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7849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
背景技术
习用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是利用双动管线直接连接于油压缸管上,经由压力源之输出以产生较大之油压动力。习用油压工具通常直接将双动管线接于油压缸管上,对于配合其它动力单元配件时,常会产生作动时之空间阻碍,影响有效输出行程,同时在管线换装与维修方面,同样产生操作空间不足等缺点。上述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之缺点如下1.管线结合处设于油压缸管,影响动力输出作动行程。2.管线结合处设于油压缸管,影响动力单元配件搭配。3.管线结合处设于油压缸管,影响动力单元拆卸组装。4.管线结合处设于油压缸管,影响管线换装以及维修。综上所述,所提及关于习用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尽管能够达成在应用压力源之输出以产生较大之油压动力上所具备之基本要求,但存在结构配置设计上之空间限制以及实际使用时之普遍缺点与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发挥更加具有高效性能与通用便利性之油压工具装置所能产生之具体产业效果。由于习用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存在上述之缺失与不足,基于产业进步之未来趋势前提下,实在有必要提出具体的改善方案,以符合产业进步之所需,更进一步提供业界更多的技术性选择。

实用新型内容习用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技术,在整合兼具作动空间保持与换修便利度,仍具有相当程度之改善空间,可加以改进以符合进步性。本创作系以解决习用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存在结构配置设计上之空间限制以及实际使用时之普遍缺点,且在产业实用化方面之技术效能、经济效益以及产业应用专属性上,以及在实用化技术等方面受到限制之问题,一方面在达成作动空间保持且有效提升工作行程与配件搭配之机动弹性为目的,另一方面在强化换修便利度性能与换装通用性之便利度以增进耐用寿命与使用稳定性,以达成所应具备之应用压力源之输出以产生较大之油压动力基本功能外,并使其有效强化作动空间之维持以确保长效输出行程, 同时兼具在管线换装与维修方面之操作便利性能之有效提升之具体要求。所以不论由主客观条件观之,本创作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在目前国内外专利中,确实无相关可与本创作既具备简单组装构造及独立之配置设计又兼具整合更换与通用弹性之便利性、使用稳定性及输初动力效率等实用效能之结构技术,且有效应用于新一代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之产业应用领域相并论者,具备市场无可取代之技术之优势,极适合应用于新一代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相关产业等设备市场,势必可以带来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相关产业设备生产与制造产业关键市场之莫大商机。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及功能,一种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系包含有一双动底座、 一第一分接单元、一第二分接单元、一油压缸管、一第一心轴、一第二心轴、一心轴稳定环、 一心轴套环、一塞头及一动力勾爪单元,其具体实行的技术手段及方案包括一双动底座,系设有一外螺纹、一第一流道、一第二流道、一第一分接孔、一第二分接孔及一封环沟,该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分别连通第一分接孔及第二分接孔,且该第一分接孔及第二分接孔均设有一内螺纹。一第一分接单元,包含一第一分接头、第一转接头、一第一快速接头及一防松螺帽,该第一分接头系设有一上外螺纹、一下外螺纹及一第一分流道,该下外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之第一分接孔之内螺纹,该第一分流道连通双动底座之第一流道,该第一转接头系设有一垂向内螺纹、一横向内螺纹及一第一转流道,该垂向内螺纹螺设于第一分接头之上外螺纹,该第一转流道连通第一分接头之第一分流道,该第一快速接头系设有一外螺纹及一第一快速流道,该外螺纹螺设于第一转接头之横向内螺纹,该第一快速流道连通第一转接头之第一转流道,另,该防松螺帽螺设于第一分接头之上外螺纹。一第二分接单元,包含一第二分接头、第二转接头、一第二快速接头及一防松螺帽,该第二分接头系设有一上外螺纹、一下外螺纹及一第二分流道,该下外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之第二分接孔之内螺纹,该第二分流道连通双动底座之第二流道,该第二转接头系设有一垂向内螺纹、一横向内螺纹及一第二转流道,该垂向内螺纹螺设于第二分接头之上外螺纹,该第二转流道连通第二分接头之第二分流道,该第二快速接头系设有一外螺纹及一第二快速流道,该外螺纹螺设于第二转接头之横向内螺纹,该第二快速流道连通第二转接头之第二转流道,另,该防松螺帽螺设于第二分接头之上外螺纹。一油压缸管,包含一容置空间、一外螺纹、一上内螺纹及一下内螺纹,该油压缸管系以上内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之外螺纹。一第一心轴,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第一孔道及一封环沟,该第一心轴系组设于该双动底座之第一流道。一第二心轴,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第二孔道、二连贯侧孔、一外螺纹、一内螺纹及一封环沟,该第一心轴系组设于第二心轴之第二孔道,且于接近该二连贯侧孔处之配合部位,第一心轴与第二心轴之第二孔道间具有微细间隙。一心轴稳定环,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内螺纹、一稳定孔、二外封环沟及一内封环沟,该心轴稳定环系以稳定孔套设于第二心轴,且内螺纹螺设于第二心轴之外螺纹。一心轴套环,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外螺纹、一套孔、一外封环沟及三内封环沟,该心轴套环系以套孔套设于第二心轴,且外螺纹螺设于油压缸管之下内螺纹。一塞头,包含一外螺纹,该塞头系以外螺纹螺设于第二心轴之内螺纹。一动力勾爪单元,包含一本体、三勾爪及二锁固环,该本体设有一管孔。藉由该双动底座上侧所连结之第一分接单元及第二分接单元分别连接油压动力源,且以该油压缸管穿设于动力勾爪单元之管孔,复于该本体上下方各螺设一锁固环于油压缸管之外螺纹上,以固定该油压缸管,形成双向油压动力往复作动之输出结构。上述该双动底座之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上述该第一心轴之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上述该一 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之 排列。上述该第二心轴之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上述该一 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之 排列。上述该心轴稳定环之二外封环沟内进一步分别设有耐磨环及一 0型油封与二背 托环,该内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0型油封与二背托环。上述该一 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之 排列。上述该心轴套环之外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三内封环沟内 进一步分别设有一 0型油封、一背托环及一耐磨环与一防尘油封。本创作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优点及特点在于1.管线结合独立设计于油压缸管外,不影响动力输出。2.管线结合独立设计于油压缸管外,不影响动力行程。3.管线结合独立设计于油压缸管外,不影响拆卸组装。4.管线结合独立设计于油压缸管外,可延长使用寿命。5.管线结合独立设计于油压缸管外,便于整理及配管。6.管线结合独立设计于油压缸管外,动力组件易搭配。

图1 本创作主体结构组合剖视示意图(一)。〔推拉作动状态〕图2 本创作主体结构组合剖视示意图(二)。〔释放回复状态〕图3 本创作整体结构外观分解示意图。图4 本创作整体结构外观组合应用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 双动底座(11) 外螺纹(12) 第一流道(13)第二流道(14) 第一分接孔 (141)内螺纹(15) 第二分接孔 (151)内螺纹(16)封环沟(161) 0型油封(162) 背托环(2) 第一分接单元(21) 第一分接头(211) 上外螺纹012) 下外螺纹(213)第一分流道(22) 第一转接头(221) 垂向内螺纹 (222) 横向内螺纹[0057](223)第一转流道[0058](23)第一快速接头[0059](231)外螺纹(232)第一快速流[0060](3)第二分接单元[0061](31)第二分接头[0062](311)上外螺纹(312)下外螺纹[0063](313)第二分流道[0064](32)第二转接头[0065](321)垂向内螺纹(322)横向内螺纹[0066](323)第二转流道[0067](33)第二快速接头[0068](331)外螺纹(332)第二快速流[0069](4)油压缸管[0070](41)容量空间(42)外螺纹[0071](43)上内螺纹(44)下内螺纹[0072](5)第一心轴[0073](51)第一孔道[0074](52)封环沟[0075](521)0型油封(522)背托环[0076](6)第二心轴[0077](61)第二孔道(62)连贯侧孔[0078](63)外螺纹(64)内螺纹[0079](65)封环沟[0080](651)0型油封(652)背托环[0081](7)心轴稳定环[0082](71)内螺纹(72)稳定孔[0083](73)外封环沟[0084](731)耐磨环(732)0型油封[0085](733)背托环[0086](74)内封环沟[0087](741)0型油封(742)背托环[0088](8)心轴套环[0089](81)外螺纹 (82) 套孔[0090](83)外封环沟[0091](84)内封环沟[0092](841)0型油封 (842)背托环[0093](843)耐磨环 (844)防尘油封[0094](9)塞头[0095](91)外螺纹
(24)防松螺帽
(34)防松螺帽[0096](10) 动力勾爪单元(101)本体(1011)管孔(102)勾爪(103)锁固环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为本创作主体结构组合剖视示意图(一),同时为油压缸管之第二心轴朝外推出之状态,本创作系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系包含有一双动底座(1)、一第一分接单元( 、一第二分接单元C3)、一油压缸管(4)、一第一心轴( 、一第二心轴(6)、一心轴稳定环(7)、一心轴套环(8)、一塞头(9)及一动力勾爪单元(10),其中一双动底座(1),系设有一外螺纹(11)、一第一流道(12)、一第二流道(13)、一第一分接孔(14)、一第二分接孔(1 及一封环沟(16),该第一流道(1 及第二流道(13)分别连通第一分接孔(14)及第二分接孔(15),且该第一分接孔(14)及第二分接孔(1 均设有一内螺纹(14,15);上述该双动底座(1)之封环沟(16)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161) 及一背托环(162)。一第一分接单元O),包含一第一分接头(21)、第一转接头02)及一第一快速接头(23),该第一分接头系设有一上外螺纹011)、一下外螺纹(21 及一第一分流道 013),该下外螺纹012)螺设于双动底座⑴之第一分接孔(14)之内螺纹(141),该第一分流道(21 连通双动底座(1)之第一流道(12),该第一转接头0 系设有一垂向内螺纹 021)、一横向内螺纹(22 及一第一转流道023),该垂向内螺纹(221)螺设于第一分接头 (21)之上外螺纹011),该第一转流道(22 连通第一分接头之第一分流道013),该第一快速接头系设有一外螺纹031)及一第一快速流道032),该外螺纹031)螺设于第一转接头0 之横向内螺纹022),该第一快速流道(23 连通第一转接头0 之第一转流道023);另,该防松螺帽04)螺设于第一分接头之上外螺纹011)。一第二分接单元C3),包含一第二分接头(31)、第二转接头(32)及一第二快速接头(33),该第二分接头(31)系设有一上外螺纹(311)、一下外螺纹(31 及一第二分流道 (313),该下外螺纹(312)螺设于双动底座⑴之第二分接孔(15)之内螺纹(151),该第二分流道(31 连通双动底座(1)之第二流道(13),该第二转接头(3 系设有一垂向内螺纹 (321)、一横向内螺纹(32 及一第二转流道(323),该垂向内螺纹(321)螺设于第二分接头 (31)之上外螺纹(311),该第二转流道(3 连通第二分接头(31)之第二分流道(313),该第二快速接头(3 系设有一外螺纹(331)及一第二快速流道(332),该外螺纹(331)螺设于第二转接头(3 之横向内螺纹(322),该第二快速流道(33 连通第二转接头(3 之第二转流道(323);另,该防松螺帽(34)螺设于第二分接头(31)之上外螺纹(311)。一油压缸管,包含一容置空间Gl)、一外螺纹0 、一上内螺纹及一下内螺纹(44),该油压缸管(4)系以上内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1)之外螺纹(11)。一第一心轴(5),系位在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第一孔道(51) 及一封环沟(52),该第一心轴( 系组设于该双动底座(1)之第一流道(1 ;上述该第一心轴( 之封环沟(5 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521)及二背托环(522),且该一 0型油封(521)及二背托环(52 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522)、一 0型油封(521)及一背托环 (522)之排列。[0105]一第二心轴(6),系位在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第二孔道(61)、 二连贯侧孔(62)、一外螺纹(63)、一内螺纹(64)及一封环沟(65),该第一心轴( 系组设于第二心轴(6)之第二孔道(61),且于接近该二连贯侧孔(62)处之配合部位,第一心轴( 与第二心轴(6)之第二孔道(61)间具有微细间隙;上述该第二心轴(16)之封环沟 (65)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651)及二背托环(652),且该一 0型油封(651)及二背托环(65 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652)、一 0型油封(651)及一背托环(65 之排列。一心轴稳定环(7),系位在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内螺纹(71)、 一稳定孔(72)、二外封环沟(73)及一内封环沟(74),该心轴稳定环(7)系以稳定孔(72) 套设于第二心轴(6),且内螺纹(71)螺设于第二心轴(6)之外螺纹(6 ;上述该心轴稳定环(7)之二外封环沟(7 内进一步分别设有耐磨环(731)及一 0型油封(732)与二背托环(733),该内封环沟(74)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741)与二背托环(742),且该一 0型油封(741)及二背托环(74 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742)、一 0型油封(741)及一背托环 (742)之排列。一心轴套环(8),系位在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外螺纹(81)、一套孔(82)、一外封环沟(8 及三内封环沟(84),该心轴套环(8)系以套孔(8 套设于第二心轴(6),且外螺纹(6 螺设于油压缸管(4)之下内螺纹04);上述该心轴套环(8)之外封环沟(8 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831)及一背托环(832),而三内封环沟(84)内进一步分别设有一 0型油封(841)、一背托环(84 及一耐磨环(843)与一防尘油封(844)。一塞头(9),包含一外螺纹(91),该塞头(9)系以外螺纹(91)螺设于第二心轴(6) 之内螺纹(64)。一动力勾爪单元(10)〔另请参阅图3〕,包含一本体(101)、三勾爪(102)及二锁固环(103),该本体(101)设有一管孔(1011)。作动时,动力源之液压油经由第二分接单元C3)之第二快速接头(3 之第二快速流道(33 进入,依序流经第二转接头(3 之第二转流道(323)〔右斜上箭头〕与第二分接头(31)之第二分流道(313),最后由双动底座(1)之第二分接孔(1 及第二流道(13) 进入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41),特别说明的是,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Gl)被可动之心轴稳定环(7)区隔为两个可变容积之子空间〔上子空间油压缸管(4)与第一心轴(5) 间之包覆空间,下子空间油压缸管(4)与第二心轴(6)间之包覆空间〕,故高压液压油之流向压力〔上子空间之向下箭头所指处〕,推动心轴稳定环(7)向下时,上子空间变大而下子空间被压缩,心轴稳定环(7)带动第二心轴(6)向下时,液压油经由第二心轴(6)之二相对连贯侧孔(6 〔下子空间之弯折箭头所指处〕进入第二心轴(6)之第二孔道(61)〔向上箭头〕,经由第一心轴( 之第一孔道(51)〔向上箭头〕及双动底座(1)之第一流道(12),进入第一分接单元( 之第一分接头之第一分流道013),再经由第一转接头02)之第一转流道023)〔右斜下箭头〕及第一快速接头之第一快速流道032)回流至动力源。综合整个油压缸管之第二心轴朝外推出之作动,液压油可分为两个流路动线,简述如下1.高压端之入流动线动力源一第二快速流道(33 —第二转流道(32 —第二分流道(313)—第二分接孔(15)—第二流道(13)—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Gl)〔上子空间〕一心轴稳定环(7)—带动第二心轴(6)向下。2.低压端之回流动线油压缸管⑷之容置空间Gl)〔下子空间〕一二相对连贯侧孔(6 —第二孔道(61)—第一孔道(51)—第一流道(1 —第一分流道013)—第一转流道023)—第一快速流道032)—动力源。请参阅图2,为本创作主体结构组合剖视示意图(二),同时为油压缸管之第二心轴朝内收回或释放之状态,作动时,动力源之液压油经由第一分接单元( 之第一快速接头之第一快速流道(23 进入,依序流经第一转接头0 之第一转流道(22 〔左斜上箭头〕与第一分接头之第一分流道013),最后由双动底座(1)之第一分接孔(14) 及第一流道(12),进入第一心轴( 之第一孔道(51)〔向下箭头〕及第二心轴(6)之第二孔道(6 〔向下箭头〕,同时经由第二心轴(6)之二相对连贯侧孔(6 〔下子空间之弯折箭头所指处〕进入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Gl)〔下子空间〕,推动心轴稳定环(7)向上时,下子空间变大而上子空间被压缩,心轴稳定环(7)带动第二心轴(6)向上时,液压油经由双动底座(1)之第二流道(12),进入第二分接单元C3)之第二分接头(31)之第二分流道(313), 再经由第二转接头(3 之第二转流道(323)〔左斜下箭头〕及第二快速接头(3 之第二快速流道(332)回流至动力源。综合整个油压缸管之第二心轴朝外推出之作动,液压油可分为两个流路动线,简述如下1.高压端之入流动线动力源一第一快速流道(23 —第一转流道(22 —第一分流道013)—第一分接孔(14)—第一流道(1 —第一孔道(51)—第二孔道(61) —二相对连贯侧孔(62)—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Gl)〔下子空间〕一心轴稳定环(7)带动第二心轴(6)向上。2.低压端之回流动线油压缸管(4)之容置空间〔上子空间〕一第二流道 (13)—第二分流道(31 —第二转流道(32 —第二快速流道(332)—动力源。请参阅图3和4,分别为本创作整体结构外观分解示意图及整体结构外观组合应用示意图,其中,动力勾爪单元(10),包含一本体(101)、三勾爪(102)及二锁固环(103),该本体(101)设有一管孔(1011),藉由该双动底座(1)上侧所连结之第一分接单元O)〔包含第一分接头(21)、第一转接头0 及一第一快速接头(23)〕及第二分接单元(3)〔包含第二分接头(31)、第二转接头(3 及一第二快速接头(3 〕分别连接油压动力源,且以该油压缸管(4)穿设于动力勾爪单元(10)之管孔(1011),复于该本体(101)上下方各螺设一锁固环(103)于油压缸管(4)之外螺纹02)上,以固定该油压缸管,形成双向油压动力往复作动之输出结构。实际应用时,压力源之双压力管线分别连接第一分接单元(2)之第一快速接头 (23)及第二分接单元C3)之第二快速接头(33),利用压力源之压油流动方向切换,使第二心轴(6)得以顶出〔作动原理如图1说明〕或收回〔作动原理如图2说明〕,配合动力勾爪单元(10)之三勾爪(103),即可产生双向油压动力往复作动之输出结构,可辅助需要较大动力之机械结构或系统之相关组件进行拆装。综合上述,本创作系针对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之应用技术,特指一种藉由包含一双动底座(1)、一第一分接单元O)、一第二分接单元(3)、一油压缸管0)、一第一心轴(5)、一第二心轴(6)、一心轴稳定环(7)、一心轴套环(8)、一塞头(9)及一动力勾爪单元(10),且经由该双动底座(1)上侧所连结之第一分接单元( 及第二分接单元C3)分别连接油压动力源,且以该油压缸管穿设于动力勾爪单元(10)之管孔(1011),复于该本体 (101)上下方各螺设一锁固环(10 于油压缸管(4)之外螺纹0 上,以固定该油压缸管 G),形成双向油压动力往复作动之输出结构,作一最佳之改良与设计,为本创作对于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所作最具体之改良。
权利要求1.一种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双动底座,系设有一外螺纹、一第一流道、一第二流道、一第一分接孔、一第二分接孔及一封环沟,该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分别连通第一分接孔及第二分接孔,且该第一分接孔及第二分接孔均设有一内螺纹;一第一分接单元,包含一第一分接头、第一转接头、一第一快速接头及一防松螺帽,该第一分接头系设有一上外螺纹、一下外螺纹及一第一分流道,该下外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之第一分接孔之内螺纹,该第一分流道连通双动底座之第一流道,该第一转接头系设有一垂向内螺纹、一横向内螺纹及一第一转流道,该垂向内螺纹螺设于第一分接头之上外螺纹, 该第一转流道连通第一分接头之第一分流道,该第一快速接头系设有一外螺纹及一第一快速流道,该外螺纹螺设于第一转接头之横向内螺纹,该第一快速流道连通第一转接头之第一转流道,另,该防松螺帽螺设于第一分接头之上外螺纹;一第二分接单元,包含一第二分接头、第二转接头、一第二快速接头及一防松螺帽,该第二分接头系设有一上外螺纹、一下外螺纹及一第二分流道,该下外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之第二分接孔之内螺纹,该第二分流道连通双动底座之第二流道,该第二转接头系设有一垂向内螺纹、一横向内螺纹及一第二转流道,该垂向内螺纹螺设于第二分接头之上外螺纹, 该第二转流道连通第二分接头之第二分流道,该第二快速接头系设有一外螺纹及一第二快速流道,该外螺纹螺设于第二转接头之横向内螺纹,该第二快速流道连通第二转接头之第二转流道,另,该防松螺帽螺设于第二分接头之上外螺纹;一油压缸管,包含一容置空间、一外螺纹、一上内螺纹及一下内螺纹,该油压缸管系以上内螺纹螺设于双动底座之外螺纹;一第一心轴,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第一孔道及一封环沟,该第一心轴系组设于该双动底座之第一流道;一第二心轴,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第二孔道、二连贯侧孔、一外螺纹、 一内螺纹及一封环沟,该第一心轴系组设于第二心轴之第二孔道,且于接近该二连贯侧孔处之配合部位,第一心轴与第二心轴之第二孔道间具有微细间隙;一心轴稳定环,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内螺纹、一稳定孔、二外封环沟及一内封环沟,该心轴稳定环系以稳定孔套设于第二心轴,且内螺纹螺设于第二心轴之外螺纹;一心轴套环,系位在油压缸管之容置空间内,包含一外螺纹、一套孔、一外封环沟及三内封环沟,该心轴套环系以套孔套设于第二心轴,且外螺纹螺设于油压缸管之下内螺纹; 一塞头,包含一外螺纹,该塞头系以外螺纹螺设于第二心轴之内螺纹; 一动力勾爪单元,包含一本体、三勾爪及二锁固环,该本体设有一管孔; 藉由该双动底座上侧所连结之第一分接单元及第二分接单元分别连接油压动力源,且以该油压缸管穿设于动力勾爪单元之管孔,复于该本体上下方各螺设一锁固环于油压缸管之外螺纹上,以固定该油压缸管,形成双向油压动力往复作动之输出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双动底座之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心轴之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一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之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心轴之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一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之排列。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心轴稳定环之二外封环沟内进一步分别设有耐磨环及一 0型油封与二背托环,该内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0型油封与二背托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一0型油封及二背托环之设置依序为一背托环、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之排列。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心轴套环之外封环沟内进一步设有一 0型油封及一背托环,三内封环沟内进一步分别设有一 0型油封、一背托环及一耐磨环与一防尘油封。
专利摘要油压工具之动力结构改良,特指一种藉由包含包含一双动底座、一第一分接单元、一第二分接单元、一油压缸管、一第一心轴、一第二心轴、一心轴稳定环、一心轴套环、一塞头及一动力勾爪单元,且经由该双动底座上侧所连结之第一分接单元及第二分接单元分别连接油压动力源,且以该油压缸管穿设于动力勾爪单元之管孔,复于该本体上下方各螺设一锁固环于油压缸管之外螺纹上,以固定该油压缸管,形成双向油压动力往复作动之输出结构。
文档编号F15B15/00GK202091284SQ201120124299
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2日
发明者洪荣良 申请人:洪荣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