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086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包括:第一U形槽,其包括前板、后板、内板和外板,且该第一U形槽的底面为敞开的,第一U形槽扣合在发动机的消声器部位;第二U形槽,其包括前板、内板和外板,且该第二U形槽的底面和后侧为敞开的,该第二U形槽扣合在发动机的增压器的中间部位,第二U形槽低于第一U形槽设置且第一U形槽与第二U形槽的顶部相互垂直;第一外围壳,其由前侧板、第一外侧板及倾斜顶板组成,第一外围壳围住增压器的前端部,第一外围壳低于第二U形槽设置;以及第二外围壳,其由后侧板及第二外侧板组成,第二外围壳围住增压器的后端部。该防护罩既能防止易燃物堆积,又能防护发动机高温部位。
【专利说明】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附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
【背景技术】
[0002]目前,行业内发动机的高温部位的防护罩一般米用无机纤维,材料成分一般含石棉无机纤维或非石棉无机纤维,该材料制成的防护罩防止高温烫伤效果较好,但其表面附着性强,在防护罩表面容易附着易燃物,特别是在农业机械行业中,在收获机械工作时,麦叶、麦芒、玉米穗、玉米叶、水稻叶等容易堆积在发动机上,而夏收和秋收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度较高,堆积物再经发动机高温部位的“烘烤”,就容易起火。
[0003]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不仅可以防护发动机高温部位,防止高温烫伤,还能防止易燃物堆积,杜绝因易燃物堆积引起的起火现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设在发动机的消声器及增压器的上部,该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包括:第一 U形槽,该第一 U形槽包括前板、后板、内板和外板,且该第一 U形槽的底面为敞开的,第一 U形槽扣合在发动机的消声器部位并固定在发动机的消声器支架和涡轮后排气接管的法兰面上;第二 U形槽,该第二 U形槽包括前板、内板和外板,且该第二 U形槽的底面和后侧为敞开的,该第二 U形槽扣合在发动机的增压器的中间部位,第二 U形槽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上,第二 U形槽的后侧敞开部分抵接在第一 U形槽的前板上,第二 U形槽低于第一 U形槽设置且第一 U形槽与第二 U形槽的顶部相互垂直;第一外围壳,其由前侧板、第一外侧板及倾斜顶板组成,第一外围壳围住增压器的前端部,第一外围壳低于第二 U形槽设置,倾斜顶板与第二 U形槽的前板衔接,第一外侧板与第二 U形槽的外板叠装在一起;以及第二外围壳,其由后侧板及第二外侧板组成,第二外围壳围住增压器的后端部,后侧板的上边缘与第一 U形槽的后板叠装在一起,第二外侧板的上边缘与第一U形槽的外板叠装在一起。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外围壳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的排气管对应部位上,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都为工字形结构。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 U形槽、第二 U形槽、第一外围壳和第二外围壳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发动机进气歧管穿过第二 U形槽的内板的第一位置,空气滤清器进气胶管穿过第二 U形槽的前板的第二位置,发动机的排烟器穿过第一 U形槽的顶部的
第三位置。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处均采用硅胶件密封。[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 U形槽的外板及第二外侧板上开有散热孔。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分体设置防护罩,其表面呈拱形或倾斜面,能防止易燃物堆积,杜绝因易燃物堆积引起的起火隐患,且能防护发动机高温部位,防止高温烫伤,结构紧凑。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正面示意图;
[0013]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后面示意图。
[0014]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15]1-第一 U形槽,2-第二 U形槽,3-第一外围壳,5-排烟器,6-进气歧管,7_润轮后排气接管,8-排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17]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
[0018]如图1及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设在发动机的消声器及增压器的上部,该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包括第一 U形槽1、第二 U形槽2、第一外围壳3及第二外围壳(图中未标记),该第一 U形槽I包括前板11、后板13、内板(图中未标记)和外板14,且该第一 U形槽的底面为敞开的,第一 U形槽I扣合在发动机的消声器部位并固定在发动机的消声器支架7和涡轮后排气接管7的法兰面上。第二 U形槽2包括前板21、内板(发动机进气歧管6穿过该内板)和外板23,且该第二 U形槽2的底面和后侧为敞开的,第二 U形槽2扣合在发动机的增压器的中间部位,第二 U形槽2通过第一支架81固定在发动机的排气管8上,第二 U形槽2的后侧敞开部分抵接在第一 U形槽I的前板11上,第二 U形槽2低于第一 U形槽I设置。第一外围壳3由前侧板31、第一外侧板33 (参见图2)及倾斜顶板32组成,第一外围壳3围住增压器的前端部,第一外围壳3低于第二 U形槽2设置,倾斜顶板32与第二 U形槽2的前板21衔接,第一外侧板33与第二 U形槽2的外板23叠装在一起(参见图2)。第二外围壳由后侧板41及第二外侧板42组成(参见图2),第二外围壳围住增压器的后端部,后侧板41的上边缘与第一 U形槽I的后板13叠装在一起,第二外侧板42的上边缘与第一 U形槽I的外板14叠装在一起。第二外围壳通过第二支架82固定在发动机的排气管8对应部位上,第一支架81与第二支架82都为工字形结构。第一 U形槽1、第二 U形槽2、第一外围壳3及第二外围壳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0019]上述由第一 U形槽1、第二 U形槽2、第一外围壳3及第二外围壳依次组装成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整个发动机防护罩呈阶梯形状,第一 U形槽I与第二 U形槽2的顶部拱形垂直设置,第一外围壳3的倾斜顶板向下倾斜,保证防护罩顶面不出现堆积面,顶部呈拱形或向下倾斜使得堆积物无法停留在其上表面,加之防护罩由金属材料制成,表面光滑,在发动机的工作过程中,防护罩会随之振动,保证防护罩上表面不留杂物,无法形成堆积,从而杜绝因易燃物堆积引起的起火隐患。
[0020]上述方案中,发动机进气歧管6穿过第二 U形槽2的内板的第一位置,空气滤清器进气胶管(图中未标记)穿过第二 U形槽2的前板21的第二位置,发动机的排烟器5穿过第一 U形槽I的顶部的第三位置,第一位置、第二位置和第三位置处均采用硅胶件密封,第一U形槽I的顶部的硅胶件标记为12,第二 U形槽2的内板与前板的相应硅胶件标记为22。
[0021]另外,在第二U形槽2的外板23及第二外侧板42开有散热孔,提高发动机散热效率,防护罩外表面最高温度约70°C,可有效防止高温烫伤。通过对发动机加装防护罩前后的试验对比,可认为防护罩对发动机性能影响甚微,下表为某款发动机加装防护罩前后在标定点各运行I小时的对比试验数据:
[0022]
【权利要求】
1.一种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设在发动机的消声器及增压器的上部,其特征在于,该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包括: 第一 U形槽,其包括前板、后板、内板和外板,且该第一 U形槽的底面为敞开的,所述第一U形槽扣合在发动机的消声器部位并固定在发动机的消声器支架和润轮后排气接管的法兰面上; 第二 U形槽,其包括前板、内板和外板,且该第二 U形槽的底面和后侧为敞开的,该第二U形槽扣合在发动机的增压器的中间部位,所述第二 U形槽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在发动机的排气管上,所述第二 U形槽的后侧敞开部分抵接在所述第一 U形槽的前板上,所述第二 U形槽低于所述第一 U形槽设置且所述第一 U形槽与所述第二 U形槽的顶部相互垂直; 第一外围壳,其由前侧板、第一外侧板及倾斜顶板组成,所述第一外围壳围住所述增压器的前端部,所述第一外围壳低于所述第二 U形槽设置,所述倾斜顶板与所述第二 U形槽的前板衔接,所述第一外侧板与所述第二 U形槽的外板叠装在一起;以及 第二外围壳,其由后侧板及第二外侧板组成,所述第二外围壳围住所述增压器的后端部,所述后侧板的上边缘与所述第一 U形槽的后板叠装在一起,所述第二外侧板的上边缘与所述第一 U形槽的外板叠装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围壳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在所述发动机的排气管对应部位上,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都为工字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U形槽、所述第二U形槽、所述第一外围壳和所述第二外围壳均由金属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特征在于,发动机进气歧管穿过所述第二 U形槽的内板的第一位置,空气滤清器进气胶管穿过所述第二 U形槽的前板的第二位置,发动机的排烟器穿过所述第一 U形槽的顶部的第三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二位置和所述第三位置处均采用硅胶件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分体式发动机防护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U形槽的外板及所述第二外侧板上开有散热孔。
【文档编号】F02B77/00GK203742784SQ201420161918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2日
【发明者】谢汉明, 颜幸桓, 潘乾邦, 张东, 周凯华, 尹翔, 黄晓毅, 聂凤君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