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机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6401阅读:27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纺织生产用工具,特别是一种纺织机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在纺织机工作过程中,会产生异味和大量的粉尘及絮状物,直接威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目前除尘装置多集中在单一装置除尘,收集粉尘效果不佳,工作车间内粉尘含量很难降低,另一方面,大多数除尘方法将收集的粉尘直接排放至室外,影响周围环境,不符合环保的要求。中国专利201420383401.5,公开一种多功能纺织机,包括纺织设备、吸尘器和灭火装置,所述吸尘器包括吸尘装置、传输带和垃圾存储装置,所述吸尘装置与纺织设备相连,所述吸尘器上面设有灭火装置,所述灭火装置包括水箱、烟雾感应器、警报器、水开关、水管和高压水枪,所述烟雾感应器、警报器和水开关是电路连接,所述水箱旁边设有烟雾感应器,所述烟雾感应器为一个以上,所述水箱顶部设有警报器,所述烟雾感应器连接警报器,所述水箱、水管和高压水枪是固定连接,所述水箱通过水管与高压水枪相连,该多功能纺织机结构合理,能够自动清理纺织机在工作时产生的棉线屑,且带灭火装置。然而,所述纺织设备仅连有单一的吸尘装置,除尘效果不理想。所以,需要一种能消除异味、粉尘收集效率高、处理效果好的纺织机除尘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机除尘装置。所述纺织机除尘装置,吸收纺织机工作时产生的粉尘,并依次通过滤芯式除尘机及袋式除尘机,实现了对粉尘的多级除尘,提高了除尘效率,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且可拆卸地设置有活性炭净味层,能够有效去除纺织机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异味,净化空气,同时方便更换。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纺织机除尘装置,包括:一吸尘装置:包括:一支架,为开口向下的直角凹形结构,设置于纺织机工作台面上,所述支架的顶部中央设置有一通孔,所述支架顶部安装有一倒锥形的上吸尘口,所述支架底部安装有一锥形的下吸尘口,所述上吸尘口连接有贯穿通孔的上吸尘管,所述下吸尘口连接有下吸尘管,所述上吸尘管和下吸尘管汇入总吸尘管,所述上吸尘口顶部及下吸尘口底部均可拆卸地设置有活性炭净味层;一滤芯式除尘机:与吸尘装置连接,所述滤芯式除尘机与吸尘装置之间设置有鼓风机;一袋式除尘机:与滤芯式除尘机连接,所述袋式除尘机与滤芯式除尘机之间也设置有鼓风机。另有,所述上吸尘口和下吸尘口的尺寸相同。且,所述上吸尘口和下吸尘口的开口直径大于纺织机工作台面。同时,所述活性炭净味层内设有活性炭纤维。进一步地,所述袋式除尘机含有可拆卸的布袋。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纺织机除尘装置,设置有吸尘装置,吸收纺织机工作时产生的粉尘,并依次通过滤芯式除尘机及袋式除尘机,实现了对粉尘的多级除尘,提高了除尘效率,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纺织机除尘装置,在所述上吸尘口顶部及下吸尘口底部均可拆卸地设置有活性炭净味层,能够有效去除纺织机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异味,净化空气,且方便更换;(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纺织机除尘装置,所述袋式除尘机含有可拆卸的布袋,收集的粉尘装满布袋后可及时更换,不影响周围环境,符合环保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纺织机除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吸尘装置,10为支架,11为通孔,12为上吸尘口,13为下吸尘口,14为上吸尘管,15为下吸尘管,16为总吸尘管,17为活性炭净味层,2为滤芯式除尘机,3为袋式除尘机,4为鼓风机。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1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纺织机除尘装置,包括:一吸尘装置1:包括:一支架10,为开口向下的直角凹形结构,设置于纺织机工作台面上,所述支架10的顶部中央设置有一通孔11,所述支架10顶部安装有一倒锥形的上吸尘口12,所述支架10底部安装有一锥形的下吸尘口13,所述上吸尘口12连接有贯穿通孔11的上吸尘管14,所述下吸尘口13连接有下吸尘管15,所述上吸尘管14和下吸尘管15汇入总吸尘管16,所述上吸尘口12顶部及下吸尘口13底部均可拆卸地设置有活性炭净味层17;一滤芯式除尘机2:与吸尘装置1连接,所述滤芯式除尘机2与吸尘装置1之间设置有鼓风机4;一袋式除尘机3:与滤芯式除尘机2连接,所述袋式除尘机3与滤芯式除尘机2之间也设置有鼓风机4。另有,所述上吸尘口12和下吸尘口13的尺寸相同。且,所述上吸尘口12和下吸尘口13的开口直径大于纺织机工作台面。同时,所述活性炭净味层17内设有活性炭纤维。进一步地,所述袋式除尘机3含有可拆卸的布袋。所述的纺织机除尘装置,吸收纺织机工作时产生的粉尘,并依次通过滤芯式除尘机2及袋式除尘机3,实现了对粉尘的多级除尘,提高了除尘效率,有利于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且可拆卸地设置有活性炭净味层,能够有效去除纺织机工作环境中产生的异味,净化空气,同时方便更换。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