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78306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是一种空气压缩机,其除外壳外主要包括转子,轴承以及中间体。转子又包括叶轮、涡轮以及连接轴,连接轴上设置有承受转子径向力的滑动或滚动轴承,以及承受轴向推力的止推轴承。涡轮增压器首先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通过涡轮来带动同轴的叶轮转动,进而令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在中间体的内部设置有油路以供发动机的润滑油进入,从而供给轴承润滑和冷却,提升涡轮增压器的工作效率。

公告号为CN20394816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小型柴油机用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该中间体包括中间体本体,所述中间体本体内设置有涡轮轴安装通道,所述中间体本体内设有油腔,所述中间体本体的一端设有进油管接口,另一端设置有回油管接口。

但是该中间体本体的油腔内的润滑油从进油管接口进入油腔,紧接着便往涡轮轴安装通道的中间部位流动,并最终从中间体本体的回油管接口流出,进而令中间体本体远离进油管接口以及回油管接口两侧的润滑油的运行速度远小于油腔内其他位置流速,进而令两侧的润滑油在高温下碳化并附着在中间体的油腔内,进而阻碍润滑油的流动,从而影响该中间体的工作效率,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该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内的油腔设计合理,避免润滑油在油腔内碳化,提升中间体的工作效率,延长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包括中间体本体、集油腔以及贯穿中间体本体的连接轴安装通道,所述连接轴安装通道设置有与集油腔连通的右浮动轴承支撑孔和左浮动轴承支撑孔,所述中间体本体设置有垂直于连接轴安装通道的进油管接口以及回油管接口,所述进油管接口设置有与进油管接口连通的右分油管,所述右分油管连通有通向右浮动轴承支撑孔的右供油管,所述进油管接口的下端与所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连通,所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与所述右浮动轴承支撑孔之间设置有去油孔,所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与所述右浮动轴承支撑孔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置有斜面朝内的斜角凸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从进油管接口进入到右浮动轴承支撑孔和左浮动轴承支撑孔内,并对设置在右浮动轴承支撑孔以及左浮动轴承支撑孔的悬浮轴承起到润滑以及降温的作用,通过斜角凸块的阻挡,大部分进入到右浮动轴承支撑孔内的润滑油从右浮动轴承支撑孔的右侧进入到下方的集油腔内,并且大部分进入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内的润滑油从左浮动轴承支撑孔的左侧进入到下方的集油腔内,与此同时,少部分的润滑油经由左浮动轴承支撑孔与右浮动轴承支撑孔之间的去油孔进入到集油槽内,从而增加中间体本体两端的润滑油流速以及体积流量,对产热的集中区域进行降温,避免润滑油在中间体本体内碳化,从而提升中间体的工作效率,延长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油管接口与右分油管相交部位的下端设置有漏斗槽,所述漏斗槽的下端设置有与所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连通的左供油管,所述左供油管向远离右浮动轴承支撑孔的方向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漏斗槽收集因重力向下方流动的润滑油并将润滑油送进左浮动轴承支撑孔,增加润滑油在左供油管内的流速,进而使润滑油起到更佳的润滑以及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的左侧设置有与集油腔连通的左润滑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起到润滑作用的同时,在极大程度上将浮动轴承转动产生的热量汲取并令热量通过回油管接口排出,起到优秀的降温效果,提升中间体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油管接口连通有左分油管,所述左分油管与所述左润滑油腔相互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部分未通过左浮动轴承支撑孔的润滑油进入到左润滑油腔内,从而使得润滑油的温度较低,进而使得润滑油对热量的吸收效果更佳,从而起到更优秀的降温效果,提升中间体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浮动轴承支撑孔的右侧设置有与集油腔连通的右润滑油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起到润滑作用的同时,在极大程度上将由设置在右浮动轴承支撑孔内的浮动轴承转动产生的热量汲取并将该热量通过回油管接口排出,起到优秀的降温效果,提升中间体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油管接口位于所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的下侧,所述集油腔的左半部分体积大于右半部分的体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令左润滑油腔内的润滑油在进行热量交换后能更快的通过回油管接口流出,从而达到更佳的降温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体本体设置有倾斜内壁,所述倾斜内壁位于所述右浮动轴承支撑孔下端,所述倾斜内壁的左端低于右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润滑油经倾斜内壁阻挡,沿着倾斜内壁下滑,从而令润滑油在中间体本体内进行更充分的热量交换的同时,带走中间体本体的热量。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倾斜凸块令润滑油起到更好的降温效果,并且避免中间体本体内的润滑油因滞留过久从而受高温碳化,从而起到提升中间体的工作效率,延长涡轮增压器的使用寿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中间体本体;2、进油管接口;3、回油管接口;4、右分油管;5、右供油管;6、右浮动轴承支撑孔;7、右润滑油腔;8、左浮动轴承支撑孔;9、斜角凸块;10、集油腔;11、左润滑油腔;12、漏斗槽;13、左供油管;14、去油孔;15、连接轴安装通道;16、左分油管;17、倾斜内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涡轮增压器的中间体,包括中间体本体1。中间体本体1设置有油腔10以及贯穿中间体本体1的连接轴安装通道15。在连接轴安装通道15内设置有与集油腔10相互连通的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以及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以及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均用于放置浮动轴承。在中间体本体1的上端设置有垂直于所述连接轴安装通道15的进油管接口2以及回油管接口3。回油管3与油腔10连通且位于中间体本体1的下端。在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的右侧设置有下端与油腔10连通的右润滑油腔7。在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的左端设置与下端与油腔10连通的左润滑油腔11。

如图1所示,进油管接口2设置有与进油管接口2垂直且连通的右分油管4。右分油管4的右端下侧连通有通向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的右供油管5。右供油管5的下端朝向右润滑油腔7以便令大部分的润滑油向右润滑油腔7流动进而进入到下方的油腔10内。

如图1、图2所示,在进油管接口2与右分油管4相交部位的下端设置有用于收集润滑油的漏斗槽12。在漏斗槽12的下端设置有与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连通的左供油管13。左供油管13的下端朝向左润滑油腔11,进而令大部分的润滑油依次通过左润滑油腔11以及油腔10再通过回油管接口3流出中间体本体1。在进油管接口2的下端左侧连通有左分油管16,左分油管16的另一端与左润滑油腔11连通进而令部分润滑油直接流入左润滑油腔11,进而起到更优秀的降温效果。

如图1所示,在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与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之间设置有去油孔14,部分润滑油可通过去油孔14进入到下方的油腔10内。在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与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靠近去油孔14的一端均设置有用于减少润滑油流量的斜角凸块9。

如图1所示,油腔10的左半端的体积大于有右半端的体积,在油腔的右半端设置有倾斜内壁17。倾斜内壁17的一端位于右润滑油腔7的下端,另一端位于去油孔14的下端。

使用时,润滑油从进油管接口2进入到中间体本体1内,再分成三股分别流入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以及左润滑油腔11,进入到左浮动轴承支撑孔8以及右浮动轴承支撑孔6内的大部分润滑油分别进入到左润滑油腔11与右润滑油腔7内之后进入油腔10,少部分润滑油通过去油孔14进入到油腔10,并最终通过回油管接口3从中间体本体1内流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但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修改和润饰,这些修改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