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40797发布日期:2020-05-06 23:47阅读:6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在灌封料、ab胶、美缝剂等材料的生产过程之中,需要添加颜料、白碳黑等粉末状的物料到搅拌设备中进行充分搅拌混合,因粉状物质容易扬起并散布到空气之中,在污染生产环境的同时,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为避免这种情况,现在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一般使用真空吸入的方式加料,在抽真空时,极易将粉尘直接被抽到真空泵里去,真空泵很容易被卡死,造成设备损坏,严重影响了生产作业,同时真空泵的维修费用昂贵,为解决这个问题,一般都需要在真空泵上连接过滤的装置,以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但目前的过滤设备通常还是无法很好地进行过滤,在过滤后仍旧有部分微小的粉尘流出。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用于连接在搅拌设备和真空泵之间过滤粉尘,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连接搅拌设备的过滤罐,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连接真空泵的过滤筒,且所述过滤罐和过滤筒连通;所述过滤罐包括罐体,设置在罐体内部的过滤组件,设置在罐体侧壁靠近上端位置的进气管,设置在罐体侧壁靠近下端位置处的用于连接过滤筒的出气管,以及用于密封罐体的密封盖;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用于与罐体内壁连接的框架,设置在框架下部的过滤网袋,过滤网袋为圆筒状,以及设置在框架下部的用于收集粉尘的集尘筒,集尘筒设置在过滤网袋的内部,且过滤网袋和集尘筒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过滤筒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一端的用于连接出气管的第一连接头,设置在筒体另一端的用于连接真空泵的第二连接头,以及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和第五过滤层,且所述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和第五过滤层从第一连接头到第二连接头的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的内壁设置有用于支撑框架连接的支撑台阶。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与支撑台阶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集尘筒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通过锁扣与罐体锁紧,且密封盖和罐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框架上设置有供人手提拉的把手。

进一步的,所述筒体上设置有通气口。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气压计和排气阀。

进一步的,所述罐体的底部设置有排空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过滤层为滤棉,第二过滤层为抗静电纤维滤层,第三过滤层为无纺布层,第四过滤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第五过滤层为ptfe覆膜滤料。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过滤罐和过滤筒,过滤罐可作为缓冲部分,对于粉尘气体进行初次的过滤,将大部分的粉尘颗粒滤除,而剩下部分再流经过滤筒进行再次过滤,最大程度上滤除了粉尘颗粒,防止粉尘进入到真空泵中,延长了真空泵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方便拆卸,便于进行滤材的更换与,维护更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施例过滤筒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用于连接在搅拌设备和真空泵之间过滤粉尘,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连接搅拌设备的过滤罐2,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连接真空泵的过滤筒3,且所述过滤罐和过滤筒连通。所述过滤罐包括罐体21,设置在罐体内部的过滤组件22,设置在罐体侧壁靠近上端位置的进气管23,设置在罐体侧壁靠近下端位置处的用于连接过滤筒的出气管24,以及用于密封罐体的密封盖25。所述罐体21的底部设置有排空管6,可以排出内部的粉尘气体,具体实施时还可在排空管安装阀门。

所述过滤组件22包括用于与罐体21内壁连接的框架221,设置在框架下部的过滤网袋222,过滤网袋为圆筒状,以及设置在框架下部的用于收集粉尘的集尘筒223,集尘筒设置在过滤网袋的内部,且过滤网袋和集尘筒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层224和第二过滤层225。

所述过滤筒3包括筒体30,设置在筒体一端的用于连接出气管的第一连接头31,设置在筒体另一端的用于连接真空泵的第二连接头32,以及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第三过滤层33、第四过滤层34和第五过滤层35,且所述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和第五过滤层从第一连接头到第二连接头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筒体31上设置有通气口36。第一连接头与出气管之间可通过螺纹连接,同时在出气管与连接头之间可设置密封圈体(第一连接头内部为阶梯结构,阶梯部分与出气管端部对应),进而可以快速拆卸。过滤筒通过支架与机架连接。具体实施时可使用医用口罩作为过滤筒的辅助滤材。具体实施时在通气口安装有阀门。

所述罐体21的内壁设置有用于支撑框架连接的支撑台阶26。框架与支撑台阶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7。集尘筒223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225,通气孔大体设置在侧壁中部及以上区域。框架221上设置有供人手提拉的把手226。通过把手可将过滤组件提起,倒出集尘筒内的粉尘以及更换滤材。

所述密封盖25通过锁扣28与罐体锁紧,且密封盖和罐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9。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气压计4和排气阀5。

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层为滤棉,第二过滤层为抗静电纤维滤层,第三过滤层为无纺布层,第四过滤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第五过滤层为ptfe覆膜滤料。

在具体使用时,过滤罐通过进气管与搅拌设备(真空搅拌罐)连接,粉料在进入搅拌罐后有部分会从进气管进入过滤罐中,流经过滤组件时从集尘筒中进入,部分较大颗粒的粉尘则下沉到集尘筒的底部,其余部分依次通过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随后从过滤网袋流出,此时又有部分粉尘颗粒下沉到罐体的底部,粉尘气体从出气管处流入过滤筒,依次经过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第五过滤层后被真空泵抽出。

实施例2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止粉尘进入真空泵的过滤装置,用于连接在搅拌设备和真空泵之间过滤粉尘,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连接搅拌设备的过滤罐2,设置在机架上的用于连接真空泵的过滤筒3,且所述过滤罐和过滤筒连通。所述过滤罐包括罐体21,设置在罐体内部的过滤组件22,设置在罐体侧壁靠近上端位置的进气管23,设置在罐体侧壁靠近下端位置处的用于连接过滤筒的出气管24,以及用于密封罐体的密封盖25。所述罐体21的底部设置有排空管6,可以排出内部的粉尘气体,具体实施时还可在排空管安装阀门。

所述过滤组件22包括用于与罐体21内壁连接的框架221,设置在框架下部的过滤网袋222,过滤网袋为圆筒状,以及设置在框架下部的用于收集粉尘的集尘筒223,集尘筒设置在过滤网袋的内部,且过滤网袋和集尘筒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滤层224和第二过滤层225。

所述过滤筒3包括筒体,设置在筒体一端的用于连接出气管的第一连接头31,设置在筒体另一端的用于连接真空泵的第二连接头32,以及设置在筒体内部的第三过滤层33、第四过滤层34和第五过滤层35,且所述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和第五过滤层从第一连接头到第二连接头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筒体31上设置有通气口36。第一连接头与出气管之间可通过螺纹连接,同时在出气管与连接头之间可设置密封圈体(第一连接头内部为阶梯结构,阶梯部分与出气管端部对应),进而可以快速拆卸。

所述罐体21的内壁设置有用于支撑框架连接的支撑台阶26。框架与支撑台阶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7。集尘筒223的侧壁设置有若干个通气孔225,通气孔大体设置在侧壁中部及以上区域。所述密封盖25通过锁扣28与罐体锁紧,且密封盖和罐体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9。所述密封盖上设置有气压计4和排气阀5。

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滤层为滤棉,第二过滤层为抗静电纤维滤层,第三过滤层为无纺布层,第四过滤层为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层、第五过滤层为ptfe覆膜滤料。

在具体使用时,过滤罐通过进气管与搅拌设备(真空搅拌罐)连接,粉料在进入搅拌罐后有部分会从进气管进入过滤罐中,流经过滤组件时从集尘筒中进入,部分较大颗粒的粉尘则下沉到集尘筒的底部,其余部分依次通过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随后从过滤网袋流出,此时又有部分粉尘颗粒下沉到罐体的底部,粉尘气体从出气管处流入过滤筒,依次经过第三过滤层、第四过滤层、第五过滤层后被真空泵抽出。

本实用新型设置了过滤罐和过滤筒,过滤罐可作为缓冲部分,对于粉尘气体进行初次的过滤,将大部分的粉尘颗粒滤除,而剩下部分再流经过滤筒进行再次过滤,最大程度上滤除了粉尘颗粒,防止粉尘进入到真空泵中,延长了真空泵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实用新型方便拆卸,便于进行滤材的更换与,维护更为简单。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结合以上具体实施例进行的,但是,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能够根据上述的内容进行许多替换、修改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所有这样的替代、改进和变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