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179591阅读:来源:国知局
可以为多种,其可以采用固定连接,例如:焊接或者粘接等等;其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例如:螺接或者卡扣连接等等。较佳地,采用可拆卸连接方式。
[0064]本实施例中,分离筒11的第一筒体111和第二筒体112形状呈渐缩状,其中,第一筒体111呈渐缩状可以使沉降性好的污泥更快的从出泥口 3排出,提高出泥口 3的排泥效率。第二筒体112呈渐缩状可以阻止从泥水输入管4输入进的泥水快速流至连接筒12内,使在分离筒11内的泥水进行充分分离,提高分离效果。
[0065]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第一筒体111呈圆锥状;第一筒体111的母线与第一筒体1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至45° ;第二筒体112呈圆台状,第二筒体112的母线与第二筒体1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至60°。
[0066]本实施例中,经试验证明,在第一筒体111的母线与第一筒体111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至45°时,出泥口 3的出泥速度最快,排泥效率最高。第二筒体112的母线与第二筒体1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至60°时,分离筒11内的泥水分离效果最好。
[0067]如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连接筒12包括第三筒体121、第四筒体122和第五筒体123 ;第三筒体121、第四筒体122和第五筒体123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第三筒体121、第四筒体122和第五筒体123依次连通,第三筒体121远离第四筒体122的一端与第二筒体112连通,第五筒体123远离第四筒体122的一端与生物过滤部2连通;第三筒体121和第五筒体123均呈圆柱状,且第三筒体121的直径小于第五筒体123的直径;进气管6设置在第五筒体123上,排泥管7设置在第三筒体121上;第四筒体122呈圆台状,第四筒体122的母线与第四筒体1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
[0068]本实施例中,第五筒体123的直径大于第三筒体121的直径,其可以增加第五筒体123与生物过滤部2的接触面积,使沉降性差的污泥更快的进入到生物过滤部2中进行分离,提高分离效率。另外,当第四筒体122的母线与第四筒体12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60°时,其既能够保证分离筒11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离,又能使沉降性差的污泥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到生物过滤部2。
[0069]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排泥桶5开口端呈喇叭状。
[0070]本实施例中,排泥桶5的开口采用喇叭状,其增加了排泥桶5中的空气与生物过滤部2的接触面积,使空气吹散生物过滤部2内较多的污泥。
[007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生物过滤部; 所述外壳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外壳的下部设置有出泥口以及位于所述出泥口上方的泥水输入管; 所述外壳的开口端设置有所述生物过滤部,所述生物过滤部用于过滤泥水中的污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位于所述生物过滤部和所述泥水输入管之间,设置有排泥桶,且所述排泥桶与所述外壳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排泥桶的开口朝向所述生物过滤部; 所述外壳上设置有进气管和排泥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泥桶的上端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外部气栗连通;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泥桶的下端连通,另一端用于排出所述排泥桶内的污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包括第一连接管、进气外盘管和多个进气支管; 所述进气外盘管呈环形,并套设在所述外壳上; 所述第一连接管一端与所述进气外盘管连通,另一端用于与外部气栗连通; 每个所述进气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泥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外盘管连通;多个所述进气支管,以所述排泥桶为圆心,依次间隔地围设在所述排泥桶外。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包括第二连接管、排泥外盘管和多个排泥支管; 所述排泥外盘管呈环形,并套设在所述外壳上;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泥外盘管连通; 每个所述排泥支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泥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泥外盘管连通;多个所述排泥支管,以所述排泥桶为圆心,依次间隔地围设在所述排泥桶外。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水筒; 所述清水筒设置在所述生物过滤部远离所述外壳的一端,用于收集经所述生物过滤部过滤后的清水; 所述清水筒上设置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用于排放所述清水筒内的清水。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过滤部包括过滤壳和生物填料; 所述过滤壳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过滤壳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的开口端连通;所述过滤壳的两个开口端均设置有挡板,每个所述挡板上均设置有多个过滤孔;两个所述挡板与所述过滤壳围成了用于容纳所述生物填料的容纳空间。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分离筒和连接筒; 所述分离筒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开口为所述出泥口 ;所述第一筒体,朝靠近所述排泥口的方向,呈减缩状;所述第一筒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筒体连通;所述第二筒体,朝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方向,呈渐缩状; 所述连接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连接筒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远离所述第一筒体的一端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生物过滤部连通;所述排泥桶设置在所述连接筒内,所述进气管和所述排泥管设置在所述连接筒上,所述泥水输入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筒体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筒体呈圆锥状; 所述第一筒体的母线与所述第一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0°至45° ; 所述第二筒体呈圆台状,所述第二筒体的母线与第二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20°至60。。9.根权利要求7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包括第三筒体、第四筒体和第五筒体; 所述第三筒体、所述第四筒体和所述第五筒体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壳体;所述第三筒体、所述第四筒体和所述第五筒体依次连通,所述第三筒体远离所述第四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连通,所述第五筒体远离所述第四筒体的一端与所述生物过滤部连通; 所述第三筒体和所述第五筒体均呈圆柱状,且所述第三筒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五筒体的直径;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第五筒体上,所述排泥管设置在所述第三筒体上; 所述第四筒体呈圆台状,所述第四筒体的母线与所述第四筒体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30。至 60° ο10.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桶开口端呈喇叭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泥水分离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和生物过滤部;外壳为上端开口的中空壳体;外壳的下部设置有出泥口以及位于出泥口上方的泥水输入管;外壳的开口端设置有生物过滤部,生物过滤部用于过滤泥水中的污泥。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装置对泥水进行了两次分离,即第一次利用重力分离出泥水中沉降性的污泥,第二次利用生物过滤部对沉降性差的污泥进行再次分离,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装置分离比较彻底,分离效果好。
【IPC分类】C02F9/14
【公开号】CN204848583
【申请号】CN201520513739
【发明人】王贵宾, 刘献玲, 何庆生, 张建成, 曹玉红, 田小峰
【申请人】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15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