电压测量示意图如图2所示。
实验在马鞍山的一处污染场地进行Cu466mg/kg,农药六氯苯
(HCB)40mg/kg。
1)对场地进行喷水,每平米洒水10L。在后续的运行中每隔半
月重复进行喷水操作。
2)将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与电源供电断开后连接万用表后连接
插入土壤的一块参照电极。每隔1天测量并记录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
的电压,以投加营养液后电压增大至最大值后,连续降低5日为一产
电周期。记录最大电压为0.35V。
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进行相同操作。
3)在第一周期内,每隔1天将布水管道打开,进行逆向排气。
4)当电压连续降低5日后,打开布水管,将上述营养液灌入电
极内,每个电极灌入0.5L营养液。
5)装置运行6个月后,对所有生物电化学电极以及周边5cm土
壤开挖,去除重金属富集土壤。
经修复后的土壤残余六氯苯平均浓度为3mg/kg,去除率92.5%,
土壤pH为7.8。同时,开挖土壤Cu平均浓度为934mg/kg,总共去
除金属186.8g。装置对有机农药与重金属的去除均产生良好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
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