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和显示屏生产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6665阅读:747来源:国知局
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和显示屏生产用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涉及显示屏生产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和显示屏生产用系统。



背景技术:

显示屏生产用的化学液体在输送过程中,在输送的开始或者储液罐和稀释罐的液体即将用完时都会有少量气体混杂在液体中而被输送至下游的显示屏制程设备中,这将影响显示屏的产品质量,在化学工业应用中是绝不允许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该气液分离装置能够将混杂在液体中的气体排出,保证显示屏的产品质量。

本公开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屏生产用系统,该显示屏生产用系统使用本公开提供的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具有进口、液体出口和气体出口的分离筒体,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液体出口的第一开关阀,用于导通或截止所述气体出口的第二开关阀,以及气体检测装置,以检测所述分离筒体内是否有气体,所述气体出口、进口和液体出口沿所述分离筒体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顺次布设。

可选地,所述分离筒体包括漏斗结构,以及位于该漏斗结构上方且与该漏斗结构相连通的圆筒结构。

可选地,所述圆筒结构的高度和所述圆筒结构的内径之比为3:1-5:1。

可选地,所述圆筒结构的上筒口连通有排气管结构,所述气体出口形成于该排气管结构的上管口上,所述进口形成于所述圆筒结构的筒壁上,所述液体出口形成于所述漏斗结构的下口上。

可选地,所述排气管结构由透明材质制成。

可选地,所述排气管结构的内径和所述圆筒结构的内径之比为1:5-1:3。

可选地,所述气体检测装置为气体感应器,且该气体感应器设置于所述排气管结构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开关阀和第二开关阀均为电磁阀。

可选地,所述气体检测装置为气体感应器。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屏生产用系统,包括根据本公开提供的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和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气体检测装置、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气体检测装置检测的气体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阀和所述第二开关阀的开启或关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这样当输送液体的开始时,或者储液罐和稀释罐内的液体快用完时,从进口输送至分离筒体内的液体混入有气体,此时气体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到分离筒体内存有气体,并开启第二开关阀,关闭第一开关阀。由于气体的比重比液体小,液体下沉于分离筒体的下部,而气体会悬浮于分离筒体的上部。随着源源不断的液体注入分离筒体,会把滞留于分离筒体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开关阀挤出,直到分离筒体内全部充满液体后,此时气体检测装置能够检测到分离筒体内没有气体,并开启第一开关阀,关闭第二开关阀,使得不夹带气体的液体通过第一开关阀输送至下游的显示屏制程设备中,从而保证了显示屏的产品质量。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A代表液体的液面,双箭头表示气体的排放方向,单箭头表示液体的流动方向。

附图标记说明

1进口 10分离筒体 101漏斗结构

102圆筒结构 103排气管结构 11气体检测装置

12第一开关阀 13第二开关阀 2液体出口

3气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底、顶”通常是相对于附图的图面方向而言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和包括该显示屏生产用气液分离装置的显示屏生产用系统。其中,该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具有进口1、液体出口2和气体出口3的分离筒体10,用于导通或截止液体出口2的第一开关阀12,用于导通或截止气体出口3的第二开关阀13,以及气体检测装置11,以检测分离筒体10内是否有气体,气体出口3、进口1和液体出口2沿分离筒体1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顺次布设。

这样当输送液体的开始时,或者储液罐和稀释罐内的液体快用完时,从进口1输送至分离筒体10内的液体混入有气体,此时气体检测装置11能够检测到分离筒体10内存有气体,并开启第二开关阀13,关闭第一开关阀12。由于气体的比重比液体小,液体下沉于分离筒体10的下部,而气体会悬浮于分离筒体10的上部。随着源源不断的液体注入分离筒体10,会把滞留于分离筒体10内的气体通过第二开关阀13挤出,直到分离筒体10内全部充满液体后,此时气体检测装置11能够检测到分离筒体10内没有气体,并开启第一开关阀12,关闭第二开关阀13,使得不夹带气体的液体通过第一开关阀输12送至下游的显示屏制程设备中,从而保证了显示屏的产品质量。

另外,如果储液罐或稀释罐内的液体已经用完,再没有液体进入进口1,因此分离筒体10中会滞留一部分液体和一部分气体,此时第一开关阀12开启,第二开关阀13关闭。

其中,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的开启和关闭可以由操作者手动控制,为实现显示屏生产用系统的自动化工作,该显示屏生产用系统还包括控制器,该控制器分别与气体检测装置11、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电连接,以根据气体检测装置11检测的气体信号控制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的开启或关闭。具体地,当气体检测装置11检测到分离筒体10内存有气体时,将相应的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阀12关闭,同时第二开关阀13开启,即此时气体出口3处于导通状态,且液体出口2处于截止状态。相反,当气体检测装置11检测到分离筒体10内没有气体时,将相应的信号传递给控制器,并由控制器控制第二开关阀13关闭,同时第一开关阀12开启,即此时液体出口2处于导通状态,且气体出口3处于截止状态。

因此,通过由气体检测装置11实时监测分离筒体10内是否存有气体,并反馈给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的相应动作,可以使得气液分离装置能够自动化地实现将液体中夹带的气体分离出来的功能。

其中,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可以为任意合适的具有开关功能的阀,例如可以为液动式开关阀,气动式开关阀等,在本公开中,该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为电磁式开关阀。即,第一开关阀12和第二开关阀13均为电磁阀。

在本公开中,气体检测装置11例如可以为气体检测器等能够检测分离筒体10内是否存在气体的装置,在本公开中,为提高气体检测的灵敏度,该气体检测装置11为气体传感器。

在本公开中,分离筒体10用于提供一个供气体与液体分离的空间,为提高分离效率,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分离筒体10可以包括漏斗结构101,以及位于该漏斗结构101上方且与该漏斗结构101相连通的圆筒结构102。如图1和图2所示,由于漏斗结构101包括斗体,位于斗体上端且口径较大的上口,以及位于斗体下端且口径较小的下口。即,沿着液体的流动方向,斗体的内径逐渐缩小,从而能够使得液体加速流动,以便于更好地将混杂于液体中的气体分离出来。

为进一步地提高分离效果,且避免气液分离装置占用过大的空间,圆筒结构102的高度和圆筒结构102的内径之比为3:1-5:1。换言之,该圆筒结构102整体上大致形成为条状结构。由于水气分离效果和液体的深度相关,对于相同深度的液体来说,该条状结构的容积最小,就意味着能处理较小容积的液体中的气体,提高分离效率。

在本公开中,气体出口3、进口1和液体出口2沿分离筒体10的高度方向从上至下顺次布设,是根据分离筒体10内的液体和气体的比重不同而相应设置的。即由于气体的比重比液体小,液体下沉于分离筒体的下部,而气体会悬浮于分离筒体的上部,相应地,气体出口3位于液体出口2的上方。为更好地将液体中混入的气体分离,如图1和图2所示,圆筒结构102的上筒口连通有排气管结构103,气体出口3形成于该排气管结构103的上管口上,进口1形成于圆筒结构102的筒壁上,液体出口2形成于漏斗结构101的下口上。由于排气管结构103的内径比该圆筒结构102的内径更小,且排气管结构103位于圆筒结构102的上方,这样一旦分离筒体10中混入有气体,气体便于迅速地流向排气管结构103处并通过气体出口3排出。另外由于液体出口2形成于漏斗结构101的下口处,这样一旦分离筒体10内充满全部液体后,液体便可以迅速地流向漏斗结构101处,并通过液体出口2排出,从而提高二者的分离效率。

为方便直观地观察排气管结构103处是否存有气体,从而辅助验证气体检测装置11是否正常工作,排气管结构103由透明材质制成。因此可以透过排气管结构103能够观看分离筒体10内是否确实存有气体,而判断气体检测装置11是否正常工作。

优选地,排气管结构103的内径和圆筒结构102的内径之比为1:5-1:3。

气体检测装置11能够设置于分离筒体的任意合适的位置,在本公开中,为提高气体检测装置11的检测的灵敏度,该气体检测装置11设置于排气管结构103上。即,当气体检测装置11为气体感应器时,该气体感应器设置于排气管结构103上。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