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门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75948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洞门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隧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洞门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山区铁路隧道的大范围修建,洞门形式很多采用了帽檐斜切式,此种形式简洁美观大方,施工方便,结构安全,适用范围广,但是遇到特殊地质条件时,例如洞口严重偏压、隧道中线与坡面斜交,则洞口安全稳定性受到威胁,若采用以往传统方式刷坡则施工难度大,破坏环境,延误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000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洞门支护结构,保证施工期间的地层稳定,也有效避免了大刷坡造成的环境破坏,更为下步洞口开挖创造了良好的预支护体系。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洞门支护结构,包括洞门本体,洞门本体洞口边仰坡设置有骨架护坡面,位于洞门本体一侧的高侧边仰坡沿线路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单向受力粧,相邻单向受力粧通过粧间墙连接,粧间墙通过连接墙和洞门本体连接,洞门本体高侧边仰坡的明暗分界里程处设置有双向受力粧。
[0005]所述单向受力粧包括第一锚固粧和第二锚固粧,第一锚固粧位于高侧边仰坡靠近洞门本体洞口的一端,第二锚固粧位于高侧边仰坡远离洞门本体洞口的一端,第二锚固粧到洞门本体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锚固粧到洞门本体的垂直距离。
[0006]所述第一锚固粧通过粧间墙与路基抗滑粧连接。
[0007]所述单向受力粧的粧顶外露于洞门本体的骨架护坡面的高度不大于lm,单向受力粧的粧顶和粧间墙的顶端均不高于洞门主体。
[0008]所述洞门本体外露于骨架护坡面的高度不小于lm。
[0009]所述连接墙与洞门本体连接处、单向受力粧和粧间墙的连接处、连接墙和粧间墙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堵头墙。
[0010]所述粧间墙和连接墙为挡墙。
[0011]所述第一锚固粧和第二锚固粧为方形挖孔粧,粧截面为2m*2m?3m*3m。
[0012]所述洞门本体为帽檐斜切式洞门。
[0013]本实用新型采用帽檐斜切式洞门,在偏压严重地段或隧道中线与坡面斜交(地面横坡较陡)倾斜纵坡地段使用,能够保障洞门结构安全方便施工。本实用新型的第一锚固粧和第二锚固粧之间设置有粧间墙,实现了粧和墙的边仰坡坡支挡力学性能,两者有机结合既保证了施工期间的地层稳定和洞口结构安全,同时有效避免了大刷坡造成的环境破坏,更为下步洞口开挖创造了良好的预支护体系防护。本实用新型的粧间墙通过连接墙与洞门本体相连以增强防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通过粧墙结构与洞门本体的永久结构结合,形成了稳固的洞口支护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明暗分界里程附近布设有双向受力粧,用于辅助稳定高边仰坡,进一步保证洞口结构安全。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第二锚固粧较第一锚固粧更靠近于洞门本体,有效减少了边仰坡的开挖高度,进一步加强了施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0016]图3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示意图a
[0017]图4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示意图b
[0018]其中,1-洞门本体,2-骨架护坡面,3-高侧边仰坡,4-双向受力粧,41-第一锚固粧,42-第二锚固粧,5-粧间墙,6-连接墙,7-双向受力粧,8-路基抗滑粧,9-堵头墙。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洞门支护结构,包括洞门本体1,洞门本体I洞口边仰坡设置有骨架护坡面2,位于洞门本体I 一侧的高侧边仰坡3沿线路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单向受力粧4,相邻单向受力粧通过粧间墙5连接,粧间墙5通过连接墙6和洞门本体连接,洞门本体高侧边仰坡3的明暗分界里程处设置有双向受力粧7。多个单向受力粧4通过粧间墙5连接形成粧板墙结构,作为洞口施工的综合支护体系,既保证了施工期间的地层稳定,也有效避免了大刷坡造成的环境破坏,更为下步洞口开挖创造了良好的预支护体系。粧间墙5通过连接墙6实现与洞门本体的永久结构结合,实现对洞门本体的稳固支护作用。双向受力粧7具有辅助稳定高边仰坡的缓冲作用,进一步保证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
[0021]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向受力粧4包括第一锚固粧41和第二锚固粧42,第一锚固粧41位于高侧边仰坡靠近洞门本体洞口的一端,第二锚固粧42位于高侧边仰坡远离洞门本体洞口的一端,第二锚固粧到洞门本体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锚固粧到洞门本体的垂直距离。第二锚固粧较第一锚固粧更靠近于洞门本体,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边仰坡的开挖高度,合理减少工程量。
[0022]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锚固粧41通过粧间墙与路基抗滑粧连接。
[0023]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单向受力粧4的粧顶外露于洞门本体的骨架护坡面2的高度不大于lm,单向受力粧4的粧顶和粧间墙5的顶端均不高于洞门主体。所述洞门本体I外露于骨架护坡面2的高度不小于lm。通过合理设置单向受力粧、粧间墙、洞门本体和骨架护坡面的相对位置,最大化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支护功能。
[0024]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连接墙6与洞门本体I连接处、单向受力粧4和粧间墙5的连接处、连接墙6和粧间墙5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堵头墙9,保证连接墙的安装稳定性,进一步强化粧板墙结构和洞门本体的连接强度,加强支护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0025]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粧间墙5和连接墙6为挡墙,施工过程中可根据需求采用其他形式的墙体。
[0026]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锚固粧41和第二锚固粧42为方形挖孔粧,粧截面为2m*2m?3m*3m。在洞口难以一次全深度放坡开挖的前提下,先行施作第一锚固粧和第二锚固粧,在锚固粧的支护下进行下部开挖,随后施作粧间墙,作为洞口施工的综合支护体系。第一锚固粧和第二锚固粧和双向受力粧的粧顶均可设置锚索加强边坡防护。
[0027]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洞门本体I为帽檐斜切式洞门,因地制宜做好洞口防排水系统和防落石掉块的防护设施。边仰坡坡脚处设置尺寸不小于2m*l.5m平台,平台上布设坡脚水沟、隧道标识牌,平台也可用作小型检修工具临时存放处,同时兼作洞口工程结构检修维护作业平台;洞口处的边仰坡防护结构通过粧间墙与相邻的路堑(路堤)防护工程相连接。隧道边仰坡骨架护坡型式可根据相邻路基护坡型式适当调整。
[0028]施工前应逐一排除崩坍、落石等安全隐患。洞口施工宜避开雨季,施工前应先做好边仰坡外的截(排)水沟及洞口排水、截水处理。洞口边坡仰坡可采用横平竖直的混凝土拱形截水骨架护坡面。骨架护坡面应做好挡水板以形成规则的排水槽。骨架护坡面的适当位置处需设置踏步,以便于洞顶防护工程检修。洞口处的边仰坡采用主动(被动)拦石网对石质坡体进行加固防护,以防危岩落石掉块。第一锚固粧应设置粧间挡墙与路基抗滑粧连接,挡墙设置有梅花型布置的泄水圆孔,第一锚固粧与上述粧间挡墙连接处用厚堵头墙加固。洞口施工时应做好边仰坡防护,建议洞口施工工序为:先施作洞口截排水沟,然后开挖边仰坡,同时做好必要的防护工程。完成后施作双向受力粧和单向受力粧,然后施作各单向受力粧之间、单向受力粧洞门本体之间、第一锚固粧和路基抗滑粧之间的粧间挡墙。完成管棚导向墙及大管棚的施工后修筑洞门结构,最后进暗洞开挖。
[0029]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0030]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主权项】
1.一种洞门支护结构,包括洞门本体(I),洞门本体(I)洞口边仰坡设置有骨架护坡面(2),其特征在于位于洞门本体(I) 一侧的高侧边仰坡(3)沿线路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单向受力粧(4),相邻单向受力粧(4)通过粧间墙(5)连接,粧间墙(5)通过连接墙(6)和洞门本体(I)连接,洞门本体(I)高侧边仰坡(3)的明暗分界里程处设置有双向受力粧(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受力粧(4)包括第一锚固粧(41)和第二锚固粧(42),第一锚固粧(41)位于高侧边仰坡(3)靠近洞门本体⑴洞口的一端,第二锚固粧(42)位于高侧边仰坡(3)远离洞门本体⑴洞口的一端,第二锚固粧(42)到洞门本体(I)的垂直距离小于第一锚固粧(41)到洞门本体(I)的垂直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单向受力粧(4)的粧顶外露于洞门本体(I)的骨架护坡面⑵的高度不大于lm,单向受力粧(4)的粧顶和粧间墙(5)的顶端均不高于洞门主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洞门本体(I)外露于骨架护坡面(2)的高度不小于l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连接墙(6)与洞门本体⑴连接处、单向受力粧(4)和粧间墙(5)的连接处、连接墙(6)和粧间墙(5)的连接处均设置有堵头墙(9)。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锚固粧(41)和第二锚固粧(42)为方形挖孔粧,粧截面为2m*2m?3m*3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洞门本体(I)为帽檐斜切式洞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锚固粧(41)通过粧间墙(5)与路基抗滑粧(8)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洞门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粧间墙(5)和连接墙(6)为挡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洞门支护结构,包括洞门本体,洞门本体洞口边仰坡设置有骨架护坡面,位于洞门本体一侧的高侧边仰坡沿线路纵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单向受力桩,相邻单向受力桩通过桩间墙连接,桩间墙通过连接墙和洞门本体连接,洞门本体高侧边仰坡的明暗分界里程处设置有双向受力桩。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洞门支护结构,保证施工期间的地层稳定,也有效避免了大刷坡造成的环境破坏,更为下步洞口开挖创造了良好的预支护体系。
【IPC分类】E21D9-14
【公开号】CN204283438
【申请号】CN201420740369
【发明人】李树鹏, 江胜林, 龚彦峰, 颜志伟, 焦齐柱, 隗建波, 韩高升, 王春梅
【申请人】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4月22日
【申请日】2014年11月2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