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302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马达散热结构,详而言之为一种有效增加马达散热的效率以及内部空间的使用,即为一种实用性极佳的实用新型。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科技的起飞,许多机器的运作核心皆来自于马达,一般传统的马达的正式名称又称为电动机,电动机的用途众多,大至重型工业,小至小型玩具皆有其踪迹,在不同的环境下部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电动机使用,例如电风扇、电动玩具车(船)、升降机(电梯)及以电力推动的交通工具,例如地下铁路、电车汽车、喷射机及直升机的起动马达(starter motor)、工厂与大卖场的运输带、公交车上的电动自动门等,可见电动机在现代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传统的基本结构来说,其组成主要由定子(Stator)、转子(Rotor)与轴承所构成,其定子在空间中静止不动,转子则在轴承周侧转动,并由轴承支撑,而定子与转子之间会有一定空气间隙(气隙),以确保转子能自由转动,又在机壳(场轭)的使用上需要用高导磁系数材料制成来当作磁路所使用,然而,在马达在行运转时,因快速的转动会产生摩擦热能与电能,长时间的运作下,容易因马达内部的工作环境温度过高而造成内部机构的坏损,故,马达必须具备有排风功能来导引内部的温度,以确保马达内部机构的运作顺畅,以及使用的寿命。一般马达在散热的系统上,大多是采用了风扇的设置,利用风扇的旋转将马达内部的高温吹散,但是,许多马达会在机壳两侧中的其中一侧制作成网格状,而风扇则设置相邻于机壳具有网格状的一侧,借此吸取外界冷空气,以吹出冷空气来降低高温,风扇在此种设置上,尚具有缺点,当风扇旋转运作时,因风扇较靠近于机壳的网格处而远离具有高温的零件,以致于风扇抽取外界的冷空气后,因距离较长而使冷空气无法有效导流至马达的机体内部,进而造成马达内部温 度无法有效下降,最后导敏零件的烧毁等。故,相关业者必须加以改良,才可符合社会大众所需的使用。有鉴于上述所说马达的散热系统的缺点,本发明人经过不断的思考,以及利用许多时间投入研究相关知识,并加以比较各项优劣,且进行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历经多次实验与测试,而终于推出一种『马达散热结构』,即为改善上述所说明的缺点,以符合大众所需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风扇所装设的位置较靠近于机壳的网格处而远离据高温的零件,使风扇的旋转在吸风时,外界空气无法有效传递至高温零件处,而造成马达内部的高温无法下降的缺点,而提供一种马达散热结构,其马达内部的零件具有较低温的工作环境,以增加马达的使用的寿命。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8]—种马达散热结构,其包括有一外壳总成及一组设于外壳总成内的驱动组件,其中:该外壳总成由前端至尾端包括有一前出风盖、一导风盖、一壳身及一尾封盖,而该前出风盖叠设于导风盖,且于对应导风盖的一侧内凹有一容槽,又该前出风盖周侧环设有数个与容槽连通并呈间距设置的排风孔;该导风盖叠设于壳身的一端,而该导风盖对应前出风盖的一侧贯穿有数个导风孔及一套孔,且各导风孔绕设于套孔周侧;该壳身有一由导风盖方向朝尾封盖方向贯穿的容置通道,且于该壳身周侧开设有数个入风孔;该尾封盖组设于壳身的另一端,并遮盖壳身的容置通道;该驱动组件包括有一转子驱轴及一风扇轮盘,该转子驱轴容设于壳身的容置通道内,且转子驱轴两端各延伸有一轴杆,而于转子驱轴前端的轴杆穿设套孔,又于后端的轴杆则枢组于尾封盖;该风扇轮盘枢设于转子驱轴的前端轴杆,且容置于前出风盖的容槽内,而风扇轮盘进一步包括有一导风段,又该导风段设有数个间距设置的扇叶,各扇叶导引壳身内的气流,并由各扇叶间的间隙朝排风孔排出。本实用新型窗抵块结构进一步包括有下列技术特征:该风扇轮盘进一步包括有一朝前出风盖延伸于导风段一端的哨齿段,而另设有一组孔贯穿啮齿段与导风段中心,该转子驱轴的前端轴杆穿设于组孔内,并于该啮齿段的组孔内壁环设有数个并排设置的齿条,且各齿条由导风段朝前出风盖方向轴向设置,又另设有一齿盘组设于哨齿段的组孔内,并与各齿条相互哨合。进一步另设有一加压组件插设于前出风盖叠设于导风盖的相反端。进一步于导风段的组孔内壁凸设有一凸肋,而该转子驱轴前端的轴杆对应凸肋凹设有一缺槽。该转子驱轴进一·步具有数个呈放射状设置的导片,且于各导片间形成有一导流槽道。进一步于壳身的容槽内设有二支撑杆,该二支撑杆相互对应设置,且各支撑杆的一端插组于导风盖,另一端则插组于尾封盖。该壳身的容槽内壁对应该二支撑杆凹设有相同数量的槽道,各支撑杆容设于相对应的槽道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马达内部的零件具有较低温的工作环境,以增加马达的使用的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风扇轮盘的另一角度立体示意图。图5是
图1所示的AA线段剖面示意图。图6是
图1所示的BB线段剖面示意图。图中标号说明:[0028]I外壳总成前出风盖11111容槽112排风孔12导风盖121导风孔122套孔13壳身131容置通道132入风孔133槽道14尾封盖2动组件21转子驱轴211轴杆2111 缺槽212 导片213导流槽道22风扇轮盘221导风段222扇叶223 啮齿段2231齿条224 组孔2241 凸肋3齿盘31插孔4加压组件41插销5支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以较佳实施型态说明,且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参阅
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马达散热结构,其包括有一外壳总成I及一组设于外壳总成I内的驱动组件2,其中:该外壳总成I由前端至尾端包括有一前出风盖11、一导风盖12、一壳身13及一尾封盖14,而该前出风盖11叠设于导风盖12,且于对应导风盖12的一侧内凹有一容槽111,又该前出风盖11周侧环设有数个与容槽111连通并呈间距设置的排风孔112 ;该导风盖12叠设于壳身13的一端且呈圆柱状,而该导风盖12对应前出风盖11的一侧贯穿有数个导风孔121及一套孔122,且各导风孔121绕设于套孔122周侧;该壳身13呈圆柱体,且设有一由导风盖12方向朝尾封盖14方向贯穿的容置通道131,且于该壳身13周侧开设有数个入风孔132 ;该尾封盖14组设于壳身13的另一端,并遮盖壳身13的容置通道131 ;该驱动组件2包括有一转子驱轴21及一风扇轮盘22,该转子驱轴21容设于壳身13的容置通道131内,且转子驱轴21两端各延伸有一轴杆211,而于转子驱轴21前端的轴杆211穿设套孔122,又于后端的轴杆211则枢组于尾封盖14 ;该风扇轮盘22枢设于转子驱轴21的前端轴杆211,且容置于前出风盖11的容槽111内,而风扇轮盘22进一步包括有一导风段221,又该导风段221设有数个间距设置的扇叶222,各扇叶222导引壳身13内的风,并由各扇叶222间的间隙朝排风孔112排出(前述为本实用新型主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为了使风扇轮盘22在外壳总成I内顺畅运作旋转,在风扇轮盘22的设置上,除了有导风段221外,进一步包括有一由导风段221 —端朝前出风盖11延伸的啮齿段223,且风扇轮盘22中心贯设行一由啮齿段223至导风段221的组孔224,而在该啮齿段223的组孔224内孔壁上并列有数个的齿条2231,又进一步另设有一齿盘3组设于组孔224内,并与啮齿段223相互啮合,通过风扇轮盘22与齿盘3的组设关系,使外部空气于外壳总成I内部时,以确保具有高温的零件得以在恒温下运作旋转。而根据上述所说明的风扇轮盘22建构后,续请参阅图3与图4所示,再说明该风扇轮盘22与转子驱轴21间的组接设置,在该风扇轮盘22的导风段221的组孔224孔壁里进一步凸设有一凸肋2241,而在转子驱轴21前端的轴杆211另设有一缺槽2111,该风扇轮盘22套设入轴杆211,且导风段221的凸肋2241则对应缺槽2111滑设插入,借由凸肋2241与缺槽2111的设置,使得风扇轮盘22可快速且方便套设于轴杆211,并达到稳固组设的功效。请参阅图3所示,在转子驱轴21的旋转动作上,为了能使外界空气由壳身13的入风孔132吸入外壳总成I内,该转子驱轴21进一步具有数个呈放射状设置的导片212,且于各导片212间形成有一导流槽道213,通过转子驱轴21的旋转以及风扇轮盘22的扇叶222的动作下,可使外界空气有效由入风孔132吸入壳身13内部,并降低驱动组件2运作时所产生的高温。综合上述外壳总成I与驱动组件2的设置后,请参阅图5所示,现于下列说明外界空气在本实用新型的流通方向:在驱动组件2的风扇轮盘22以及转子驱轴21的旋转动作下,因风扇轮盘22上设有扇叶222,且该风扇轮盘22为具吸力的离心风扇,因此,外界空气经由壳身13的入风孔132受风扇轮盘22吸 入壳身13内,经过转子驱轴21的导片212牵引下,使空气进入导流槽道213内,而风扇轮盘22的持续转动下,再使空气山导流槽道213朝导风盖12的导风孔121排出,又排出后的空气再受风扇轮盘22的各扇叶222牵引,使各扇叶222将空气朝前出风盖11的排风孔112排出,通过风扇轮盘22的旋转,使外界空气可持续不断由入风孔132吸入,以降低外壳总成I内的驱动组件2运转时所产生的高温,并维持外壳总成I内部的温度。然而,除了上述说明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具有下列几项特征:其一,在前出风盖11组设有导风盖12的相反端另组设有一加压组件4,该加压组件4用以提供本实用新型对外连接所需的管路使用(加压组件4的设置与用法为现有技术,因此不再加以赘述),而为了让加压组件4与驱动组件2间能相互带动,组设在啮齿段223的齿盘3进一步开设有一插孔31,而加压组件4对应插孔31则凸设有一插销41,该加压组件I借由插销41插设于插孔31内,且于加压组件4内设有能枢转的轴承,又插销41组设于轴承上,因此,风扇轮盘22与转子驱轴21的转动,带动加压组件4内轴承的同转,使其与前出风盖11相互稳固组设,并防止脱离,请参阅图3所示。其二,为了让转子驱轴21在壳身13内能够旋转顺畅,以避免撞击到壳身13内壁,因此,在壳身13内进一步设有二支撑杆5,且该二支撑杆5为相互对应,该各支撑杆5的一端组设于导风盖12,而另一端则插固于尾封盖14,该二支撑杆5用以支撑壳身13,避免壳身13的晃动或掉落脱离而撞击到转子驱轴21,又在壳身13的容置通道131内壁对应各支撑杆5的设置凹设有一槽道133,而各支撑杆5容设于槽道133内,以避免影响到转子驱轴21的旋转,请参阅图3与图6所示。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外壳总成及一组设于外壳总成内的驱动组件,其中: 该外壳总成由前端至尾端包括有一前出风盖、一导风盖、一壳身及一尾封盖,而该前出风盖叠设于导风盖,且于对应导风盖的一侧内凹有一容槽,又该前出风盖周侧环设有数个与容槽连通并呈间距设置的排风孔; 该导风盖叠设于壳身的一端,而该导风盖对应前出风盖的一侧贯穿有数个导风孔及一套孔,且各导风孔绕设于套孔周侧; 该壳身有一由导风盖方向朝尾封盖方向贯穿的容置通道,且于该壳身周侧开设有数个入风孔; 该尾封盖组设于壳身的另一端,并遮盖壳身的容置通道; 该驱动组件包括有一转子驱轴及一风扇轮盘,该转子驱轴容设于壳身的容置通道内,且转子驱轴两端各延伸有一轴杆,而于转子驱轴前端的轴杆穿设套孔,又于后端的轴杆则枢组于尾封盖; 该风扇轮盘枢设于转子驱轴的前端轴杆,且容置于前出风盖的容槽内,而风扇轮盘进一步包括有一导风段,又该导风段设有数个间距设置的扇叶,各扇叶导引壳身内的气流,并由各扇叶间的间隙朝排风孔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轮盘进一步包括有一朝前出风盖延伸于导风段一端的啮齿段,而另设有一组孔贯穿啮齿段与导风段中心,该转子驱轴的前端轴杆穿设于组孔内,并于该啮齿段的组孔内壁环设有数个并排设置的齿条,且各齿条由导风段朝前出风盖方向轴向设置,又另设有一齿盘组设于啮齿段的组孔内,并与各齿条相互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另设有一加压组件插设于所述前出风盖叠设于导风·盖的相反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于所述导风段的组孔内壁凸设有一凸肋,而所述转子驱轴前端的轴杆对应凸肋凹设有一缺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驱轴进一步具有数个呈放射状设置的导片,且于各导片间形成有一导流槽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于所述壳身的容槽通道内设有二支撑杆,所述二支撑杆相互对应设置,且各支撑杆的一端插组于所述导风盖,另一端则插组于尾封盖。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马达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身的容槽通道内壁对应所述二支撑杆凹设有相同数量的槽道,各支撑杆容设于相对应的槽道内。
专利摘要一种马达散热结构,包括一外壳总成及一组设于外壳总成内的驱动组件,其中外壳总成由前端至尾端包括一前出风盖、一导风盖、一壳身及一尾封盖;导风盖叠设于壳身的一端,导风盖对应前出风盖的一侧贯穿有数个导风孔及一套孔;壳身有一由导风盖方向朝尾封盖方向贯穿的容置通道;尾封盖组设于壳身的另一端,并遮盖壳身的容置通道;驱动组件包括有一转子驱轴及一风扇轮盘,转子驱轴容设于壳身的容置通道内;风扇轮盘枢设于转子驱轴的前端轴杆,且容置于前出风盖的容槽内。本实用新型马达内部的零件具有较低温的工作环境,以增加马达的使用的寿命,节省外壳总成内部空间的使用。
文档编号F04D25/08GK203119698SQ201320015660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1日
发明者曾宇正 申请人:曾宇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