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及其集尘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01376发布日期:2020-01-15 00:1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及其集尘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静电除尘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集尘管。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集尘管的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直径0.1到1微米的粉尘粒子被有组织排出大气时,经过可视光线的过度散射,出现白烟现象,成为环境治理的一大难点,现有技术采用的机械式除尘器受惯性力的影响,因粉尘粒子太小,无法达到除尘目的;新技术静电除尘器采用高频恒流高压直流电源放电,使粉尘带荷电,静电作用力对直径0.1至1微米大小的粉尘粒子来说,正负电极间的吸附力相对较大,处理1微米以下的粉尘微细粒子非常适合采用静电除尘的方式。

静电除尘装置又叫静电除尘器,静电除尘器根据除尘的方式不同分为干式和湿式两种,干式静电除尘器是设置振打装置将附着在集尘管上粉尘去掉,湿式静电除尘器则是通过喷洒溢流水的方式去除灰尘。集尘管收集的粉尘一般为绝缘性物质,非导电体,在集尘管中堆积过多的粉尘易产生绝缘膜,妨碍放电极顺畅的放电,降低了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

因此,如何解决集尘管中产生的绝缘膜影响除尘效果的问题,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尘管,该集尘管能够在管体的内壁形成连续水膜,保证了集尘管的清洁度,从而保障了除尘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集尘管的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集尘管,用于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包括圆管状的管体、以及嵌入所述管体内壁端部的水膜形成装置,所述水膜形成装置的上部外壁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管体上设有用于向所述间隙供水的供水孔,所述水膜形成装置下部外壁与所述管体内壁贴合,且所述水膜形成装置下部外壁与所述管体内壁之间沿所述水膜形成装置的外周均匀设有呈梳齿状分布的水槽,以使从所述间隙内的水从所述水槽流到所述管体下部内壁上形成水膜。

优选的,所述水膜形成装置的顶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安装块,所述管体的顶部设有用于插装所述安装块的安装槽,所述安装块插装在所述安装槽上以将所述水膜形成装置固定连接于所述管体上。

优选的,所述水膜形成装置上沿其外周均匀设有至少两个所述安装块。

优选的,所述供水孔沿所述管体的外壁圆周均匀分布于所述管体上。

优选的,所述水膜形成装置的上部外壁沿其轴向设有用于引导水流的凸起,所述凸起呈轮齿状沿所述水膜形成装置的外周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凸起的高度等于所述间隙的宽度,以使所述凸起与所述管体的内壁贴合。

优选的,所述水槽倾斜设于所述水膜形成装置的外壁上。

优选的,所述水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水膜形成装置外壁母线的夹角为45度到60度。

优选的,所述管体的内壁为抛光面。

一种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包括集尘管,所述集集尘管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尘管,所述管体的下端连接有收集槽,所述收集槽用于收集从所述管体流出的水。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尘管,用于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包括管体、以及嵌入管体内壁顶部的水膜形成装置,水膜形成装置的上部外壁与管体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存水的间隙,集尘管上设有用于向间隙供水的供水孔,水膜形成装置下部外壁与管体内壁贴合,且水膜形成装置下部外壁与管体内壁之间沿水膜形成装置的外周均匀设有梳齿状的水槽,以使从间隙内的水经过水槽流到管体下部内壁上形成水膜。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管体外壁的供水孔向间隙内注入水,例如,可在注水口上连接水管等,当间隙内被注入水之后,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便会沿着水槽向下流,当水流出水槽后,便会流到管体内壁上并顺着管体内壁继续下流,通过不断的向间隙内注入水,在管体内壁上就会形成连续的水膜,通过集尘管的电荷吸引力,可将粉尘附着在管体内壁的水膜上,可在集尘管的下方连接收集槽,粉尘便会随着水膜流到水槽内。从而避免了粉尘附着在管体内壁而堆积或结晶形成绝缘膜影响除尘效率的现象,能够保障湿式静电除尘器稳定运转及较高的处理效率,同时还延长了人工清洗集尘管的周期,降低了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包括集尘管,集集尘管为上述任一项集尘管,管体的下端连接有收集槽,收集槽用于收集从管体流出的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集尘管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集尘管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集尘管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膜形成装置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体、11-供水孔、12-安装槽、2-水膜形成装置、21-水槽、22-安装块、23-凸起、3-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集尘管,该集尘管能够在管体的内壁形成连续水膜,保证了集尘管的清洁度,从而保障了除尘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核心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集尘管的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集尘管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集尘管具体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集尘管具体实施例的俯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水膜形成装置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尘管,用于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包括圆管状的管体1、以及嵌入管体1内壁顶部的水膜形成装置2,水膜形成装置2的上部外壁与管体1的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存水的间隙3,管体1上设有用于向间隙3供水的供水孔11,水膜形成装置2下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贴合,且水膜形成装置2下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之间沿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周均匀设有呈梳齿状分布的水槽21,以使从间隙3内的水从水槽21流到管体1下部内壁上形成水膜。

其中,管体1为用于收集粉尘的管道,为圆管状结构,水膜形成装置2安装在管体1内壁的顶部,因此,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应当与管体1相配合,即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为圆柱状,以便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能够嵌入到管体1的内壁上并与管体1贴合。

水膜形成装置2的上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存水的间隙3,且管体1外壁上设有用于向该间隙3内供水的供水孔11,供水孔11可设置有多个,以便水能够从多个供水孔11中均匀的进入到间隙3内,水膜形成装置2的下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贴合,且水膜形成装置2的下部内壁与管体1内壁之间设有呈梳齿状分布的水槽21,以便间隙3内的水能够顺着水槽21流到管体1下部内壁上形成水膜,因此,间隙3的宽度不宜过大,间隙3内储存的水需要使从水槽21内流出的水沿着管体1内壁向下流即可,以便在管体1的内壁上形成连续的水膜。

由于管体1内壁是圆柱面,为保证从水槽21流出的水能够覆盖整个管体1的内壁,应当在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上设置多个水槽21,且多个水槽21应当可呈梳状沿着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的圆周方向、均匀的分布在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上。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集尘管,用于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包括管体1、以及嵌入管体1内壁顶部的水膜形成装置2,水膜形成装置2的上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之间设有用于存水的间隙3,集尘管上设有用于向间隙3供水的供水孔11,水膜形成装置2下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贴合,且水膜形成装置2下部外壁与管体1内壁之间沿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周均匀设有梳齿状的水槽21,以使从间隙3内的水经过水槽21流到管体1下部内壁上形成水膜。在使用的过程中,可通过管体1外壁的供水孔11向间隙3内注入水,例如,可在注水口上连接水管等,当间隙3内被注入水之后,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便会沿着水槽21向下流,当水流出水槽21后,便会流到管体1内壁上并顺着管体1内壁继续下流,通过不断的向间隙3内注入水,在管体1内壁上就会形成连续的水膜,通过集尘管的电荷吸引力,可将粉尘附着在管体1内壁的水膜上,可在集尘管的下方连接收集槽,粉尘便会随着水膜流到水槽21内。从而避免了粉尘附着在管体1内壁而堆积或结晶形成绝缘膜影响除尘效率的现象,能够保障湿式静电除尘器稳定运转及较高的处理效率,同时还延长了人工清洗集尘管的周期,降低了维护成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水膜形成装置2的顶部设有向外凸出的安装块22,管体1的顶部设有用于插装安装块22的安装槽12,安装块22插装在安装槽12上以将水膜形成装置2固定连接于管体1上。

考虑到将水膜形成装置2固定连接在管体1上的方式,优选的,可在水膜形成装置2的顶部设置向外凸出的安装块22,并在管体1的顶部设置与安装块22配合的安装槽12,在安装的过程中,将水膜形成装置2的下部插入到管体1的上部,并将安装块22与安装槽12对齐,然后将水膜形成装置2上的安装块22插入到管体1上端的安装槽12中,即可将水膜形成装置2固定连接在管体1的上部。当然水膜形成装置2还可通过其他的方式固定连接在管体1上,例如,可在管体1的上端设置环形台阶面,并在水膜形成装置2上设置向外凸出并与环形台阶面配合圆环,将圆环切入到环形台阶面上即可实现二者的配合连接,具体可根据需要而灵活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优选的,水膜形成装置2上沿其外周均匀设有至少两个安装块22。两个安装块22可以保证水膜形成装置2受力的均匀性,当然也可以在水膜形成装置2上均匀设置三个或者更多的安装块22。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保证从供水孔11进入间隙3的水能够均匀的流入,从而保证间隙3内水流的均匀性,可在管体1外壁上设置多个供水孔11,且多个供水孔11沿管体1外壁的圆周均匀分布于管体1上,以使进入间隙3内的水能够平稳的沿着水槽21向下流,并在管体1的内壁上形成稳定的水膜。供水孔11的具体个数与孔径的大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灵活设置。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提高间隙3内水流的均匀性,以提高在管体1内壁上所形成的水膜的稳定性,可在水膜形成装置2的上部外壁沿其轴向设置用于引导水流的凸起23,凸起23可为长条状,并且凸起23沿水膜形成装置2的轴向设于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上,可在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上设置多个凸起23,且多个凸起23呈轮齿状沿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周均匀分布。

当水从供水孔11进入到间隙3内,设置在水膜形成装置2外壁上的长条形凸起23便可对间隙3内的水起到一定的导流作用,使间隙3内的水顺着两个相邻长条形凸起23所形成的凹槽流至水槽21内,然后向管体1的内壁流下,因此,可提高水流的稳定性,以提高在管体1内壁上形成的水膜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提高间隙3内水流的稳定性,防止水流在间隙3内横向流动,可将凸起23的高度设置为等于间隙3的宽度的结构,如此,在将水膜形成装置2插入到管体的1内壁上时,凸起23便可与管体1的内壁贴合,以使从供水孔11进入的水便只能沿着凸起23向下流,而不能横向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水流的稳定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任意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提高从水槽21内流出水流在管体1内壁上形成水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可将水槽21倾斜设于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上,即水槽21的长度方向与水膜形成装置2外壁的长度方向的具有一定的夹角,将水槽21倾斜设置在水膜形成装置2的外壁上可以产生以下效果:由于水槽21相对管体1的内壁是倾斜设置的,因此,当水流从水槽21流向管体1的内壁时,水流便会以相对管体1的轴向倾斜的方向流向管体1的内壁,且由于水流具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当水流接触到管体1内壁时,水流的宽度便会变宽,并顺着管体1的内壁继续向下流,从而使得水流在管体1内壁上形成更加均匀的连续水膜,进一步提高了防止粉尘在管体1内壁上黏粘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考虑到水槽21倾斜角度的具体设置,水槽21的倾斜角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过大会影响水流流动的顺畅性,过小起不到使水流变宽的效果,优选的,水槽21的长度方向与水膜形成装置2外壁母线的夹角θ为45度到60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为进一步提高水流在管体1内壁上形成的水膜的可靠性,还可对管体1内壁做抛光处理,将管体1的内壁设为抛光面,即对管体1的内壁作镜面处理,当水流流至管体1的内壁时,可以增加水流在管体1内壁上的临界表面张力,改善水流的扩散性能。

一般来说,静电除尘器的集尘管内部的气体流速范围为0.5至1.2米每秒,经过内表面作镜面处理的管体1,可以保证其上部形成的水膜流至集尘管下部不会被气流吹散,从而能维持均匀且连续的水膜。

考虑到水膜形成装置2的材质选择,优选的,水膜形成装置2可使用易于安装和拆卸,且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塑料材质。

除了上述集尘管,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实施例公开的集尘管的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管体1的下端连接有收集槽,收集槽用于收集从管体1上流下的水,该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的其他各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本文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立式湿式静电除尘装置及其集尘管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