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油雾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022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小型油雾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设计属于真空设备领域。
在大部分真空排气系统中,前置真空部分需要使用机械泵,无轮是大型泵还是小型泵,在运转时都要向外排放油雾,排出油粒的大小,从雾状到滴状大小不一。这些油雾漂浮在空间,造成了环境污染,当人们吸入肺部,将严重地威协着身体健康。虽然有的系统在机械泵出口处接上长的管道,将油雾排至室外,但这只是更换了污染地区,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同时,随着油雾的不断排出(或者有时甚致还有喷油现象发生),都会使机械泵中的油不断耗费,逐渐减少,以致使泵无法正常工作,尤其对油封式机械泵,必须不断补充新油到额定值,才能恢复抽速,使泵正常工作。
为克服上述两个问题,就需要在机械泵出气口处安装一个油雾回收装置,可随时将排出的油雾收集并分离出来,送回到泵的油箱中,既防止了对空气的污染,又节约了泵油。目前这类装置已有不少报导,如德国莱宝公司生产的机械泵,出口处靠冷凝阱装置进行油雾分离回收(见LEYBOLD AG-1989版本,给出了AK4-8等各种型号冷凝阱尺寸),又如日本生产的[OMT-050]小型真空泵用油雾收集器(日本专利,号为No819691,见“真空”杂志1980年第6期报导),这些装置能将油雾回收入泵,但是它们存在着一定的缺点,结构装置比较复杂,体积偏大,造价也比较高,以日本[OMT-050]型油雾收集器而言,其装置中除采用专门的单向伐门外,它还包含一个柱状档油体,档油体工作一段时间就容易发生气孔堵塞现象,使油雾不能继续分离,称之为饱和,必须即时更换新档油体,才能重新进行油雾分离。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轻便、又不易于形成饱和(因而不需要经常更换内部构件)的油雾回收装置。该装置设计成园筒形金属外壳偏心孔结构,易于加工与安装,占用空间小,它带有一个过渡连接管,可以与不同的机械泵相连接,有效地完成油雾分离,回收工作。
该装置的主要构成,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图中表示小型油雾回收装置的结构,
[1]密封腔壳,[2]排出管,[3]上、下筛网板,[4]填充纤维,[5]档油板,[6]过渡连接管,图中各金属部件间,可用焊接相连,当把该装置装配到机械泵的出口处,泵工作时,油雾通过过渡连接管[6]进入密封腔壳[1],较大的油珠由档油板[5]阻栏再经连接管[6]回收入泵,细小的油粒通过层层重叠的填充纤维[4]的阻档,过滤分离下来,回收到泵内,填充纤维[4]可以用无机材料,也可用有机化学纤维材料制成,不易饱和堵塞,对油雾能有效蔽档,使大部分油可得以回收,剩余极少的油雾,经排出管[2]排走,使用该装置后,出口处的白色油雾明显减少,使环境免受污染,同时泵的耗油量减少,泵排出油雾的70%得以回收。
最佳实施例,按上述结构,制成一台装置,其密封腔壳[1]为直径100mm,高100mm的园筒,采用一般炭钢制成,排出管[2]的尺寸为直径20mm,长度30mm,与外壳焊接。过渡连接管[6]为直径25mm,高度30mm,可与机械泵出口相连,内部的填充纤维为外购纤维材料细约几十微米,上、下筛网板为不锈钢网。本装置制成后重量为2公斤,体积为100(mm)3,测得机械泵出口处70%以上的油雾能返回泵中,经实验一年以上不需要更换内部的档油材料,不需要补充新的泵油。
权利要求1.一种小型油雾回收装置,主要包括密封腔壳[1]、顶部的排出管[2]、下部的过渡连接管[6],其特征在于内部的油雾过滤分离部分由上下两块筛网板[3]、填充纤维[4]、档油板[5]构成,它们分别安装在密封腔壳[1]内,并通过过渡连接管[6]与机械泵出口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油雾过滤分离所用的填充纤维[4]可以用无机材料,也可以用有机化学纤维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设计并制造了一种小型油雾回收装置,安装在机械泵排气口处,其油雾过滤分离部件由上、下两块筛网板[3]及填充纤维[4]组成,它们安装在密封腔壳[1]内,该装置能将排出的油雾过滤、分离并有效的回收入泵,回收率70%。
文档编号F01M11/08GK2136332SQ92221068
公开日1993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1992年9月28日 优先权日1992年9月28日
发明者朱佃功, 马晓梅 申请人:机械电子工业部第十二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