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23396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料供给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喷射装置,其中通过燃料泵使贮存于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喷射供向发动机,其中特别涉及一种通过燃料泵和燃料喷射阀构成的燃料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在特开2001-221137号公报中给出了现有的燃料供给装置。其中特别是该公报的图8公开了下述的内容。
即,柱塞泵和喷嘴以成一体连接设置,在构成柱塞泵的泵主体的底端间隔件通过铆接而固定地设置,喷嘴的筒体的上方拧于该间隔件上。
另外,喷嘴包括入口节流喷嘴,该入口节流(orifice)喷嘴使在压送行程的后期区域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出口节流喷嘴,该出口节流喷嘴用于使通过入口节流喷嘴的燃料的一部分环流,喷射通过入口节流喷嘴的燃料与通过出口节流喷嘴的燃料之间的差量的燃料。
根据上述现有的燃料供给装置,喷嘴喷射通过入口节流的燃料与通过出口节流的燃料之间的差量的燃料,与根据来自ECU的喷射信号进行燃料的喷射的现有的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通过螺线管线圈的通电时间,控制针阀的开口)相比较,难于供给无法对阀体进行电控制的正确的燃料。
此外,设置于柱塞泵内的电磁线圈本身发热,该热量从构成柱塞泵的间隔件,对构成喷嘴的筒体进行加热,使在喷嘴中流动的燃料的温度上升。
根据上面描述,在喷嘴中流动的燃料中产生蒸汽,该蒸汽使朝向进气管内部喷射的燃料量不均匀,或使燃料的供给间断。
这些情况特别是对于发动机的空载运转,低速运转等的燃料消耗较少的区域是不优选的。
还有,在发动机的长时间的空载运转时,高负载低速运转时等情况下,进气管的温度大大地上升。
另一方面,喷嘴的前端部插入设置于进气管内,由此,则与喷嘴成一体形成的柱塞泵也接近进气管而设置。
根据上面描述,则进气管中的上升的温度容易作用于柱塞泵,在温度上升的柱塞泵内容易产生蒸汽。
根据上面描述,由于柱塞泵内的蒸汽的压缩作用泵排出量容易产生差异,难于保持稳定的泵性能。
再有,在外力作用于柱塞泵、喷嘴中的任何一个上时,使另一部件发生变形,故在例如外力作用于柱塞泵上时,该力通过柱塞泵的间隔件使喷嘴的筒体发生变形,妨碍在筒体内移动的提升阀等的滑动部件的平滑动作。
特别是,对于如摩托车,船外机,通用机那样的进气管在外部露出的场合是不优选的。
另外,必须专门配备下述固定机构,该固定机构用于将由柱塞泵、喷嘴构成的燃料供给装置固定于进气管的固定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装置,该燃料供给装置可采用现有的电磁式燃料喷射阀,进行正确的燃料供给,并且简化相对发动机的安装和全部燃料管,特别是适合摩托车,船外机,通用机,另外很少受到发动机气氛温度的影响的情况下,可抑制燃料泵和燃料喷射阀内的蒸汽的发生,可进行正确的,稳定的燃料供给。
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一特征方案这样的,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在燃料喷射装置中,通过燃料泵使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向发动机喷射供给,在主体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压力调节器,并且通过开设于主体中的燃料流路将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连接;
具有上述燃料泵、燃料喷射阀与压力调节器的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通过主体和进气管支持的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孔朝向进气管内开口。
根据该第一特征方案,将燃料泵、燃料喷射阀与压力调节器成一体安装于主体上,可通过主体内的燃料流路连接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和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
通过将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燃料喷射阀支持于进气管和主体之间,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孔朝向进气管内部开口而设置。
此外,燃料泵的燃料流入通路通过管与燃料箱连接,并且压力调节器的返回燃料通路也通过管与燃料箱连接。
还有,通过将具有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和压力调节器的主体固定设置于进气管上,将燃料供给装置固定于固定部上,燃料泵和燃料箱,与燃料箱和压力调节器通过管连接,由此,形成燃料管。
再有,燃料箱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泵而升压,对从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向主体的燃料流路内排出的燃料,通过压力调节器根据规定的燃压进行控制,该压力调整的燃料可对应于来自ECU的喷射信号通过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朝向进气管喷射供给正确的燃料。在燃料泵驱动时,燃料泵的电磁线圈本身发热,但是该热量通过主体减小,抑制朝向燃料喷射阀的热传导。
于是,可抑制在燃料喷射阀内部流动燃料温度的上升,进而减少燃料喷射阀内的蒸汽的发生。
此外,将燃料泵对应于主体的规格设置于与进气管离开的位置,由此,没有因进气管的热量燃料泵的温度大大上升,可抑制燃料泵内的蒸汽的发生,由此良好地保持燃料泵的泵作用。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方案之上,其第二特征方案在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与主体B的燃料流路的纵轴心线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上述第二特征方案,可提高从燃料泵通过燃料流路朝向燃料喷射阀内部的燃料流的直进性,特别是可提高发动机启动时的燃料供给的反应性。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方案之上,其第三特征方案在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燃料流路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与燃料泵的燃料流出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燃料流路设置成交叉。
根据上述第三特征方案,从燃料泵排出的燃料容易通过燃料流路立即作用于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内,故可在没有时间延迟的情况下瞬间实现燃料流路内的燃料的压力调整作用,可进一步提高从燃料喷射阀喷射的燃料的控制性。
还有,由于在燃料喷射阀动作时,从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朝向上游侧而产生的脉动压力主动地在燃料流路中冲突,故可有效地在燃料流路内使脉动压力衰减,这样,可通过燃料喷射阀减小燃料喷射阀的上游侧的主体、燃料管等的脉动传递,可抑制伴随振动的噪音的发生。
再有,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方案之上,其第四特征方案在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成一体形成于主体上,根据第四特征方案,可提供如下的廉价的燃料供给装置,其不必专门配备形成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的燃料室体,可削减部件数量与燃料室体相对主体的安装作业并可紧凑地将装置整体集中。
另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特征方案之上,其第五特征方案在上述主体的燃料流路中设置高压侧燃料过滤器,在高压侧燃料过滤器的下游侧的燃料流路内,开口有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
根据上述第五特征方案,由于将通过高压侧燃料过滤器去除了异物的清洁的燃料供给燃料喷射阀和压力调节器,故可长期地稳定地使用这些装置。另外,高压侧燃料过滤器设置于主体上,这样可提高高压侧燃料过滤器的设置的自由度,并且可提高过滤面积的选择的自由度,此外,可提高高压侧燃料过滤器的安装、拆下的维修性。
此外,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方案为,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在燃料喷射装置中,通过燃料泵使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向发动机喷射供给,在主体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压力调节器与脉动阻尼器,并且通过开设于主体B中的燃料流路,将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燃料喷射阀燃料流入通路、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与脉动阻尼器的燃料流入通路连接,具有上述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压力调节器与脉动阻尼器的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通过主体和进气管支持的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孔朝向进气管内开口。
根据上述第六特征方案,可通过将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将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压力调节器、脉动阻尼器安装于进气管上,并且可将燃料喷射阀支持于进气管和主体之间,将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孔朝向进气管内开口而设置。
另外,可通过管将燃料泵的燃料流入通路与燃料箱连接,压力调节器的返回通路也通过管与燃料箱连接。
此外,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通过燃料泵而上升,通过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排出到主体的燃料流路内。另外,该燃料通过压力调节器根据规定的燃压进行控制并且燃料流路内产生的脉动压力通过脉动阻尼器主动地衰减。
于是,将根据规定压力调整并且有效地使脉动压力衰减的燃料被供给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通过燃料喷射阀将与ECU的喷射信号相对应的正确的燃料供向进气管。
还有,在上面描述中通过大大使脉动压力衰减,由此,可通过燃料喷射阀,更进一步地抑制上游侧的主体、燃料管等的振动。
再有,与上述第一特征方案相同可抑制燃料喷射阀内的蒸汽的发生和燃料泵内的蒸汽的发生,由此,可由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供给正确的燃料并可良好地保持燃料泵的泵性能。
另外,本发明在第六特征方案之上,其第七特征方案在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与脉动阻尼器的燃料室凹部成一体形成于主体上。
根据上述第七特征方案,不必专门配备形成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的燃料室体和形成脉动阻尼器的阻尼室的阻尼室体,可降低部件数量,削减燃料室体和阻尼室体相对主体的安装作业,可有助于燃料供给装置的制造成本的降低,并可紧凑地将整个装置集中。
此外,本发明在上述第一或第六特征方案之上,其第八特征方案在于上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脉动阻尼器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主体的燃料流入通路而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与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燃料流路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上述第八特征方案,因通过燃料喷射阀的驱动从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朝向上游侧的脉动压力通过燃料流路立即作用于脉动阻尼器,故可更进一步有效地衰减脉动压力。
另一方面,从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朝向燃料流路内排出的燃料容易立即作用于压力调节器,故可瞬间进行燃料流路内的燃料的压力调整作用。
于是,可通过燃料喷射阀将正确的燃料朝向进气管内喷射供给,可更进一步地抑制主体、燃料管等的振动。
此外,本发明涉及第一或第六特征方案,其第九特征方案在于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上述主体。
根据上述第九特征方案,由于采用其热传导性低于金属材料的材料,故可抑制燃料泵的电磁线圈产生的热量造成的燃料喷射阀的温度上升和进气管的热量造成的燃料泵的温度上升,可保持稳定的燃料泵的排出性能并可从燃料喷射阀进行正确的稳定的燃料供给。
还有,本发明在第一或第六特征方案之上,其第十特征方案在于朝向同一外周方向,设置有与设置于上述燃料泵内的电磁线圈连接的联接器,和与设置于燃料喷射阀内部的电磁线圈连接的联接器。
根据上述第十特征方案,可极容易地,并且在极短时间,进行燃料泵的联接器与和外部电源连接的凹型连接件的连接作业,以及燃料喷射阀的联接器与和外部电源连接的凹型连接件的连接作业,可提高电连接作业性。
再有,本发明涉及第一或第六特征方案,其第十一特征在于成一体地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安装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流入通路中。
根据第十一特征方案,由于通过燃料泵,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成一体安装于主体上,故将主体固定于进气管上,由此,同时完成低压侧燃料过滤器的安装。
于是,可大大提高低压侧燃料过滤器的安装性。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安装于进气管上的燃料喷射装置的整体系统图。
图3为表示图1的固定铁心,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主体的燃料流路的关系的纵向剖视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三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四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五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8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六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第七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纵向剖视图。
符号说明5燃料排出通路;32D燃料流入通路;38A喷射孔;52燃料流入通路;56A燃料室凹部;61燃料流路;70进气管;84高压侧燃料过滤器;92A燃料室凹部;93A燃料室凹部;P燃料泵;J燃料喷射阀;R压力调节器;D脉动阻尼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图1,对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一个实施例进行描述的燃料供给装置由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主体B,压力调节器R构成。
燃料泵P如下述如形成。
1表示线圈架,其由筒状的圆筒部1A、下方凸缘部1B、上方凸缘部1C构成,该下方凸缘部1B从圆筒部1A的底端外周方向延伸,该上方凸缘部1C从圆筒部1A的顶端外周方向延伸,在圆筒部1A的外周,卷绕有电磁线圈2。
3表示固定铁心,该固定铁心由磁性材料形成,其顶端部分以插入如设置于线圈架1的圆筒部1A的内周的下方部分,设置于线圈架1的下方凸缘部1B的底面的环状的底侧磁性板4A(通过磁性材料形成)的内周部以磁性如连接设置于固定铁心3的底端部分的外周磁性结合。
在上述固定铁心中,顶端部分向线圈架1的圆筒部1A内延伸而插入,底端部分从下侧磁极板4A朝向更下方突出地形成,从固定铁心3的顶端朝向底端贯通开设有燃料排出通路5。另外,6A表示设置于固定铁心3的底端部分的外周的第一密封环,6B表示设置于固定铁心3的顶端部分的外周的第二密封环,该第二密封环6B压靠于设置在线圈架1的圆周部1A的内周配置的无填料管7上。
该无填料管7以朝向线圈架1的上方凸缘部1C的更上方突出设置。
8表示活动插棒式铁心,其由磁性材料形成,可滑动地设置于无填料管7的内周,并且对向设置于固定铁心3的顶端,从该活动插棒式铁心8内的中间部的上方而突出的导向筒部8A上从顶端向底端贯通形成有插棒式铁心通路8B。另外,在该插棒式铁心通路8B的上方形成有与下方面临的排出阀座9,根据与该排出阀座9面临设置排出逆止阀11。通过排出弹簧10A,将该排出逆止阀11朝向排出阀座9而按压。
12表示能够以微小间隙滑动支持活动插棒式铁心8的导向筒部8A的筒体部件,导向孔12A的上方朝向筒体部件12的顶端开口,该导向孔12A形成于该筒体部件12上且支持导向筒部8A。另外,在导向孔12A的上方设置与下方面临的吸入阀座13,此外,与吸入阀座13面临设置有吸入逆止阀14。通过吸入弹簧10B,将该吸入逆止阀14朝向进气阀座13按压。
此外,在上述筒体部件12固定设置于流入接头15内,该流入接头15固定设置于配置在线圈架1的上方凸缘部1C的顶面的环状的顶侧磁极板4B(通过磁性材料形成)上。另外,上述流入接头15包括燃料流入通路16,该燃料流入通路16具有接纳无填料管7的上方部分的凹部并且朝向上方开口,并通过吸入阀座13与部件12中开设的导向孔12A连通。
如果再次对活动插棒式铁心8进行描述,则在活动插棒式铁心8中,导向筒部8A以微小间隙滑动地支持于筒体部件12的导向孔12A上,并且通过下弹簧17A和上弹簧17B保持一定位置的平衡。
该下弹簧17A的底端与固定铁心3的顶端扣合,其顶端与活动插棒式铁心8的中间部的底面8C扣合。
此外,上弹簧17B的底端与活动插棒式铁心8的中间部的顶面8D扣合,其顶端与筒体部件12的凸缘部的底面扣合。
如上所述,则在筒体部件12的,吸入阀座13与排出阀座9之间的导向孔12A中形成泵室18。
还有,19表示由磁性材料形成呈圆筒状的轭,通过将该轭铁9的顶端薄壁部朝向内部铆接,将流入接头15,顶侧磁极板4B朝向线圈架1的上方凸缘部1C固定,通过该轭铁19的底端薄壁部朝向内部铆接,将具有固定铁心3的底侧磁性板4A朝向线圈架1的下方凸缘部1B固定。
如上所述,则通过轭铁19-顶侧磁极板4B-活动插棒式铁心8-固定铁心3-底侧磁极板4A-轭铁19,形成磁回路。
此外,19A表示另一部件的安装片部,去除轭铁19的一部分,然后将其朝向底侧弯曲形成。在该安装片部19A上开设有安装孔19B。
20表示一对凸型端子管脚,该凸型端子管脚与电磁线圈2的初级绕组和末级绕组连接,该凸型端子管脚20在联接器21的内底部突出埋设。
上述联接器21,在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将轭铁19的顶端薄壁部和流入接头15的下方外周进行自动模制时同时形成。
下面临燃料喷射阀J进行描述。
30表示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线圈架,其由圆筒部30A、上方凸缘部30B与下方凸缘部30C构成,在圆筒部30A的外周上缠绕电磁线圈31。
32表示由磁性材料形成的流入接头,该流入接头32包括固定铁心32B和流入管32C,该固定铁心32B具有设置于线圈架30的上方凸缘部30B上的顶侧磁极板32A,并且从顶侧磁极板32A的底面的下方而突出,该流入管32C从顶侧磁极板32A的顶面的上方而突出。
从流入管32的顶端朝向固定铁心32B的底端贯通开设燃料流入通路32D,在该燃料流入通路32D内面临下方地嵌入有环状弹簧调整管33。
此外,在开设于流入管32的顶端附近的外周的环状槽内设置有第三密封环34,此外在第三密封环34的下方的流入管32的外周,开设有安装用环状槽32E。优选为,该环状槽32E的横截面形状为呈D形切削的缺口圆形状。
该槽32E用于抑制燃料喷射阀J的旋转。
此外,上述流入接头的顶侧磁极板32A设置于线圈架30的上方凸缘部30B上,并且固定铁心32B插入设置于线圈架30的圆筒部30A内。
35表示磁芯,其移动地设置于线圈架30的圆筒部30A内并且与固定铁心32B的底端面对向配置,通过弹簧36,将该磁芯35朝向离开固定铁心32B的方向偏置。
37表示由磁性材料形成的轭铁,从基本形成于中间部的底部朝向上方凹设有线圈架接纳孔37B,并且朝向下方凹设有阀体接纳孔37C。
还有,在轭铁37的线圈架接纳孔37B内,接纳有具有电磁线圈31的线圈架30和流入接头32的顶侧磁性板32A,在该状态中,将形成于轭铁37的顶端的顶侧薄壁部朝向顶侧磁极板32A的顶端向内部铆接。
38表示在底端开设有喷射孔38A的阀体,在该阀体38内,可移动地设置有针阀39,该针阀39设置有使喷射孔38A开闭的锥状阀部39A,该针阀39的顶端固定上述磁芯35上。
上述磁芯35及具有针阀39的阀体38,从下方插入设置于轭铁37的阀体接纳孔37C内,将轭铁37的底端的薄壁部朝向阀体38的直径缩小部向内部铆接。
40表示一对凸型端子管脚,该凸型端子管脚与电磁线圈31的初级绕组和末端绕组连接,该凸型端子管脚40在联接器41的内底捕突出埋设。
上述联接器41,在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对轭铁37的顶端薄壁部和流入接头32的下方外周进行自动模制时同时形成。
还有,42表示设置于开设在轭铁37的底端附近的外周的环状槽内的第四密封环。
下面临压力调节器R进行描述。
50表示上方开口带底杯状的燃料室主体,返回燃料通路51从内底部朝向上方开口,并且燃料流入路52从燃料室主体50的侧壁朝向侧方开口。
再有,上述燃料流入通路52开设于朝向燃料室主体50的左侧方突出形成的流入通路轴毂52A中,在流入通路轴毂52A的外周,开设有环状的安装槽52B,并且安装有第五密封环53。
另外,54表示弹簧室主体,该弹簧室主体呈带底的杯(cup)状封闭燃料室主体50的上方开口,在燃料室主体50的上方开口与弹簧室主体54的下方开口之间设置有呈圆板状的例如隔膜(diaphragm)55,通过将弹簧室主体54的底端外周朝向燃料室主体50的顶端外周铆接将两个开口封闭。
如上所述,通过隔膜55的底面和燃料室主体50分隔形成燃料室56,通过隔膜55的顶面和弹簧室主体54分隔如形成弹簧室57。
即,燃料室56和弹簧室57通过隔膜55分隔形成,在燃料室56内在上下方向开口返回燃料通路51,水平方向开口燃料流入通路52。
此外,58表示与返回燃料通路51的燃料室56内的开口部面临设置并且与隔膜55同步地移动的控制阀,通过压缩而设置于弹簧室57内的调节弹簧59,将该控制阀58朝向燃料通路51的燃料室56的开口部偏置。
下面对主体B进行描述。
主体B包括从底端60A的右侧方延伸安装臂部60B,并且从顶端60C朝向底端60A贯通开设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61,此外在朝向上述燃料流路61的中间部的右端60D,开设有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
此外,在上述燃料流路中,主体B的顶端60C处开口的燃料流路61形成下述直径,该直径可使从燃料泵P的底侧磁极板4A的下方突出的固定铁心3插入该流路,在主体B的底端60A开口的燃料流路61形成可使燃料喷射阀J的环状槽32E的上方的流入管32C插入该流路中的直径。
本实例中,在上方开口的燃料流路61以大于在下方开口的燃料流路61的直径而形成,在燃料流路61的上方附近形成有面临上方的台阶部60E。
还有,在主体B的右端60D开口的燃料流路61形成可插入压力调节器R的流入通路轴毂52A的直径。
再有,在上下方向开设的燃料流路61形成于同一直线上,更具体地说,使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插入的上方开口的燃料流路61,与使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管32C插入的下方开口的燃料流路61形成于同一直线上。
另外,62表示第一内螺纹孔,该孔62朝向主体B的顶端60C而开设用于安装燃料泵,该孔63表示第二内螺纹孔,该孔63朝向主体B的底端60A而开设用于安装燃料喷射阀,64表示以贯穿如开设于安装臂部60B中的安装孔。
此外,为了将压力调节器R安装于主体B上,设置于主体B的右端60D的压力调节器安装用的内螺纹孔省略而未在图中示出。
接着,在主体B上安装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和压力调节器R,燃料泵P如下述安装于主体B上。
在开口于主体B的顶端60C上的燃料流路61中,插入有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的下部,并且形成于底侧磁极板4A的下方的固定铁心3的凸缘部3A以接触设置于主体B的顶端60C上,在该状态下,通过轭铁19的安装片部19A的安装孔19B,将螺钉65与主体B的第一内螺纹孔62螺合。
如上所述,则通过将构成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的下方插入到主体B的燃料流路61内,燃料泵P立设支持于主体B的顶端60C上,并且安装片部19A通过螺纹65螺合于主体B上,由此燃料泵P固定地安装于主体B的顶端60C上。
还有,插入到燃料流路61内的固定铁心3的外周与上述燃料流路61的内周之间的气体密封通过第一密封环6A而保持。
将下面的燃料喷射阀J如下述安装于主体B上。
在该燃料喷射阀J的环状槽32E(由呈D形切割等的缺口圆环状槽形成)内嵌合设置有一侧开口的扣件66,接着流入管32C插入设置于在主体B的底端60A开口的燃料流路61内,在该状态下,通过以贯通开设于扣件66中的安装孔,将螺钉67与在主体B的底端60A开口的第二内螺纹孔63螺合。
如上所述,通过将构成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管32C插入到主体B的燃料流路61中,将燃料喷射阀J立设支持于主体B的底端60A上,并且扣件66通过螺钉67,与主体B的底端60A螺合,由此,抑制燃料喷射阀J的旋转,将其固定。
另外,通过第三密封环34保持插入到燃料流路61内部的流入管32C的外周与燃料流路61的内周之间的气密状态。
此外,压力调节器R根据下述安装于主体B上。在压力调节器R的安装槽52B(形成D形切割等的缺口圆环状槽)内嵌合设置有一侧方开口的扣件68,接着,流入通路轴毂52A插入设置在开口于主体B的右端60D的燃料流路61内,在该状态下,扣件68通过螺钉与开设于主体B的右端60D中的内螺纹孔螺合(该螺钉、内螺纹孔在图中未示出)。
如上所述,通过将构成压力调节器R的流入通路轴毂52A插入到主体B的燃料流路61中,将压力调节器R立设支持于主体B的右端60D,并且扣件68通过螺钉与主体B的右端60D螺合,由此,压力调节器R的旋转受到抑制,将该压力调节器R固定。
还有,插入到燃料流路61内的压力调节器R的流入通路轴毂52A的外周与燃料流路61的内周之间的气体密封通过第五密封环53保持。
成一体安装有上述燃料泵P和燃料喷射阀J与压力调节器R的主体B根据下述设置于发动机上。
在通过图2进行描述的场合,70表示在内部贯通开设有进气通路71的进气管,进气通路71的下游与发动机E连接,其上游与后述的节流阀体连接。
此外,在进气管70中,开设有喷射阀支持孔72,该喷射阀支持孔72中插入燃料喷射阀J的轭铁37的底端部和阀体38,并且其朝向进气通路71内开口。另外,在进气管70中主体支持部73朝向斜上方突出地形成在主体支持部73的顶端面73A上立设设置有启动螺栓74。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节流阀体75内开设有进气管70的进气通路71连接的进气通路76,该进气通路76通过蝶型的节流阀78而实现开闭,该节流阀78安装于可旋转地支持于节流阀体75上的节流阀轴77上。
通过操作者执行该节流阀轴77的旋转操作。
还有,上述节流阀体的进气通路76的上游侧与空气净化器A连接。即,通过该空气净化器A而去除了异物的清洁空气通过节流阀体75的进气通路76,进气管70的进气通路71,供向发动机E。此时,对应于由操作者操作的节流阀78的打开程度确定供向发动机E的空气量。
再有,具有燃料泵P和燃料喷射阀J与压力调节器R的主体B通过下述安装于进气管70上。
即,主体B的安装臂部60B设置于进气管70的主体支持部73的顶端面73A上,并且包括燃料喷射阀J的阀体38的轭铁37的底端部插入设置于进气管70的喷射阀支持孔72内。在上述状态,启动螺栓74插入安装臂部60B的安装孔64内,螺母79与从该安装臂部60B突出的启动螺栓74螺合。
如上所述,主体B固定地安装于进气管70上,此时,包括燃料喷射阀J的阀体38的轭铁37的底端部支持于进气管70的喷射阀支持孔72内。于是,开口于该燃料喷射阀J的阀体38的底端面的喷射孔38A也开口于喷射阀支持孔72内,喷射孔38A通过喷射阀支持孔72朝向进气管70的进气通路71内开口。另外,燃料管如下述那样,即,在内部贮存有燃料的燃料箱T和开设于燃料泵P的流入接头15中的燃料流入通路16,通过燃料流入管80连接。
另外,81表示设置于上述燃料流入管内的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2表示设置于燃料流入管80的燃料箱T的开口端的滤网。此外,压力调节器R的返回燃料通路51和燃料箱T通过返回燃料管83连接。
此外,在燃料泵P的联接器21中嵌合有与ECU(电子控制组件)等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凹型连接件,通过凸型端子管脚20而实现电连接,此外,在燃料喷射阀J的联接器41中嵌合与图中未示出的ECU等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凹型连接件,通过凹型端子管脚40而实现电连接。
上述ECU,凹型连接件在图中未示出。
根据具有上述那样的燃料供给装置的燃料喷射装置,在包括发动机的启动操作的发动机运转时,从ECU朝向燃料泵P输出电信号,在燃料泵P的电磁线圈2非通电时,活动插棒式铁心8保持在上弹簧17B与下弹簧17A的弹力平衡的第一状态,泵室18保持在小容积状态。
接着,如果对电磁线圈2通电,则活动插棒式铁心8朝向固定铁心3向下方吸引移动,保持在第二状态,泵室18的室容积对应于其移动而增加保持在大容积状态。
于是,如果采用从ECU朝向电磁线圈2输出的电信号,则活动插棒式铁心8对应于上述电信号进行往复运动,在泵室18的室容积较大的状态,排出逆止阀11将排出阀座9封闭,并且吸入逆止阀14打开吸入阀座13,由此,燃料箱T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流入管80吸入到泵室18内。
另一方面,在泵室18的室容积较小的状态,吸入逆止阀14将吸入阀座13封闭,并且排出逆止阀11打开排出阀座9,在泵室18内而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插棒式铁心流路8B朝向燃料排出通路5排出。
根据上面描述,在包括发动机启动操作时的发动机运转时,燃料箱T内的燃料的压力在泵室18内上升,将压力上升的燃料连续地从燃料排出通路5朝向主体B的燃料流路61内供给。
此外,以规定的燃压对通过上述燃料泵而压力上升的燃料流路61内的燃料压力进行控制。
即,在燃料流路61内流动的燃料通过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借助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路52,朝向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56内流入,该燃料充满于燃料室56中,使包括控制阀58的隔膜55朝向弹簧室57侧移动。
还有,在作用于燃料室56上的燃料压力,与以压缩设置于弹簧室57内的调节弹簧59的弹力通过设定的压力而平衡的状态下设定隔膜55的位置。
由此,则控制阀58对应于上述隔膜的位置打开返回燃料通路51,燃料室56内的燃料从返回燃料通路51通过返回燃料管83朝向燃料箱T内返回。
如上所述,则可以规定压力对具有燃料室56的燃料流路61内的燃料压力进行控制,经过压力调整的燃料通过燃料流路61供向燃料喷射阀J。
另一方面,在燃料喷射阀J中,与燃料泵P相同输出来自ECU的电信号,如果对电磁线圈31通电,则磁芯35抵抗弹簧36的弹力朝向固定铁心32B吸引,针阀39的锥形阀部39A打开喷射孔38A。
于是,针阀39对应于来自ECU的喷射信号(通电时间)打开喷射孔38A,将位于主体B的燃料流路61内调整到规定压力的燃料通过喷射孔38A供向进气管70的进气通路71内。
再有,可以节流阀78的打开程度,对供给发动机的空气量进行控制供给,通过供给由燃料喷射阀J供给的受到控制的燃料,与由节流阀78控制的空气,可进行发动机的适合的运转。
如果采用上述那样的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则在主体B上预先形成安装燃料泵P与燃料喷射阀J和压力调节器R,可通过将一个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70上,一次性地将燃料供给系统的部件安装于车辆上,可大大地提高车辆的组装性。这一点对于特别是如摩托车那样,安装空间极有限的场合是有效的。
另外,在燃料管的连接中,可通过燃料流入管80仅仅将燃料泵P的燃料流入通路16和燃料箱T连接,并且通过返回燃料管83对压力调节器R的返回燃料通路51和燃料箱T进行流路连接,可提高燃料管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可提高管的连接作业性。
此外,作为其中的特别是燃料喷射阀,采用将来自ECU的电信号转换为燃料流量的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J,由此,可保持现有的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控制性、可靠性。
还有,由于连接燃料泵P和燃料喷射阀J的高压燃料管,延伸到压力调节器R的高压燃料管通过主体B内的燃料流路61构成,因此对于燃料管的承受压力不必有特别的担心。流过有特别是压力上升的燃料的燃料流路61形成于主体B内,此种情况对于燃料供给系统直接地在外部露出的摩托车是优选的。
即,优选为用于即使在障碍物冲突的情况下,损伤的危险仍很少,并且美观的场合。
再有,如果采用使用了电磁线圈2的燃料泵P,则在泵驱动时电磁线圈2本身发热,直接设置燃料泵P和燃料喷射阀J,在此场合,具有该电磁线圈2的热量作用于燃料喷射阀J,使在燃料喷射阀J内流动的燃料温度上升的倾向,但是根据本发明,由于燃料泵P和燃料喷射阀J通过主体B连接,故通过主体B阻止朝向燃料喷射阀J的热传导,抑制燃料泵P的电磁线圈2对燃料喷射阀J的加热。
根据上面描述,可抑制在于燃料喷射阀J内流动的燃料中产生蒸汽的情况,由此,可连续地将正确的燃料供到进气管70内。
此时,如果主体B的材料采用其热传导度低于金属材料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尼龙树脂,环氧树脂,聚苯硫醚,则效果更好。
另外,在发动机低速运转或高负荷低速运转时等的情况下,进气管70的温度仍大大上升,但是,根据本发明燃料泵P与燃料喷射阀J不直接连接,燃料泵P通过主体B连接设置于燃料喷射阀J上。
于是,燃料泵P可以相当主体B的厚度t的量(图2所示)的尺寸离开进气管70而设置。在进气管70和燃料泵P之间设置主体B。由此,可抑制进气管70的热量造成的燃料泵P的温度上升。
根据上面描述,在燃料泵P内因抑制蒸汽的发生,可良好地进行燃料泵P内的泵作用,其排出性能不受到任何阻碍,可将稳定的燃料供给燃料喷射阀J。此外,可采用绝缘性较低的电磁线圈2,有效降低电磁线圈的制造成本。另外,如前面所述,如果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主体B,则上述效果进一步增加。
此外,在装载于车辆上时,具有外力作用于朝向上方突出的燃料泵P,或朝向下方突出的燃料喷射阀J,或朝向侧方突出的压力调节器R的情况。例如,即使在外力作用于燃料泵P,即使插入到开口于主体B的顶端60C的燃料流路61内的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变形的情况下,该变形不对燃料喷射阀J或压力调节器R造成任何的影响,特别是优选用为上述设备在外部露出而设置的摩托车。
还有,燃料泵P和燃料喷射阀J,以及压力调节器R安装于作为共同的安装部件的主体B上,因此可简化固定支持这些部件的固定机构。
再有,在图1所示的场合,由于开设于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中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开设于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接头32中的燃料流入通路32D的纵轴心线Y-Y,开设于主体B中的燃料流路61的纵轴心线Z-Z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故可提高从燃料泵P朝向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直进性,可提高燃料供给的反应性。
在此场合,可提高使用特别是燃料泵P的排出压力低于现有的排出压力(300kpa)的压力,例如100kpa前后的压力的电磁插棒式铁心等的启动时的燃料供给性。另外,上述轴心线的关系在图3中示出。
另外,在图1所示的场合,燃料泵P的联接器21与燃料喷射阀J的联接器41朝向同一外周方向而设置,由此,则可将与ECU等的外部电源连接的凹型连接件在上述联接器连接时,从同一方向连接,由此,可提高连接作业性。
此情况对于如摩托车那样,安装空间强烈地受到限制的场合是有效的。
图4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下面就与图1不同的结构进行描述。
形成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56的燃料室凹部56A与主体B成一体形成。
具体来说,形成从主体B的右端向右侧方开口的带底的杯状的燃料室凹部56A,燃料室凹部56A的开口通过隔膜55和弹簧室主体54封闭,通过隔膜55的左侧面和燃料室凹部56A形成燃料室56。此外,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开口于该燃料室56的底部,该燃料流路61起图1中的燃料流入通路52的作用。
如果采用上述的方案,由于可图1的燃料室主体与主体B通用,并且可省略燃料室主体与主体B连接,故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燃烧室主体50,流入通路轴毂52A,第五密封环53,扣件68,螺钉),无需连接作业,有效降低装置的制造成本。
再次返回到图1而进行描述,84为高压侧燃料过滤器,该高压侧燃料过滤器去除从燃料泵P朝向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中含有的异物。84A表示呈薄板环状的凸缘部,形成朝向该凸缘部84A的下方呈网格袋状的过滤网84B。
上述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在主体B内,设置于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下游侧的燃料流路61内。
具体来说,在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的底端与燃料流路61内的台阶部60E上设置有凸缘部84A,在台阶部60E的下方的燃料流路61内,设置有过滤网84B。
根据上面描述,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和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52,与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的下游侧的燃料流路61内连接,将通过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而去除了异物的清洁燃料供向燃料喷射阀J和压力调节器R。
如果上述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设置于主体B的燃料流路61内,并且设置于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下游侧,则无需对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的配管连接。无需围绕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的周围的外壳。由此,可降低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的制造成本。
此外,由于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可通过将燃料泵P从主体B上拆下取出到外部,故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可容易实现维护。
还有,考虑上述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设置于上述固定铁心3的燃料排出通路5内部或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接头32的燃料流入通路32D内的情况,但是,由此,则由于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的过滤面积受到这些流路直径的限制,故难于获得充分的过滤面积。
相对该情况,如果将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设置于燃料流路61内,则可在不受到上述的限制的情况下选择适合的高压侧燃料过滤器。
再有,高压侧燃料过滤器的形状不受到上述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通过图5,对另一实施例进行描述。
主体B的燃料流路如下述这样形成。
从主体B的左端60G朝向右端60D开设有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从主体B的底端60A朝向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的内部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61。
此外,在开口于主体B的左端60G的燃料流路61内插入设置有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另外,在开口于主体B的右端60D的燃料流路61内插入设置压力调节器R的流入通路凸缘52A,此外,在开口于主体B的底端60A的燃料流路61内插入设置有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接头32。
根据上面描述,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与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52的纵轴心线W-W通过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还有,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的纵轴心线Y-Y根据通过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61与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交叉设置。
如果采用上述的方案,则从燃料泵P排出的燃料容易立即进入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56内,可良好地进行燃料流路61内的燃料压力的调整。可在特别是发动机的启动后等的情况下,加速没有充分的燃料贮存于燃料室56内的状态中的压力调整动作时间。
另一方面,在燃料喷射阀J驱动时,从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朝向上游侧的脉动压力在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61内朝向上方向(上游侧)而作用,该脉动压力在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61中冲突,上述脉动压力衰减。
根据上述描述,上述脉动压力难于作用于燃料泵P和压力调节器R,对燃料泵的排出作用,对压力调节器R的压力调整作用很少影响。
下面通过图6,对另一实施例进行描述。
仅仅对与图1不同的方案进行描述。
85表示低压侧燃料过滤器,其通过下述如构成。
86表示过滤器外壳,该过滤器外壳为下方开口在侧壁上具有燃料流入通路86A,呈带底的杯状,87表示将上述过滤器外壳的下方开口封闭的过滤器壳体。
在上述过滤器壳体的中心部设置有在上下延伸的筒部87A,在该筒部87A从顶端朝向底端开设有流路87B。
再有,在下方延伸的筒部87A的外周上形成有内螺纹87C。
另外,过滤器壳体87的外周部分朝向过滤器外壳86的外周的凸缘部铆接于内部,由此,过滤器壳体87和过滤器外壳86封闭地形成。
88表示呈筒状的过滤体,呈平板状的顶板88A和底板88B通过呈环状的滤纸88C连接,在过滤体88内(滤纸88C内)插入设置有在过滤器壳体87的上方延伸的筒部87A。另外,该过滤体88如下述方式固定,该方式为顶板88A通过以缩小尺寸设置于其与过滤器外壳86的底部之间的弹簧89,按压于过滤器外壳87上。
此外,在燃料泵P的上方突出的流入接头15的顶端,具有凸缘部15A,开设于流入接头15中的燃料流入通路16通过内螺纹15B开口于凸缘部15A的顶端面。
还有,上述低压侧燃料过滤器通过将筒部87A的内螺纹87C与流入接头15的内螺纹15B螺合,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螺合固定于燃料泵P的流入接头15的凸缘部15A上。
再有,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的燃料流入通路86A通过燃料流入管80与燃料箱T连接。
于是,如果燃料泵P驱动,则该燃料箱T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流入管80、燃料流入通路86A流入到过滤器外壳86内,该燃料可通过过滤体88的滤纸88C将异物去除,然后,通过开口于过滤体88内的流路87B将清洁的燃料供向燃料泵P的燃料流入通路16。
如果采用上述的实施例,则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成一体地设置于燃料泵P上,燃料流入管80可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的燃料流入通路86A和燃料箱T连接,可简化燃料流入管80可简化燃料管的连接作业。
另外,从进气管70上拆下主体B,由此,可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一次性地从进气管70向外取下,这样,可提高特别是上述过滤器的维护作业性。
此外,通过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直接设置于燃料泵P上,具有通过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内的燃料将燃料泵P冷却的效果。
下面通过图7对本发明的还一实施例进行描述。
此外,与图1相同的部件采用同一符号,其描述省略。
在主体B中,从顶端90A朝向底端90B贯通开设有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91,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的下方插入到开口于顶端90A的燃料流路91中,上述燃料泵P固定立设于顶端90A上。此外,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管32C的上方插入到开口于底端90B的燃料流路91中,该燃料喷射阀J固定立设于主体B的底端90B上。
通过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将从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排出的燃料中的异物去除,然后,通过燃料流路91供给至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内。
92A表示形成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92的燃料室凹部,其凹设于主体B的右端90C。另外,对于燃料朝向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92的送入,从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91分支的右水平方向的燃料流入通路92B与燃料室92内连通。
还有,上述燃料室凹部的右方的开口部通过隔膜55、弹簧室主体54而封闭,通过隔膜55的左侧面和燃料室凹部92A形成燃料室92,通过隔膜55的右侧面和弹簧室主体54形成弹簧室57。
再有,返回燃料通路51开设于主体B中,其一端开口于燃料室92内,另一端朝向大气侧开口。
另外,在主体B的左端90D,凹设有燃料室凹部93A,该燃料室凹部93A形成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93,燃料室凹部93A的左端90D的开口部通过隔膜94和弹簧室主体95A封闭,通过隔膜94的右侧面与燃料室凹部93A形成燃料室93,通过隔膜94的左侧面与弹簧室主体95A形成弹簧室95。
在上述弹簧室95内,以缩小尺寸如设置隔膜96,根据该点,通过隔膜96的弹力,将隔膜94朝向燃料室93侧偏置。
此外,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93通过左水平方向的燃料流入通路93B与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91连接。
在具有上述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压力调节器R、脉动阻尼器D的主体B根据下述固定,该为主体B的安装臂部60B设置于进气管70的主体支持部73的顶端面73A上,并且将启动螺栓74插入安装孔64中,然后,通过螺母79将该螺栓与进气管70螺合。
根据上面描述,具有燃料喷射阀J的阀体38的轭铁37的前端部插入到进气管70的喷射阀支持孔72内,燃料喷射阀J通过进气管70和主体B支持。另一方面,燃料泵P的燃料流入通路16通过燃料流入管80与燃料箱T连接,压力调节器R的返回燃料通路51通过返回燃料管83与燃料箱T连接。
根据上述那样的燃料供给装置,则在具有发动机的启动时的运转时,燃料箱T内的燃料通过燃料流入管80、燃料流入通路16吸入到燃料泵P内,在燃料泵P的泵室18中压力上升的燃料从燃料排出通路5,朝向主体B的燃料通路91内排出。
还有,通过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中所包含的异物去除,清洁的燃料的一部分通过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91、右水平方向的燃料流入通路92B供向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92内,充满于燃料室92。另外,清洁的燃料的另一部分通过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91、左水平方向的燃料流入通路93B供向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93,充满燃料室93。
根据上面描述,与前述的实施例相同,通过压力调节器R的压力调整作用将根据规定的燃料压力调整的燃料供向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内,另一方面燃料室92内的剩余燃料通过返回燃料通路51、返回燃料管83,流回到燃料箱T内。
再有,在燃料喷射阀J动作时,针阀39的锥阀部39A实现喷射孔38A的开闭,由此,朝向燃料流的上游侧,产生燃压脉动,因此该燃压脉动通过上下方向的燃料流路91、左水平方向的燃料流入通路93B,到达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93。
另外,对于燃料室93内的燃压脉动,可通过隔膜94和阻尼弹簧96的阻尼效果,将压力脉动降低到较低程度区域,因此可抑制朝向燃料管的脉动传递,可减小噪音。
如上所述,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燃料供给装置,在主体B上安装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压力调节器R、脉动阻尼器D,则将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70上,由此,可一次性地将这些机构安装于进气管70上,并且可通过燃料流入管80、返回燃料管83的连接,构成燃料管。
于是,安装极简单,并且,各机构之间的连接可简便地、紧凑地在主体B上进行,这对于特别是如摩托车那样,安装空间有限的场合是有效的。
此外,由于即使在上述机构的维修时,仍通过将主体B从进气管70上拆下,由此,从车辆上取下该机构,故可大大提高维修作业性。
还有,如本实施例那样,如果将形成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92的燃烧室主体作为与主体B形成一体的燃料室凹部92A而设置,则不必专门配备燃料室主体,并且无需将燃烧室主体安装于主体B上。另外,无需采用燃料管将燃料室主体与主体连接。
再有,通过将形成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93的燃烧室主体作为与主体B形成一体的燃料室凹部93A而设置,由此实现与上述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凹部92A相同的效果。
另外,从紧凑地将燃料供给装置整体集中在一起的方面来说,优选为燃料室92,93与主体B成一体形成。
图8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另一实施例。
与图7相同的结构部分,采用同一符号,省略对其的描述。
各机构的设置与图7不同,该设置具有特点。
在主体B的左端90D上设置有燃料泵P,在主体B的右端90C上设置有压力调节器R,在主体B的顶端90A设置有脉动阻尼器D,在主体B的底端90B上设置有燃料喷射阀J。
在主体B上,从左端90D朝向右端90A开设有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91,从主体B的底端90B朝向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91交叉地开设有向上方向的燃料流路91。
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91和向上方向的燃料流路91垂直。
此外,通过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91朝向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92的燃料流入通路92B在同一直线上延伸,燃料泵P的固定铁心3的底端(图8中的右端)插入开口于左端90D的燃料流路91中。
根据上面描述,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X-X与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92B的纵轴心线W-W通过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91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接着,通过从主体B的底端90B朝向向上方向的燃料流路91朝向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流入通路93B沿同一直线延伸,燃料喷射阀J的流入管32C的顶端插入开口于底端90B的燃料流路91中。
根据上面描述,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的纵轴心线Y-Y与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流入通路93B的纵轴心线S-S通过燃料流路91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根据上面描述,从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排出的压力上升的燃料容易通过设置于同一直线上的燃料流入通路92B作用于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室92内,可提高特别是发动机启动后的燃料压力的压力调整反应性。
另一方面,燃料喷射阀J启动时产生的燃压脉动可通过燃料流入通路93B快速地送入到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93中,由此则可进一步提高燃压脉动的阻尼效果。
还有,图9表示本发明的燃料供给装置的又一实施例。
在本实例中,在主体B上设置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脉动阻尼器、压力调节器R的在图7所示的燃料供给装置中安装有图6所示的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对于与上述的组成相同的结构,采用同一符号。
如果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成一体设置于燃料泵P上,燃料流入管80可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的燃料流入通路86A与燃料箱T连接,可简化燃料流入管80的连接作业。
另外,通过从进气管70拆下主体B,可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取下,可提高维修作业性。
此外,由于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直接设置于燃料泵P上,可使燃料泵通过燃料有效地对进行冷却。
还有,如果在图7、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主体B,另外,燃料泵P的联接器21和燃料喷射阀J的联接器41向同一外周方向而设置,则实现与图1、图4等的前述实施例相同的效果。
再有,在本实施例中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上,但是,该主体B也可安装于节流阀体上,将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等上的机构不限于实施例,另外,燃料泵包括设置电磁线圈通过电磁力泵部实现泵作用的类型。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第一特征方案,其中在燃料喷射装置中,通过燃料泵使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喷射供向发动机,在主体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压力调节器,并且通过开设于主体中的燃料流路将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连接;具有上述燃料泵、燃料喷射阀与压力调节器的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通过主体和进气管支持的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孔朝向进气管内开口,由此,可通过将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将燃料泵、燃料喷射阀与压力调节器一次性地安装于车辆上,可提高车辆的组装性,特别是对于安装空间受到限制的场合有效。
此外,由于对于燃料的管,可通过燃料流入管连接燃料泵和燃料箱,并且通过返回燃料管连接返回燃料通路与燃料箱,故可提高燃料管的设计的自由度,此外,连接作业性容易。
另外,燃料喷射阀采用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可照原样保持现有的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控制性。
还有,由于高压燃料管仅仅形成于主体内部,故可进一步提高耐压可靠性,特别是优选为用于燃料供给系统在外部露出的摩托车等的场合。
再有,由于在发动机运转时,燃料泵的电磁线圈本身发热,但是通过主体阻止了朝向燃料喷射阀的热传导,故可抑制燃料喷射阀内的蒸汽的发生,由此,可连续地并且稳定地供给通过燃料喷射阀而喷射的燃料。
另外,由于燃料泵根据相当于主体的厚度的尺寸,设置于与进气管离开的位置,故该进气管的热量造成的燃料泵的温度上升受到抑止,可使燃料泵的排出性能稳定,可降低构成燃料泵的电磁线圈的绝缘性。
此外,由于燃料泵,压力调节器和燃料喷射阀全部支持于主体上,故即使在外力作用于上述各机构上时,仍不会间接地损伤其它机构。
还有,由于燃料泵,压力调节器和燃料喷射阀安装于共同的安装部件上,故可简化固定支持机构。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方案,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主体B的燃料流路的纵轴心线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因此从提高从燃料泵朝向燃料喷射阀的燃料的直进性提高燃料供给的反应性,由此能采用较低的燃料压力(100kpa左右)的方面来说是优选的。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方案,由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燃料流路而设置于同一直线上,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与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燃料流路而交叉地设置,故可良好地进行燃料流路内的燃料压力调整,可加速特别是发动机启动后的压力调整动作时间。
此外,由于从燃料喷射阀朝向上游侧而产生的脉动压力在水平方向的燃料流路中冲突,故可有效地使脉动压力衰减。
还有,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方案,由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成一体形成于主体上,故可使燃料室主体与主体共用,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无需连接作业,可降低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方案,由于在上述主体的燃料流路中设置高压侧燃料过滤器,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在高压侧燃料过滤器的下游侧的燃料流路内开口,故无需通过管与高压侧燃料过滤器连接。可提高维修性。可实现获得充分的过滤面积的效果。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第六特征方案,其中在燃料喷射装置中,通过燃料泵使燃料箱内的燃料上升,将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喷射供向发动机,在主体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燃喷射阀、压力调节器与脉动阻尼器,并且通过开设于主体中的燃料流路将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脉动阻尼器的燃料流入通路连接;具有上述燃料泵、燃料喷射阀、压力调节器与脉动阻尼器的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通过主体和进气管支持的燃料喷射阀的喷射孔朝向进气管内开口,由此,可通过将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将燃料泵、燃料喷射阀与压力调节器一次性地安装于设备上,另外,可通过燃料流入通路和返回燃料管的连接构成燃料管,特别是对于安装空间受到限制的场合有效。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七特征方案,由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与脉动阻尼器的燃料室凹部成一体形成于主体上,故不必配备相应的燃料室主体,并且也无需连接它们的管,此外,可将整个装置紧凑地集中。
还有,根据本发明的第八特征方案,上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脉动阻尼器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主体的燃料流路而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的纵轴心线与压力调节器的燃料流入通路的纵轴心线通过燃料流入通路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故可提高特别是发动机启动后的燃料压力的压力调整反应性,可进一步提高压力调节器的阻尼效果。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第九特征方案,由于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上述主体,故可进一步提高上述主体的隔热效果,可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燃料泵和燃料喷射阀的蒸汽的发生。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特征方案,由于上述燃料泵内的电磁线圈连接的联接器,和与设置于燃料喷射阀内部的电磁线圈连接的联接器朝同一外周方向设置,故可提高与外部电源连接的凹型连接件的连接性。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特征方案,由于成一体地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安装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流入通路中,故燃料流入管可将低压侧燃料过滤器的燃料流入通路和燃料箱连接,可更进一步简化燃料管,并且通过将主体安装于进气管上,可一次性地将全部的机构设置于进气管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在燃料喷射装置中,通过燃料泵使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向发动机喷射供给,其特征在于,在主体(B)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压力调节器(R),并且通过开设于主体(B)中的燃料流路(61)将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与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52)连接;具有上述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与压力调节器(R)的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70)上,通过主体(B)和进气管(70)支持的燃料喷射阀(J)的喷射孔(38A)朝向进气管(70)内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的纵轴心线(Y-Y),与主体B的燃料流路(61)的纵轴心线(Z-Z)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52)的纵轴心线(W-W)通过燃料流路(61)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且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的纵轴心线(Y-Y)与燃料泵(P)的燃料流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通过燃料流路(61)设置成交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56A)成一体形成于主体(B)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体的燃料流路中设置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在高压侧燃料过滤器(84)的下游侧的燃料流路(61)内,开口有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52)。
6.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在燃料喷射装置中,通过燃料泵使燃料箱内的燃料的压力上升,将该压力上升的燃料通过燃料喷射阀向发动机喷射供给,其特征在于,在主体(B)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压力调节器(R),与脉动阻尼器(D),并且通过开设于主体(B)中的燃料流路(91),将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B),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92B),与脉动阻尼器的燃料流入通路(93B)连接;具有上述燃料泵(P),燃料喷射阀(J),压力调节器(R)与脉动阻尼器(D)的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70)上,通过主体(B)和进气管(70)支持的燃料喷射阀(J)的喷射孔(38A)朝向进气管(70)内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压力调节器的燃料室凹部(92A)与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室凹部(93A)成一体形成于主体(B)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料喷射阀的燃料流入通路(32D)的纵轴心线(Y-Y)、脉动阻尼器(D)的燃料流入通路(93B)的纵轴心线(S-S)通过主体(B)的燃料流入通路(91)而设置于同一直线上,并且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的纵轴心线(X-X)与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92B)的纵轴心线(W-W)通过燃料流路(91)设置于同一直线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上述主体(B)。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与设置于上述燃料泵内的电磁线圈连接的联接器(21)和与设置于燃料喷射阀(J)内部的电磁线圈连接的联接器(41)朝向同一外周方向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料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低压侧燃料过滤器(85)成一体地安装于上述燃料泵的燃料流入通路(16)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供给装置,其中,在主体(B)上,成一体安装有燃料泵(P),电磁式的燃料喷射阀(J)和压力调节器(R),燃料泵(P)的燃料排出通路(5),燃料喷射阀(J)的燃料流入通路(32D),与压力调节器(R)的燃料流入通路(52)通过主体(B)内的燃料流路(61)连接。主体(B)安装于进气管(70)上,燃料喷射阀(J)通过进气管(70)和主体(B)支持,喷射孔(38A)开口而设置于进气管(70)内。另外,燃料泵(P)的燃料流入通路(16)通过燃料流入管(80)而与燃料箱(T)连接,压力调节器(R)的返回燃料通路(51)通过返回燃料管(83),与燃料箱(T)连接。
文档编号F02M69/04GK1576571SQ200410032800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21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30日
发明者佐藤健一, 堀篭胜博, 宫野征雄 申请人:株式会社京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