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渔网撕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8180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渔网撕碎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加工设备领域,涉及一种塑料撕碎机,特别是一种渔网撕碎机。



背景技术:

渔网作为渔业最主要的工具,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品的捕捞与养殖中。因为长期使用造成的破裂与老化,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渔网变成废渔网。现有的渔网主要由合成纤维加工而成,主要由尼龙、聚乙烯、聚酯、聚偏聚乙烯等纤维制成。废渔网的大量堆积既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又会占据大量的存贮空间,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回收废渔网通常需要先将其撕碎或者破碎分解然后再加工使用。因此普通的塑料破碎机无法很好地适用于渔网的破碎。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520452360.5)公开了一种渔网破割刀筒旋转环机构,将该旋转环机构通过定位柱安装在旋转筒上,插杆端部的切割刀沿环体边缘旋转来破碎渔网。该装置虽然能够对渔网进行破碎,但是还是存在破碎不彻底,破碎效率低,无法连续破碎的缺点。

而普通塑料的破碎机,如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520920164.6)公开的一种破碎机,通过马达带动主轴上的动刀,使其与机头下部的定刀配合来粉碎塑料。虽然该破碎机能够用来破碎普通的塑料,但是由于渔网与普通塑料不同,整张的渔网往往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将渔网置入上方的料斗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较费力,同时料斗也很难一次性容纳下整张渔网,而且渔网具有极强的韧性,如果先将渔网破碎成较小的渔网再置入破碎机破碎又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渔网撕碎机,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渔网的连续高效破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渔网撕碎机,包括机架和电机,所述机架上设有撕碎腔,所述撕碎腔内设有与电机连接的主轴,所述主轴上装有多个刀盘,每个所述刀盘上开有刀槽,所述刀槽内装有动刀,所述撕裂腔内装有与动刀相配合用于撕碎渔网的定刀,所述动刀具有伸出刀槽外的刀头,所述撕碎腔的前壁上开有与所述撕碎腔连通的进料槽,所述进料槽相对撕碎腔向外延伸并向下倾斜。

由于渔网太大,撕裂腔无法一次性容纳整张渔网,本实用新型采用在撕碎腔与主轴正对的前壁开设进料槽,使渔网的前端先进入撕碎腔,动刀的刀头将渔网的网眼勾住,再通过主轴的转动将剩下的渔网牵引进撕碎腔粉碎,当该张渔网粉碎完后,再将下一张渔网的前端置入撕碎腔即可继续粉碎,使渔网撕碎机能够实现半自动进料并连续破碎,工作效率高,还减轻了工人的工作量。

在上述的渔网撕碎机中,所述进料槽的下端具有向下弯曲的弧形部。弧形部的设计使渔网与进料槽的接触面更光滑,渔网在进料槽滑动时更顺畅,不会被卡住,保证了进料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在上述的渔网撕碎机中,所述进料槽的底面与所述主轴平行,所述进料槽的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45°。这样,渔网沿着小角度的斜面进入撕碎腔,使渔网进入撕碎腔更顺畅、更轻松。

在上述的渔网撕碎机中,所述进料槽底面的延伸面与所述刀盘相切。这样,渔网进入撕碎腔后能够与刀盘完美贴合,顺着刀盘转动更顺畅。

在上述的渔网撕碎机中,多个所述刀盘沿所述主轴轴向依次排列,多个所述动刀沿各所述刀盘的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刀头沿动刀的运动方向弯曲。动刀的刀头呈弯曲的勾状,使其能够牢固地勾住渔网的网眼,使渔网不易脱落,送料更稳定。

在上述的渔网撕碎机中,各所述动刀与相邻刀盘上距离最近的动刀之间的连线为弧线。动刀呈连续的弧线状分布,使后续的刀头更容易勾住渔网,使动刀与渔网的接触连续性更好,保证了连续牵引渔网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渔网撕碎机中,所述弧线与相邻的弧线之间的距离小于该所述弧线顶点到该弧线的弦的距离。这样,勾住渔网的弧线进入定刀下方后,下一个弧线上的动刀能够无缝衔接地勾住渔网,使渔网上始终具有一定数量的刀头将其勾住,保证了渔网能够持续不断地被牵引进撕碎腔。

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渔网的前端进入撕碎腔后,自主地将剩下的渔网牵引到撕碎腔内粉碎,实现连续地自动粉碎。

2、本实用新型的动刀可以连续地牵引渔网到撕碎腔内,工作平稳,连续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2中A-A的剖视图;

图4是图2中B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C部的放大图。

标号的说明:1、机架;2、撕碎腔;21、前壁;22、后壁;3、主轴;4、刀盘;41、刀槽;5、动刀;51、刀头;6、定刀;7、进料槽;71、弧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有撕碎腔2,撕碎腔2内设有横向水平设置的主轴3,主轴3上设有刀盘4并通过皮带与撕碎腔2右侧机架1内的电机连接,撕碎腔2的上部呈开口的敞口状,方便渔网的置入,下部与外界连通,方便撕碎后的渔网的排出与收集。撕碎腔2的前壁21上开有与撕碎腔2连通的进料槽7,进料槽7相对撕碎腔2向外延伸并向下倾斜,与水平面形成30°的夹角,进料槽7底面的所在的平面与刀盘4相切,使渔网进入撕碎腔2后能够与刀盘4更好地贴合。进料槽7底面的下端还具有向下弯曲的弧形部71,方便渔网进入进料槽7。

如图2~5所示,多个刀盘4依次排列地套设并固定在主轴3上,每个刀盘4的表面均开有三个绕主轴3轴向均匀分布并沿刀盘4切线方向延伸的刀槽41,每个刀槽41内装有通过螺栓固定的动刀5,每个动刀5具有三个伸出刀槽外的刀头51,每个刀头51都沿动刀5的运动方向弯曲形成钩状。各动刀5与相邻刀盘4上最接近的动刀51的连线为弧线,并且各相邻弧线之间的距离小于其弧线顶点到弦的距离,使动刀5沿主轴3轴向的投影环绕刀盘4连续分布。前壁21和后壁22分别设有与动刀5相配合用于撕碎渔网的定刀6。

进一步的,前壁21上的定刀6位于与主轴3相同的高度,后壁22上的定刀6的高度低于前壁21上的定刀6的高度。这样,增加了渔网与刀盘4的接触面积,使更多的刀头51与渔网连接,保证了渔网能够稳定地被牵引进撕碎腔2。

工作时,工作人员先将渔网的前端通过进料槽7置入撕碎腔2内,绕主轴3转动的动刀5会将刀头51穿过网眼勾住渔网并将后续的渔网牵引进入撕碎腔2,同时刀头51将勾住的渔网牵引到后壁22上的定刀6处粉碎,粉碎后的渔网通过撕碎腔的下方排出撕碎腔2,直到整张渔网都完成粉碎。然后工作人员再重复上述动作重新置入一张渔网。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机架1、撕碎腔2、前壁21、后壁22、主轴3、刀盘4、刀槽41、动刀5、刀头51、定刀6、进料槽7、弧形部71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