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折流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83451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厌氧折流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餐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厌氧折流反应器。



背景技术: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naerobicbaffledreactor,简称abr)是一种新型的高效厌氧反应器。abr是一个由多隔室组成的高效新型反应器,在反应器内沿水力流向设置多层隔板,将反应器分隔成若干个串联的反应室,废水在每个隔室中作先升流后降流的上下流动,借助于隔室中的活性污泥层去除污水中悬浮物、油类等有机物。但是现有的技术中的abr处理工序为在污水的提升与输送上消耗大量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厌氧折流反应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为推进污水流动而消耗大量产能的问题,本发明充分利用了水的重力自流,一方面适宜的水利落差使处理器整个的流程的水流比较通畅,不易堵塞,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提升和输送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厌氧折流反应器,包括池体,在池体的右端上部设有进水口,在池体的左端上部设有出水槽,在出水槽的上部设有出水口,在池体的内部底部固定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分隔板,分隔板将池体分割为若干反应室,相邻的反应室的水流通过分隔板的上侧连通,反应室内固定有与分隔板平行设置的折流板,折流板将反应室分割为入流室与出流室,折流板下侧与池体的内侧底面具有高度间隙,入流室与出流室通过折流板的下侧间隙连通,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下游的分隔板的高度等于或低于上游的相邻分隔板,挡板的高度低于上游的相邻分隔板,水流由进水口向下进入反应室的入流室,经折流板下侧的间隙并向上折流进入出流室,通过分隔板的上端流向相邻的反应室,水流在折流时能与反应室下部的污泥发生。

进一步地,在出水槽的内壁与分隔板的顶端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与分隔板平行的挡板。

进一步地,折流板的下端设有偏向出流室并与折流板呈夹角的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的下侧与反应时的内侧地面具有高度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导流板与垂直面的夹角为45°-60°。

进一步地,在分隔板的上端设有指向下游反应室并与分隔板呈夹角的第二导流板。

进一步地,在若干个出流室的底面均设有搅拌器。

进一步地,搅拌器的数量为两个。

进一步地,在若干个反应室的底部均设有排泥口,排泥口通过排泥管路与排泥泵连接。

进一步地,反应室的数量为四个或五个。

进一步地,厌氧折流反应器为用于处理餐厨污水的厌氧折流反应器。

本发明提供的厌氧折流反应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装置的入水口设置在本装置右端上侧,污水进入反应室内依靠自身重力先做向下流动而后折流向上流动,大大降低了为推动污水向上流动所需的成本;同时,从入水口高度、相邻的反应室之间间隔板到出水槽挡板的高度依次降低,充分利用了水的重力自流,一方面适宜的水利落差使处理器整个的沿程水流比较通畅,不易堵塞,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提升和输送能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1,现对本发明提供的厌氧折流反应器进行说明。厌氧折流反应器,包括池体1,在池体1的右端上部设有进水口2,在池体1的左端上部设有出水槽3,在出水槽3的上部设有出水口,在池体1的内部底部固定有若干间隔设置的分隔板4,分隔板4将池体1分割为若干反应室5,相邻的反应室5的水流通过分隔板4的上侧连通,反应室5内固定有与分隔板4平行设置的折流板6,折流板6将反应室5分割为入流室51与出流室52,折流板6下侧与池体1的内侧底面具有高度间隙,入流室51与出流室52通过折流板6的下侧间隙连通,沿餐厨污水的流动方向,下游的分隔板4的高度等于或低于上游的相邻分隔板4,挡板31的高度低于上游的相邻分隔板4,餐厨污水由进水口2向下进入反应室1的入流室51,经折流板6下侧的间隙并向上折流进入出流室52,通过分隔板4的上端流向相邻的反应室5,餐厨污水在折流时能与反应室5下部的污泥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装置的进水口2设置在本装置右端上侧,污水进入反应室5内依靠自身重力先做向下流动而后折流向上流动,大大降低了为推动污水向上流动所需的成本;同时,从进水口2高度、相邻的反应室之间分隔板4到出水槽3的挡板41的高度依次降低5-10公分,充分利用了水的重力自流,一方面适宜的水利落差使处理器整个的沿程水流比较通畅,不易堵塞,另一方面也有效降低了提升和输送能耗;每个反应室5的底部均设有一定厚度的活性污泥层,废水由进水口2进入本装置,依次经过各个反应室5的污泥层,废水中的污染物通过与污泥中微生物充分接触而得到去除,使废水中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处理后的废水最终由出水口排出。

在出水槽3的内壁与分隔板4的顶端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与分隔板4平行的挡板31。

折流板6的下端设有偏向出流室52并与折流板6呈夹角的第一导流板61,第一导流板61的下侧与反应时5的内侧地面具有高度间隙。

第一导流板61与垂直面的夹角为45°-60°。第一导流板61与垂直面的夹角以及第一导流板61与反应室5内侧底面的高度间隙为控制出流室52出流速度的关键参数,通过设定夹角与高度间隙可使反应室5内的污泥层处于良好的悬浮状态,而又不至于随水流失,出流室52的水流上升速度以0.3-0.6m/h为宜;如图1所示,在本装置的侧视图方向,出流室52与入流室51的宽度比为5:1-3:1,当污水从较小空间的入流室51进入较大空间的出流室52时,一方面,污水到达反应室5的底部时能对底部的污泥造成冲击,有利于污泥悬浮,另一方面,污水进入出流室52后流速变缓,有利于污水与污泥充分接触,最大限度的留下污染物,并且较缓慢的水流能够防止底部污泥因惯性冲出出流室52并随处理过的水流进入下一工序。

在分隔板4的上端设有指向下游反应室5并与分隔板4呈夹角的第二导流板41。第二导流板41能使上升的水流能平稳均匀地流入下一个反应室5。在出水槽3的入流侧设有挡板31,挡板31的上端出流侧设有第二导流板41;水流在经各个反应室5内流动时,不可避免的会带有悬浮物质,倾斜的第二挡流板41能有助于水流顺利的流入下一工序,防止悬浮物堆积在分隔板4的上侧造成堵塞。

由于废水中含油量及悬浮物较高,易造成本装置糊死或堵塞,本发明装置通过设置第一导流板61、第二导流板41与相邻反应室5之间的水力落差,充分利用水的重力自流,使得水流在本装置中流淌流畅,不易堵塞。

如图2所示,在若干个出流室52的底面均设有搅拌器7。

搅拌器7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反应室5的出流室52内均设有两台侧式机械搅拌器7,分别设置在出流室52底部的侧壁处,作用是能够使反应室5的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并悬浮,搅拌器7依靠钢丝绳与池面上滑轮装置相连接,以确保损坏的搅拌器能及时捞出维修。

如图2所示,在若干个反应室5的底部均设有排泥口8,排泥口8通过排泥管路与排泥泵9连接。每个排泥口8均单独设置开关阀,使用时开启排泥泵9,打开需要排泥的反应室5的排泥管道的开关阀,关闭其余反应室5的排泥开关阀,可实现不同反应室5的排泥功能。

反应室5的数量为四个或五个。反应室5的数量可根据化学耗氧量即cod的参数进行选择,对于cod≦10000mg/l的低浓度废水,反应室的数量宜为3-4个,对于cod>10000mg/l的高浓度废水,反应室的数量宜为6-8个;常规的,反应室的数量为四个或五个。

厌氧折流反应器为用于处理餐厨污水的厌氧折流反应器。

本发明装置涉及到的处理工艺如下:

(1)从离心脱水间来的沼液废水首先进入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

(2)调节池废水进入混凝沉淀池进行预处理。在本单元,废水中大部分悬浮物得以去除,但仍有一部分浮渣和油类物质随水流入下一单元。

(3)由混凝沉淀池来的废水,在气浮工艺单元进行进一步浮渣、悬浮物、油类物质的去除工作,经过本单元后,废水中的大部分悬浮物和油类物质均得到去除,有效降低的后续生化处理单元的负担。

(4)由气浮工艺单元处理的污水流入abr厌氧处理单元中。污水自具有一定高度的入水口由自身重力落入入流室然后向上折流进入出流室,在折流过程中,污水中的悬浮物及油类物质与反应室底部的污泥层反应而去除;

经过本装置处理后,废水的溶解性化学需氧量(scod)指标由2000-2500mg/l降为1000-1500mg/l,可生化比(b/c)由0.2上升至0.3以上;

由于本发明装置具有大量的活性污泥层及独特的推流形态,使得本装置耐有机负荷高、耐冲击负荷高,正适合于处理餐厨厌氧发酵沼液这一高有机负荷、高氨氮、高盐废水的处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