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进气滤清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3029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进气滤清消声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车辆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进气消声装置。
当前,国内处对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噪声控制设计有各种类型的排气消声器,但对进气噪声均未设计加装进气消声装置,仅装有进气滤清器,对于小功率的两轮摩托车来说,其进气噪声可能不是主要噪声源,国外的某些大功率摩托车,由于其发动机本身性能好,其进气噪声也可能较小。但对于一般的大功率发动机的摩托车,如我国的750型三轮摩托车,在安装了排气消声器后,进气噪声已成为整车噪声超标的第一位主要噪声源。因此如何消除这种噪声源,是当前解决摩托车噪声问题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解决发动机进气噪声的摩托车进气滤清消声器,使其体积小、结构简单,并集消声和滤清双功能为一体。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摩托车进气滤清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该滤清消声器由进气滤清装置和联接在进气滤清装置进气口处的消声装置所构成。
这种进气滤清消声器的消声装置可以是由一内装消声构件的消声进气底盒和与其相联的消声进气盖盒所组成,在底盒与盖盒之间留有进气用的空隙,消声进气底盒滤清装置的进气口处相接。
这种进气滤清消声器的消声装置,其消声进气底盒中的消声件可以依次安装在底盒壳体中且相互平行的微穿孔隔板、穿孔环板及吸声材料所组成,在微穿孔隔板与穿孔环板之间留有气室,与进气滤清装置的进气口相通。
这种进气滤清消声器的消声装置,其消声进气盖盒可以是由一块或数块微穿孔板平行安装在盖盒壳体内组成。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12DB(A)以上的消声量,解决了摩托车噪声超标的主要问题。且装置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不影响摩托车发动机工作性能,是摩托车进一步降噪达标的理想装置。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工作原理作进一步描述附图是一种摩托车进气滤清消声器结构剖视图。图中1是盘式消声进气盖盒,2、3是微穿孔板,4是定位支耳,5是盘式消声进气底盒,6是微穿孔隔板,7是穿孔环板,8是金属密网,9是金属棉吸声材料,10是管形滤清装置,11是金属丝过滤材料,12是定位套筒,13是金属网,14是压盖连接簧片。
附图中由盘式消声进气盖盒1与盘式消声进气底盒2构成的消声装置,与管形滤清装置10联接而形成滤清消声器。微穿孔板2、3平行安装在消声进气盖盒1的壳体内,微穿孔隔板6、穿孔环板7及金属棉吸声材料9依次平行安装在消声进气底盒5的壳体内,管形滤清装置10的内部是二端由金属网13封住的金属丝过滤材料11。滤清器的小头有与发动机进气口联接的接口。此外盘式消声进气盖盒1与盘式消声进气底盒5之间的空隙由两个定位支耳4限定,两盒的连接由压盖连接簧片14与焊在底盒5上的两个小搭扣两端分别相扣而成。该装置在工作时,进气气流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即空气首先从盘式消声进气盖盒1与盘式消声进气底盒5之间的空隙被经向吸入,然后经微穿孔隔板6进入盘式10消声进气底盒5中,再经滤清装置10滤清后进入发动机进气口。发动机进气辐射噪声传布方向与进气流方向相反,从滤清装置10轴向辐射出的噪声,在盘式消声进气底盒5中作一级扩张的抗性消声,同时穿孔环板7、金属网8及板后填充金属棉吸声材料9的环形腔体所构成的共振吸声结构对中低频噪声起吸声作用,再经微穿孔隔板6消声,最后经由盘式消声进气盖盒内的双层微穿孔板吸声结构2、3在较宽频带上进一步消声,包括降低气流再生噪声。从而达到降低进气噪声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摩托车进气滤清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该滤清消声器由进气滤清装置和联接在进气滤清装置进气口处的消声装置所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滤清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消声装置由一个内装消声构件的消声进气底盒和与其相联接的消声进气盖盒所组成,在底盒与盖盒之间留有进气用的空隙,消声进气底盒与滤清装置的进气口处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滤清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消声进气底盒中的消声构件依次安装在底盒壳体中且互相平行的微穿孔隔板、穿孔环板及吸声材料所组成,在微穿孔隔板与穿孔环板之间留有气室,与进气滤清装置的进气口相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进气滤清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消声进气盖盒由一块或数块微穿孔板平行安装在盖盒壳体内组成。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滤清消声器,由进气滤清装置和联接在进气滤清装置进气口上的消声装置所构成,其消声装置包括一个内装消声构件的消声进气底盒和与其相联的消声进气盖盒。它集消声和滤清双功能于一体,替代原安装在发动机进气口的单一功能的进气空气滤清器,不影响摩托车发动机原工作性能,消声呈达12dB(A)以上,且体积小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是解决摩托车噪声的理想装置。
文档编号F02M35/14GK2128312SQ9222868
公开日1993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1992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1992年7月22日
发明者李明俊 申请人: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