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电连接机构的电动压缩机及用于其的定子组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57680发布日期:2018-07-17 23:53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电连接机构的电动压缩机及用于其的定子组装体,更具体地涉及内置有用于驱动压缩机的马达的形态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电动压缩机是指在壳体的内部内置压缩机构部及电动机构部,也就是马达的形态的压缩机,上述压缩机构部用于压缩压缩对象物,上述电动机构部用于驱动上述压缩机构部。这种电动压缩机包括用于从外界接收用于驱动内置马达的电力的电源端子,上述电源端子包括用于与设置于压缩机壳体内的控制部通电的通电销。

在利用三相马达的压缩机的情况下,上述通电销设有三个,通常,3个通电销在定子外侧并排配置。上述通电销以向马达壳体的外侧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与设置于控制部的端子相连接。因此,在马达壳体并排形成上述3个通电销所贯通的3个贯通孔。

另一方面,压缩机的内部的压力根据所使用的制冷剂的种类而不同,在使用co2等的制冷剂的情况下,冷冻循环在超临界区域工作,因此压缩机内部也保持超高压。像这样,在利用超高压制冷剂的情况与不利用超高压制冷剂的情况相比,对密封的重要性的要求变高,如上所述,若并排配置3个通电销,则有可能对上述贯通孔之间的区域施加非常大的应力。

这种高应力会给贯通孔周边的壳体带来变形,其结果就是制冷剂泄漏的危险性变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变更马达壳体的材质,或增加壳体的厚度等,来使刚性增强,但这些导致制造成本及重量的增加,因此不易利用。

与此同时,通常并非是个别地形成3个贯通孔,而是形成一个大贯通孔,其中插入并排固定有3个通电销的固定板的形态来实现组装。这种形态由于随着压缩机内部的压力变高,组装的固定板脱离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具有产品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克服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的缺点而提出,无关于压缩机内部的压力,以提供能够以充分的程度来密封通电销周边的电动压缩机作为一技术课题。

本发明还提供如下的电动压缩机,作为再一技术课题,即,即使使用高压的制冷剂,也可使施加于压缩机壳体的变形最小化。

本发明还将提供用于如上所述的电动压缩机的定子组装体作为另一技术课题。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技术课题的本发明的一方案,本发明包括:压缩机构部,用于压缩工作流体;电动机构部,用于驱动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固定在上述壳体的内壁的定子及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内侧的转子;壳体,具有用于对收容上述电动机构部的空间进行划分的隔板;多个通电销,与上述电动机构部电连接,贯通上述隔板来沿着上述壳体的长度方向进行配置;以及控制部,配置于上述隔板的背面,上述多个通电销在上述隔板上配置成三角形。

其中,本发明还可包括固定上述多个通电销且具有与上述壳体相向的相向面的固定板。

并且,上述固定板可相对于上述定子进行固定。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盖,上述盖的一侧面固定于上述定子,上述固定板插入上述盖的另一侧面而被固定。

并且,本发明还可包括用于在上述隔板固定上述固定板的固定单元,上述固定单元以可靠近上述壳体的内侧的方式进行配置。

并且,上述固定单元包括多个螺栓,上述螺栓的头部可位于上述壳体的内部。

并且,上述多个通电销的一端部固定于上述固定板,另一端部以贯通上述隔板的方式向上述控制部侧突出地进行配置。

并且,上述多个通电销可直接与设置于上述定子的线圈电连接。

并且,本发明可包括用于使上述通电销与设置于上述定子的线圈电连接的通电单元。

并且,上述通电单元可固定于上述盖。

并且,上述通电单元的一侧与设置于上述定子的线圈相连接,可在另一侧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通电销的插入孔。

并且,上述多个通电销能够以设置于上述电动机构部的驱动轴为中心,以放射状进行配置。

并且,借助上述盖来配置于上述通电销的壳体内侧的端部可维持在上述定子与上述隔板之间固定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再一方案,提供如下的电动压缩机,即,包括:压缩机构部,用于压缩工作流体;电动机构部,用于驱动上述压缩机构部,具有定子及以可旋转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定子的内侧的转子;控制部,用于控制上述电动机构部的动作;壳体,上述电动机构部的定子固定于上述壳体的内侧,包括用于划分马达收容空间和控制部收容空间的隔板;以及多个通电销,通过贯通上述隔板,来使上述电动机构部及上述控制部电连接,上述多个通电销在上述隔板上配置于直径小于上述定子的外径的圆形区域内。

并且,可在上述隔板的马达收容空间侧的表面形成有用于收容与上述转子相结合的旋转轴的凸起部,上述圆形区域可大于上述凸起部的外径。

并且,上述多个通电销可呈圆周状。

并且,上述多个通电销能够以120度的间隔进行配置。

并且,设上述多个通电销的数量为n时,可将上述圆形区域以360/n度的间隔划分为n个区域,在每一个所划分的区域配置一个通电销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案,提供如下的定子组装体,即,包括:定子芯;线圈,卷绕于上述定子芯;多个通电销,与上述线圈电连接,以沿着上述定子芯的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进行配置;以及固定单元,将上述多个通电销以与上述定子芯的一侧端部相向的方式进行固定。

其中,上述固定单元可包括用于固定上述多个通电销的固定板。

并且,上述固定单元可包括用于使上述固定板相对于上述定子芯的一侧端部进行固定的盖。

并且,上述盖可呈中间开口的环状,上述通电销以与上述盖的一侧面相向的方式进行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这些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方案,由于可在设置于壳体的隔板上配置通电销,因此可使壳体的直径增大在最小程度上。

并且,壳体的内部的制冷剂的压力使得固定板朝向隔板进行按压,由此可隔断通电销与壳体之间的制冷剂泄漏,因而即使使用高压的制冷剂,也可良好地保持密封性能。

与此同时,可在上述隔板上的任意的位置配置贯通通电销的贯通孔,因此可使贯通孔之间的区域中的壳体变形最小化,而且上述固定板还可起到作为对于制冷剂的压力增强部件的作用,因而可进一步防止壳体的变形。

并且,固定于定子,并且还额外地具有可插入上述固定板的盖,从而在制造过程中,可使通电销稳定地支撑在定子上。

并且,使用于将固定板固定于隔板的固定单元以靠近壳体的内侧的方式进行配置,从而可容易地进行固定单元的紧固,并且使壳体的整体结构简单化。

并且,额外地具有用于使设置于定子的线圈与上述通电销电连接的通电单元,因此可使两者的电连接更为稳定且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为图示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定子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3为图示图2中所示的定子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图示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壳体的上部面的立体图。

图5图示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固定板与隔板的结合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图6为图示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盖的立体图。

图7为图示图6中所示的盖与定子的结合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图8为图示图1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的通电单元的立体图。

图9为图示安装有图8中所示的通电单元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为图示图8中所示的通电单元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为图示图10中所示的通电单元与线圈的电连接状态的部分放大图。

图12为图示安装有图11中所示的通电单元的状态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1,图示有根据本发明的电动压缩机的第一实施例100。上述第一实施例100包括:主壳体110,用于收容后述的压缩机构部;以及马达壳体120,用于收容作为驱动单元的马达。并且,在上述马达壳体120的右侧端部形成有控制部的收容空间121,上述控制部的收容空间121用于收容用于控制供给上述马达的电力的控制部(未图示),用于遮盖上述收容空间121的控制部盖122与上述马达壳体120的端部相结合。

上述主壳体110在其内部收容有压缩机构部,上述压缩机构部包括固定涡盘130及绕动涡盘132。上述固定涡盘及绕动涡盘可利用现有周知的形态,因此省略对其的具体形态及工作原理。并且,上述压缩机构部不一定局限于附图所示,具有可借助马达驱动的任意结构及形态的的机构部可用作上述压缩机构部,这是不言而论的。

上述绕动涡盘132以在支撑于固定框134上的状态下,相对于固定涡盘130进行绕动运动的方式进行配置,旋转轴136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固定框134。上述旋转轴136与绕动涡盘132相连接,使得上述绕动涡盘进行偏心旋转。

并且,上述主壳体110的左侧端部附近形成有排出口112,上述排出口112与形成于上述固定涡盘130的排出孔130a相连通,使得经压缩的制冷剂向压缩机外部排出。其中,上述排出口112呈以图1为基准向上下延伸的管状,在其下方形成有用于收集与制冷剂一同排出的油并暂时储存的储油槽114。上述储油槽114借助油路116,与上述实施例的内部空间中的低压空间(吸入空间)相连通,使得被收集的油返回壳体的内部。

上述马达壳体120与上述主壳体110分开形成,借助未图示出的任一单元来结合为一体。根据情况,还可考虑上述马达壳体与主壳体形成为一体的例。

在上述马达壳体120的内部,定子140通过热压法来固定于马达壳体120的内壁。当然,还可通过不是热压的其他方法来固定定子。上述定子140包括层叠有具有薄板形态的电工钢板的形态的线圈142及缠绕于上述线圈142的线圈144。上述线圈144的两端部从上述线圈142的表面突出形成,上述突出的部分可以被称为线圈端部144a。

上述定子140的中心配置有转子150。上述转子150的外周面以与上述定子140的内周面隔开规定间隙的方式配置,转子150的中心插入固定有上述的旋转轴136。因此,上述转子150与上述旋转轴136以一体化的方式旋转。并且,上述旋转轴136的右侧端部(以图1为基准)介于轴颈轴承149设置于形成于上述马达壳体120的隔板146的凸起部148。即,轴颈轴承149位于上述凸起部148的内壁,在上述轴颈轴承149的内侧插入有上述旋转轴136的端部136a,使得上述旋转轴可在上述凸起部内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支撑。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收容于上述马达壳体的马达具有利用三相电源的三相马达的形态,由此对应于三相的线圈分别缠绕在上述线圈上。用于控制通过向上述线圈施加电流,使得转子以预期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的控制部(未图示)收容于上述马达壳体120的控制部的收容空间121。上述控制部通常具有内置有逆变电路的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circuitboard)基板的形态,上述印制电路板基板中的逆变电路应与上述线圈电连接。

用于此目的的通电销160设置于上述定子侧。具体而言,为了分别与三相线圈相连接,设置有3个通电销160,各个通电销分别与上述线圈电连接在上述印制电路板基板上。

其中,如上所述的隔板146以划分上述马达壳体的马达收容空间与上述控制部收容空间121的方式形成,因此通电孔146a形成于上述隔板146,使得上述各个通电销160从上述马达收容空间进入控制部的收容空间内。即,由于上述通电销160通过上述隔板沿着定子140的径向的内侧与控制部相连接,因而可以使得上述马达壳体120的内径实质性地与上述定子芯142的外径相同。这一点与现有的马达壳体在定子的径向外侧配置通电销的方法不同,由此可使马达壳体的直径变小。

另一方面,额外地配置有用于遮盖上述定子的线圈端部的上部面(以图1为基准时为右侧端部面)的盖170,在上述盖170上,分别配置有用于使上述线圈144与上述通电销160电连接的端子180;上述通电销160进行固定的固定板190及配置于上述固定板190与隔板146之间的密封圈200。以下,对各个结构要素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2及图3,上述固定板190呈大致三角形的形态,在其中心部形成有上述马达壳体120的凸起部148穿过的第一轴套插入孔191。上述第一轴套插入孔191与上述凸起部148的形态相对应呈大致圆形。在上述固定板190的表面,3个上述通电销160位于大致正三角形的顶点,在各个通电销160之间形成有螺栓插入孔192及导向销插入孔194。

上述螺栓插入孔192用于使后述的紧固螺栓穿过,以具有大致圆形截面的方式形成,上述导向销插入孔194为插入及固定用于使后述的密封圈在电动压缩机组装过程中能够保持与上述固定板190相结合的状态的导向销196。并且,上述各个通电销160以贯通上述固定板的内侧的方式插入,包括使经插入的通电销160不脱离的密封部197。上述密封部197可由硅等的柔性材料形成,当借助上述螺栓,上述固定板190对上述隔板146进行按压时,被推入形成于上述隔板146的通电孔146a的内侧(参照图1)。由此,防止上述固定板与上述通电销直接接触,能够使得上述固定板对通电销保持绝缘状态。根据情况,为了提高这种绝缘性,还可考虑将上述固定板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例子。

另一方面,上述密封圈200位于上述固定板190的上部面(以图2及图3为基准)。具体而言,上述密封圈200分别形成有上述通电销160所通过的通电销插入孔202及上述螺栓插入的螺栓插入孔204,以及上述导向销196插入及固定的导向销插入孔206。与此同时,在上述密封圈200的中央,形成有用于插入上述凸起部148的第三轴套插入孔208。

上述螺栓插入孔204以与形成于上述固定板190的螺栓插入孔192对齐的方式配置,因此使得用作固定单元的螺栓可与壳体的隔板146相结合。并且,上述导向销插入孔206形成于与插入于上述固定板的导向销相对应的位置,但其形态呈大致三角形的形态。其中,因上述螺栓插入孔的内径稍微大于所插入的螺栓的外径,使得螺栓能够自由插入,反之,上述导向销插入孔206相比于上述导向销形成得小,当插入导向销时,借助导向销,上述密封圈200相对于固定板190保持固定的状态。

其中,如上所述,上述3个通电销160呈大致正三角形的形态。即,上述3个通电销160以上述转子的中心o为基准,在圆周上,以具有大致120度的等间隔方式进行配置。并且,上述3个通电销通过所配置的3个点形成的圆c相比于上述定子芯的外径小,相比于形成于上述密封圈200的上述第三轴套插入孔208的内径大。

其中,由上述定子芯的外径与上述第三轴套插入孔定义的环状的区域被称为可用区域。上述可用区域作为可配置上述3个通电销160的空间来进行定义,在所图示的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上述3个通电销在上述可用区域内以120度间隔均匀地配置,但不限于此,理所当然的是,可在配置于上述可用区域中的任意位置。

假设,上述3个通电销可在上述可用区域内不均匀地进行配置,还可在上述可用区域中偏向于一侧而进行配置。与此同时,上述3个通电销还可配置于从旋转轴中心的互不相同的距离。

并且,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有3个通电销,但根据所使用的的交流电源,可设置其他数的通电销。例如,在使用五相电源的情况下,可将上述通电销之间的间隔设定为360/5=72度。

像这样,将上述多个通电销配置于上述可用区域内,从而可使上述马达壳体的形态保持为圆形。在现有的情况下,这些上述通电销配置于定子的侧面,在马达壳体也需要形成用于可收容上述通电销的额外的空间部,由此马达壳体的形态变得复杂。这成为马达壳体的加工变得困难的原因,但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将马达壳体保持为圆形,因此不仅可使马达壳体的制造工序简单化,还可使马达壳体所占的体积变小。

参照图4,图示有形成于上述马达壳体的一侧的控制部收纳空间121。上述控制部收纳空间121借助隔板146来与马达收纳空间进行划分,在上述隔板形成有用于上述的通电销贯通插入的通电孔146a。虽然未图示,但上述控制部可包括有如电力半导体等的元件形成的逆变电路所实现的印制电路板基板,在上述印制电路板基板中可设置用于与穿过上述通电孔的通电销进行电连接的端子。上述端子具有任意的弹性单元,因而可稳定地保持与突出的通电销之间的电连接。

参照图5,图示有上述盖及固定板相对于隔板进行固定的形态。上述固定板190以上述通电销160被固定的状态插入后述的盖而被固定。并且,上述盖固定于上述定子芯。上述盖与固定板借助上述的固定螺栓210来固定于上述隔板146。上述固定螺栓210具有插入上述隔板146而被固定的螺丝扣部212及与上述螺丝扣部212形成为一体化的头部214。

如图所示,上述头部214配置于上述马达壳体的马达收容空间的内侧。即,上述头部214以可靠近上述马达壳体的内侧面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为了紧固上述固定螺栓210,通过向上述马达壳体的内侧空间插入螺丝刀等的工具来进行紧固。上述固定螺栓210可使上述固定板相对于隔板压靠的同时,上述密封圈在隔板及固定板的之间被压紧。通过这样,可防止通过上述通电孔146a的泄漏。

并且,上述固定螺栓的头部所处的位置为马达壳体的外部及相比于上述控制部的收容空间来说是保持高压的位置,因此所使用的制冷剂的压力越高,与外界之间的压力差变得更大。由此,马达壳体内的压力作用于上述固定板及密封圈,可使泄漏防止性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上述固定板190插入盖170而被固定。参照图6及图7,上述盖170呈具有稍微小于上述定子的线圈的内径的圆形形态,在设置于上述定子芯的一侧端部的线轴147的上方进行固定。具体而言,上述线轴147具有在外壁和内壁之间可插入上述线圈端部144a的空间部,在上述内壁具有凹部147a。上述凹部147a沿着上述线轴147的内壁的内侧面形成多个,在上述盖170的底面形成有插入于上述凹部147a来进行固定的钩部171。

上述钩部171沿着上述旋转轴136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其端部形成有楔子形状的钩子172。上述钩子172向上述凹部147a的内部弹性插入,在组装过程中,使得可保持上述盖170相对于定子进行固定的状态。

在上述盖170的上部面划分有多个空间。在中心部,可插入上述的凸起部148的第二轴套插入孔173呈圆形,以上述第二轴套插入孔173为中心,形成有3个通电销支撑部174。上述通电销支撑部174以呈大致圆形截面的方式凹陷形成,上述通电销的一侧端部通过收容于上述通电销支撑部174内,来进行固定。

在上述3个通电销支撑部174之间,分别配置有导向销支撑部175及螺栓插入孔176。上述导向销支撑部175也在其大小上存在差异,但与上述通电销支撑部相类似地,凹陷形成,使得具有圆形截面。在上述导向销支撑部175的内部,上述的导向销。并且,上述螺栓紧固孔176大于上述固定螺栓的头部214,因而可使固定螺栓完全通过。由此,如图5所示,上述固定螺栓在被紧固的状态下,以与上述盖不相接触的方式配置,并且按压固定板,而不是盖。

向上述各个通电销支撑部174的径向外侧分别形成有端子插入部177。上述端子插入部177由形成于上述盖170的表面的隔板178来进行定义。上述端子插入部177具有可收容端子的外形的形态,使得可插入后述的端子。具体而言,上述端子插入部177沿着上述盖的外周部,经过规定角度来进行配置,使得呈大致圆弧形态,在大致中心部与上述通电销支撑部174相连接。

就用于划分上述端子插入部177的隔板178而言,在对应于上述端子插入部177的两端部的部分中,形成有线圈固定槽178a。上述线圈固定槽178a通过配置于这些上述各个端子插入部177之间的线圈引出孔179,使得向盖上侧引出的线圈插入并固定。因此,在一个端子插入部177的两端各形成一个线圈固定槽,在上述各个线圈固定槽分别插入有相当于任一相位的线圈的一侧端部及相邻的相当于其他相位的线圈的一侧端部。

另一方面,在上述盖170的外周面以呈放射状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凸起部170a,这些上述凸起部170a与上述线轴147的上部面相接,使得盖170位于线轴147的上方并得到支撑。

参照图8,图示有上述端子180。上述端子180包括以呈大致圆弧形态进行延伸的汇流条184及以从上述汇流条184的中心部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通电销压入部182。上述通电销压入部182形成有套筒182a,使得上述通电销160被压入及固定。上述套筒182a的内径小于上述通电销160的外径,使得通电销一旦被插入就不容易脱离。上述汇流条184呈薄板形态,在图8中,直线的两端部呈倾斜折断的形态。

在上述汇流条184的两端形成有呈大致‘u’字形的铆接部186。上述铆接部186为用于与上述线圈的端部进行电连接的部分,在将线圈的端部支撑在上述铆接部内的状态下,利用额外的工具等来使上述铆接部变形,使得上述线圈保持与端子进行固定的状态。上述端子可由铝或铜之类的导电金属薄板形成,从而可容易地使上述铆接部变形。

上述端子是为了使设置于上述定子的线圈与通电销的电连接而设置的,但根据情况,还可考虑省略上述端子,使线圈与通电销直接连接的情况。即,线圈直接与通电销进行物理性接触。在此情况下,可在通电销设置槽或凸起部,来使上述线圈进行固定。

图9为图示配置有上述端子180的状态的俯视图,在三相电动机的情况下,每一个相位需要一个端子,即,需要3个端子。如图所示,假设u相所对应的线圈的一侧端部与位于图9中的左侧下方的端子的一侧端部相连接,w相的线圈的一侧端部可与端子的另一侧端部相连接。类似地,在位于右侧下方的端子的情况下,可分别于v相及u相的线圈相连接。并且,3个端子配置于一个圆周上,以在径向相互不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并且,汇流条的端部以与相邻的其他端子的汇流条相隔开的方式进行配置。然而,理所当然的是,上述连接方法仅仅为示例性的,根据线圈的缠绕方式还能够以其他形态来进行连接。

如图所示,端子位于上述各个线圈的端部的正上方,因此可使从线圈端部至端子的铆接部之间的距离最小化。由此,可减少线圈的引出线的长度,因此可使马达壳体的内部得部件配置简单化,并且还可提高耐久性。

另一方面,在线圈的端部分别与设置于上述端子的两个铆接部相连接的状态下,上述端子插入部177的内部被硅树脂等绝缘材料填充。像这样填充的绝缘材料不仅使上述端子及线圈与外界进行电性绝缘,还可阻断作为金属材料的端子及线圈的端部与制冷剂进行接触,从而还兼备不发生腐蚀的作用。

以下对上述实施例的工作来进行说明。然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个,上述压缩机构部及马达可利用任一现有的,因此对其的说明在此省略。

首先,对上述实施例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上述主壳体的组装可按照现有的方法来进行组装,在上述马达壳体的情况下,首先通过层叠多块电工钢板来形成定子芯。并且,在上述定子芯的两端部安装线轴之后,缠绕三相的线圈。

接着,在上述线轴安装上述盖170。具体而言,使盖170的钩部172与形成于如上所述的线轴的内部的凹部147a相结合,使得在线轴的上方固定盖170。接着,通过上述盖170的线圈引出孔179,将线圈的两端部向盖上方引出之后,与端子的两端部相铆接来进行固定。

当结束端子与线圈的连接时,在将端子插入端子插入部177的状态下,填充硅树脂,来完成端子与线圈的绝缘及固定。

接着,将多个通电销向上述端子的通电销支撑部174内进行压入并固定,利用相似的方法,将上述导向销196向上述导向销支撑部175插入并固定。接着,将上述固定板190以上述通电销与导向销相互贯通的方式进行配置之后,在通电销于固定板190的缝隙形成上述密封部197。并且,借助上述导向销来插入上述密封圈200并固定,这样定子组装体的组装完成。

像这样,在通电销固定于定子组装体的状态下,通过热压法来将上述定子组装体固定在上述马达壳体的内部。当定子组装体的热压结束时,利用上述固定螺栓,将上述固定板190相对于上述隔板146进行固定。其中,由于上述固定板190相对于上述盖170不是完全固定的状态,因而随着固定螺栓变紧,上述固定板可从盖隔开规定间隔。由此,即使在通过热压法将定子组装体固定于马达壳体的内部之后,也可进行对于固定板的隔板的紧固工作,而且不发生经热压的定子的位置偏移。

当完成这种固定板的紧固工作时,上述3个通电销以向上述控制部的收容空间突出的状态进行固定。其中,将包括上述的印制电路板基板的控制部内置于上述控制部的收容空间之后,使控制部盖122与马达壳体相结合。

接着,将转子安装在上述定子芯的内侧。此时,借助上述凸起部148,与上述转子进行固定的旋转轴的一侧端部得到支撑。其中,上述凸起部148插入于上述的盖170的第二轴套插入孔173的内部。类似地,上述凸起部148贯通上述固定板190及上述密封圈的中心,向旋转轴突出。

由此,与上述凸起部148位于比上述固定板190更靠右侧(以图1为基准)的情况相比,上述旋转轴136可缩减其长度。并且,根据上述马达壳体的旋转轴的轴向的长度也与上述凸起部148位于比上述固定板190更靠近右侧(以图1为基准)的情况相比,可减小。在图1中,在上述凸起部148的内侧,上述旋转轴借助滑动轴承来得到支撑。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上述凸起部148以贯通上述第一至第三轴套插入孔的内部的方式进行配置。假如,在上述凸起部位于比上述密封圈200更靠近右侧(以图1为基准)的情况下,上述旋转轴136的端部需要穿过上述第一至第三轴套插入孔向凸起部内插入,在此情况下,无法避免旋转轴的长度变长的情况。

像这样,当旋转轴的长度变长时,对于转子的壳体的定心操作变得困难,并且对于变形的刚度也变弱。

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凸起部通过穿过上述第一至第三轴套插入孔来引入壳体的内部,因此可相应地减少旋转轴的长度。与此同时,由于向上述第一至第三轴套插入孔内插入凸起部,因而额外地支撑上述固定板、盖及密封圈,从而提高结构性稳定性,并且可使在组装过程中的它们的位移最小化。

另一方面,上述马达壳体的内部空间可用作所吸入的制冷剂在流入由上述固定涡盘及绕动涡盘来定义的压缩之前的临时停留的低压空间。然而,低压空间的意思是指与完成压缩之后的制冷剂相比,相对低的意思,因此与大气压相比,低压空间内的制冷剂压力有可能高。尤其,如co2等的超临界循环中所使用的制冷剂在低压空间也与大气压相比保持非常高的水平。

反之,上述控制部的收容空间具有与大气压相似的水平的压力。因此,在正常的情况下,滞留在上述马达壳体的内部的制冷剂及油具有向上述控制部的收容空间侧泄漏的倾向。然而,在上述实施例中,上述固定板190遮盖着作为上述泄漏的通路的通电孔146a。尤其,上述固定板190位于低压空间,因而接收到由制冷剂施加的压力,并且以图1为基准时,所施加压力的方向为从左侧向右侧方向。

由此,上述固定板被强力压向上述隔板,这将导致使上述通电孔密封的情况。与此同时,上述固定螺栓也将上述固定板压向隔板侧,因此密封性能加倍。

而且,上述3个通电销沿着圆周上均匀地配置,因此可在通电孔之间确保充分的距离。由此,与现有的3个通电孔彼此相邻的情况相比,可使因压力引起的变形的可能性最小化。

并且,3个通电销均位于小于定子的外径的区域内,因此可使因通电销引起的马达壳体的大小及形态的变化最小化。

另一方面,理所当然的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来实施,可变更为多种形态来使用。假设,上述端子也并不是必须限定于所图示的形态,而是可变更为多种形态。

图10为图示上述端子的变形例,上述变形例280包括插入有通电销160的通电销压入部282及从上述通电销压入部282向下延伸的套筒284。并且,在上述通电销压入部282的两侧分别配置有第一汇流条285、第二汇流条286及第三汇流条287。其中,第一汇流条285位于上述通电销压入部282的一侧(以图10为基准的时针方向),第二汇流条286及第三汇流条287位于另一侧。并且,第一台阶部288位于上述第一汇流条285及第二汇流条286的之间,第二台阶部289位于上述第二汇流条285及第三汇流条286之间。由此,上述第一汇流条沿着径向位于最里侧,第二及第三汇流条依次地位于径向外侧。

与此同时,这些各个汇流条具有类似于上述定子的外形,即,沿着定子的周边延伸成圆弧形态。

并且,在上述变形例中,与如上所述的实施例一样,总共配置有3个端子,沿着包括在上述各个端子的如图所示的径向以相互重叠的方式进行配置。即,其他端子的汇流部配置于由上述第一台阶部288与第二台阶部289形成的空间,因而在上述区间中,包括在互不相同的其他端子的两个汇流条互相沿着径向重叠。

并且,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汇流条中总共形成4个线圈固定部290。上述线圈固定部290具有多个齿部,使得两个线圈被夹住并固定。

参照图11,上述线圈固定部290具有使线圈144的两端部分别夹入上述齿部之间并进行固定的作用,起到与上述图8中所示的例中的铆接部相似的作用。并且,在与上述线圈相接的盖270的一部分也形成有线圈导向部278,使得线圈位于正位。

参照图12,上述盖270整体上具有上述图6中所示的盖相似的形态,但用于收容上述第一至第三汇流条的汇流条收容部272通过隔板来被划分,并与上述盖270的外周部相邻。即,上述汇流条收容部272具有与上述盖的外周侧相邻的窄槽的形态,上述隔板与上述盖的外周部定义上述槽。其中,对应于上述汇流条的形态,上述槽呈大致圆弧形。

在上述汇流条收容部272内,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挡止部273,具体而言,上述挡止部273呈扇形的圆弧形态,沿着圆周方向,两侧端部分别与一个汇流条相接触或相对。由此,上述挡止部273与上述第一台阶部288或第二台阶部289中的一个相接,使得端子置于正位,并且还兼备使相邻的多个汇流条分离而不相互接触的作用。

并且,在上述汇流条收容部的径向内侧配置有3个通电销支撑部274,上述端子的通电销压入部282位于上述通电销支撑部274的内部。并且,在上述各个通电销支撑部274之间,与上述图8中所示的盖相同地,分别配置有导向销支撑部275及螺栓插入孔276。与此同时,在上述盖270的外周部以放射状配置有上述线圈导向部278。

在如上所述的端子的情况下,线圈经过多个位置与左右分散的汇流条相连接,因此可使从线圈端引出的引线的长度更短,并且还可防止壳体与线圈相接触。并且,以通电销压入部为中心,随着汇流条向两侧分开,电流被分散,因此可减小汇流条的面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