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7974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包括外筒、转轴,转轴上固定有叶轮,外筒中设有内筒,内筒通过支撑固定在外筒中,内筒的外径和高度分别为外筒内径和高度的0.25~0.4和0.8~0.9,内筒的进口端低于液面高度,内筒的进口端呈流线型圆弧;叶轮置于内筒中,内筒的内筒壁上装有固定翼,固定翼位于叶轮的下方,叶片数量比叶轮多1~2片;内筒下端开有条形槽,条形槽的高度为内筒高度的0.4~0.6。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很好的搅拌均匀性,高、低层悬浊液的浓度差可控制在5%左右,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节省功率三分之一以上。
【专利说明】
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大型工程搅拌槽,特别涉及搅拌筒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的大型工程搅拌槽包括筒体,转轴安装在筒体中,在转轴不同高度位置上等 间距设有N层轴对称的搅动叶片,转轴带动搅动叶片一同旋转,搅拌筒内液体。这是一种立 式多层搅拌方式,即通过串联安装在一根轴上的多个搅动装置,在不同高度位置上对悬浊 液进行搅拌。这种结构的搅拌桶,悬浊液无法实现上下循环流动,只能在各自高度上搅拌, 在重力的作用下,悬浮物不能在槽体内沿高度方向充分混合,致使上下层溶液浓度差较大, 所得到的悬浊液浓度均匀性很不理想;同时这种串联安装的多个搅动装置的驱动效率很 低,功率消耗大,既浪费能源,又增加了生产成本。
[0003] 改善和提高悬浊液在搅拌槽内的搅拌均匀性,是提高搅拌槽性能需要解决的关键 技术之一。同时,随着世界能源和环境危机的凸现,对于工业企业而言,一方面是降低能源 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在当前节能减排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形势下,高能耗设 备的淘汰与更新是一种必然趋势,开发高效低能耗的新型搅拌槽己成为化工等相关行业的 迫切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搅拌均匀性差、效率低能耗高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 了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搅拌槽,以提高槽内搅拌悬浊液浓度的均匀性,降低功耗。
[0005]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搅拌槽,包括外筒、转轴,转轴上固定有叶 轮,其特征在于,外筒中设有内筒,内筒通过支撑固定在外筒中,内筒的外径和高度分别为 外筒内径和高度的0.25~0.4和0.8~0.9,内筒的进口端低于液面高度,内筒的进口端呈流 线型圆弧;叶轮置于内筒中,内筒的内筒壁上装有固定翼,固定翼位于叶轮的下游,叶轮的 叶片数量为2~4片,固定翼叶片数为3~6片;内筒下端开有条形槽,条形槽的高度为内筒高 度的0.4~0.6。
[0006] 所述内筒的出口端为流线型圆弧。
[0007] 所述内筒的条形槽的宽度之和与内筒外径的比值为0.04~0.18,条形槽数量为6 ~10个。
[0008] 所述叶轮的盘面比为叶片数乘以0.07~0.1。
[0009] 所述叶轮的叶片为径向变螺距形式,螺距大小根据搅拌流动所需要的流速确定, 平均螺距0.6~0.8。
[0010] 本实用新型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通过在内筒与外筒之间建立一个循 环流道,采用固定翼和叶轮结构,推动悬浊液在搅拌槽内进行循环流动和揽拌,从而获得很 好的搅拌均匀性,高、低层悬浊液的浓度差可控制在5%左右,同时,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 节省功率三分之一以上。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2] 图2为图1的E-E视图;
[0013] 图3为图1的F-F视图。
[0014]图中:1_外筒、2-内筒、3-转轴、4-叶轮、5-固定翼、6-条形槽、7-电机、8-支撑。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回转流道推流式搅拌槽做详细描述。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回转流道推流式搅拌槽的技术特点可归纳为:
[0017] 1.低阻回转流道:
[0018] 如图1所示,回转流道推流式搅拌槽包括外筒1,内筒2。内筒将槽体的内空间分隔 成两部分,即内筒的内空间和内、外筒之间的空间,经由推流器推动的悬浊液由内筒喷出 后,通过内、外筒之间的空间向上返回进入内筒,建立了一个循环流道。内筒2利用支撑8固 定在外筒1中,支撑8的数量根据内筒2的高度确定,以保证内筒2能够稳定固定在外筒1中, 内筒2将外筒1分为两个空间,即内筒2内壁形成的空间,以及在内筒2外壁与外筒1内壁之间 形成的空间,如图2所示,后者为悬浮液的流动提供了循环流道,使悬浮液可以返回进入内 筒2。内筒2的进口端和出口端呈流线型圆弧,以消除悬浮液在出入口形成死水区和回流区, 从而保证循环流道的均匀顺畅与低阻特性。内筒出口和入口均采用下述方法确定的弧型出 口曲线形状,这样的出入口可以消除死水区和回流区,保证了流道的均匀顺畅与低阻特性, 这是本专利的重要内涵之一。流道水动力特性的评估计算应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求解N-S 方程。
[0019] 计算流体力学主要求解不可压N-S流体控制方程,由于N-S方程求解需要满足覆盖 湍流能谱范围,物理量需要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同时满足宏观和微观的要求,导致计 算量巨大无法工程应用。一般采用时间平均的方法将所有物理量表示为平均量和脉动量之 和,并修改N-S方程得到所谓的RANS方程(1)、(2),然后采用有限体积法求解此流体控制方 程,并引入相应的湍流模型使控制方程封闭。求解此流体控制方程即可以得到流场内的速 度场分布和压力场分布,用于分析流场的流动情况。
[0022] 一般而言,内筒外径根据外筒内径Dc确定,取0.25Dc~0.4Dc;内筒高度根据外筒 高度He及常用溶液高度决定,上端低于液面0. ~1. ODc,内筒高度Hn取0.8Hc~0.9Hc;内 筒进、出□均为流线形形状。内筒2的进□端低于液面,为外筒1外径的0.5~1.0。
[0023] 2 ?高效推流器:
[0024]由叶轮与固定翼组成的高效推流器是本专利另一特征。作为搅拌器的核心部件, 设计中以追求其能量转换的高效率为目标,对于降低搅拌槽装机功率,减少能源消耗具有 决定性作用。
[0025] -般而言,高效推流器叶轮4安装在转轴3上,叶轮4的直径略小于内筒2的内径,叶 片数为2~4叶,叶剖面为带有拱度的流线型机翼剖面。盘面比随叶片数变化,盘面比为叶片 数乘以0.07~0.1,叶轮4的叶片为径向变螺距形式,螺距大小根据搅拌流动所需要的流速 确定,平均螺距〇. 6~0.8。装有叶轮4的转轴3置于内筒2中,转轴3由电机7驱动。
[0026] 内筒2的内筒壁上装有固定翼5,固定翼5位于叶轮4的下方,以减少叶轮尾流的旋 转能损耗,进一步提高推流器推流效率,降低搅拌槽的能源消耗。固定翼5的叶梢与内筒2内 壁采用焊接方式相连接,叶片数量3~6片。叶片安装角等参数需在推流器设计过程中与叶 轮参数一起确定。
[0027] 3.内筒下端开条形槽:
[0028] 内筒2下端开有条形槽6,以降低启动阶段的流动阻力,利于整体循环流动的建立, 如图3所示,条形槽6的高度为内筒高度的0.4~0.6,条形槽6的宽度不大于400毫米,条形槽 6的宽度之和与内筒(2)外径的比值为0.04~0.18,条形槽6的数量为6~10个。
[0029] 工作时,电机7带动转轴3上的叶轮4旋转,叶轮4与安装在内筒2内壁上的固定翼5 组成高效推流器,将槽内的悬浊液由内筒2上部吸入,经推流器搅拌加速后从内筒2下端喷 出,再经过外筒1与内筒2之间的循环流道向槽体上方流动,再次在内筒2上部被吸入,形成 一个均匀、顺畅的循环流动,在这样的过程中,悬浮物与液体在不断上下流动,进行充分的 混合和搅拌,经一段时间运行后,槽内的悬浮液浓度的就可达到十分均匀的程度。
【主权项】
1. 一种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包括外筒(I)、转轴(3),转轴(3)上固定有叶轮 (4),其特征在于,外筒(1)中设有内筒(2),内筒(2)通过支撑(8)固定在外筒(1)中,内筒(2) 的外径和高度分别为外筒(1)内径和高度的0.25~0.4和0.8~0.9,内筒(2)的进口端低于 液面高度,内筒(2)的进口端呈流线型圆弧;叶轮(4)置于内筒(2)中,内筒(2)的内筒壁上装 有固定翼(5),固定翼(5)位于叶轮(4)的下游,叶轮(4)的叶片数量为2~4片,固定翼(5)叶 片数为3~6片;内筒(2)下端开有条形槽(6),条形槽(6)的高度为内筒高度的0.4~0.6。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其特征在于内筒(2)的出口端为 流线型圆弧。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其特征在于内筒(2)的条形 槽(6)的宽度之和与内筒(2)外径的比值为0.04~0.18,条形槽数量为6~10个。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其特征在于叶轮(4)的盘面 比为叶片数的0.07~0.1。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回转流道推流式大型搅拌槽,其特征在于叶轮(4)的叶片为径 向变螺距形式,螺距大小根据搅拌流动所需要的流速确定,平均螺距0.6~0.8。
【文档编号】B01F13/10GK205462049SQ201620018250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1月9日
【发明人】李鹏程, 翟树成, 周伟新, 吴幼华, 黄国富, 韩用波, 周滨, 刘登成
【申请人】中船重工(上海)节能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