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和发动机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7691发布日期:2018-11-20 19:02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塞和发动机总成。



背景技术:

发动机包括机体、缸盖、燃烧室、活塞等。活塞是发动机的核心元件,燃烧发生在活塞的燃烧室内,燃烧产生的爆发压力推动活塞沿缸孔轴向方向做往复直线运动。当活塞位于上止点时,由气缸盖、气缸体及活塞顶部形成的空间称为燃烧室。燃烧室的形状已经成为影响柴油机性能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发动机做功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热量损失,在燃烧过程中,燃烧室内的温度明显高于活塞及缸盖,热量会传递到缸盖及活塞,造成热量损失,降低燃烧的有效功,如何减小这种不必要的热量损失成为提高发动机效率的关键技术。同时,活塞的设计,特别是燃烧室结构及火力岸形状的设计,对日趋严格的柴油机排放要求,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现有直喷式柴油发动机活塞燃烧室多采用ω型燃烧室,其凹坑多由圆形凹腔,斜锥面及顶端的凸起的平台组成,燃烧室的喉口部位多设计为挤流式,也有部分设计为直流式。现有技术活塞火力岸高度较大,活塞整体高度较高。

燃烧瞬时产生较高的温度,其中一部分热量直接传递给活塞及缸盖,造成热损失,同时,使活塞顶面温度升高,增加了活塞的热负荷。现有技术方案,可燃混合气体在缸内,尤其是在活塞上表面与缸盖之间的小区域及喉口部位,会形成较强烈的湍流,这种湍流一方面促进了燃油的雾化、蒸发,但另一方面尖角扰流会造成此处传热热流密度较大,增加了传热系数,使缸盖底面及活塞顶面的承受较大的热负荷。同时,较高的火力岸设计,对颗粒(这里主要指碳烟)及HC的排放有着不良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活塞和发动机总成,能够减小狭缝效应,降低发动机排放,减少热量损失,提升发动机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塞,包括燃烧室,燃烧室包括从周侧向中间依次设置的顶面、第一圆锥面、第二圆锥面和凹坑,第二圆锥面从凹坑的开口处外扩,第一圆锥面从第二圆锥面远离凹坑的开口处外扩,第一圆锥面的斜角小于第二圆锥面的斜角。

优选地,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内,第一圆锥面与顶面之间的夹角α为70°到80°;和/或,第二圆锥面与顶面之间的夹角β为10°到20°。

优选地,顶面与第一圆锥面之间、和/或第一圆锥面与第二圆锥面之间、和/或第二圆锥面与凹坑之间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

优选地,凹坑包括相连接的弧形凹槽和中间凸起,弧形凹槽与第二圆锥面衔接,中间凸起位于凹坑的中心。

优选地,中间凸起为锥形凸起或者弧形凸起。

优选地,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内,凹坑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的母线延长线的交点相对于活塞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R1,第二圆锥面的母线延长线与顶面的交点相对于活塞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R2,活塞的火力岸外圆面的延长线与顶面的延长线的交点相对于活塞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为R3,其中,R1是R3的60%-80%,R2是R3的85%-97%。

优选地,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内,中间凸起的最高点为P1,凹坑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的母线延长线的交点为P2,第一圆锥面的母线与顶面的交点为P3,其中P1的高度高于P2的高度,低于P3的高度。

优选地,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的截面内,凹坑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的母线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优选地,第二圆锥面与顶面之间的夹角β为1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机体、缸盖和活塞,该活塞为上述的活塞,活塞滑动设置在机体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活塞,包括燃烧室,燃烧室包括从周侧向中间依次设置的顶面、第一圆锥面、第二圆锥面和凹坑,第二圆锥面从凹坑的开口处外扩,第一圆锥面从第二圆锥面远离凹坑的开口处外扩,第一圆锥面的斜角小于第二圆锥面的斜角。由于在顶面与凹坑之间设计了第一圆锥面和第二圆锥面因此可以通过第二圆锥面和第一圆锥面降低活塞上表面与缸盖之间的小区域及喉口部位的尖角扰流,降低了大量热传递,尤其是在上止点,从火力面到活塞及从火力面到缸盖的热量传递。由于第一圆锥面的斜角小于第二圆锥面的斜角,因此可以通过第一圆锥面的锥形沿阻止油束直接通过活塞顶撞击到气缸壁,防止狭缝效应造成火焰瞬间熄灭,产生堆积的碳烟及燃料未燃烧产生的HC,降低发动机的排放,减少热量损失,提升发动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立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剖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燃烧室结构尺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燃烧室的第一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燃烧室的第二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燃烧室的第三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塞的燃烧室的第四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燃烧室;2、顶面;3、第一圆锥面;4、第二圆锥面;5、凹坑;6、弧形凹槽;7、中间凸起;8、中心轴线;9、火力岸外圆面。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参见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活塞包括燃烧室1,燃烧室1包括从周侧向中间依次设置的顶面2、第一圆锥面3、第二圆锥面4和凹坑5,第二圆锥面4从凹坑5的开口处外扩,第一圆锥面3从第二圆锥面4远离凹坑5的开口处外扩,第一圆锥面3的斜角小于第二圆锥面4的斜角。

由于在顶面2与凹坑5之间设计了第一圆锥面3和第二圆锥面4因此可以通过第二圆锥面4和第一圆锥面3降低活塞上表面与缸盖之间的小区域及喉口部位的尖角扰流,降低了大量热传递,尤其是在上止点,从火力面到活塞及从火力面到缸盖的热量传递。由于第一圆锥面3的斜角小于第二圆锥面4的斜角,因此可以通过第一圆锥面3的锥形沿阻止油束直接通过活塞顶撞击到气缸壁,防止狭缝效应造成火焰瞬间熄灭,产生堆积的碳烟及燃料未燃烧产生的HC,降低发动机的排放,减少热量损失,提升发动机效率。

活塞具有中心轴线8,活塞的燃烧室1内的结构相对于中心轴线8中心对称。燃烧室1的第二圆锥面4由凹坑5的开口向外扩张,第二圆锥面4位于第一圆锥面3和凹坑5之间,第一圆锥面3由第二圆锥面4的开口向外扩张并与顶面2连接,顶面2与火力岸外圆面9连接,火力岸外圆面9与机体的气缸或气缸套配合。优选地,凹坑5的中心轴线与中心轴线8重合。

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8的截面内,第一圆锥面3与顶面2之间的夹角α为70°到80°;和/或,第二圆锥面4与顶面2之间的夹角β为10°到20°。优选地,第二圆锥面4与顶面2之间的夹角β为15°。第一圆锥面3和第二圆锥面4配合,能够降低大量到活塞及缸盖的火焰传递。由于第一圆锥面3与顶面2之间的夹角大于第二圆锥面4与顶面2之间的夹角,因此,能够通过第一圆锥面3进一步对沿着第二圆锥面4流动的火焰形成阻碍,从而更加有效地阻止油束直接通过活塞顶,撞击到气缸壁,防止狭缝效应。

顶面2与第一圆锥面3之间、和/或第一圆锥面3与第二圆锥面4之间、和/或第二圆锥面4与凹坑5之间通过圆弧面过渡连接。圆弧面过渡结构的设置,便于气体逆流,提升了燃烧室1内的涡流速度,促进了油气混合,提升了发动机燃烧效率。

涡流速度的加大,同时会加剧在活塞上表面与缸盖之间的小区域及喉口部位的尖角扰流,第一圆锥面3和第二圆锥面4的设置,降低了这部分扰流,其结果是降低了大量热传递,尤其是在上止点,从火力面到活塞及从火力面到缸盖的热量传递。这些热量的降低,带来的最终结果是燃烧室1内用于压缩及推动活塞往复运动的动能增加。而热传递的减少必然带来活塞顶部的温度降低,这样便能够设计很小的火力案高度,火力案高度减小的情况下,同样的裙部高度下,压缩高减小,活塞整体高度减小,气缸体高度减小,发动机重量降低,有利于降低燃油消耗。同样,火力案高度减小,对狭缝效应也是有利的,可以降低碳烟及HC的排放。

凹坑5包括相连接的弧形凹槽6和中间凸起7,弧形凹槽6与第二圆锥面4衔接,中间凸起7位于凹坑5的中心。

该中间凸起7为锥形凸起或者弧形凸起。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8的截面内,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或钝角。

结合参见图4至图7所示,为燃烧室的四种结构。

其中图4和图5是中间凸起7为锥形凸起的结构,其中图4中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图5中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图6和图7是中间凸起7为弧形凸起的结构,其中图6中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图7中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优选地,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8的截面内,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的交点相对于活塞的中心轴线8之间的距离为R1,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与顶面2的交点相对于活塞的中心轴线8之间的距离为R2,活塞的火力岸外圆面9的延长线与顶面2的延长线的交点相对于活塞的中心轴线8之间的距离为R3,其中,R1是R3的60%-80%,R2是R3的85%-97%。

采用该种结构能够使得燃烧室1内的燃料燃烧效率更高,燃烧更加充分。

进一步地,在经过活塞的中心轴线8的截面内,中间凸起7的最高点为P1,凹坑5靠近第二圆锥面一侧边缘的切线与第二圆锥面4的母线延长线的交点为P2,第一圆锥面3的母线与顶面2的交点为P3,其中P1的高度高于P2的高度,低于P3的高度。

燃烧室1的设计主要考虑性能表现的同时需要与油束相配合,使燃料尽量分布在整个燃烧室,不喷到气缸壁,同时控制P1的高度高于P2的高度,低于P3的高度,且R1是R3的60%-80%,R2是R3的85%-97%,是为了获得油束与燃烧室结构的最佳配合,同时控制缸内的挤流,使燃料与空气混合的更加均匀,更加有效地改善空气利用率,提高燃烧效率。

上述的活塞,可以装配在发动机总成中,可广泛应用于中重型卡车,工程机械,船舶用动力总成,发电机组,汽车,农用装备及休闲车等。

上述的活塞,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铰接式活塞,整体式活塞,锻造活塞,组合活塞,以及本领域其他公知的通用技术。活塞可以采用一种金属,金属间化合物,陶瓷或复合材料制成,以便活塞禁得起活塞燃烧室1内燃料燃烧时的温度和压力的综合考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发动机总成包括机体、缸盖和活塞,该活塞为上述的活塞,活塞滑动设置在机体内。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有利方式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