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0994阅读:794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坩埚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



背景技术:

坩埚是化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熔化和精炼金属液体以及固液加热、反应的容器,是保证化学反应顺利进行的基础。

坩埚在加热过程中需要进行搅拌以使坩埚内待加热物品受热均匀,常用的操作方法为:打开坩埚盖,将搅拌棒伸入坩埚体内进行搅动。上述过程存在如下问题:坩埚与坩埚盖之间密封性差,坩埚盖容易从坩埚上脱落;在搅拌过程中,待加热物品在融化过程中有时会发生飞溅,使用者易受伤;搅拌棒呈柱状,搅拌棒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受限,不能大面积带动液体沿同一方向流动,搅拌效果差。

如何提供一种搅拌效果好、可防止液体溅出且坩埚与坩埚盖密封性可靠的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来解决现有坩埚搅拌效果差、搅拌过程有液体溅出以及坩埚与坩埚盖密封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

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包括坩埚体、盖板和搅拌机构,其特征在于搅拌机构包括手柄、搅拌棒和螺旋状的搅拌桨,手柄设置在搅拌棒的上端,搅拌桨设置在搅拌棒的下端;盖板的底面上设置有一圈向下延伸的挡边,盖板盖合在坩埚体上时挡边伸入坩埚体内且挡边与坩埚体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挡边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垫;盖板上开设有搅拌孔,搅拌孔能够供搅拌棒和搅拌桨穿过。

其中,盖板盖合在坩埚体上,挡边位于坩埚体内,密封垫增加了挡边和坩埚体的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可防止盖板发生晃动;搅拌棒和搅拌桨穿过搅拌孔伸入坩埚内,转动手柄可实现搅拌桨在坩埚体内作圆周运动,防止搅拌时坩埚体内的液体溅出。

进一步的,手柄为主要由水平杆和竖直杆组成的L型的手柄,水平杆的一端与竖直杆的底端连接,水平杆的另一端连接有横截面呈圆形的支撑块,搅拌棒的顶端竖直的固定在支撑块的底面上,转动的竖直杆能够带动搅拌桨转动,支撑块的底面直径大于搅拌孔的直径。通过转动竖直杆转动搅拌桨,操作人员的手可远离搅拌孔,避免少量液体从搅拌孔溅出时溅到手上。

进一步的,盖板的顶面上设置有一圈轨道凹槽,所述轨道凹槽环绕在搅拌孔的外周,支撑块的底面上设置有一圈向下延伸的凸边,所述凸边能够伸入轨道凹槽内并能够在轨道凹槽内旋转。轨道凹槽和凸边配合,支撑块可在盖板的顶面上稳定、顺畅的旋转。

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盖,密封盖的边缘设置有一圈向下延伸的密封挡边,密封盖的底面上设置有能够伸入搅拌孔内的孔塞,孔塞的外壁上设置密封垫;坩埚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开口向上的插接凹槽,所述插接凹槽与密封挡边插接配合。密封盖盖合在坩埚体上,密封挡边伸入插接凹槽内,则密封盖和坩埚体组成封闭的空间,或者密封盖盖合在具有盖板的坩埚体上,孔塞输伸入到搅拌孔中,密封盖、盖板和坩埚体组成封闭的空间。

进一步的,插接凹槽位于坩埚体的上端部。

进一步的,密封盖为隔热的密封盖,密封挡边为隔热的密封挡边。

进一步的,密封盖的顶面上设置有把手,且密封盖的顶面上开设有标签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1、搅拌棒和搅拌桨均能够穿过搅拌孔,在搅拌时可将盖板盖合在坩埚体上,将搅拌桨从搅拌孔伸入到坩埚体内,从而防止搅拌过程中液体溅出,螺旋状的搅拌桨能够更大面积的带动坩埚内液体的流动,加快搅拌效果;

2、手柄为主要由水平杆和竖直杆组成的L型的手柄,水平杆和搅拌杆之间设置有其底面直径大于搅拌孔的支撑块,则支撑块位于盖板的上方,且支撑块可将搅拌桨和搅拌棒限位在坩埚体内、并将手柄限位在盖板外部,通过转动竖直杆实现搅拌桨的转动,节省了固定搅拌机构的人工力,也进一步防止液体从搅拌孔溅出;

3、支撑块的底面上设置有凸边,盖板的顶面上设置有轨道凹槽,凸边能够在轨道凹槽内转动,在轨道凹槽和凸边的配合下,通过转动竖直杆可带动搅拌桨搅动坩埚体内的液体,减少了实现转动的人工力,同时避免了转动过程中支撑块在盖板上发生晃动,便于搅拌桨在坩埚体内沿同一方向稳定的转动;

4、密封盖上的密封挡边与位于坩埚体上的插接凹槽插接配合,可将密封盖盖合在盖板上,且密封盖上的孔塞能够伸入搅拌孔内,防止晃动过程中坩埚内液体从搅拌孔中溅出;

5、密封盖的顶面上开设有标签槽,标签槽内可用于张贴标签,便于标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1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1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例1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实施例2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实施例2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实施例2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搅拌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实施例3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密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实施例3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坩埚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9为实施例3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中密封盖盖合在坩埚体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坩埚体,2、盖板,3、搅拌孔,4、搅拌棒,5、手柄,6、挡边,7、密封垫Ⅰ,8、搅拌桨,9、竖直杆,10、水平杆,11、支撑块,12、凸边,13、轨道凹槽,14、插接凹槽,15、密封盖,16、密封挡边,17、孔塞,18、密封垫Ⅱ,19、把手,20、标签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包括坩埚体1、盖板2和搅拌机构,搅拌机构包括手柄5、搅拌棒4和螺旋状的搅拌桨8,手柄5设置在搅拌棒4的上端,搅拌桨8设置在搅拌棒4的下端;盖板2的底面上设置有一圈向下延伸的挡边6,盖板2盖合在坩埚体1上时挡边6伸入坩埚体1内且挡边6与坩埚体1的内壁之间留有间隙,挡边6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垫Ⅰ7;盖板2上开设有搅拌孔3,搅拌孔3能够供搅拌棒4和搅拌桨8穿过。

其中,手柄5呈椭圆状,手柄5的外表面可由防滑纹,搅拌棒4的顶端与手柄5的底端固定连接,搅拌棒4的底端和搅拌桨8的顶端固定连接。螺旋状的搅拌桨8能够增加搅拌桨8和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也利于带动液体向同一方向流动。

挡边6伸入坩埚体1内后,挡边6与坩埚体1的内壁之间的间隙供挡边6上下移动,以实现坩埚体1的开口的开合,盖板2盖合在坩埚体1的开口上时,密封垫Ⅰ7紧贴在凸沿和坩埚体1的内壁之间,从而使得盖板2牢固的盖合在坩埚体1的开口上。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使用方法为:盖板2盖合在坩埚体1的开口上后,依次将搅拌桨8和搅拌棒4穿过搅拌孔3伸入到坩埚体1内,然后转动手柄5实现搅拌。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1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手柄5为主要由水平杆10和竖直杆9组成的L型的手柄,水平杆10的一端与竖直杆9的底端连接,水平杆10的另一端连接有横截面呈圆形的支撑块11,搅拌棒4的顶端竖直的固定在支撑块11的底面上,转动的竖直杆9能够带动搅拌桨8转动,支撑块11的底面直径大于搅拌孔3的直径,从而搅拌棒4和搅拌桨8穿过搅拌孔3伸入坩埚体1内后,支撑块11卡在盖板2的上方。

盖板2的顶面上设置有一圈轨道凹槽13,该轨道凹槽13呈圆形,轨道凹槽13环绕在搅拌孔3的外周;支撑块11的底面上设置有一圈向下延伸的凸边12,该凸边12围绕呈圆形,凸边12的厚度小于轨道凹槽13的开口口径,且凸边12围成的圆形的直径与轨道凹槽13围成的圆形的直径相适应,使得凸边12可以伸入到轨道凹槽13内并能够在轨道凹槽13内旋转。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使用方法为:盖板2盖合在坩埚体1的开口上后,依次将搅拌桨8和搅拌棒4穿过搅拌孔3伸入到坩埚体1内、并将凸边12插入到轨道凹槽13内, 然后转动竖直杆9,通过搅拌桨8搅动坩埚体1内的液体。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为在实施例2基础上的进一步改进,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为:还包括密封盖15,密封盖15的边缘设置有一圈向下延伸的密封挡边16,密封盖15的底面上设置有能够伸入搅拌孔3内的孔塞17,孔塞17的外壁上设置密封垫Ⅱ18;坩埚体1的外壁的上端部设置有一圈开口向上的插接凹槽14,密封挡边16的厚度小于插接凹槽14的开口口径,密封挡边16与插接凹槽14插接配合,即密封挡边16可以插入插接凹槽14内也可从插接凹槽14内拔出。当密封盖15盖合在坩埚体1上,密封挡边16伸入插接凹槽14内,孔塞17伸入到搅拌孔3内,密封盖15、盖板2和坩埚体1组成封闭的空间。

其中,密封盖15为隔热的密封盖,密封挡边16为隔热的密封挡边。密封盖和密封挡边均选用现有的隔热材料制作,如石棉、岩棉,气凝胶毡或者真空板等,且上述隔热材料不与坩埚体内的材料发生冲突。

密封盖15的顶面上设置有把手19,且密封盖15的顶面上开设有标签槽20。

本实用新型一种便于搅拌的坩埚装置的使用方法为:盖板2盖合在坩埚体1的开口上后,依次将搅拌桨8和搅拌棒4穿过搅拌孔3伸入到坩埚体1内、并将凸边12插入到轨道凹槽13内,然后转动竖直杆9,通过搅拌桨8搅动坩埚体1内的液体;

坩埚体1内液体搅拌完成,需要存放或者密封加热时,将密封盖15盖合在盖板2的上方,密封挡边16插接到插接凹槽14内,同时孔塞17插入到搅拌孔3内,可防止液体从搅拌孔3溅出,也防止污染物从搅拌孔3进入到坩埚体1内;

在存放或者加工过程中,可将标签张贴在标签槽20内,用于标识。

通过上面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容易的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任意组合不同的技术特征,从而实现不同的技术方案。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