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8613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和煤矿业等领域也在快速的发展,在工业等设备也在发展,而在工业和煤矿业的加工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污泥及其他有害物质,若直接排放则会污染环境,但是现有的工业废水处理设备价格高昂,成本较高,并且净化效率低。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所述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包括第一框体装置、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内的第一过滤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下方的第一管道装置、位于所述第一管道装置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右侧的第二管道装置、位于所述第二管道装置右侧的第三框体装置及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装置内部的第二过滤装置,所述第一框体装置包括第一框体、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左侧的抽水管、设置于所述抽水管上的水泵、位于所述水泵右侧的第一横杆及设置于所述抽水管上的第一阀门,所述第一过滤装置包括第一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上的刷毛、位于所述第一滚轮下方的第一横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上方的第一竖板、位于所述第一横板右侧的第一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下方的第一固定块、位于所述第一横板下方的分流块、位于所述分流块下方的海绵块及位于所述海绵块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所述第一管道装置包括第一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上的第二阀门及位于所述第一管道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架,所述第二框体装置包括第二框体、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内的填充块、位于所述填充块右侧的第二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右侧的第二弹簧,所述第二管道装置包括第二管道、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上的第三阀门、位于所述第二管道左侧的第一竖杆及位于所述第一竖杆左侧的第二支架,所述第三框体装置包括第三框体、位于所述第三框体下方的排出管、设置于所述排出管上的第四阀门,所述第二过滤装置包括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左右两侧的玻璃罩、收容于所述玻璃罩内的紫外线灯、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下方的第二横板、位于所述第二横板左右两侧的第四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二横板下方的第三弹簧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下方的海绵环。

所述第一框体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抽水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左端与所述水泵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与所述第一框体轴转连接,所述刷毛设有若干个,所述刷毛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板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体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块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块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块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分流块位于所述第一横板的下方,所述海绵块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海绵块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的上表面与所述分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上端与所述分流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且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架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状。

所述第二框体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填充块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填充块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呈弯曲状,所述第二过滤网的上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管道呈L型,所述第二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呈水平状。

所述第三框体呈空心的半圆柱体状,所述第三框体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二管道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固定连接,所述排出管呈竖直状,所述排出管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且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外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三过滤网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位于所述第五通孔的下方,所述玻璃罩设有两个,所述玻璃罩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玻璃罩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板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板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的下方。

所述第四过滤网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横板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过滤网呈水平状,所述第四过滤网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横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的下端与所述海绵环固定连接,所述海绵环呈横截面为环状的柱体,所述海绵环位于所述第六通孔的上方,所述海绵环顶靠在所述第三框体的内表面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工业废水进行快速有效的过滤,过滤效率较高,并且过滤效果显著,减少污水的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可以对其进行杀菌消毒,经济环保,体积小,成本低,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包括第一框体装置1、收容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内的第一过滤装置2、位于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下方的第一管道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管道装置3下方的第二框体装置4、位于所述第二框体装置4右侧的第二管道装置5、位于所述第二管道装置5右侧的第三框体装置6及收容于所述第三框体装置6内部的第二过滤装置7。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框体装置1包括第一框体11、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左侧的抽水管12、设置于所述抽水管12上的水泵13、位于所述水泵13右侧的第一横杆14及设置于所述抽水管12上的第一阀门15。所述第一框体1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第一框体11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框体1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1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12,所述第一通孔111及第二通孔112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抽水管1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抽水管12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水泵13用于将水抽入到所述抽水管12内。所述第一横杆14呈水平状,所述第一横杆13的右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左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杆13的左端与所述水泵14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过滤装置2包括第一滚轮21、设置于所述第一滚轮21上的刷毛22、位于所述第一滚轮21下方的第一横板23、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3上方的第一竖板24、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3右侧的第一过滤网25、位于所述第一过滤网25下方的第一固定块26、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3下方的分流块27、位于所述分流块27下方的海绵块28及位于所述海绵块28左右两侧的第一弹簧29。所述第一滚轮21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21与所述第一框体1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1可以在所述 第一框体11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21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21旋转。所述刷毛22设有若干个,所述刷毛22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滚轮21上且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板23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横板23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25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左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2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右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竖板2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板24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横板2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2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框体11内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固定块26的横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固定块26的侧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块26的上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一过滤网25的下表面及第一横板2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分流块27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分流块27位于所述第一横板23的下方。所述海绵块28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海绵块28的下表面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28的上表面与所述分流块2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海绵块28位于所述第二通孔112的上方。所述第一弹簧29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弹簧29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29的上端与所述分流块27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分流块27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管道装置3包括第一管道31、设置于所述第一管道31上的第二阀门32及位于所述第一管道31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架33。所述第一管道3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1的内部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阀门32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管道31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支架33设有两个,所述第一支架33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3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框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架33的下端呈水平状。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框体装置4包括第二框体41、收容于所述第二框体41内的填充块42、位于所述填充块42右侧的第二过滤网43、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网43右侧的第二弹簧44。所述第二框体41的横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框体41呈空心状,所述第二框体4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411及位于其右表面的第四通孔412,所述第三通孔411及第四通孔412呈圆形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管道3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三通孔411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管道3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支架3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填充块42的横截面呈三角形,所述填充块42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过滤网43呈弯曲状,所述第二过滤网43的上下表面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4呈水平状,所述第二弹簧44的右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44的左端与所述第二过滤网43的右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管道装置5包括第二管道51、设置于所述第二管道51上的第三阀门52、位于所述第二管道51左侧的第一竖杆53及位于所述第一竖杆53左侧的第二支架54。所述第二管道51呈L型,所述第二管道51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412且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1的内部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三阀门52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管道51内水的流量。所述第一竖杆5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竖杆53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4呈L型,所述第二支架54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4的下端呈水平状。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框体装置6包括第三框体61、位于所述第三框体61下方的排出管62、设置于所述排出管62上的第四阀门63。所述第三框体61呈空心的半圆柱体状,所述第三框体61上设有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五通孔611及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六通孔612,所述第五通孔611与所述第六通孔612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二管道51的下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411且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1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竖杆53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架54的下端与所述第三框体61固定连接。所述排出管62呈竖直状,所述排出管62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六通孔612且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排出管62的内部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阀门63用于控制所述排出管62内水的流量。

如图1所示,所述第二过滤装置7包括第三过滤网71、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71左右两侧的玻璃罩72、收容于所述玻璃罩72内的紫外线灯73、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71下方的第二横板74、位于所述第二横板74左右两侧的第四过滤网75、位于所述第二横板74下方的第三弹簧76及位于所述第三弹簧76下方的海绵环77。所述第三过滤网71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第三过滤网7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过滤网71位于所述第五通孔611的下方。所述玻璃罩72设有两个,所述玻璃罩72呈空心的半球状,所述玻璃罩72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紫外线灯73设有两个且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得所述紫外线灯73发出紫外线。所述第二横板74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二横板74位于所述第三过滤网71的下方。所述第四过滤网7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横板74的左右两侧,所述第四过滤网75呈水平状,所述第四过滤网75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过滤网75的另一侧面与所述第二横板74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横板74上方的污水需要经过第四过滤网75的过滤才能进入到其下方。所述第三弹簧76设有两个,所述第三弹簧76呈竖直状,所述第三弹簧7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横板74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6的下端与所述海绵环77固定连接。所述海绵环77呈横截面为环状的柱体,所述海绵环77位于所述第六通孔612的上方,所述海绵环77顶靠在所述第三框体61的内表面上。

如图1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使用时,首先将抽水管12的下端放置在废水池内。然后启动水泵13,使得废水进入到所述抽水管12内,打开第一阀门15,使得废水进入到所述第一框体11内,然后启动与第一滚轮21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一滚轮21旋转,进而带动所述刷毛22随之旋转,从而可以对从所述第一通孔111进入的污水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然后污泥沉积在所述第一横板23上,由于第一竖板24的设置,使得污泥只能堆积在所述第一横板23上。然后污水溢出所述第一竖板24的上端进入到所述第一竖板24的右侧,然后经过第一过滤网25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一横板23的下方,所述第一过滤网25可以对污水中粒径较大的杂质过滤掉。然后污水滑过所述分流块27的侧面进入到其下方,然后经过海绵块28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一管道31内,打开第二阀门32,使得第一管道31内的污水进入到所述第二框体41内,然后在所述第二过滤网43与所述填充块42之间放置有活性炭,污水经过活性炭的过滤后再经过第二过滤网43的过滤进入到第二过滤网43的右侧,然后经过第四通孔412进入到所述第二管道51内,打开第三阀门52,使得所述第二管道51内的污水进入到所述第三框体61内,然后经过第三过滤网71的过滤后进入到第二横板74的上方,此时打开紫外线灯73,使其发出紫外线,从而对污水进行杀菌消毒。然后污水经过第四过滤网75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第二横板74的下方,然后经过海绵环77的过滤后进入到所述排出管62内,打开第四阀门63,使得污水排出。至此,本实用新型高效的废水净化系统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