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轴枢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13348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双轴枢钮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者能够感受到明确的闭合感的双轴枢钮。



背景技术:

参考中国台湾专利第m488665号的双轴扭力枢轴器垂直同步滑移传动机构,其包含:一第一枢轴以及一相对的第二枢轴,所述的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分别于一端组接固定片供分别组合固定于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及主机系统端;所述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另一端依序套接相对用以形成转动定位装置的凹轮或凸轮、弹性装置以及固定装置所组成的扭力枢轴器构件;所述的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于所述扭力枢轴器构件另一端分别套设两相对分隔设定距离的一第一定位隔板以及一第二定位隔板,于所述第一定位隔板及第二定位隔板分别设有上下相对的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供分别活动穿过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一承架设于所述第一定位隔板及第二定位隔板之间,所述承架至少设有一滑动空间;一传动体活动组装于所述承架的滑动空间,使所述传动体因受力而往复位移于所述滑动空间;以及两上下传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组接连动与所述第一定位隔板及第二定位隔板之间,所述上下传动件分别以垂直向与所述传动体接合连动;从而可在所述第一枢轴及/或第二枢轴的任一轴受力转动时,使其中一上下传动件旋转连动传动体,并将动力传到另一上下传动件,使所述传动体在承架滑动空间中稳定而顺畅的往复位移,达到双轴同步连动的功能。

但上下传动件与传动体之间的传动效率不佳而会产生较大的传动负荷,用户需要耗费较大的力量扳动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或主机系统端而将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相对转动。当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由开启往闭合的过程中,凸轮逐渐朝向凹轮卡掣,使得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自动闭合而产生闭合感,但较大的传动负荷会让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的自动闭合变得迟钝而影响闭合感,进而导致使用者无法感受到明确的闭合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系在于较大的传动负荷会让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的自动闭合变得迟钝而影响闭合感,进而导致使用者无法感受到明确的闭合感。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轴枢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第一轴杆,其能够沿一第一轴线旋转;

一第二轴杆,其能够沿一第二轴线旋转并平行于该第一轴杆;

一传动齿轮组,其连接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并包括一第一齿轮、一第二齿轮与至少一从动齿轮,该第一轴杆穿设该第一齿轮,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一齿轮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穿设该第二齿轮,该第二轴杆与该第二齿轮同步地旋转,该至少一从动齿轮位于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之间并啮合该第一齿轮与该第二齿轮,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同步地旋转;

一第一弹性组,其设置于该传动齿轮组的一端并弹性地推抵该传动齿轮组,且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分别穿设该第一弹性组相反两侧;

一第一定位组,其设置于该第一弹性组相反于该传动齿轮组的一端并包括一第一定位板、一第一卡掣件与一第二卡掣件,该第一轴杆穿设该第一卡掣件,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一卡掣件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穿设该第二卡掣件,该第二轴杆与该第二卡掣件同步地旋转,且该第一弹性组相反于该传动齿轮组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一卡掣件与该第二卡掣件,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分别可旋转地穿设该第一定位板相反两侧,该第一卡掣件与该第二卡掣件位于该第一定位板与该第一弹性组之间,该第一卡掣件与该第二卡掣件分别抵顶该第一定位板并能够卡掣该第一定位板。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传动齿轮组包括一第一连结件,该第一连结件设置于该传动齿轮组邻近该第一弹性组的一端并供该第一弹性组弹性地推抵,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分别可旋转地穿设该第一连结件相反两侧,该第一弹性组包括至少一第一弹性件、至少一第二弹性件、一第三摩擦片与一第四摩擦片,该第一轴杆穿设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与该第三摩擦片,该第一轴杆、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与该第三摩擦片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穿设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与该第四摩擦片,该第二轴杆、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与该第四摩擦片同步地旋转,该第三摩擦片受到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一连结件,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相反于该第三摩擦片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一卡掣件, 该第四摩擦片受到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一连结件,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相反于该第四摩擦片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二卡掣件。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第一轴杆包括一第一段、一第二段与一第一肩部,该第二段连接该第一段,且该第一段与该第二段之间具有落差而形成该第一肩部,该第二轴杆包括一第三段、一第四段与一第二肩部,该第四段连接该第三段,且该第三段与该第四段之间具有落差而形成该第二肩部,该传动齿轮组包括一第一摩擦片与一第二摩擦片,该第一轴杆的第二段穿设该第一摩擦片,该第一轴杆的第二段与该第一摩擦片同步地旋转,该第一摩擦片抵靠该第一肩部,该第一摩擦片相反于该第一肩部的一端抵靠该第一连结件,该第二轴杆的第四段穿设该第二摩擦片,该第四轴杆的第四段与该第二摩擦片同步地旋转,该第二摩擦片抵靠该第二肩部,该第二摩擦片相反于该第二肩部的一端抵靠该第一连结件,该第二段与该第四段分别穿设该第一弹性组与该第一定位组相反两侧。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传动齿轮组包括一第二连结件,该第二连结件设置于该传动齿轮组相反于该第一连结件的一端,且该第一轴杆的第一段与该第二轴杆的第三段分别可旋转地穿设该第二连结件相反两侧,该第一轴杆的第一段穿设该第一齿轮,该第一齿轮位于该第一摩擦片与该第二连结件之间,该第二轴杆的第三段穿设该第二齿轮,该第二齿轮位于该第二摩擦片与该第二连结件之间,该至少一从动齿轮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连结件与该第二连结件之间。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第一齿轮与该第一摩擦片之间相隔一距离,该第二齿轮与该第二摩擦片之间相隔该距离,且该第一连结件与该第二连结件分别至该至少一从动齿轮相反两端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第一定位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凹缘与至少一第二凹缘,该至少一第一凹缘设置于该第一定位板邻近该第一轴杆的一侧,该至少一第二凹缘设置于该第一定位板邻近该第二轴杆的一侧,该第一卡掣件包括至少一凸缘,该第一卡掣件的至少一凸缘抵顶该第一定位板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一凹缘,该第二卡掣件包括至少一凸缘,该第二卡掣件的至少一凸缘抵顶该第一定位板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二凹缘。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还包括:

一第二定位组,其设置于该第一定位组相反于该第一弹性组的一端并包括 一第二定位板、一第三卡掣件与一第四卡掣件,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可旋转地穿设该第二定位板相反两侧,且该第二定位板邻近该第一定位板相反于该第一弹性组的一端,该第一轴杆穿设该第三卡掣件,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三卡掣件同步地旋转,该第三卡掣件抵顶该第二定位板相反于该第一定位板的一端并能够卡掣该第二定位板,该第二轴杆穿设该第四卡掣件,该第二轴杆与该第四卡掣件同步地旋转,该第四卡掣件抵顶该第二定位板相反于该第一定位板的一端并能够卡掣该第二定位板;

一第二弹性组,其设置于该第二定位组相反于该第一定位组的一端并包括至少一第三弹性件、至少一第四弹性件、一第一固定件与一第二固定件,该第一轴杆穿设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与该第一固定件,该第一轴杆、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与该第一固定件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穿设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与该第二固定件,该第二轴杆、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与该第二固定件同步地旋转,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位于该第一固定件与该第三卡掣件之间而弹性地推抵该第三卡掣件,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位于该第二固定件与该第四卡掣件之间而弹性地推抵该第四卡掣件。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第二定位组包括一第五摩擦片与一第六摩擦片,该第一轴杆穿设该第五摩擦片,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五摩擦片同步地旋转,该第五摩擦片位于该第一定位板与该第二定位板之间,该第一定位板与该第二定位板分别受到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与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五摩擦片相反两端,该第二轴杆穿设该第六摩擦片,该第二轴杆与该第六摩擦片同步地旋转,该第六摩擦片位于该第一定位板与该第二定位板之间,该第一定位板与该第二定位板分别受到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与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六摩擦片相反两端。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第二定位板包括至少一第三凹缘与至少一第四凹缘,该至少一第三凹缘设置于该第二定位板邻近该第一轴杆的一侧,该至少一第四凹缘设置于该第二定位板邻近该第二轴杆的一侧,该第三卡掣件包括至少一凸缘,该第三卡掣件的至少一凸缘抵顶该第二定位板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三凹缘,该第四卡掣件包括至少一凸缘,该第四卡掣件的至少一凸缘抵顶该第二定位板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四凹缘。

所述的双轴枢钮,其中:该第一轴杆包括一第一连结段与一第一外螺纹部,该第一连结段与该第一外螺纹部分别位于该第一轴杆相反两端,该第一固定件 具有内螺纹而螺设于该第一外螺纹部,该第二轴杆包括一第二连结段与一第二外螺纹部,该第二连结段与该第二外螺纹部分别位于该第二杆件相反两端,该第二固定件具有内螺纹而螺设于该第二外螺纹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第一轴杆能够连接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且该第二轴杆能够连接电子设备的主机系统端。该传动齿轮组利用第一齿轮、第二齿轮与至少一从动齿轮而传动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具有较佳的传动效率,进而降低传动负荷。用户不需要耗费较大的力量扳动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而使得该第一轴杆与该第二轴杆相对转动。当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由开启往闭合的过程中,该第一卡掣件与该第二卡掣件逐渐朝向该第一定位板卡掣,使得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自动闭合而产生闭合感,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不会受到较低的传动负荷的影响而灵敏地自动闭合,使得使用者感受到明确的闭合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双轴枢钮的立体外观图。

图2是本发明双轴枢钮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双轴枢钮由另一视角所取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是由图1所取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10第一轴杆;101第一段;102第二段;103第一连结段;11第一肩部;12第一外螺纹部;20第二轴杆;201第三段;202第四段;203第二连结段;21第二肩部;22第二外螺纹部;30传动齿轮组;31第一连结件;32第一摩擦片;33第二摩擦片;34第一齿轮;35第二齿轮;36从动齿轮;37第二连结件;40第一弹性组;41第一弹性件;42第二弹性件;43第三摩擦片;44第四摩擦片;50第一定位组;51第一定位板;511第一凹缘;512第二凹缘;52第一卡掣件;521凸缘;53第二卡掣件;531凸缘;60第二定位组;61第二定位板;611第三凹缘;612第四凹缘;62第三卡掣件;621凸缘;63第四卡掣件;631凸缘;64第五摩擦片;65第六摩擦片;70第二弹性组;71第三弹性件;72第四弹性件;73第一固定件;74第二固定件;d距离;l1第一轴线;l2第二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本发明双轴枢钮包括一第一轴杆10、一第二轴杆20、一传动齿轮组30、一第一弹性组40、一第一定位组50、一第二定位组60与一第二弹性组70,该第一轴杆10可沿一第一轴线l1旋转,该第二轴杆20可沿一第二轴线l2旋转并平行于该第一轴杆10,该传动齿轮组30连接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且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同步地旋转,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分别依序穿设该第一弹性组40、该第一定位组50、该第二定位组60与该第二弹性组70相反两侧,该第一弹性组40相反两端分别弹性地推抵该第一传动组30与该第一定位组50,该第二弹性组70弹性地推抵该第二定位组60,该第一定位组50与该第二定位组60互相抵顶。

该第一轴杆10包括一第一段101、一第二段102与一第一连结段103,该第一段101位于该第二段102与该第一连结段103之间,该第一段101穿设该传动齿轮组30,该第二段102依序穿设该第一弹性组40、该第一定位组50、该第二定位组60与该第二弹性组70的一侧,该第一链接段103能够链接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如笔电的屏幕端)。该第一轴杆10更包括一第一肩部11与一第一外螺纹部12,该第一段101与该第二段102之间具有落差而形成该第一肩部11,该第一外螺纹部12设置于该第二段102相反该第一段101的一端。

该第二轴杆20包括一第三段201、一第四段202与一第二连结段203,该第三段201位于该第四段202与该第二连结段203之间,该第三段201穿设该传动齿轮组30,该第四段202依序穿设该第一弹性组40、该第一定位组50、该第二定位组60与该第二弹性组70相反于该第二段102的一侧,该第二链接段203能够链接电子设备的主机系统端(如笔电的键盘端)。该第二轴杆20更包括一第二肩部21与一第二外螺纹部22,该第三段201与该第四段202之间具有落差而形成该第二肩部21,该第二外螺纹段22设置于该第四段202相反该第三段201的一端。

该传动齿轮组30包括一第一连结件31、一第一摩擦片32、一第二摩擦片33、一第一齿轮34、一第二齿轮35、至少一从动齿轮36与一第二连结件37,该第一连结件31设置于该传动齿轮组30邻近该第一弹性组40的一端并供该第一弹性组40弹性地推抵,该第二连结件37设置于该传动齿轮组30相反该第一连结件31的一端并抵靠该第一段101邻近该第一连结段103的一端以及该第三段201邻近该第二连结段203的一端,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分别可旋转地穿设该第一连结件31与该第二连结件37相反两侧,该第一轴杆10的第 二段102穿设该第一摩擦片32,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与该第一摩擦片32同步地旋转,该第一摩擦片32抵靠该第一肩部11,该第一摩擦片32相反于该第一肩部11的一端抵靠该第一连结件31,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穿设该第二摩擦片33,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与该第二摩擦片33同步地旋转,该第二摩擦片33抵靠该第二肩部21,该第二摩擦片33相反于该第二肩部21的一端抵靠该第一连结件31,该第一轴杆10的第一段101穿设该第一齿轮34,该第一轴杆10的第一段101与该第一齿轮34同步地旋转,该第一齿轮34位于该第一摩擦片32与该第二连结件37之间,该第二轴杆20的第三段201穿设该第二齿轮35,该第二轴杆20的第三段201与该第二齿轮35同步地旋转,该第二齿轮35位于该第二摩擦片33与该第二连结件37之间,该至少一从动齿轮36可旋转地设置于该第一连结件31与该第二连结件37之间并位于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之间,该至少一从动齿轮36啮合该第一齿轮34与该第二齿轮35。于本实施例中,该从动齿轮36的数量为二个,使得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分别沿着相反的方向旋转,该第一齿轮34与该第一摩擦片32之间相隔一距离d,该第二齿轮35与该第二摩擦片33之间相隔该距离d,且该第一连结件31与该第二连结件37分别至该至少一从动齿轮36相反两端之间具有间隙。

该第一弹性组40包括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一第三摩擦片43与一第四摩擦片44,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穿设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与该第三摩擦片43,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与该第三摩擦片43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穿设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与该第四摩擦片44,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与该第四摩擦片44同步地旋转,该第三摩擦片43受到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一连结件31,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相反于该第三摩擦片43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一定位组50,该第四摩擦片44受到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一连结件31,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相反于该第四摩擦片44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一定位组50。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弹性件41为弹性垫圈且数量为四个,且该第二弹性件42为弹性垫圈且数量为四个,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依序穿设该四第一弹性件41,且该四第一弹性件41位于该第三摩擦片43与该第一定位组50之间,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依序穿设该四第二弹性件42,且该四第二弹性件42 位于该第四摩擦片44与该第一定位组50之间。

该第一定位组50包括一第一定位板51、一第一卡掣件52与一第二卡掣件53,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穿设该第一卡掣件52,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与该第一卡掣件52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穿设该第二卡掣件53,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与该第二卡掣件53同步地旋转,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相反于该第三摩擦片43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一卡掣件52,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相反于该第四摩擦片44的一端弹性地推抵该第二卡掣件53,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与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分别可旋转地穿设该第一定位板51相反两侧,且该第一卡掣件52与该第二卡掣件53位于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一弹性组40之间,该第一卡掣件52与该第二卡掣件53分别抵顶该第一定位板51并能够卡掣该第一定位板51。

该第一定位板51包括至少一第一凹缘511与至少一第二凹缘512,该至少一第一凹缘511设置于该第一定位板51邻近该第一轴杆10的一侧,该至少一第二凹缘512设置于该第一定位板51邻近该第二轴杆20的一侧。该第一卡掣件52包括至少一凸缘521,该第一卡掣件52的至少一凸缘521抵顶该第一定位板51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一凹缘511。该第二卡掣件53包括至少一凸缘531,该第二卡掣件53的至少一凸缘531抵顶该第一定位板51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二凹缘512。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一凹缘511的数量为二个,且该第一卡掣件52的凸缘521的数量为二个,该第一卡掣件52的二凸缘521其中之一能够卡掣该二第一凹缘511其中之一,且另一该第一卡掣件52的凸缘521能够卡掣另一该第一凹缘511,该第二凹缘512的数量为二个,且该第二卡掣件53的凸缘531的数量为二个,该第二卡掣件53的二凸缘531其中之一能够卡掣该二第二凹缘512其中之一,且另一该第二卡掣件53的凸缘531能够卡掣另一该第二凹缘512。

该第二定位组60包括一第二定位板61、一第三卡掣件62、一第四卡掣件63、一第五摩擦片64与一第六摩擦片65,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依序穿设该第五摩擦片64、该第二定位板61的一侧与该第三卡掣件62,该第一轴杆10、该第三卡掣件62与该第五摩擦片64同步地旋转,该第一轴杆10能够相对于该第二定位板61旋转,该第五摩擦片64位于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位板61之间,该第二弹性组70位于该第三卡掣件62相反于该第二定位板61的一端并弹性地推抵该第三卡掣件62,该第三卡掣件62抵顶该第二定位板61相反于该第一定位板51的一端并能够卡掣该第二定位板61,该第二轴杆20的第 四段202依序穿设该第六摩擦片65、该第二定位板61相反于该第一轴杆10的一侧与该第四卡掣件63,该第二轴杆20、该第四卡掣件63与该第六摩擦片65同步地旋转,该第二轴杆20能够相对于该第二定位板61旋转,该第六摩擦片65位于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位板61之间,该第二弹性组70位于该第四卡掣件63相反于该第二定位板61的一端并弹性地推抵该第四卡掣件63,该第四卡掣件63抵顶该第二定位板61相反于该第一定位板51的一端并能够卡掣该第二定位板61。

该第二定位板61包括至少一第三凹缘611与至少一第四凹缘612,该至少一第三凹缘611设置于该第二定位板61邻近该第一轴杆10的一侧,该至少一第四凹缘612设置于该第二定位板61邻近该第二轴杆20的一侧。该第三卡掣件62包括至少一凸缘621,该第三卡掣件62的至少一凸缘621抵顶该第二定位板61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三凹缘611。该第四卡掣件63包括至少一凸缘631,该第四卡掣件63的至少一凸缘631抵顶该第二定位板61并能够卡掣该至少一第四凹缘612。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凹缘611的数量为二个,且该第三卡掣件62的凸缘621的数量为二个,该第三卡掣件62的二凸缘621其中之一能够卡掣该二第三凹缘611其中之一,且另一该第三卡掣件62的凸缘621能够卡掣另一该第三凹缘611,该第四凹缘612的数量为二个,且该第四卡掣件63的凸缘631的数量为二个,该第四卡掣件63的二凸缘631其中之一能够卡掣该二第四凹缘612其中之一,且另一该第四卡掣件63的凸缘631能够卡掣另一该第四凹缘612。

该第二弹性组70包括至少一第三弹性件71、至少一第四弹性件72、一第一固定件73与一第二固定件74,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穿设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71与该第一固定件73,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71与该第一固定件73同步地旋转,该第一固定件73螺设于该第一轴杆10的第一外螺纹部12,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71位于该第一固定件73与该第三卡掣件62之间而弹性地推抵该第三卡掣件62,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穿设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72与该第二固定件74,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72与该第二固定件74同步地旋转,该第二固定件74螺设于该第二轴杆20的第二外螺纹部22,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72位于该第二固定件74与该第四卡掣件63之间而弹性地推抵该第四卡掣件63,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位板61分别受到该至少一第一弹性件41与该至少一第三弹性件71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五摩擦片64相反两端,且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 位板61分别受到该至少一第二弹性件42与该至少一第四弹性件72弹性地推抵而抵靠该第六摩擦片65相反两端。于本实施例中,该第三弹性件71为弹性垫圈且数量为四个,且该第四弹性件72为弹性垫圈且数量为四个,该第一轴杆10的第二段102依序穿设该四第三弹性件71,该四第三弹性件71位于该第三卡掣件62与该第一固定件73之间,该第二轴杆20的第四段202依序穿设该四第四弹性件72,该四第四弹性件72位于该第四卡掣件63与该第二固定件74之间,该第一固定件73与该第二固定件74分别具有内螺纹。

本发明双轴枢钮具有一枢摆位置与一卡掣位置,当该双轴枢钮位于该枢摆位置时,该第一卡掣件52的凸缘521抵靠该第一定位板51邻近该第一轴杆10的非第一凹缘511部位,该第二卡掣件53的凸缘531抵靠该第一定位板51邻近该第二轴杆20的非第二凹缘512部位,该第三卡掣件62的凸缘621抵靠该第二定位板61邻近该第一轴杆10的非第三凹缘611部位,该第四卡掣件63的凸缘631抵靠该第二定位板61邻近该第二轴杆20的非第四凹缘612部位;当该双轴枢钮位于该卡掣位置时,该第一卡掣件52的凸缘521卡掣该第一凹缘511,该第二卡掣件53的凸缘531卡掣该第二凹缘512,该第三卡掣件62的凸缘621卡掣该第三凹缘611,该第四卡掣件63的凸缘631卡掣该第四凹缘612。当该双轴枢钮由该枢摆位置转变至该卡掣位置时,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凭借该传动齿轮组30同步地旋转,该第一卡掣件52与该第三卡掣件62相对于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位板61旋转,该第二卡掣件53与该第四卡掣件63相对于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位板61旋转,该第一卡掣件52的凸缘521逐渐朝向该第一凹缘511滑动而卡掣该第一凹缘511,该第二卡掣件53的凸缘531逐渐朝向该第二凹缘512滑动而卡掣该第二凹缘512,该第三卡掣件62的凸缘621逐渐朝向该第三凹缘611滑动而卡掣该第三凹缘611,该第四卡掣件63的凸缘631逐渐朝向该第四凹缘612滑动而卡掣该第四凹缘612。

综上所述,本发明双轴枢钮具有以下优点:

1.该第一轴杆10能够连接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且该第二轴杆20能够连接电子设备的主机系统端。该传动齿轮组30利用该第一齿轮34与该第一摩擦片32之间相隔一距离d、该第二齿轮35与该第二摩擦片33之间相隔该距离d以及且该第一连结件31与该第二连结件37分别至该至少一从动齿轮36相反两端之间具有间隙,使得第一齿轮34、第二齿轮35与至少一从动齿轮36传动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时,具有较佳的传动效率,进而降低传动负荷。 用户不需要耗费较大的力量扳动电子设备的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而使得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相对转动。

2.当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由开启往闭合的过程中,该双轴枢钮由该枢摆位置逐渐转变至该卡掣位置,使得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自动闭合而产生闭合感,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不会受到较低的传动负荷的影响而灵敏地自动闭合,使得使用者感受到明确的闭合感。

3.该第一摩擦片32与该第三摩擦片43抵顶该第一连结件31相反两端而于其间产生摩擦力,且该第二摩擦片33与该第四摩擦片44抵顶该第一连接件31相反两端而于其间产生摩擦力,该第一定位板51与该第二定位板61抵靠该第五摩擦片64与该第六摩擦片65相反两端而于其间产生摩擦力。因此前述的摩擦力大于电子设备的重量,使得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无法相对旋转,需要使用者另外施加力量于电子设备而驱动该第一轴杆10与该第二轴杆20相对旋转。

4.当该双轴枢钮由该枢摆位置转变至该卡掣位置时,该第一卡掣件52与该第二卡掣件53受到该第一弹性组40弹性地推抵而卡掣该第一定位板51,且该第三卡掣件62与该第四卡掣件63受到该第二弹性组70弹性地推抵而卡掣该第二定位板61,增加卡掣力道,进而使电子设备上盖显示端与主机系统端自动闭合的力道增加,而具有更加明显的闭合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