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铺挂台车及设置隧道防水结构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65056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铺挂台车及设置隧道防水结构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铺挂台车及设置隧道防水结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隧道施工中,需要在隧道的内表面铺设自粘布和防/排水板。现有技术在铺设自粘布和防/排水板时,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张布,即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沿隧道内表面铺设;2、粘布或防/排水板的对位调整,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位置进行调整;3、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通过射钉固定;4、相邻工段的防/排水板采用焊接机进行焊接固定。

现有技术在铺设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时,通常采用的是人工的铺设方式,需要借助外部框架,排布时,采用人力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一端拉起,并沿隧道内表面铺挂,人工张布的方式,操作非常不便,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影响铺设的自动化程度。

现有技术在张布后,即需要后续进行调整对准。而调整时,只能通过人工进行调整,而自粘布或防/排水板调整时的阻力很大,操作非常不便,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低下。

现有技术在通过射钉枪固定时,通过人工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压紧至隧道内表面处,再通过射钉枪等进行固定。这种人工抵紧的方式,操作非常不便,费时费力,工作效率较低,影响铺设的自动化程度。

现有技术的射钉枪使用时,通过人工手持射钉枪,从而进行操作,这种固定方式具有以下缺点:操作不便,浪费人力,且人工工作的效率较低;人工操作时,操作者需要爬到相应的支架上进行操作,存在安全隐患。

现有技术对相邻的防/排水板进行焊接时,现有爬焊机,其只能在平地上进行焊接,无法自动在隧道内表面进行焊接,因而无法适用,造成了施工难度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铺挂台车。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铺挂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

自动铺挂装置,其包括第一行走轨道、第一行走单元和夹持单元,所述第一行走轨道沿一轨迹设置,该轨迹沿隧道内表面设置,所述第一行走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轨道上并可沿第一行走轨道移动,所述夹持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单元上;

压紧装置,其包括压紧单元、支撑单元和作动单元,所述支撑单元具有支撑面,所述作动单元与压紧单元连接,并控制压紧单元沿一轨迹作动,在该作动轨迹上,压紧单元在远离支撑面或靠近支撑面之间的位置切换;

自动射钉装置,其包括:第二行走轨道、第二行走单元和射钉枪,所述第二行走轨道沿一轨迹设置,该轨迹沿隧道内表面设置,所述第二行走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行走轨道上并可沿第二行走轨道移动,所述射钉枪设置在所述第二行走单元上;

自动焊边装置,其包括第三行走轨道、第三行走单元和焊接机,所述第三行走轨道沿一轨迹设置,该轨迹沿隧道内表面设置,所述第三行走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三行走轨道上并可沿第三行走轨道移动,所述焊接机设置在所述行走单元上,并随行走单元移动;

作业台车,其包括作业台架,所述自动铺挂装置、压紧装置、自动射钉装置和自动焊边装置均设置在作业台架上。

发明所述夹持单元包括第一臂、第二臂和控制第一臂和第二臂张开或收拢的驱动单元。

发明所述压紧单元具有压紧部,该压紧部在远离支撑面的方向上的外侧部分具有弹性。

发明还包括第二升举装置,第二升举装置固定在第二行走单元上并与射钉枪连接,从而控制射钉枪升降。

发明所述射钉枪包括壳体、钉匣单元、击发单元、扳手和作动件,扳手与击发单元连接并控制击发单元击发,击发单元设置在壳体内,钉匣单元与壳体连接并对击发单元送钉,作动件与扳手配合并控制扳手在一个触发位置和一个放松位置间切换,在该触发位置时,作动件推动扳手并触发击发单元。

发明所述射钉枪上具有枪管,所述作动件的一端设置在枪管上,且作动件的端部位于作动件的轴向的外侧,作动件的另一端与扳手配合。

发明还具有可动部件和弹性部件,可动部件固定在焊接机上,且可动部件沿一方向可移动式安装在第三行走单元上,弹性部件一端与可动部件连接,并在可动部件的所述一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形变。

发明所述第三行走单元上设置有导向杆,可动部件套设在导向杆上,从而沿所述一方向可移动式安装在第三行走单元上,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且弹性部件套设在导向杆上。

发明还包括第三升举装置,所述第三升举装置固定在第三行走单元上,且其与导向杆连接。

发明所述作业台架包括:

基座,其具有滚轮组件及驱动滚轮组件转动的驱动装置;

以及作业架,其具有转动结构,作业架通过该转动结构架设在基座上并可在基座表面转动。

发明所述基座包括底座、支撑架及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安装在底座上,支撑架与升降装置连接并由升降装置控制升降,所述作业架架设在支撑架上。

发明还包括导向结构,所述滚轮组件与导向结构匹配,并使滚轮组件沿导向结构定向移动。

发明还包括测距单元,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单元上,并随第一行走单元移动。

发明还包括用于按设定时间拍摄施工现场的摄像装置,摄像装置设置在第一行走单元上。

一种利用上述的铺挂台车设置隧道防水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工序a、准备所述的铺挂台车;

工序b、准备自粘布,通过自动铺挂装置进行张布;

工序c、张布完成后,通过作业台车对自粘布进行对位;

工序d、通过压紧装置将自粘布压紧至隧道内表面;

工序e、通过自动射钉装置将自粘布固定至隧道内表面;

工序f、收回工序d中的压紧装置,准备防/排水板,重复上述工序b至工序e;

工序g、通过作业台车移动铺挂台车的位置,使其移动至下一工段,重复上述工序b至工序f;

工序h、通过自动焊边装置,焊接相邻两个工段的防/排水板;

工序i、重复上述工序b至工序h。

本发明在工序b之前,通过测距单元,检测其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在工序b或工序f之后,通过测距单元,检测其与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距离。

本发明在工序b之前,通过摄像装置,拍摄隧道内表面的漏水情况。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铺挂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自动铺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夹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自动铺挂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是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自动射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是第二行走单元与射钉枪的配合示意图。

图12是射钉枪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去掉部分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自动焊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E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6是焊接机与第三行走单元的配合示意图。

图17是图16去掉第三行走单元的示意图。

图18是作业台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F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0是图1中G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21是曲线图一和曲线图二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以下实施例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用语,仅是以附图中的相对概念或是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21,本实施例中的铺挂台车包括自动铺挂装置1、压紧装置2、自动射钉装置3、自动焊边装置4和作业台车5。

本实施例中的自动铺挂装置1包括:第一行走轨道11、第二行走单元12和夹持单元13。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行走轨道11,其沿一轨迹设置,该轨迹沿隧道内表面设置,该轨迹可根据不同的隧道进行选用调整,此处不再赘述。通常情况下,隧道内表面的轨迹为拱形。本处的第一行走轨道11的轨迹,也可沿其他带作业物体设置,并不限于隧道使用,适用其他地方时,仅需改变第一行走轨道11轨迹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12,其设置在第一行走轨道11上并可沿第一行走轨道11移动;夹持单元13,其设置在第二行走单元12上,并随第二行走单元12移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行走轨道11包括若干可分离式安装的单元,从而方便拆转。

使用时,将第一行走轨道11沿隧道内表面排布,将夹持单元13夹持住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一端,第二行走单元12沿第一行走轨道11移动,从而带动夹持单元13,使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沿隧道内表面展开排布,从而完成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张布,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此时排布在隧道内表面和第一行走轨道11之间,便可进行固定;采用本自动铺挂装置,无需人工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提高,且节约了人力。

本实施例中的夹持单元13具体采用的结构包括第一臂131、第二臂132和控制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张开或收拢的驱动单元133。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收拢时,便可夹住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张开或收拢由驱动单元133完成,夹持更加可靠。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铰接,驱动单元133分别与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连接并控制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相对转动,从而实现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的张开或收拢。

优选的,驱动单元133为气缸结构。采用气缸结构,其夹持的力更大,施力更加稳定,防止张布过程中,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从夹持单元13上脱离。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臂131和第二臂132相对的内侧设置有防滑齿1301。防滑齿1301的设置,提高其与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摩擦力,进一步防止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从夹持单元13上脱离。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行走轨道11上具有第一齿状结构111,第二行走单元1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121和第一主动轮122,第一驱动电机121驱动第一主动轮122转动,第一主动轮122为齿轮结构,第一主动轮122与第一行走轨道11上的第一齿状结构111啮合。第一驱动电机121带动第一主动轮122转动时,实现第一主动轮122在第一行走轨道11上的移动。本实施例中,第一驱动电机121驱动第一主动轮122转动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本处的第二行走单元12,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的传动方式,如皮带传动等,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12上具有第一从动轮123,该第一从动轮123配合在第一行走轨道11上相对第一齿状结构111的另一侧,第一行走轨道11夹持在第一主动轮122和第一从动轮123之间,从而可实现第二行走单元12的固定,防止第二行走单元12从第一行走轨道11上脱离而失效。此处第一主动轮122和第一从动轮123的位置也可设置在第一行走轨道11的其它位置,只要实现对第一行走轨道11的抱紧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12设置有两组,第二行走单元12与第一行走轨道11对应配置,两组第二行走单元12上架设支架24,在支架24上设置所述的夹持单元13,夹持单元13至少有两组。

优选的,夹持单元13设置有4组,且沿支架24均匀铺设,使用时,夹持单元13夹持在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端部,而4组夹持单元13的设置,夹持更加可靠铺设更加均匀,铺设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装置2包括压紧单元21、支撑单元22和作动单元23。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单元22,其具有支撑面221;作动单元23,其与压紧单元21连接,并控制压紧单元21沿一轨迹作动,在该作动轨迹上,压紧单元21在远离支撑面221或靠近支撑面221之间的位置切换,在靠近支撑面221时,压紧单元21可支撑在支撑面221之上。

本实施例中的行走轨道1包括若干可分离式安装的单元,从而方便拆转。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装置适用于隧道中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固定,在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固定至隧道内表面时,通过压紧装置将自粘布或防/排水板压紧至隧道内表面,使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与隧道内表面贴紧,从而方便后续的固定;作动单元23可控制压紧单元21移动,压紧单元21在远离支撑面221时,其逐渐靠近自粘布或防/排水板,并完成对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压紧,压紧单元21在靠近支撑面221时,不会影响前道的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铺设;上述的压紧装置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进行压紧,节省了人力。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单元21具有压紧部211,该压紧部211在远离支撑面221的方向上的外侧部分具有弹性。因压紧部211与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接触的部分,即压紧部211在远离支撑面221的方向上的外侧部分,具有弹性,因而压紧时不会损伤到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本实施例中的压紧部211在远离支撑面221的方向上的外侧部分为弧形结构,使其与具有弧度的隧道内表面更加贴合,压紧效果更好。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部211具体采用的是气囊。气囊上具有充气结构和放气结构。气囊可进行充气和放气,放气状态时,便于运送,充气状态时,可用于压紧自粘布或防/排水板。在气囊抵在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上时,通过对气囊充气,可调节气囊对自粘布或防/排水板抵紧的力,使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与隧道内表面完全贴合。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单元21设置有多个。多个压紧单元21,单独充放气,可减少充气和放气时间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且更换成本较低,便于维护,多个压紧单元21排布时,便于根据隧道内表面的形状做出调整,提高适用范围。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单元21沿一拱形的轨迹排布。其与隧道的内表面的形状适配。

本实施例中的作动单元23设置有多个,作动单元23与压紧单元21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压紧单元21由单独的作动单元23控制。

本实施例中的作动单元23的具体结构包括气缸231,气缸231固定在支撑单元22上,且其活塞杆与压紧单元21连接。气缸231工作时,其活塞杆作动,从而控制压紧单元21作动。此处的作动单元23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能实现类似功能即可,如丝杆传动、油缸传动、凸轮传动等。

本实施例中的支撑单元22具有多个,其数量与作动单元23一致,支撑单元22之间可拆卸式的连接,支撑单元22可根据具体隧道的形状结构进行排布,而压紧单元21是根据支撑单元22进行排布,即压紧单元21与相对应的支撑单元22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排布支撑单元22时,便完成了压紧单元21的排布。

本实施例中的压紧部211也可以为软质材料构成的部件。即压紧部211采用的是现有技术中的软质的材料,如硅胶、橡胶等。

本实施例中的自动射钉装置3包括:第二行走轨道31、第二行走单元32、射钉枪33和第二升举装置34。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轨道31,其沿一轨迹设置,该轨迹沿隧道内表面设置,本处的第二行走轨道31的轨迹,也可沿其他带作业物体设置,并不限于隧道使用,适用其他地方时,仅需改变第二行走轨道31轨迹即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轨道31包括若干可分离式安装的单元,从而方便拆转。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32,其设置在第二行走轨道31上并可沿第二行走轨道31移动;射钉枪33,其设置在第二行走单元32上,并随第二行走单元32移动。

使用时,通过沿隧道内表面设置第二行走轨道31,使第二行走单元32沿第二行走轨道31移动时,沿着隧道内表面的轨迹移动,从而使射钉枪33始终与隧道内表面对应,第二行走单元32带动射钉枪33移动过程中,射钉枪33对路径上的防/排水板进行固定,上述自动射钉装置无需人工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相比人工操作的方式,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升举装置34固定在第二行走单元32上并与射钉枪33连接,从而控制射钉枪33升降。第二升举装置34控制射钉枪33升降,从而对射钉枪33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射钉枪33与隧道内表面对应配合。此处的第二升举装置34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如丝杆结构、皮带结构等,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轨道31上具有第二齿状结构311,第二行走单元32包括第二驱动电机321和第二主动轮322,第二驱动电机321驱动第二主动轮322转动,第二主动轮322与第二行走轨道31上的第二齿状结构311啮合。第二驱动电机321驱动第二主动轮322转动,从而使第二行走单元32在第二行走轨道31上移动。第二驱动电机321驱动第二主动轮322转动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32上具有第二从动轮323,该第二从动轮323配合在第二行走轨道31上相对第二齿状结构311的另一侧,第二行走轨道31夹持在第二主动轮322和第二从动轮323之间。第二主动轮322和第二从动轮323的设置方式,使得第二主动轮322和第二从动轮323夹住第二行走轨道31,防止从第二行走轨道31上脱落。

本实施例中的射钉枪33包括壳体331、钉匣单元332、击发单元333、扳手334和作动件335,扳手334与击发单元333连接并控制击发单元333击发,击发单元333设置在壳体331内,钉匣单元332与壳体331连接并对击发单元333送钉,作动件335与扳手334配合并控制扳手334在一个触发位置和一个放松位置间切换,在该触发位置时,作动件335推动扳手334并触发击发单元333。射钉枪33使用时,需要推动作动件335,使扳手334从放松位置切换至触发位置,从而控制射钉。射钉枪33的射钉原理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常态下,扳手334处于放松位置,在切换至触发位置时,作动件335或扳手334上设置相应的复原装置,如弹簧等,撤去外力时,扳手恢复至放松位置,具体结构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在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射钉枪33上具有枪管336,作动件335的一端设置在枪管336上,且作动件335的端部位于作动件335的轴向的外侧,作动件335的另一端与扳手334配合。在使用时,射钉枪33作动件335的端部抵在隧道内表面上,并在隧道表面的作用下,使作动件335下压,从而将扳手334切换至触发位置,也就是说,作动件335必须抵在隧道内表面上,才会触发射钉枪33工作,可防止射钉枪33误发射,另一方面,由于必须使作动件335抵在隧道内表面,因而枪管336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一致,从而可保证射钉固定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钉匣单元332为盘式结构。具体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32设置有多个。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32设置有2个。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行走单元32上具有多个射钉枪33。多个射钉枪33可同时工作,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优选的,本实施例中的每个第二行走单元32上具有4个射钉枪33。

本实施例中的自动焊边装置包括:第三行走轨道41、第三行走单元42、焊接机43、可动部件44、弹性部件45和第三升举装置46。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行走轨道41,其沿一轨迹设置,该轨迹沿隧道内表面设置,第三行走单元42沿第三行走轨道41移动时,焊接机43对隧道内表面的防/排水板进行焊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行走轨道41为拱形结构,其与隧道内表面适配。本处的第三行走轨道41的轨迹,也可沿其他带作业物体设置,并不限于隧道使用,适用其他地方时,仅需改变第三行走轨道41轨迹即可。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行走单元42,其设置在第三行走轨道41上并可沿第三行走轨道41移动;焊接机43,其设置在第三行走单元42上,并随第三行走单元42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三行走轨道41沿隧道内表面设置,焊接机43朝向隧道内表面设置,并安装在第三行走单元42上,焊接机43随第三行走单元42沿第三行走轨道41移动时,对相邻的防/排水板之间进行焊接,上述过程可自动完成,自动化程度高,工作效率提高。

本实施例中的可动部件44固定在焊接机43上,且可动部件44沿一方向可移动式安装在第三行走单元42上,弹性部件45一端与可动部件44连接,并在可动部件44的所述一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形变。焊接时,焊接机43抵在隧道的内表面上,而焊接机43到隧道内表面的距离并非一致,因而设置可动部件44和弹性部件45,在可动部件44上设置弹性部件45,通过弹性部件45的弹性形变可使可动部件44移动,使可动部件44可根据焊接机43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进行调整,因此,即使焊接机43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不均,也能够通过恰当的力而使焊接机43没有间隙地抵接于隧道内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行走单元42上设置有导向杆421,可动部件44套设在导向杆421上,从而沿所述一方向可移动式安装在第三行走单元42上。上述的一方向,指的是沿导向杆421方向,从而限制可动部件44的移动轨迹。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部件45为弹簧,且弹性部件45套设在导向杆421上。弹簧部件的主体为弹簧,弹簧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本发明通过弹簧的弹性形变,以使焊接机43始终以恰当的力抵接在隧道内表面上。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升举装置46固定在第三行走单元42上,且其与导向杆421连接。第三升举装置46实现导向杆421的升举,从而使焊接机43升降,进而调整焊接机43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第三升举装置46具体采用的是气缸结构,其实现方式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本处的第三升举装置46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丝杆结构、皮带结构等,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第三行走单元42上具有第一滚轮421和第二滚轮422,第一滚轮421设置在第三行走轨道41一侧,第二滚轮422设置在第三行走轨道41相对的另一侧,从而使第一滚轮421和第二滚轮422夹住第三行走轨道41。可确保第三行走单元42不从第三行走轨道41脱离。

本实施例中的焊接机43包括本体,本体上设置上胶滚轮431和下胶滚轮432。防/排水板设置于上胶滚轮431和下胶滚轮432之间,焊接机43为现有技术中的爬焊机,其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焊接时,焊接机43可实现自动进给,进而带动第三行走单元42移动,即焊接机43为移动单元2提供移动的动力。

本实施例中的作业台车5包括作业台架,作业台架包括基座51和作业架52。

本实施例中的基座51,其具有滚轮组件511及驱动滚轮组件511转动的驱动装置512;本实施例中的作业架52,其具有转动结构521,作业架52通过该转动结构521架设在基座51上并可在基座51表面转动。使用时,将用于铺挂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自动铺挂装置1架设在作业架52上,在张布前或张布后,均可通过摆动作业架52,来调自动整铺挂装置1的位置,使将要铺设或已铺设好的自粘布或防/排水板转动并调整位置,该作业台车的设置,无需采用人工拉扯的方式调整自粘布或防/排水板,其调整更加方便,工作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中的转动结构521包括转轮和连接在作业架52上的枢轴,其具体原理类似万向轮,转轮可向各方向转动,其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基座51包括底座513、支撑架515及升降装置514,升降装置514安装在底座513上,支撑架515与升降装置514连接并由升降装置514控制升降,所述作业架52架设在支撑架515上。通过升降装置514,可最终实现作业架52的升降,从而使设置在作业架52上的自动铺挂装置1、压紧装置2、自动射钉装置3、自动焊边装置4等实现升降,使自动铺挂装置1、压紧装置2、自动射钉装置3、自动焊边装置4与隧道内表面适配。

本实施例中的升降装置514包括丝杆5141和固定在支撑架515上的驱动结构5142,驱动结构5142与丝杆5141配合并控制丝杆5141进给,从而控制支撑架515升降。升降装置514的主体为丝杆5141结构,其具体原理不再赘述,另外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实现升降,如气缸,皮带传动等。本实施例的驱动结构与丝杆5141螺纹配合并具有用于操作的手轮,手轮转动,从而实现升降。

本实施例还包括导向结构53,滚轮组件511与导向结构53匹配,并使滚轮组件511沿导向结构53定向移动。导向结构53的设置,用于使作业台架整体定向移动,防止作业台架偏离,其产生位置偏离,均可通过转动结构521进行微调。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512包括驱动电机5121,驱动电机5121与滚轮组件511连接。驱动装置512通过驱动电机5121来驱动滚轮组件511转动,实现作业台架的移动,驱动电机5121对滚轮组件511的传动,此处采用的是链条,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传动结构,本处的驱动电机5121具有刹车功能,可起到停止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的导向结构53包括导轨531,滚轮组件511上具有与导轨531匹配的槽。通过导轨531的槽的配合,实现定向移动,结构简单,且导轨531铺设方便,便于操作。导向结构53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它结构,来实现滚轮组件511的定向滚动,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512具有多个,驱动装置512与对应的滚轮组件511连接。因作业台架较重,因而配置多个驱动装置512来驱动相应的滚轮组件511。

如图1所示,,自动铺挂装置1、压紧装置2、自动射钉装置3、自动焊边装置4等均架设在作业架52上,并可随作业架52相应的摆动或移动调整,从而起到对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自动对边。

本实施例还包括测距单元6和摄像装置7。

本实施例中的测距单元6,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行走单元2上,并随第一行走单元2移动。

本实施例在铺设自粘布和防/排水板前,通过第一行走单元2,带动测距单元6沿隧道内表面移动,测距单元6同时检测其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根据测距单元6实时检测出的距离,形成曲线图一,在铺设自粘布和防/排水板后,通过第一行走单元2,带动测距单元6沿隧道内表面移动,测距单元6同时检测其与自粘布和防/排水板的距离,根据测距单元6实时检测出的距离,形成曲线图二,通过对比曲线图一和曲线图二,可算出自粘布和防/排水板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从而检测出空鼓情况,根据检测的结果,可进行返工,或者对下一次铺设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减小之前的空鼓情况。另外,通过测距单元6检测的第一行走单元2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可判定第一行走单元2的安装情况,从而相应的进行第一行走轨道1的调整,使其与隧道内表面的更加匹配,第一行走单元2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更加均匀。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7用于设定时间拍摄施工现场的照片或视频,摄像装置7设置在第一行走单元2上。在铺设前,通过第一行走单元2,带动摄像装置7沿隧道内表面移动,摄像装置7对隧道内表面进行拍摄,通过观察拍摄画面,可了解隧道内表面的漏水情况,无需人工对隧道内表面进行检测,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测距单元6和摄像装置7也可设置在夹持单元13上。

本实施例中的测距单元6具有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其测距原理和测距单元6的具体结构和原理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具有数据处理单元,测距单元6和摄像装置7均可上传数据至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为现有技术,其具体工作原理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7具有扫码单元,而自粘布或防/排水板上具有二维码。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7通过拍摄可记录每次铺挂的时间,通过扫码,可记录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卷次,并判断该卷次的自粘布或防/排水板铺设的工段。本实施例中的摄像装置7为现有技术,其所实现的功能,仅是现有技术的摄像装置7常规功能,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21所示,图21是曲线图一和曲线图二的示意图,该示意图是测距单元3测得的距离再模拟成隧道断面形状,即可表示自粘布或防/排水板铺设时与隧道内表面的贴合情况。曲线图一和曲线图二之间的在X轴方向的距离减去自粘布或防/排水板自身的厚度,即为铺设时的空鼓度。

本实施例中的测距单元为激光测距单元。

本实施例中的测距单元也可以为三维扫描装置。

上述的激光测距单元和三维扫描装置均为现有技术,其测距原理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的设置隧道防水结构的方法,利用的实施例1中的铺挂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工序a、准备所述的铺挂台车;

工序b、准备自粘布,通过自动铺挂装置进行张布;

工序c、张布完成后,通过作业台车对自粘布进行对位;

工序d、通过压紧装置将自粘布压紧至隧道内表面;

工序e、通过自动射钉装置将自粘布固定至隧道内表面;

工序f、收回工序d中的压紧装置,准备防/排水板,重复上述工序b至工序e;

工序g、通过作业台车移动铺挂台车的位置,使其移动至下一工段,重复上述工序b至工序f;

工序h、通过自动焊边装置,焊接相邻两个工段的防/排水板;

工序i、重复上述工序b至工序h。

本实施例在工序b之前,通过测距单元,检测其与隧道内表面的距离,在工序b或工序f之后,通过测距单元,检测其与自粘布或防/排水板的距离。

本实施例在工序b之前,通过摄像装置,拍摄隧道内表面的漏水情况等。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零、部件的形状、所取名称等可以不同,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及附图所作的举例说明。凡依据本发明专利构思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者简单变化,均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