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021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齿轮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齿轮马达,如图5和图6所示,在其外壳1X内设置有:马达部10X;隔板20X,该隔板20X固定于马达部10X的输出侧板部1211X;以及齿轮部30X,该齿轮部30X位于隔板20X的输出侧,且具有保持座31X和齿轮组(未图示),其中,保持座31X固定于隔板20X,齿轮组被保持座31X保持并将马达部10X的输出传递至输出轴40X。

在上述齿轮马达中,如图5和图6所示,在保持座31X上设置有朝向输出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1X,在隔板20X上设置有通孔21X,凸部311X与通孔21X嵌合,从而使保持座31X固定于隔板20X。

不过,在上述齿轮马达中,隔板20X较薄,凸部311X与隔板20X上的通孔21X的内壁的接触面积较小,因此,在齿轮马达长时间工作后,如图6所示,凸部311X容易相对于通孔21X松动而从该通孔21X脱出,导致保持座31X相对于隔板20X松动,并因保持座31X与隔板20X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齿轮马达,其保持座不易相对于隔板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与隔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齿轮马达,其包括:马达部;隔板,该隔板固定于所述马达部的输出侧板部;以及齿轮部,该齿轮部位于所述隔板的输出侧,且具有保持座和齿轮组,其中,所述保持座固定于所述隔板,所述齿轮组被所述保持座保持并将所述马达部的输出传递至输出轴,在所述保持座上设置有朝向输出相反侧突出的凸部,在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在所述输出侧板部设置有孔部,所述凸部贯穿所述通孔并与所述通孔及所述孔部卡定。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在保持座上设置有朝向输出相反侧突出的凸部,在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在输出侧板部设置有孔部,凸部贯穿通孔并与通孔及孔部卡定,也就是说,凸部同时与通孔及孔部嵌合,因此,与凸部仅与隔板上的通孔嵌合的以往的结构相比,凸部的接触面积较大,即使在齿轮马达长时间工作后,保持座也不易相对于隔板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与隔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中,优选还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收纳有所述马达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隔板和所述齿轮部,在所述保持座上设置有朝向输出侧突出的突起部,所述突起部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与所述外壳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通过使突起部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与外壳抵接,能利用突起部的输出侧端部与外壳之间的摩擦力来阻止保持座的运动,藉此,保持座更不易相对于隔板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与隔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采用以下结构:以所述马达部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突起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有助于避免保持座相对于马达部产生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中,优选还包括外壳,在所述外壳内收纳有所述马达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隔板和所述齿轮部,在所述隔板上设置有朝向输出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与所述外壳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通过使突出部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与外壳抵接,能利用突出部的输出侧端部与外壳之间的摩擦力来阻止隔板的运动,藉此,保持座更不易相对于隔板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与隔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能采用以下结构:以所述马达部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所述突出部。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有助于避免隔板相对于马达部产生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中,优选所述孔部是通孔,所述凸部的输出相反侧的端部比所述孔部的输出相反侧的端部靠输出相反侧或与所述孔部的输出相反侧的端部齐平。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通过尽可能地确保凸部的接触面积,能使保持座更不易相对于隔板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与隔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在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中,优选所述马达部包括:转子,以及定子,该定子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侧,且具有定子铁心,所述输出侧板部由所述定子铁心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无需设置专门的构件来固定隔板,有助于简化整体的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中,优选所述马达部包括:转子,以及定子,该定子设置在所述转子的外周侧,在所述转子上固定有小齿轮,在所述输出轴上设置有输出侧齿轮,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所述第一齿轮组和所述第二齿轮组以所述马达部的轴线为中心对称地设置,且均与所述小齿轮和所述输出侧齿轮啮合。

根据上述结构的齿轮马达,齿轮组对输出轴的作用力变得均匀,有助于输出轴在齿轮马达工作时平稳地旋转。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在保持座上设置有朝向输出相反侧突出的凸部,在隔板上设置有通孔,在输出侧板部设置有孔部,凸部贯穿通孔并与通孔及孔部卡定,也就是说,凸部同时与通孔及孔部嵌合,因此,与凸部仅与隔板上的通孔嵌合的以往的结构相比,凸部的接触面积较大,即使在齿轮马达长时间工作后,保持座也不易相对于隔板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与隔板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结构的侧剖图,其中,省略了齿轮组的图示。

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传动结构的局部展开侧剖图。

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定子铁心、隔板和齿轮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定子铁心、隔板和保持座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地表示现有的齿轮马达的结构的侧视图,其中,省略了齿轮马达的外壳、马达部、齿轮组和输出轴的图示。

图6是以相对于图5绕马达部的轴线转过90度的角度示意地表示现有的齿轮马达的结构的侧视图,其中,以虚线示出了齿轮马达的外壳、马达部和输出轴,但省略了齿轮组的图示。

(符号说明)

1 外壳

1A 筒体

1B 顶板

1C 底板

10 马达部

11 转子

111 固定轴

112 套筒

113 磁体

114 小齿轮

12 定子

121 定子铁心

1211 输出侧板部

1212 孔部

122 定子线圈

123 绕线架

20 隔板

21 通孔

22 突出部

30 齿轮部

31 保持座

311 凸部

312 筒部

3121 凹部

3122 凹部

313 突起部

32 齿轮组

32A 第一齿轮组

321 第一齿轮

3211 大径齿轮部

3212 小径齿轮部

3213 支轴

322 第二齿轮

3221 大径齿轮部

3222 小径齿轮部

3223 支轴

32B 第二齿轮组

323 第三齿轮

3231 大径齿轮部

3232 小径齿轮部

3233 支轴

324 第四齿轮

3241 大径齿轮部

3242 小径齿轮部

3243 支轴

40 输出轴

41 输出侧齿轮

50 连接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齿轮马达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结构的侧剖图,其中,省略了齿轮组的图示,图2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传动结构的局部展开侧剖图,图3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定子铁心、隔板和齿轮部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示意地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的定子铁心、隔板和保持座的组装状态的侧视图。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马达部的轴线L方向的一侧设为输出侧L1,将马达部的轴线L方向的另一侧设为输出相反侧L2。

(整体结构)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包括:马达部10;隔板20,该隔板20固定于马达部10的输出侧板部1211;以及齿轮部30,该齿轮部30位于隔板20的输出侧L1,且具有保持座31和齿轮组32,其中,保持座31固定于隔板20,齿轮组32被保持座31保持并将马达部10的输出传递至输出轴40。

并且,如图1所示,在保持座31上设置有朝向输出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1,在隔板20上设置有通孔21,在输出侧板部1211设置有孔部1212,凸部311贯穿通孔21并与通孔21及孔部1212卡定。

(外壳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还包括收纳有马达部10的一部分、隔板20和齿轮部30的外壳1,该外壳1具有筒体1A、顶板1B和底板1C,其中,顶板1B将筒体1A的输出侧的开口封闭,底板1C将筒体1A的输出相反侧的开口封闭。

此处,底板1C包括盘状的内周侧部分和环状的外周侧部分,其中,内周侧部分将外周侧部分的中心孔大致堵住,外周侧部分与筒体1A一体形成,且由下述定子铁心121的一部分构成。

并且,如图1所示,在筒体1A的侧方设置有连接器部50。

(马达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马达部10包括:转子11,该转子11具有套设在固定轴111上而能相对于该固定轴111旋转的套筒112和固定在该套筒112的外周侧的磁体113;以及定子12,该定子12设置在转子11的外周侧,且具有定子铁心121。

此处,定子铁心121包括沿轴线L方向层叠的第一定子铁心组和第二定子铁心组,其中,第一定子铁心组比第二定子铁心组靠输出侧。并且,第一定子铁心组和第二定子铁心组分别具有输出侧铁心和输出相反侧铁心,第一定子铁心组的输出侧铁心构成了输出侧板部1211,第二定子铁心组的输出相反侧铁心构成了底板1C的外周侧部分,第二定子铁心组还包括上述筒体1A。

并且,如图1所示,在马达部10的套筒112的输出侧端部固定有小齿轮114(该小齿轮114也可与套筒112一体形成),该小齿轮114与齿轮部30中的最前级的齿轮啮合。

并且,如图1所示,马达部10还包括定子线圈122,该定子线圈122经由绕线架123固定于定子铁心121。

(隔板的结构)

如图3所示,隔板20在沿轴线L方向观察时呈一侧切出缺口的大致圆形。

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在隔板20上设置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突出部22,该突出部22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L2与外壳1(具体是顶板1B)抵接。此处,如图3所示,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出部22。

并且,如图1所示,孔部1212是沿轴线L方向贯穿隔板20的通孔。

并且,如图1和图2所示,在隔板20上还开设有多个轴孔,以便供齿轮部30所包括的多个齿轮的支轴插入固定。

(齿轮部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保持座31的中心包括筒部312,在该筒部312的沿轴线L方向观察时的中心设置有供马达部10的固定轴111的一端部插入的凹部3121和供输出轴40的一端部插入的凹部3122。

并且,如图1所示,凸部31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与孔部1212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齐平。

并且,如图1至图3所示,齿轮组32包括第一齿轮组32A和第二齿轮组32B,第一齿轮组32A和第二齿轮组32B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且均与小齿轮114和设置于输出轴40的输出侧齿轮41啮合。具体而言,第一齿轮组32A包括第一齿轮321和第二齿轮322,其中,第一齿轮321具有与小齿轮114啮合的大径齿轮部3211和直径比该大径齿轮部3211小的小径齿轮部3212,第二齿轮322具有与第一齿轮321的小径齿轮部3212啮合的大径齿轮部3221和直径比该大径齿轮部3221小的小径齿轮部3222,该小径齿轮部3222与输出侧齿轮41啮合,并且,第一齿轮321经由支轴3213支承于隔板20和顶板1B,第二齿轮322经由支轴3223支承于隔板20和顶板1B。同样地,第二齿轮组32B包括第三齿轮323和第四齿轮324,其中,第三齿轮323具有与小齿轮114啮合的大径齿轮部3231和直径比该大径齿轮部3231小的小径齿轮部3232,第四齿轮324具有与第三齿轮323的小径齿轮部3232啮合的大径齿轮部3241和直径比该大径齿轮部3241小的小径齿轮部3242,该小径齿轮部3242与输出侧齿轮41啮合,并且,第三齿轮323经由支轴3233支承于隔板20和顶板1B,第四齿轮324经由支轴3243支承于隔板20和顶板1B。

并且,如图1、图3和图4所示,在保持座31上设置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突起部313,该突起部313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L2与外壳1(具体是顶板1B)抵接。此处,如图3和图4所示,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起部313。

(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在保持座31上设置有朝向输出相反侧突出的凸部311,在隔板20上设置有通孔21,在输出侧板部1211设置有孔部1212,凸部311贯穿通孔21并与通孔21及孔部1212卡定,因此,与凸部仅与隔板上的通孔嵌合的以往的结构相比,凸部311的接触面积较大,即使在齿轮马达长时间工作后,保持座31也不易相对于隔板20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31与隔板20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突起部313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L2与外壳1抵接,能利用突起部313的输出侧端部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力来阻止保持座31的运动,藉此,保持座31更不易相对于隔板20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31与隔板20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起部313,因此,有助于避免保持座31相对于马达部10产生倾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在隔板20上设置有朝向输出侧L1突出的突出部22,该突出部22的输出侧端部从输出相反侧L2与外壳1抵接,因此,能利用突出部22的输出侧端部与外壳1之间的摩擦力来阻止隔板20的运动,藉此,保持座31更不易相对于隔板20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31与隔板20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出部22,因此,有助于避免隔板20相对于马达部10产生倾斜。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孔部1212是通孔,凸部31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与孔部1212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齐平,因此,尽可能地确保了凸部311的接触面积,藉此,能使保持座31更不易相对于隔板20松动,有助于避免因保持座31与隔板20之间的摩擦而产生噪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输出侧板部1211由定子铁心121构成,因此,无需设置专门的构件来固定隔板20,有助于简化整体的结构。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齿轮马达,齿轮组32包括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的第一齿轮组32A和第二齿轮组32B,因此,齿轮组32对输出轴40的作用力变得均匀,有助于输出40轴在齿轮马达工作时平稳地旋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部31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与孔部1212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齐平,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据情况,也可设置成凸部311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比孔部1212的输出相反侧L2的端部靠输出相反侧L2。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沿马达部10的轴线L方向观察时,凸部311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半圆形、椭圆形、半椭圆形和多边形等圆形等其它形状,在这些情况下,将通孔21及孔部1212形成为与凸部311相应的形状即可。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出部22,以马达部10的轴线L为中心对称地设置有两个突起部313,但并不局限于此,突出部22、突起部313的设置位置和数量可根据需要适当调整,根据情况,也可省略突出部22和突起部313。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1的筒体1A和底板1C的外周侧部分由定子铁心121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外壳1的筒体1A和底板1C也可与定子铁心121独立地构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