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30965发布日期:2021-03-19 11:15阅读:29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涡轮增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汽缸。当发动机转速增大,废气排出速度与涡轮转速也同步增加,叶轮就压缩更多的空气进入气缸,空气的压力和密度增大可以燃烧更多的燃料,相应增加燃料量和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就可以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了。

目前市场上的涡轮增压器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市场上的涡轮增压器的机芯转子轴和中间壳体之间大多只有一个轴封套作为密封,在使用过程中,该处容易发生漏油,严重影响了涡轮增压器的正常工作;

2、目前市场上的涡轮增压器的中间壳体内少有对机油流向的引导,从而使得部分区域的机油容易在吸收热量后长时间停留在壳体内,没有及时进入回流管道,从而不利于设备的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解决了因为目前市场上的涡轮增压器的机芯转子轴和中间壳体之间大多只有一个轴封套作为密封,而在使用过程中,该处容易发生漏油,从而严重影响了涡轮增压器的正常工作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包括中间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壳体轴承,所述壳体轴承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浮动轴承,所述浮动轴承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子轴,所述转子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螺纹阻液杆,所述螺纹阻液杆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套,所述密封套的表面转动连接在中间壳体的内壁,所述转子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板,所述环形板的表面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环板滑块,所述环板滑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油板,所述刮油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刮油滑块,所述刮油滑块的一端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中间壳体的内壁,所述中间壳体的内侧壁开设有侧壁引油槽,所述中间壳体的内底壁开设有底壁引油槽,所述中间壳体的内底壁开设有单向油道,所述中间壳体的内壁开设有机油出口,所述中间壳体的内壁开设有机油入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机油出口位于中间壳体的底部,所述机油入口位于中间壳体的顶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单向油道的内顶壁开设有扇形槽,扇形槽内壁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止回板,所述单向油道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壁引油槽的内侧壁,所述单向油道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机油出口的内侧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壁引油槽的内底壁为斜面,所述单向油道为倾斜开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刮油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斜面环,所述斜面环的表面与中间壳体的内壁转动连接,所述转子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密封圈,所述加强密封圈的表面转动连接在中间壳体的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螺纹阻液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螺纹阻液杆通过转子轴的中垂线对称分布在转子轴的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环形板的表面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板倾斜设置。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通过密封套和螺纹阻液杆的配合,使得机油在轴向螺纹力的作用下,远离连接处,通过环形板和刮油板的配合,使得从密封套连接处渗出的机油被推刮远离加强密封圈,从而增强设备的密封性,有效的避免了机油的渗漏。

2、该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通过螺纹阻液杆推动机油,加速机油和设备之间的热交换,通过侧壁引油槽和底壁引油槽的配合,使得机油被导入单向油道,通过止回板的配合,避免机油长时间停留在壳体内,有利于设备的散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处放大图。

图中:1、中间壳体;2、壳体轴承;3、浮动轴承;4、转子轴;5、螺纹阻液杆;6、密封套;7、环形板;8、环板滑块;9、连接杆;10、刮油板;11、刮油滑块;12、侧壁引油槽;13、底壁引油槽;14、单向油道;15、止回板;16、机油出口;17、机油入口;18、斜面环;19、加强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止涡轮增压器漏油的密封结构,包括中间壳体1,中间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壳体轴承2,壳体轴承2的内壁转动连接有浮动轴承3,浮动轴承3的内壁转动连接有转子轴4,转子轴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螺纹阻液杆5,螺纹阻液杆5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密封套6,密封套6的表面转动连接在中间壳体1的内壁,转子轴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环形板7,环形板7的表面通过滑槽滑动连接有环板滑块8,环板滑块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油板10,刮油板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刮油滑块11,刮油滑块11的一端通过滑槽滑动连接在中间壳体1的内壁,中间壳体1的内侧壁开设有侧壁引油槽12,中间壳体1的内底壁开设有底壁引油槽13,中间壳体1的内底壁开设有单向油道14,中间壳体1的内壁开设有机油出口16,中间壳体1的内壁开设有机油入口17。

本实施方案中,通过密封套6和螺纹阻液杆5的配合,使得机油在轴向螺纹力的作用下,远离连接处,通过环形板7和刮油板10的配合,使得从密封套6连接处渗出的机油被推刮远离加强密封圈19,从而增强设备的密封性,有效的避免了机油的渗漏。

具体的,机油出口16位于中间壳体1的底部,机油入口17位于中间壳体1的顶部。

本实施例中,机油会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动流入中间壳体1底部的机油出口16,加快了机油的进出,提高了设备的换热效率。

具体的,单向油道14的内顶壁开设有扇形槽,扇形槽内壁通过转杆转动连接有止回板15,单向油道1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底壁引油槽13的内侧壁,单向油道1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机油出口16的内侧壁。

本实施例中,当机油从底壁引油槽13一端进入单向油道14,推动止回板15打开,流向机油出口16,当机油从机油出口16一端进入单向油道14,推动止回板15关闭,使得机油无法通过。

具体的,底壁引油槽13的内底壁为斜面,单向油道14为倾斜开设。

本实施例中,通过斜面和倾斜开设的单向油道14,使得机油会在重力作用下流入机油出口16。

具体的,刮油板1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斜面环18,斜面环18的表面与中间壳体1的内壁转动连接,转子轴4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加强密封圈19,加强密封圈19的表面转动连接在中间壳体1的内壁。

本实施例中,通过斜面环18和加强密封圈19,对中间壳体1和转子轴4之间的密封进行加强,提高防漏密封效果。

具体的,螺纹阻液杆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螺纹阻液杆5通过转子轴4的中垂线对称分布在转子轴4的表面。

本实施例中,通过两个螺纹阻液杆5的配合,减小机油对于密封连接处的压强,提高设备的密封性。

具体的,环形板7的表面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板7倾斜设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倾斜设置的环形板7,使得环板滑块8在环形板7表面滑动时,使得环板滑块8的轴向位移,实现了刮油板10的往复推刮。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使用设备时,机油由机油入口17进入对壳体轴承2和浮动轴承3进行覆膜并吸收热量,覆膜会减小壳体轴承2和浮动轴承3转动时的摩擦力,使得设备的磨损降低,转子轴4转动时会同时转动螺纹阻液杆5、环形板7和加强密封圈19,螺纹阻液杆5转动时会产生轴向推力,将机油往中间推挤,使得机油顺利通过机油出口16形成回流,通过螺纹阻液杆5转动密封套6,密封套6和斜面环18配合,使得机油难以通过,少有通过的机油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底部渗出,环形板7转动时,由于倾斜设置使得环板滑块8会通过连接杆9来回推拉刮油板10,刮油板10将渗出的机油推入侧壁引油槽12,在重力的作用下,机油会沿着侧壁引油槽12、底壁引油槽13和单向油道14最终流入机油出口16,通过单向油道14内顶壁的适配槽和止回板15的配合,使得机油在单向油道14内只能从靠近底壁引油槽13的一端流向靠近机油出口16的一端,实现了对机油流向的导引。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