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用轴承箱润滑油自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968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泵用轴承箱润滑油自循环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用轴承箱,尤其是一种能够对润滑油自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轴承箱是一种起支撑和润滑轴承作用的箱体零件,同时,承受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轴向和径向力。在有转轴的设备中,轴一般是由轴承支撑起来旋转的,轴承则安装在轴承箱中,轴承箱中注有润滑油,在工作过程中,使得轴承得到润滑。现有技术在中,如图1所示,泵用轴承箱中的储油腔是位于轴承下方的空腔,通过在储油腔1c内注入能够没过轴承1b的润滑油来对轴承1b进行润滑。但是,由于轴承1b会随着泵轴1a的转动而温度升高,轴承1b不仅需要润滑,还需要被冷却降温。然而,现有技术中只能通过上层润滑油1d对轴承进行吸热降温,降温效率低,降温效果不明显,造成轴承发热严重、寿命缩短,甚至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泵用轴承箱润滑油自循环系统,解决现有技术中轴承散热效率低的技术问题,能够利用润滑油对轴承进行循环润滑和吸热,提高轴承的散热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泵用轴承箱润滑油自循环系统,包括轴承箱,轴承箱内安装有轴承,轴承通过轴套紧配合连接有泵轴;所述泵轴上端伸出轴承箱的箱盖,下端伸出轴承箱的底盖,泵轴上下两端均通过密封机构分别与顶盖、底盖密封;所述轴承箱内,轴承下端面与底盖之间的空腔形成储油腔,所述底盖内部开有出油通道;顶盖内部开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的出油口位于轴承上方,并朝向轴承上端面;所述底盖上出油通道的进油口朝向泵轴的圆周面;所述轴套下端向下延伸至出油通道的进油口下方;所述轴套下端的轴套壁上设有输油槽;随着泵轴的转动,轴套上的输油槽能够对准出油通道的进油口,从而连通储油腔与出油通道,并将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压入出油通道内;随着泵轴的转动,轴套的轴套壁能够封闭进油口,以保持输送压力;出油通道的出油口与回油通道的进油口通过回油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轴套上端与泵轴紧配合连接,轴套中部及下端与泵轴间隙配合;所述泵轴下端通过筒状油底壳与底盖的外端面密封;所述筒状油底壳包括插入轴套内并套接在泵轴上的筒体,筒体内壁面与泵轴间隙配合,筒体外避免与轴套间隙配合;所述筒体下端设有翻边,翻边通过螺钉固定在底盖的外端面上;所述翻边贴合在底盖的外端面上,并通过密封圈与底盖外端面密封。

优选的,所述回油管上下两端分别通过密封接头与回油通道的进油口以及出油通道的出油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油槽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输油槽关于泵轴的轴线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输油槽上端位于底盖内端面上方,输油槽下端位于出油通道的进油口下方。

优选的,所述出油通道设置在底盖的一侧,进油通道设置在顶盖上与出油通道相同的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利用泵轴带动轴套旋转,在轴套上设置输油槽,润滑油进入输油槽后,随着轴套的转动,输油槽对准出油通道的进油口时,输油槽内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入出油通道内;随着泵轴的高速旋转,输油槽不断向出油通道内甩入润滑油,从而在出油通道以及回油管内形成连续流动的液体,随着液体的不断增多,出油通道及回油管内液体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将润滑油压入回油通道内,润滑油从回油通道内的出油口出来,下落到轴承上端面,再从轴承内部通过,经轴承下端面回落到储油腔中,从而完成对轴承的循环冷却和润滑。

2、随着泵轴的转动,轴套的轴套壁能够封闭进油口,避免出油通道内的润滑油回流到储油腔中,造成出油通道内润滑油的压力下降,从而保持输送压力。

3、由于输油槽中的润滑油来自储油腔下层,下层油温低于上层油温,循环到轴承上的润滑油来自储油腔下层,能够大大提高润滑油的吸热效率,从而提高轴承的散热效率。

4、由于轴承内的内圈随着泵轴旋转,在对轴承一侧进行润滑时,随着轴承内圈的旋转,轴承一侧的润滑油会被带到另一侧,从而对轴承另一侧也进行了润滑和吸热,这样,就只需要在轴承箱的一侧设置循环油路(出油通道、回油管以及回油通道),大大的简化结构,降低了成本。

5、通过设置筒状油底壳对泵轴下端与底盖之间进行密封,在润滑油从轴套与底盖之间的间隙渗入轴套内时,筒体防止泵轴接触到润滑油,避免润滑油顺着泵轴从泵轴下端流出造成的泄露;另外,筒状油底壳上的翻边能够避免润滑油从底盖外端面流出造成的泄露。

6、在轴套上设置两个对称的输油槽,能增大出油通道的进油效率,使得循环油路能更加快速的填满润滑油,缩短循环周期,从而提高轴承的散热效率。

7、由于采用了循环油路(出油通道、回油管以及回油通道)对轴承进行润滑和降温,因此无需将轴承浸入润滑油中进行润滑和降温,从而大大降低了润滑油的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泵用轴承的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泵用轴承箱润滑油自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一种泵用轴承箱润滑油自循环系统,包括轴承箱,轴承箱内安装有轴承2,轴承2通过轴套6紧配合连接有泵轴1;所述泵轴1上端伸出轴承箱的顶盖3,下端伸出轴承箱的底盖4,泵轴1上下两端均通过密封机构分别与顶盖3、底盖4密封;所述轴承箱内,轴承2下端面与底盖4之间的空腔形成储油腔,所述底盖4内部开有出油通道41;顶盖3内部开有回油通道31;所述回油通道31的出油口位于轴承2上方,并朝向轴承2上端面;所述底盖4上出油通道41的进油口朝向泵轴1的圆周面;所述轴套6下端向下延伸至出油通道41的进油口下方;所述轴套6下端的轴套壁上设有输油槽61;随着泵轴1的转动,轴套6上的输油槽61能够对准出油通道41的进油口,从而连通储油腔与出油通道41,并将储油腔中的润滑油压入出油通道41内;随着泵轴1的转动,轴套6的轴套壁能够封闭进油口,以保持输送压力;出油通道41的出油口与回油通道31的进油口通过回油管7连通。

当泵轴1旋转时,与泵轴1紧配合的轴套6随着泵轴一起旋转,轴套6旋转到轴套6上的输油槽61对准出油通道41的进油口时,输油槽61连通储油腔与出油通道41,输油61内的润滑油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入出油通道内41;随着泵轴1的高速旋转,输油槽61不断向出油通道41内甩入润滑油,从而在出油通道41以及回油管7内形成连续流动的液体,随着液体的不断增多,出油通道41及回油管7内液体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将润滑油压入回油通道31内,润滑油从回油通道31内的出油口出来,下落到轴承2上端面,再从轴承3内部通过,经轴承3下端面回落到储油腔中,从而完成对轴承2的循环冷却和润滑。

泵轴1继续旋转,输油槽61与出油通道41的进油口分离,从而轴套6的轴套壁封闭进油口,避免出油通道41内的润滑油回流到储油腔中,造成出油通道41内润滑油的压力下降,从而保持输送压力。为了保证轴套壁封闭进油口,底盖4上设置的供泵轴1下端伸出的圆孔直径等于轴套6的外径。

本具体实方式中,所述轴套6上端与泵轴1紧配合连接,轴套6中部及下端与泵轴1间隙配合;所述泵轴1下端通过筒状油底壳5与底盖4的外端面密封;所述筒状油底壳5包括插入轴套6内并套接在泵轴1上的筒体,筒体内壁面与泵轴1间隙配合,筒体外壁面与轴套6间隙配合;所述筒体下端设有翻边,翻边通过螺钉固定在底盖4的外端面上;所述翻边贴合在底盖4的外端面上,并通过密封圈与底盖4外端面密封,底盖4外端面上设置一个容纳密封圈的环形凹槽,通过螺钉将翻边压紧在底盖4外端面,使得密封圈通过形变弥补翻边与底盖4外端面之间的间隙,从而达到密封目的。

通过设置筒状油底壳5对泵轴1下端与底盖4之间进行密封,在润滑油从轴套6与底盖4之间的间隙渗入轴套6内时,筒体防止泵轴1接触到润滑油,避免润滑油顺着泵轴1从泵轴1下端流出造成的泄露;另外,筒状油底壳5上的翻边能够避免润滑油从底盖4外端面流出造成的泄露。

本具体实方式中,所述回油管7上下两端分别通过密封接头与回油通道31的进油口以及出油通道41的出油口连接。这样,能够提供回油管路的密封性能,从而保证循环油路(出油通道41、回油管7以及回油通道31)的输送压力。

本具体实方式中,所述输油槽6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输油槽关于泵轴1的轴线对称设置。这样,在轴套6上设置两个对称的输油槽61,能增大出油通道的进油效率,使得循环油路能更加快速的填满润滑油,缩短循环周期,从而提高轴承的散热效率。

本具体实方式中,所述输油槽61上端位于底盖4内端面上方,输油槽61下端位于出油通道41的进油口下方。这样,保证了储油腔内的润滑油能顺利进入输油槽61,同时,保证了输油槽61内的润滑油能顺利进入出油通道41内。至于输油槽61的形状,输油槽61可以是高度大于宽度的竖向槽,也可以是宽度大于高度的横向槽。

本具体实方式中,所述出油通道41设置在底盖4的一侧,进油通道31设置在顶盖3上与出油通道41相同的一侧。由于轴承2内的内圈随着泵轴1旋转,在对轴承2一侧进行润滑时,随着轴承2内圈的旋转,轴承2一侧的润滑油会被带到另一侧,从而对轴承2另一侧也进行了润滑和吸热,这样,就只需要在轴承箱的一侧设置循环油路(出油通道41、回油管7以及回油通道31),大大的简化结构,降低了成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