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溶液自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9690阅读:5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溶液自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合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溶液自动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许多的溶液加工企业中,面临最多的问题就是对不同溶液的混合,往往需要将两种或者多种溶液混合在一起,这是生产中常见到的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溶液混合往往采用搅拌的方式,将一种溶液加入搅拌器中,再向搅拌器中加入另一种溶液,对两种溶液进行搅拌混合。但这种方式一般是将一种溶液倒入搅拌器,再将另一种溶液倒入,这样两中溶液自然的形成分层,使得搅拌器搅拌时会耗费大量时间,减缓搅拌效率,同时也易发生搅拌不均现象,搅拌器也耗费大量能源。考虑在两种溶液混合时,将两种溶液细化混合,不采用一股脑的加入,这样使得溶液更易混合,通过溶液在流动过程中自动混合一起,不需要再次搅拌,这样大大提高混合效率,同样节约大量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溶液自动混合装置,混合效率高,节约能源,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溶液自动混合装置,包括主加液斗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加液斗一侧的副加液斗,所述主加液斗底端设有主横管,所述副加液斗底部设有副横管,所述主横管底部设有三个主支管,所述副横管底部设有三个副支管,所述主支管和副支管一端设有三个三通阀,所述主支管均连通于三通阀一侧,所述副支管均连通于三通阀另一侧,所述三通阀底端均设有混合液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液管内壁上设有阻流齿。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混合液管一端设有横流管,所述横流管顶部设有三个转接头,所述混合液管底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转接头顶端。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横流管内设有若干隔流片,所述横流管一端设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一侧设有溶液收集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两种溶液分流混合,使得两种溶液更易混合一起,两中溶液流动过程中自动混合一起,不需要施加外力进行搅拌,结构简单,节约资源,大大提高混合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混合液管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主加液斗;2、副加液斗;3、主横管;4、副横管;5、主支管;6、副支管;7、三通阀;8、混合液管;9、横流管;10、隔流片;11、出液管;12、溶液收集箱;13、主流齿;14、转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溶液自动混合装置,包括主加液斗1以及设置在所述主加液斗1一侧的副加液斗2,所述主加液斗1底端设有主横管3,所述副加液斗2底部设有副横管4,所述主横管3底部设有三个主支管5,所述副横管4底部设有三个副支管6,所述主支管5和副支管6一端设有三个三通阀7,所述主支管5均连通于三通阀7一侧,所述副支管6均连通于三通阀7另一侧,所述三通阀7底端均设有混合液管8。

所述混合液管8内壁上设有阻流齿13。使得两种溶液在混合液管8中流动时,产生回流震荡,从而加快两中溶液混合。

所述混合液管8一端设有横流管9,所述横流管9顶部设有三个转接头14,所述混合液管8底端螺纹连接于所述转接头14顶端。混合液管8与横流管9顶部转接头14螺纹连接,两者可便捷拆卸,便于拆卸清理,保持清洁。

所述横流管9内设有若干隔流片10,所述横流管9一端设有出液管11,所述出液管11一侧设有溶液收集箱12。横流管9中设有隔流片10,阻隔溶液流动,将流进的混合溶液进一步的进行混合,使得溶液混合更彻底,提高混合质量。

具体的,使用时,将两中溶液分别由主加液斗1和副加液斗2加入,两种溶液分别流入主横管3和副横管4中,经主支管5和副支管6混合一起,将两种溶液分流混合一起,两种溶液通过三通阀7会和于混合液管8中,两种溶液在混合液管8经阻流齿13作用使得溶液回流震荡,加快两种溶液在流动过程中混合,混合溶液流入横流管9中,横流管9中的隔流片10辅助溶液混合更加彻底,经出液管11流出,被溶液收集箱12收集。

本发明将两种溶液分流混合,使得两种溶液更易混合一起,两中溶液流动过程中自动混合一起,不需要施加外力进行搅拌,结构简单,节约资源,大大提高混合效率,节省人力物力,提高经济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