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87754发布日期:2020-10-13 07:55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矿粉立磨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



背景技术:

立磨是一种环保、节能的粉磨设备,其包括有磨辊、磨盘以及喷水装置,因为其具有结构简单、粉磨效率高等优点,因此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水泥行业。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矿粉立磨机在进行工作时,由于原材料水份波动过大,在运行过程中物料粘结造成下料溜堵塞,粘结堵塞情况最严重时3--5天清理一次,导致停机频率增高,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清理下料溜,不利于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它在下料溜的不同部位安装三台空气炮,且在下料溜和空气炮处做百叶窗式高压气体喷吹管,对易积料部位进行喷吹清扫,有效解决了下料溜被物料粘堵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维修次数以及维修时产生的费用,节约运行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包括立磨机机体,所述立磨机机体的内部设置有下料溜,所述下料溜的上端与立磨机机体的右上端滑动连接,所述立磨机机体内设置有空气炮,所述空气炮的下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的外表面滑动套接有喷吹管,所述喷吹管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滑动套接在出气口的外表面,所述喷吹管的左右两端对称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内滑动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拉环,所述定位杆的外表面滑动套接有弹簧,所述定位杆的左端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支撑环,所述出气口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杆与定位槽卡接,所述喷吹管的上端设置有输气槽,所述喷吹管的下端设置有百叶叶片,它在下料溜的不同部位安装三台空气炮,且在下料溜和空气炮处做百叶窗式高压气体喷吹管,对易积料部位进行喷吹清扫,有效解决了下料溜被物料粘堵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维修次数以及维修时产生的费用,节约运行成本。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炮设置有三个,所述三个空气炮设置于下料溜的不同位置,其中一个设置在下料溜的上端正面,另一个设置在下料溜的上端反面,最后一个设置在下料溜的折弯处,通过在下料溜的不同部位安装三台空气炮,可以对下料溜易积料的部位进行喷吹清扫,有效解决了下料溜被物料粘堵的问题,具有保证下料溜和立磨机正常工作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弹簧的左端与支撑环接触,所述弹簧的右端与支撑杆接触,弹簧属于复位弹簧,具有复位和支撑作用,通过弹簧的复位作用,便于将定位杆与定位槽进行卡接或者脱离,从而便于将喷吹管安装在空气炮的出气口,或者将其拆卸,又通过弹簧的支撑作用,可以对支撑环具有向左的压力,使其带动定位杆向左紧紧与定位槽卡接,从而将喷吹管稳固固定在空气炮的出气口,且不会发生脱离空气炮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输气槽的上端开口小与下端开口大,所述输气槽的下端开口面积稍微大于多个百叶叶片所占面积,通过输气槽的设置,可以将空气炮内的气流聚集至一起,然后呈发散状向下料溜进行喷射,使得喷射面积增大。

进一步的,所述百叶叶片设置在输气槽的正下端,所述百叶叶片设置有多个,所述百叶叶片设置为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为30度,百叶叶片具有引导气流方向的作用,通过百叶叶片的设置,气流向物料下落的方向进行喷射,给下落的物料提供移动的动力,具有增加物料下落速度和避免物料粘覆在下料溜表面的作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方案在下料溜的不同部位安装三台空气炮,且在下料溜和空气炮处做百叶窗式高压气体喷吹管,对易积料部位进行喷吹清扫,有效解决了下料溜被物料粘堵的问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降低了维修次数以及维修时产生的费用,节约运行成本。

(2)空气炮设置有三个,三个空气炮设置于下料溜的不同位置,其中一个设置在下料溜的上端正面,另一个设置在下料溜的上端反面,最后一个设置在下料溜的折弯处,通过在下料溜的不同部位安装三台空气炮,可以对下料溜易积料的部位进行喷吹清扫,有效解决了下料溜被物料粘堵的问题,具有保证下料溜和立磨机正常工作的作用。

(3)弹簧的左端与支撑环接触,弹簧的右端与支撑杆接触,弹簧属于复位弹簧,具有复位和支撑作用,通过弹簧的复位作用,便于将定位杆与定位槽进行卡接或者脱离,从而便于将喷吹管安装在空气炮的出气口,或者将其拆卸,又通过弹簧的支撑作用,可以对支撑环具有向左的压力,使其带动定位杆向左紧紧与定位槽卡接,从而将喷吹管稳固固定在空气炮的出气口,且不会发生脱离空气炮的现象。

(4)输气槽的上端开口小与下端开口大,输气槽的下端开口面积稍微大于多个百叶叶片所占面积,通过输气槽的设置,可以将空气炮内的气流聚集至一起,然后呈发散状向下料溜进行喷射,使得喷射面积增大。

(5)百叶叶片设置在输气槽的正下端,百叶叶片设置有多个,百叶叶片设置为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为30度,百叶叶片具有引导气流方向的作用,通过百叶叶片的设置,气流向物料下落的方向进行喷射,给下落的物料提供移动的动力,具有增加物料下落速度和避免物料粘覆在下料溜表面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喷出管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喷出管剖视图;

图4为图2的a处放大图。

图中标号说明:

1立磨机机体、2下料溜、3空气炮、4出气口、5喷吹管、6连接块、7支撑杆、8定位杆、9拉环、10弹簧、11支撑环、12定位槽、13输气槽、14百叶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一种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包括立磨机机体1,请参阅图1-4,立磨机机体1的内部设置有下料溜2,下料溜2具有下料的作用,下料溜2的上端与立磨机机体1的右上端滑动连接,立磨机机体1内设置有空气炮3,空气炮3是以突然喷出的压缩气体的强烈气流,超过一马赫(音速)的速度直接冲入贮存散体物料的闭塞故障区,这种突然释放的膨胀冲击波,克服物料静摩擦,使容器内的物料又一次恢复流动,空气炮3属于现有技术,空气炮3具有将下料溜2堵塞处清除的作用,空气炮3的下端设置有出气口4,出气口4的外表面滑动套接有喷吹管5,喷吹管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连接块6,连接块6具有连接喷吹管5和空气炮3的出气口4的作用,连接块6滑动套接在出气口4的外表面,喷吹管5的左右两端对称连接有支撑杆7,支撑杆7具有支撑定位杆8的作用,支撑杆7内滑动连接有定位杆8,定位杆8具有定位作用,定位杆8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拉环9,通过拉环9的设置,便于对定位杆8进行操作,还可以对定位杆8进行限位,防止其脱离支撑杆7,定位杆8的外表面滑动套接有弹簧10,定位杆8的左端外表面固定套接有支撑环11,支撑环11具有支撑弹簧10的作用,出气口4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有定位槽12,定位杆11与定位槽12卡接,通过定位杆11和定位槽12的卡接,可以将连接块6稳固固定在出气口4外表面,从而使得喷吹管5稳固固定在空气炮3上,喷吹管5的上端设置有输气槽13,喷吹管5的下端设置有百叶叶片14。

请参阅图1、图2和图4,空气炮3设置有三个,三个空气炮3设置于下料溜2的不同位置,其中一个设置在下料溜2的上端正面,另一个设置在下料溜2的上端反面,最后一个设置在下料溜2的折弯处,通过在下料溜2的不同部位安装三台空气炮3,可以对下料溜2易积料的部位进行喷吹清扫,有效解决了下料溜2被物料粘堵的问题,具有保证下料溜2和立磨机机体1正常工作的作用,弹簧10的左端与支撑环11接触,弹簧10的右端与支撑杆7接触,弹簧10属于复位弹簧,具有复位和支撑作用,通过弹簧10的复位作用,便于将定位杆8与定位槽12进行卡接或者脱离,从而便于将喷吹管5安装在空气炮3的出气口4,或者将其拆卸,又通过弹簧10的支撑作用,可以对支撑环11具有向左的压力,使其带动定位杆8向左紧紧与定位槽12进行卡接,从而将喷吹管5稳固固定在空气炮3的出气口4,且不会发生脱离空气炮3的现象。

请参阅图2和图3,输气槽13的上端开口小与下端开口大,输气槽13的下端开口面积稍微大于多个百叶叶片14所占面积,通过输气槽13的设置,可以将空气炮3内的气流聚集至一起,然后呈发散状向下料溜2进行喷射,使得喷射面积增大,百叶叶片14设置在输气槽13的正下端,百叶叶片14设置有多个,百叶叶片14设置为倾斜状,且倾斜角度为30度,百叶叶片14具有引导气流方向的作用,通过百叶叶片14的设置,气流向物料下落的方向进行喷射,给下落的物料提供移动的动力,具有增加物料下落速度和避免物料粘覆在下料溜2表面的作用。

在使用该矿粉立磨喂料下料溜时,将物料从下料溜2的上端投入,物料会通过下料溜2进入立磨机机体1内部进行工作,同时将空气炮3打开,空气炮3开始工作,空气炮3会突然喷出一股强烈的气流,气流通过出气口4进入喷吹管5内部,通过喷吹管5设置有的输气槽13,可以将气流先聚集,然后呈现放射状进行喷射,又喷吹管5内设置有的百叶叶片14的倾斜角度与物料下落的角度相同,使得喷吹管5内喷出的气流具有推进物料下落的作用,可有效防止物料粘覆在下料溜2的表面,当下料溜2堵塞时,空气炮3喷出的气体可以将粘覆在下料溜2表面的物料进行喷散,使其跟随其他物料下落流动,有效解决了立磨机机体1工作时,下料溜2被堵塞的问题,具有保证下料溜2不被堵塞和立磨机机体1正常工作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