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0574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来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尤其是指其气流回路等的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油压千斤顶油压动力的气动泵整体设计结构复杂,进排气速度较慢,且整体外观不美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能使泵体结构简单、缩短泵体行程周期提高进排气速度的气动泵。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气动泵,包括后盖、气缸筒、放气阀杆、封气塞、O形圈、活塞芯、活塞盖及气缸弹簧等组成,其主要技术特征在是所述的活塞芯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所述的气缸筒与前盖、后盖连接用的螺栓设在筒壁里面;所述的气缸筒的筒壁上设有通气道,即为气缸筒上埋设的螺栓的孔的延伸孔,延伸孔另一端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所述的气缸弹簧为单向缩缩口式。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整体外观平滑美观。其结构设计为螺栓与气缸筒上的螺纹孔配合连接,使连接螺栓不可见。2、内部结构设计简单实用,将用于气缸内部的气缸弹簧设计成即起弹簧的作用,又有约束气泵芯的作用。3、进排气速度快。在活塞芯上设计有一定数量的通气孔,加快了排气速度。


图1为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汽缸进气压缩、排气的工作原理剖视图;图3、图4分别为活塞与活塞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向视图;图6为气动泵的通气道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气动泵的缩口弹簧的局部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高压气体由后盖1上的进气孔进入缸体,当后盖与活塞盖间的密封空间内气压足够大而克服汽缸弹簧14弹力及摩擦力推动活塞部件移动,直至O型密封圈5移动超过气缸筒2壁上的与通气道16相连的进气孔17后,此空间已不再密封,活塞部件及气泵芯12处于一个极限位置。当活塞部件处于极限位置时,引导高压气体经由气缸筒壁上的通气道进气孔进入,由出气孔7导入活塞盖10的环形槽而后进入活塞芯8与放气阀杆3组成的空间,由于此空腔内的压力与后盖与活塞部件间的压力相等,但放气阀杆与活塞芯内的垂直受力面积比外部封气塞4的受力面积大,推动放气阀杆使其上的封气塞脱离活塞盖,从而使高压空气可以通过封气塞与活塞芯间的空隙再均匀分布给活塞芯的排气孔18(如图5),排入汽缸弹簧所在的排气腔,由前盖15上均匀分布的数个“L”型排气孔排出汽缸,实现排气,为活塞部件归位创造环境。当封气塞脱离活塞盖时,高压空气直接由打开的封气塞进入,穿过活塞芯上的气道进入气缸弹簧所在的空间,因为前盖上设计的数个“L”型排气孔使气缸弹簧所在的空间始终都是通大气的,故高压空气由高压端直接排出,使气缸内空间压力与大气相等。此时活塞部件因气缸弹簧的作用而移动,直至回到原始部位,放气阀杆则被限制回原始的封闭状态。至此,本实用新型已完成了完整的工作行程,以此来达到气泵芯的往复移动,为其它结构提供连续不断的具有工作所需的油压动力。本结构为高压空气直接进气与排气,与其它同类产品相比实现了直接的进气与排气,以达到快速工作的目的,提高工作效率。图中还有O型圈6、O型圈9、连接件11。
如图6所示,气缸筒与前盖、后盖连接用的螺栓(13)设在筒壁里面,使连接部件不可见,既外表美观又防止因搬动或因使用中碰到外露的联接零件而造成机体性能的影响。气缸筒上埋设的螺栓的孔的延伸孔设置为通气道,其通气道主要用于打开封气塞,为气缸排气创造条件。本设计结构简单节省空间。
如图7所示,气缸弹簧为单向缩口式,取代垫片限止活塞杆位置,用于约束气泵芯的径向运动,简化了此部位的设计与加工制造。
权利要求1.一种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包括后盖(1)、气缸筒(2)、放气阀杆(3)、封气塞(4)、O形圈(5)、活塞芯(8)、活塞盖(10)及气缸弹簧(14)等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塞芯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筒与前盖、后盖连接用的螺栓(13)设在筒壁里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筒的筒壁上设有通气道,即为气缸筒上埋设的螺栓的孔的延伸孔,延伸孔另一端设有进气孔和出气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缸弹簧为单向缩缩口式。
专利摘要一种提供油压动力的气动泵,其主要技术特征是所述的活塞芯上设有若干个通气孔;所述的气缸筒与前盖、后盖连接用的螺栓设在筒壁里面;所述的气缸筒的筒壁上设有通气道,即为气缸筒上埋设的螺栓的孔的延伸孔。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设计简单实用,将用于气缸内部的气缸弹簧设计成既起弹簧的作用,又有约束气泵芯的作用,进排气速度快,在活塞芯上设计有一定数量的通气孔,加快了排气速度。
文档编号F04B35/02GK2653170SQ0327236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1日
发明者胡学军, 何国良, 孙培德 申请人:杭州一鉴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