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7840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减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压控制阀,尤其涉及一种操作者压下一排气阀杆后,导引气压源使气缸工作,当释放该排气阀杆后,封阻气压源的进气,并使气缸内的气压沿排气阀杆排放到外界,以稳定复位气缸。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气动机构在应用上,一般以一气阀操控一气压源进入气缸中,以使该气缸动作,当气缸动作完成后,便复位该气阀,并使气缸内的高压空气向外排放,使气缸恢复至起始状态,完成一次沿环的工作。上述的操作中,当气缸复位时,大部分是将气缸内的高压气体,直接由气缸向外排放,此种方式将使气缸复位的速度极快,当因工作需求必须使气缸内的高压空气缓慢排出,以使气缸可以缓慢复位时,便必须于气缸的出气管路上加装一排放阀,以符合工作的需求。但上述的气动工作系统,其中气阀与排放阀分别是独立的元件,必须分别操作,在应用上较不便利,且于安装上必须逐件安装,造成安装上的不便,而显现其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为克服上述缺点,提出一种减压控制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压控制阀,包括一阀体,凹设有一容置室,在该容置室的底端形成一气压源入口,并在该容置室的顶端贯穿一滑孔,且在该阀体上径向地穿设一出气孔,导通该容置室;一排气阀杆,贯穿有一排气孔,吻合地滑置于该阀体的滑孔中;一控制滑体,弹性地滑置在该阀体的容置室中,其底端常态时封闭该阀体的气压源入口;压下该排气阀杆时,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底端入口密贴在该控制滑体的顶端,并联动下移该控制滑体,以开启该气压源入口,同时阻断该排气孔,使气压源的高压空气沿阀体的出气孔排出以使一气缸动作,当释压该排气阀杆后,该控制滑体复位密闭该气压源入口,使气缸内的气体可沿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向外界排放,以稳定使气缸复位。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由以下说明及附图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沿3-3线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气缸工作时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排放状态的示意图。
图中1阀体 10容置室 11气压源入口12滑孔 13出气孔 14接合套筒140顶端端面141外螺纹段142通孔15固定套筒 16弹簧 17弹簧2排气阀杆 21杆体 22盘部23排气孔 231顶端孔口232底端入口3控制滑体 30杆 31底端盘部32顶端盘部 33导销 34防漏垫圈35垫圈 4气压源5气缸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5所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压控制阀,包括阀体1,该阀体设有气压源入口11、滑孔12及出气孔13;排气阀杆2,其滑置于该阀体1的滑孔12中并在该阀杆中贯穿设有排气孔23;控制滑体3,弹性地滑置于该阀体1中,且沿轴向对准该排气阀杆2的底端,令该控制滑体3的底端通常密闭该阀体1的气压源入口11,当压下该排气阀杆2时,该排气阀杆2即联动下移该控制滑体3,以便开启该气压源入口11,使气压源沿阀体1的出气孔13流出并使气缸5动作,当释放该排气阀杆2后,该控制滑体3复位并密闭该气压源入口11,使气缸5内的高压气体可沿该排气阀杆2的排气孔23向外界排放,使气缸5复位。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阀体1,在其底部凹设一容置室10,在该容置室10的底部中形成一气压源入口11,以连接一气压源4,并在该容置室10的顶端贯穿一滑孔12,且在该阀体1上沿径向贯穿地设有出气孔13,而且该出气孔13与该容置室10相通。
上述阀体1在该容置室10的下端为一螺纹孔,以吻合地螺合一接合套筒14的顶部外螺纹段141,而在该接合套筒14的顶端端面140上,穿设有一通孔142,该通孔142的直径小于该控制滑体3的底端盘部31,而大于该控制滑体3的顶端盘部32。另外,在该接合套筒14的下端螺合一固定套筒15,以便通过该固定套筒15的下端接合一气压源4,并使该固定套筒15与该控制滑体3的底端盘部31间,常态时顶撑一弹簧16,使该控制滑体3的底端盘部31常态时弹性地紧贴在该接合套筒14的顶端端面140底部,而阻断该阀体1的气压源入口11。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排气阀杆2,含有一杆体21,滑置于该阀体1的滑孔12中,该杆体21的底端径向地突设一盘部22,该盘部22与阀体1间常态时顶撑一弹簧17,以便常态时向上弹性顶推该排气阀杆2,而在该杆体21的底端轴向地向上凹设一排气孔23,该排气孔23的顶端孔口231径向地穿通该杆体21且常态时突出于该阀体1之外,并令压下该排气阀杆2时,其底端的盘部22密贴于该控制滑体3的顶端盘部32,以密闭该排气孔23的底端入口232,以便挡阻气流自该排气阀杆2的排气孔23排出阀体1外。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控制滑体3,含有一底端盘部31,于该底端盘部31的中央,轴向地突伸一杆30,并自该杆30的顶端,径向突伸一顶端盘部32,且自该顶端盘部32的中央轴向突伸一导销33,令该导销33常态时对应地伸置于该排气阀杆2的排气孔23的下端中,使该排气阀杆2的底端的盘部22可以稳定地经该导销33导引,跨置、密贴于该控制滑体3的顶端盘部32上。
上述控制滑体3,其中在该底端盘部31上,套接一防漏垫圈34,以紧贴在该接合套筒14的顶端端面140底部,而阻断该阀体1的气压源入口11;另在该控制滑体3的顶端盘部32上,跨接一垫圈35,以密接于该排气阀杆2的底部,从而阻断该排气孔23的底端入口。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常态时,该控制滑体3受弹簧16弹性向上顶推,使其底端盘部31上所跨接的防漏垫圈34,紧贴于该接合套筒14的顶端端面140底部,而阻断该阀体1的气压源入口11,而不使气缸动作;如图4所示,当使操作者压下该排气阀杆2时,该排气阀杆2即联动该控制滑体3下移,可开启该阀体1的气压源入口11,使气压源4的高压空气由该气压源入口11窜入阀体1的容置室10中,并沿出气孔13进入气缸5,以作动气缸5,由于此时,该排气阀杆2底部,紧压位于该控制滑体3的顶端盘部32的垫圈35上方,而密闭该排气阀杆2的排气孔23的底端入口232,阻断高压气体自阀体1向外排放,以稳定、确实地使该气缸5动作。
如图5所示,当操作者自图4的状态,释压该排气阀杆2时,弹簧16便弹性复位,向上顶推控制滑体3,使控制滑体3再次阻断该阀体1的气压源入口11,且该排气阀杆2也受弹簧17的复位,而展露该排气孔23的底端入口232,同时使该排气孔23的顶端孔口231露出该阀体1外,使气缸5内的高压空气可沿该排气孔23向外排放,而使气缸5复位,而完成一次沿环操作。
由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减压控制阀在使用时,操作者只需要压按该排气阀杆2,即可操作气缸5的动作,且导引气缸5的排气沿排气孔23排放,使气缸5可以稳定复位,因此使本实用新型具有操作简单、气缸稳定作动等优点,且本实用新型呈单一个体,安装也极为简单、快速,而显本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及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结构、形状,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予以修饰应用,本实用新型并不予自限。
权利要求1.一种减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具有一阀体,在其底部凹设一容置室,在该容置室的下端形成一气压源入口,以接合一气压源,并在该容置室的顶端贯穿一滑孔,且在该阀体上径向地穿设一出气孔,该出气孔导通该容置室;一排气阀杆,含有一杆体,吻合地滑置在该阀体的滑孔中,在该杆体的底部,径向突设一盘部,该盘部与阀体间常态时顶撑一弹簧,以常态时向上弹性顶推该排气阀杆,另在该杆体的底端轴向地凹设一排气孔,该排气孔的顶端孔口径向地穿通该杆体且常态时突出该阀体外;以及一控制滑体,弹性地滑置于该阀体的容置室中,含有一底端盘部,常态时封闭该阀体的气压源入口,在该底端盘部的中央,轴向突伸一杆,并自该杆的顶端,径向突伸一顶端盘部,在压下该排气阀杆时,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的底端入口密贴于该控制滑体的顶端盘部,并联动下移该控制滑体,以开启该气压源入口,使气压源沿阀体的出气孔排出,作动一气缸,当释压该排气阀杆后,该排气阀杆及该控制滑体弹性复位,使该控制滑体密闭该气压源入口,而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的底端不再密贴在该控制滑体上,使气缸内的气体可沿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向外界排放,使气缸复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阀体在该容置室的下端设有一螺纹孔,以吻合地螺合一接合套筒的顶端外螺纹段,而该接合套筒的顶端端面上,穿设有一通孔,该通孔的直径小于该控制滑体的底端盘部,而大于该控制滑体的顶端盘部,另在该接合套筒下端螺合一固定套筒,以通过该固定套筒的下端接合一气压源,并在该固定套筒与该控制滑体的底端盘部间,常态时顶撑一弹簧,使该控制滑体的底端盘部常态时弹性地紧贴于该接合套筒的顶端端面底部,而阻断该阀体的气压源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滑体,在该顶端盘部的中央轴向突伸一导销,该导销常态时对应地伸置于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的下端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滑体在该底端盘部上套接一防漏垫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滑体的顶端盘部上跨接一垫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压控制阀,包括一阀体,凹设有一容置室,在该容置室的底端形成一气压源入口,并在该容置室的顶端贯穿一滑孔,且在该阀体上径向地穿设一出气孔,导通该容置室;一排气阀杆,贯穿有一排气孔,吻合地滑置于该阀体的滑孔中;一控制滑体,弹性地滑置在该阀体的容置室中,其底端常态时封闭该阀体的气压源入口;在压下该排气阀杆时,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的底端入口密贴于该控制滑体的顶端,并联动下移该控制滑体,以开启该气压源入口,使气压源沿阀体的出气孔排出使一气缸动作,当释压该排气阀杆后,该控制滑体复位密闭该气压源入口,使气缸内的气体可沿该排气阀杆的排气孔向外界排放,使气缸复位。
文档编号F15B13/00GK2653193SQ20032010132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17日
发明者陈世芳 申请人:精机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