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液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50556发布日期:2018-09-14 23:57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在企业生产过程或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废液,这些废液常常含有有毒的有机试剂和铬、锌、镍等重金属,如不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就会对环境及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对这些废液进行处理时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处理后的废液依然对环境及人体有着极大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废液处理效果好的的废液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废液处理装置,包括储液罐、预处理系统、综合反应槽、第一污泥沉淀系统、压滤机、过滤器、观察槽、渗滤液槽、调节池、渗滤液处理系统、第二污泥沉淀系统;

所述储液罐、预处理系统、综合反应槽、第一污泥沉淀系统、压滤机、过滤器、观察槽依次连接;

所述渗滤液槽、调节池、渗滤液处理系统、第二污泥沉淀系统依次连接;

所述第二污泥沉淀系统分别与压滤机、过滤器连接,所述压滤机上设有泥饼固化系统。

进一步的是,所述储液罐包括含铬废液罐、含氟废液罐、表面处理污水罐,所述预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预处理系统、第二预处理系统、第三预处理系统,所述含铬废液罐与第一预处理系统连接,所述含氟废液罐与第二预处理系统连接,所述表面处理污水罐与第三预处理系统连接,所述第一预处理系统、第二预处理系统、第三预处理系统分别与综合反应槽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综合反应槽上还设有废水池。

进一步的是,所述综合反应槽内设有搅拌器。

进一步的是,所述过滤器、观察槽之间设有污水净化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制造,并且使用起来方便,能够将废液中含有的重金属进行清除,从而将废液处理到完全无害化程度,大大减轻了对环境及人体的危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1-储液罐、2-预处理系统、3-综合反应槽、4-第一污泥沉淀系统、5-压滤机、6-过滤器、7-观察槽、8-渗滤液槽、9-调节池、10-渗滤液处理系统、11-第二污泥沉淀系统、12-废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废液处理装置,包括储液罐1、预处理系统2、综合反应槽3、第一污泥沉淀系统4、压滤机5、过滤器6、观察槽7、渗滤液槽8、调节池9、渗滤液处理系统10、第二污泥沉淀系统11;

所述储液罐1、预处理系统2、综合反应槽3、第一污泥沉淀系统4、压滤机5、过滤器6、观察槽7依次连接;

所述渗滤液槽8、调节池9、渗滤液处理系统10、第二污泥沉淀系统11依次连接;

所述第二污泥沉淀系统11分别与压滤机5、过滤器6连接,所述压滤机5上设有泥饼固化系统。

上述装置在实际使用时,一方面:渗滤液槽8内的渗滤液径调节池9进入渗滤液处理系统10内进行处理,处理后进入第二污泥沉淀系统11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污泥进入压滤机5内,沉淀后的上清液进入过滤器6内;同时另一方面储液罐1内的其他含重金属废液进预处理系统2处理后,送至综合反应槽3内,然后在综合方应槽3内依次投加处理药剂进行反应,使重金属离子还原,再进入第一污泥沉淀系统4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污染也进入压滤机5,压滤机5对第一污泥沉淀系统4和第二污泥沉淀系统11内沉淀的污泥进行固液分离,得到脱水后的泥饼和废液,其脱水后的泥饼经泥饼固化系统固化后填埋,其废液进入过滤器6内,所述过滤器6对废液、第一污泥沉淀系统4的上清液中的悬浮物进行去除,最后送到观察槽7内进场观测。

为了更好的处理各个重金属废液,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储液罐1包括含铬废液罐、含氟废液罐、表面处理污水罐,所述预处理系统2包括第一预处理系统、第二预处理系统、第三预处理系统,所述含铬废液罐与第一预处理系统连接,所述含氟废液罐与第二预处理系统连接,所述表面处理污水罐与第三预处理系统连接,所述第一预处理系统、第二预处理系统、第三预处理系统分别与综合反应槽3连接。

其中废水中某些废水不需要进行预处理,比如实验室废水、焚烧车间废水、洗桶废水等等,因此,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综合反应槽3上还设有废水池12,该废水池12用于存放不需要进行预处理的废液。

在综合反应槽3内采用药剂处理,其为了使得药剂与废液接触更加充分,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综合反应槽3内设有搅拌器。

为了便于水回收,优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过滤器6、观察槽7之间设有污水净化器。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通过上述实施例揭露,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变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