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型油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8017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密封型油缸。



背景技术:

在一些比较极端的环境下,要求油缸的密封系统能在短时间内承受高压冲击,而该冲击压力高达100MPa以上,因而在轴与密封件的接触面上可能产生液体泄漏,影响安全生产。瞬态高压条件下的密封问题相对特殊,普通密封技术一般只能承受几十兆帕的压力,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常见的高压密封包括多级组合密封,一般不能承受高压冲击型压力且密封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对于瞬态高压工况,在设计密封系统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可靠性。顶板释放的压力很高,且压力是瞬间冲击型的,要求有足够的可靠性;

(2)保压性。支架立柱油缸要连续不断地提供支护能力,才能保障井下连续的生产工作,密封系统要有高度的保压性能;

(3)高、低压的密封性。在油缸工作期间,油缸内的压力是从0开始上升到较高压力后开始保压,所以密封系统对于低压也要有良好的密封性能;

(4)经济性。密封系统要有良好的防蠕变、抗老化能力,易加工,易装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基于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密封型油缸。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密封型油缸,包括缸体、安装于缸体内的活塞杆,缸体的一端与活塞杆之间设置有压盖,压盖内壁表面从外到内依次设有与活塞杆外壁表面贴合的外导向环、密封圈组合和内导向环,密封圈组合包括安装在直角梯形状凹槽内的相互紧贴的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纵截面呈圆形的第一密封环安装于外侧,第二密封环的纵截面呈凸字形,第二密封环的内侧表面呈与直角梯形状凹槽斜边相贴合的坡面,第二密封环的外侧表面呈与第一密封环贴合的圆弧形,第二密封环的上表面与直角梯形状凹槽的上底贴合,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过盈配合,第二密封环与活塞杆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环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或氟橡胶。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环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和尼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第二密封环与活塞杆是过盈配合,其产生的弹性变形使之紧密贴合在活塞杆上,加之第二密封环与活塞杆过盈配合,第一密封环又对第二密封环施加一个径向力,从而在低压时起到密封作用;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一密封环受压产生径向膨胀,推动第二密封环径向压缩,并产生轴向位移,使第二密封环类似于三角环向缝隙处进行自紧式楔入,压力越大,楔人越紧,密封效果越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活塞杆,2.压盖,3.外导向环,4.内导向环,5.第一密封环,6.第二密封环。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密封型油缸,包括缸体、安装于缸体内的活塞杆1,缸体的一端与活塞杆1之间设置有压盖2,压盖2内壁表面从外到内依次设有与活塞杆1外壁表面贴合的外导向环3、密封圈组合和内导向环4,密封圈组合包括安装在直角梯形状凹槽内的相互紧贴的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纵截面呈圆形的第一密封环5安装于外侧,第二密封环6的纵截面呈凸字形,第二密封环6的内侧表面呈与直角梯形状凹槽斜边相贴合的坡面,第二密封环6的外侧表面呈与第一密封5环贴合的圆弧形,第二密封环6的上表面与直角梯形状凹槽的上底贴合,第一密封环5和第二密封环6过盈配合,第二密封环6与活塞杆1过盈配合。

第一密封环5的材质为丁腈橡胶或氟橡胶。

第二密封环6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和尼龙。

第二密封环与活塞杆是过盈配合,其产生的弹性变形使之紧密贴合在活塞杆上,加之第二密封环与活塞杆过盈配合,第一密封环又对第二密封环施加一个径向力,从而在低压时起到密封作用;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第一密封环受压产生径向膨胀,推动第二密封环径向压缩,并产生轴向位移,使第二密封环类似于三角环向缝隙处进行自紧式楔入,压力越大,楔人越紧,密封效果越好。

第二密封环刚开始时所承受的压力主要由第一密封环传递,在第一密封环与第二密封环之间有一定空间(位于第一密封环上方内侧的空间1以及位于第一密封环下方外侧的空间2),但由于液体没有压力,空间1和空间2压力非常小,可以不计。当系统压力开始升高时,压力直接作用在第一密封环和空间1处,使第二密封环与轴贴合得更加紧密,难以形成泄漏;此时第一密封环与构件压盖间由于压力引起变形,产生一些微小缝隙,形成迷宫式密封,从而产生较强的压力降,因此当液体流入空间2时,压力降已很大,也不能形成泄漏。此时第二密封环受的压力一方面由第一密封环继续传递,另一方面空间l、2有压力液体,从而给第二密封环一定压力。当压力达到最高并下降时,迷宫机制仍起作用,使空间2的压力下降滞后于系统内压力,因此,第二密封环会一直紧密贴合轴,从而在整个工作期间持续有效密封。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