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3526阅读:833来源:国知局
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水过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净水滤芯通常采用RO过滤器(反渗透膜过滤器),其是由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制成,用于对铅、砷等重金属、以及钠、各种病原菌等进行过滤。另一方面,由于原水相对于反渗透膜片横向移动,因此原水与反渗透膜表面接触的滞留时间短及原水供水量不足、原水流速偏低。因此,相对于流入到RO过滤器的原水流入量,通过上述RO过滤器而被过滤之后通过净水口排出的净水量(比例通常为3:1)相对较低,因而存在净水产出率非常低的缺点。

如图8所示常规的RO过滤器,是多种膜以螺旋形卷绕于中央的中心管周围的螺旋缠绕型模块。具体地,在过滤部件之间配置滤网,并将这些以螺旋形卷绕于中心管周围,外周面被由无纺布等形成的外膜包围而维持形态;通过上述滤网而流入的原水中的通过过滤部件的表面而被过滤后的净水沿着过滤部件的中心移动,通过形成于中心管的贯通孔并通过形成于中心管的一侧的净水口而排出。通过上述滤网而流入的原水中浓缩而未通过过滤部件的表面的浓缩水通过滤网继续移动,并通过设置于中心管的周围的浓缩水口而排出。基于上述结构,现有RO过滤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通过净水口排出的净水量(比例通常为3:1)相对较低,因而存在RO膜片利用率不高,净水产出效率非常低的缺点。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源水供给量大、净水产出比例大、浓缩废水产生量少的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滤瓶和封闭滤瓶开口的滤瓶盖,及设置于滤瓶内腔的滤芯组件;所述滤芯组件包括净水管和包覆净水管的过滤层,净水管上设有连通过滤层的通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净水管内的原水管、包覆滤芯组件顶部的滤芯盖和设置于滤芯盖上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导流通道和第二导流通道;所述原水管为中通的管状体,其一端连通第一导流通道,另一端连通过滤层底部,形成一原水通道;所述净水管插设于滤芯盖内,且净水管与滤芯盖之间有间隙,该间隙连通过滤层顶部,形成另一原水通道;所述净水管与原水管之间有间隙,该间隙连通第二导流通道,形成净水通道,该净水通道通过净水管上的通孔连通过滤层;所述滤芯盖与滤瓶盖之间,和/或过滤层与滤瓶之间有间隙,两间隙相连通形成浓水通道。

所述滤芯盖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滤芯水口和第二滤芯水口,第一滤芯水口悬浮式设置于第二滤芯水口内,导流管插设在第一滤芯水口内,所述原水管顶部插设于导流管底部,第一导流通道底部连通原水管顶部,形成一连贯的原水通道。

所述净水管顶部插设于滤芯盖内,净水管与滤芯盖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过滤层顶部和第二滤芯水口,形成另一连贯的原水通道。

所述导流管与第一滤芯水口之间至少部分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导流通道一端和净水管与原水管之间的间隙,形成一连贯的净水通道,第二导流通道的另一端为净水口。

所述滤瓶盖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滤瓶水口和第二滤瓶水口,第一滤瓶水口悬浮式设置于第二滤瓶水口内,所述滤瓶盖与滤芯盖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滤瓶水口一端和过滤层与滤瓶之间的间隙,形成连贯的浓水通道,第二滤瓶水口另一端为浓水口。

所述滤芯盖插设于滤瓶盖内,第一滤瓶水口连通第二滤芯水口,导流管至少部分置于第一滤瓶水口内,且导流管与第一滤瓶水口内壁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一端为原水口,另一端连通两原水通道。

第一导流通道的进水口高于第二导流通道的出水口,且第一导流通道的进水口外露于第一滤芯水口,第二导流通道的出水口置于第一滤芯水口内,第一导流通道的进水口与第二导流通道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以使第一导流通道的进水口与第二导流通道的出水口彼此密封隔开。

所述第二滤芯水口底部伸入净水管顶部,彼此重叠,且相互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

所述滤芯组件底部设置有滤芯底座,滤芯底座包覆过滤层底部,原水管向下延伸至滤芯底座,净水管底部与原水管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以密封封闭净水管与原水管之间的间隙,原水管内的原水通道在滤芯底座的引导下连通过滤层底部。

所述滤芯组件为RO过滤器,所述过滤层为反渗透膜片。

本实用新型使用侧流式的水路,原水通过导流管及原水管向反渗透膜片的两端流入的方式增大原水相对于反渗透膜片的供给量,增加原水相对反渗透膜片的流速;过滤后的纯净水从净水管和导流管流出;浓缩废水由过滤组件的侧面经浓水通道排出,以增大处理后的净水产出比例,减少浓缩废水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又一方位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2中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剖视)。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又一方位的分解图(剖视)。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局部放大图(剖视)。

图8为常规的RO过滤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7,本侧流式净水过滤装置,包括顶部开口的滤瓶1、封闭滤瓶1开口的滤瓶盖2、设置于滤瓶1内腔的滤芯组件、设置于净水管4内的原水管5、包覆滤芯组件顶部的滤芯盖6和设置于滤芯盖6上的导流管7;

所述滤芯组件包括净水管4和包覆净水管4的过滤层3,净水管4上设有连通过滤层3的通孔,本滤芯组件对通过原水口流入的原水进行净水处理,以便使净水向中心侧排出,过滤后的浓缩水向外侧方向排出;

所述导流管7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导流通道7.1和第二导流通道7.2;

所述原水管5为中通的管状体,其一端连通第一导流通道7.1,另一端连通过滤层3底部,形成一原水通道a;所述净水管4插设于滤芯盖6内,且净水管4与滤芯盖6之间有间隙,该间隙连通过滤层3顶部,形成另一原水通道a;

所述净水管4与原水管5之间有间隙,该间隙连通第二导流通道7.2,形成净水通道b,该净水通道b通过净水管4上径向设置的通孔连通过滤层3,原水经过滤层3过滤形成的净水经通孔进入净水通道b内;

所述滤芯盖6与滤瓶盖2之间,及过滤层3与滤瓶1之间有间隙,两间隙相连通形成浓水通道c,以输送排出浓缩废水。

进一步说,所述滤芯盖6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滤芯水口6.1和第二滤芯水口6.2,第一滤芯水口6.1悬浮式设置于第二滤芯水口6.2内,导流管7插设在第一滤芯水口6.1内,所述原水管5顶部插设于导流管7底部,第一导流通道7.1底部连通原水管5顶部,形成一连贯的原水通道a,该原水通道a连通过滤层3底部,以引导原水到达过滤层3底部。

进一步说,所述净水管4顶部插设于滤芯盖6内,净水管4外壁与滤芯盖6内壁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过滤层3顶部和第二滤芯水口6.2一端,形成另一连贯的原水通道a,该原水通道a连通过滤层3顶部,以引导原水到达过滤层3顶部。

进一步说,所述导流管7与第一滤芯水口6.1之间至少部分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导流通道7.2一端和净水管4与原水管5之间的间隙,形成一连贯的净水通道b,第二导流通道7.2的另一端为净水口,经过净水通道b的引导,过滤产生的净水最终从净水口排出,供用户使用。

进一步说,所述滤瓶盖2上设有彼此隔开的第一滤瓶水口2.1和第二滤瓶水口2.2,第一滤瓶水口2.1悬浮式设置于第二滤瓶水口2.2内,所述滤瓶盖2与滤芯盖6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两端分别连通第二滤瓶水口2.2一端和过滤层3外侧与滤瓶1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连贯的浓水通道c,第二滤瓶水口2.2的另一端为浓水口,过滤产生的浓缩废水经过滤层3侧部析出,进入浓水通道c,经浓水通道c的引导,最终从浓水口排出。

进一步说,所述滤芯盖6插设于滤瓶盖2内,第一滤瓶水口2.1连通第二滤芯水口6.2,导流管7部分置于第一滤瓶水口2.1内,且导流管7外壁与第一滤瓶水口2.1内壁之间有间隙,该间隙一端为原水口,另一端连通两原水通道a,原水从原水口进入,并分支到两原水通道a内。

进一步说,第一导流通道7.1的进水口高于第二导流通道7.2的出水口,且第一导流通道7.1的进水口外露于第一滤芯水口6.1,以确保原水顺利进入第一导流通道7.1,第二导流通道7.2的出水口置于第一滤芯水口6.1内,以确保第二导流通道7.2连通导流管7与第一滤芯水口6.1之间的间隙;为防止原水与净水混合,第一导流通道7.1的进水口与第二导流通道7.2的出水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件9,以使第一导流通道7.1的进水口与第二导流通道7.2的出水口彼此密封隔开。

进一步说,所述第二滤芯水口6.2底部伸入净水管4顶部,彼此重叠,且相互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件10,进一步防止原水与净水混合。

进一步说,所述滤芯组件底部设置有滤芯底座8,用于对原水通道a和浓水通道c之间的分隔密封,滤芯底座8包覆过滤层3底部,原水管5向下延伸至滤芯底座8,净水管4底部与原水管5之间设置有第三密封件11,以密封封闭净水管4与原水管5之间的间隙,原水管5内的原水通道a在滤芯底座8的引导下连通过滤层3底部。

进一步说,所述滤芯组件为RO过滤器,所述过滤层3为反渗透膜片。

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