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分离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51083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气分离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利空气分离过滤器。
背景技术
压缩空气是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动力能源,又是具有多种用途的工艺气源,其应 用范围遍及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轻工、纺织、汽车制造、电子、食品、医药、生化、国 防、科研等行业和部门。由于空压机系统内部也会不断产生磨屑、锈渣和油的碳化物,它们 将加速用气设备的磨损,导致密封失效;大气中相对湿度一般高达65%以上,经压缩冷凝 后,即成为温饱和空气,并夹带大量的液态水滴,它们是设备、管道和阀门锈蚀的根本原因, 冬天结冰还会阻塞气动系统中的小孔通道。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分离干净的纯饱和空气, 随着温度的降低,仍会有冷凝水析出,大约每降低10。C,其饱和含水量将下降50%,即有一 半的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滴。所以在压缩空气冷冻式干燥机系统中采用滤芯分离过滤装置 或将压缩空气预处理成具有一定相对湿度的于燥气是很必要的。目前使用的过滤器,其进 气口位于下部,但其滤芯的入口入设有支撑板,由于支撑板的阻隔作用,使得气体在流入滤 芯时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气流在过滤器中进行流转 的空气分离过滤器。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空气分离过滤器,分离过滤器壳体上分别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分离过滤器壳体 内设有支撑板,一个滤芯的上端固定连接于该支撑板上,所述分离过滤器壳体上设有可拆 卸端盖,分离过滤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有限位凸台,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于该限位凸台上, 在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可拆卸端盖之间设有弹簧。所述滤芯包括筒状的本体、发光二极管阵列以及供气流通过的光催化层,发光二 极管阵列与光催化层交替排列于本体的腔体内,发光二极管阵列为光催化的光源。分离过滤器壳体下部设有排污管道。采用了上述方案,滤芯的上端固定连接于该支撑板上,所述分离过滤器壳体上设 有可拆卸端盖,滤芯的下端为进入端,而其上端与支撑板连接,支撑板对进气没有丝毫的阻 隔,因此可便于气流在滤芯中流动。而当需要取出滤芯时,拆开端盖即可将滤芯拿出,非常 方便。分离过滤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有限位凸台,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于该限位凸台上,在 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可拆卸端盖之间设有弹簧。通过凸台以及弹簧以使于使滤芯形成定位。所述滤芯包括筒状的本体、发光二极管阵列以及供气流通过的光催化层,发光二 极管阵列与光催化层交替排列于本体的腔体内,发光二极管阵列为光催化的光源。当气 流经过发光二极管阵列以及光催化层时,在发光二极管阵列发出的紫外光和可见光的照射 下,吸附在光催化层上的污染物进行光催化降解成无毒的物质,净化后的气流经出气口直接排出。分离过滤器壳体下部设有排污管道。通过排污管道可便于将过滤在滤芯中的过滤 物排除。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1为分离过滤器壳体,2为进气口,3为排气口,4为支撑板,5为本体,6为 二极管阵列,7为光催化层,8为可拆卸端盖,9为凸台,10为弹簧,11为排污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离过滤器,分离过滤器壳体1上分别设有进气口 2和排气口 3,分离过滤器壳体内设有支撑板4,一个滤芯的上端固定连接于该支撑板上,滤 芯通过螺栓与支撑板固定连接。滤芯包括筒状的本体5、发光二极管阵列6以及供气流通过 的光催化层7,发光二极管阵列与光催化层交替排列于本体的腔体内,发光二极管阵列为光 催化的光源。分离过滤器壳体1上设有可拆卸端盖8,分离过滤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有限位 凸台9,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于该限位凸台9上,在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可拆卸端盖之间设有 弹簧10。分离过滤器壳体下部设有排污管道11。
权利要求空气分离过滤器,分离过滤器壳体上分别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分离过滤器壳体内设有支撑板,一个滤芯的上端固定连接于该支撑板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过滤器壳体上设有可拆卸端盖,分离过滤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有限位凸台,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于该限位凸台上,在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可拆卸端盖之间设有弹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芯包括筒状的本体、发 光二极管阵列以及供气流通过的光催化层,发光二极管阵列与光催化层交替排列于本体的 腔体内,发光二极管阵列为光催化的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分离过滤器,其特征在于分离过滤器壳体下部设有排 污管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分离过滤器,分离过滤器壳体上分别设有进气口和排气口,分离过滤器壳体内设有支撑板,一个滤芯的上端固定连接于该支撑板上,所述分离过滤器壳体上设有可拆卸端盖,分离过滤器壳体的内壁面上设有限位凸台,支撑板的下表面支撑于该限位凸台上,在支撑板的上表面与可拆卸端盖之间设有弹簧。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分离过滤器有便于使气流在过滤器中进行流转的优点。
文档编号B01D53/26GK201596417SQ20092025647
公开日2010年10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3日
发明者袁浩新 申请人:袁浩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