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冷却冲洗的耐磨损单级双吸中开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84141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冷却冲洗的耐磨损单级双吸中开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开泵领域,具体为一种带有冷却冲洗的耐磨损单级双吸中开泵。



背景技术:

单级双吸中开泵也称为单级双吸中开式离心泵,单级双吸中开泵一般作用于需要大流量操作区域,流量大,扬程不需要过高的循环水及给水应用场合,如大型的钢厂冶金行业(唐钢,鞍钢,梅钢),热电厂及电站、城市灌溉给排水、采暖、工厂排水、农田排涝、空调系统供水、矿山消防系统给水、石化炼油厂、矿山、化工厂、纺织行业、造纸厂、油田、机场建设、河流、湖泊等各类水利工程,水中含泥沙或颗粒之类的介质。

传统的单级双吸中开泵密封轴套是不带螺纹旋向的,吸水室的介质容易直接进入密封腔里面而磨损轴套,冲洗管路直接将带有杂质或颗粒进入密封腔,并未对冲洗管道中含有的杂质颗粒进行过滤,在泵运行过程中,吸水室和压水室压差相差较大,导致介质挤进泵体密封环和叶轮的间隙中,长期磨损泵体密封环和叶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带有冷却冲洗的耐磨损单级双吸中开泵,通过设置特定的密封轴套、密封装置和冲洗管路,防止杂质颗粒磨损零部件。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冷却冲洗的耐磨损单级双吸中开泵,它包括前轴承部件(1)、后轴承部件(8)和贯穿它们的转子部件(2);所述转子部件(2)包括泵轴、键、叶轮(10)、叶轮挡套(12),所述叶轮挡套(12)接有叶轮(10)和与叶轮(10)配合的泵体(3),所述泵体(3)通过紧固件与前轴承部件(1)及后轴承部件(8)连接,所述的泵体(3)和叶轮(10)之间设置有泵体密封环(5),所述泵体(3)的两侧设置有泵盖(4);所述的转子部件(2)上设有填料密封装置(7),所述的填料密封装置(7)包括密封轴套(13)、填料挡套(14)、填料环(15)、填料(16)、填料压盖(17)、O形圈(18)、轴套螺母(19)、紧定螺钉(20);所述叶轮(10)上设置有与叶轮(10)过盈配合的叶轮密封环(9),所述叶轮密封环(9)与叶轮(10)通过骑缝螺钉(11)连接固定,叶轮密封环(9)与泵体密封环(5)为间隙配合;所述填料环(15)连接冲洗管路部件(6);所述冲洗管路部件(6)由自动排气阀(21)、异径内接头(22)、球阀(23)、悬液分离器(24)、无缝钢管(25)、卡套式接头(26)组成,卡套式接头(26)与填料密封装置(7)的填料环(15)连通;所述的悬液分离器(24)与泵盖(4)内的吸水室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泵体密封环(5)上设有圆弧状的勾边(501),且开有多个连通吸水室和压水室的卸压孔(502)。

进一步的,所述叶轮挡套(12)与泵体(3)、泵盖(4)、叶轮(10)的圆弧流道相切过渡。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轴套(13)上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的旋转方向与液体流向相反。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挡套(14)与泵体(3)、泵盖(4)之间为止口配合,且与密封轴套(13)之间留有单边为0.2mm~0.3mm的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环(15)外侧设置有三根为油性聚四氟乙烯的填料(16)。

进一步的,所述的填料压盖(17)穿入密封轴套(13)内部的端面为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增加了耐磨损性能,提高泵的使用寿命,结构紧凑,操作方便,运行稳定,体积小,具有很强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1.密封轴套有两种螺纹转向,当液体从泵的进口吸进来,经过叶轮两边进口的吸水室,输送到泵的压水室,两边密封轴套的螺纹方向正好与液体的流向相反,所以两边的密封轴套螺纹方向反向,反向的作用防止液体从密封轴套与填料挡套间的间隙处流入填料密封装置,防止含杂质的液体进入填料密封装置,导致填料与密封轴套之间发生摩擦,密封轴套受磨损,失去密封功能。

2.冲洗管路由液体从高压端压水室经过悬液分离器,杂质沉到底部进入吸水室,经过沉淀后干净的液体直接进入密封腔对腔体进行冲洗冷却,保护密封装置,泵的顶部设有自动排气阀,用于起泵前的排空用。

3.泵体密封环带有易于倒流的勾边,开有卸压孔,用于平衡吸水室和压水室两边的压力,叶轮密封环与叶轮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装配好后用骑缝螺钉装在叶轮密封环和叶轮中间,固定叶轮与叶轮密封环,当叶轮密封环磨损后,换配件只需换一个叶轮密封环,节约了成本,同时泵体密封环与叶轮密封环之间的间隙,按照API610标准设计,更耐磨。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带有冷却冲洗的耐磨损单级双吸中开泵结构示意图。

图2为填料密封装置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P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泵体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叶轮密封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密封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冲洗管路部件的局部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前轴承部件;2、转子部件;3、泵体;4、泵盖;5、泵体密封环;6、冲洗管路部件;7、填料密封装置;8、后轴承部件;9、叶轮密封环;10、叶轮;11、骑缝螺钉;12、叶轮挡套;13、密封轴套;14、填料挡套;15、填料环;16、填料;17、填料压盖;18、O形圈;19、轴套螺母;20、紧定螺钉;21、自动排气阀;22、异径内接头;23、球阀;24、悬液分离器;25、无缝钢管;26、卡套式接头;27、密封腔;501、勾边;502、卸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它包括前轴承部件1、后轴承部件8和贯穿它们的转子部件2,所述的转子部件2上设有填料密封装置7,转子部件2包括泵轴、叶轮10、叶轮挡套12、键,叶轮挡套12接有叶轮10和与叶轮10配合的泵体3,且泵体3通过紧固件与前轴承部件1及后轴承部件8连接,所述的泵体3和叶轮10之间设置有密封环,所述泵体的两侧设置有泵盖4,两侧的泵盖4处配合有填料密封装置7,所述的填料密封装置7包括密封轴套13、填料挡套14、填料环15、填料16、填料压盖17、O形圈18、轴套螺母19、紧定螺钉20;所述的填料密封装置7与泵盖4上设置的冲洗管路部件6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填料密封装置7包括密封轴套13、填料挡套14、填料环15、填料16、填料压盖17、O形圈18、轴套螺母19、紧定螺钉20;所述的密封轴套13有两种螺纹旋向(如图6),当液体从泵的进口吸进来,经过叶轮两边进口的吸水室,输送到泵的压水室,两边密封轴套13的螺纹方向正好与液体的流向相反,所以两边的密封轴套13螺纹方向反向,反向的作用防止液体从密封轴套13与填料挡套14的间隙处流入填料密封腔27,防止含杂质或颗粒的液体进入填料密封装置7,导致填料16与密封轴套13之间发生摩擦,密封轴套13受磨损,失去密封功能。

优选的,所述的冲洗管路部件6包括自动排气阀21、异径内接头22、球阀23、悬液分离器24、无缝钢管25、卡套式接头26,冲洗管路由液体从高压端压水室经过悬液分离,杂质或颗粒沉到底部进入吸水室,经过沉淀后干净的液体直接进入密封腔27对密封腔体进行冲洗冷却,保护密封装置。

优选的,所述的泵的顶部设有自动排气阀21,用于起泵前的排空用。

优选的,所述的密封环有泵体密封环5和叶轮密封环9,泵体密封环5带有易于倒流的勾边501,开有卸压孔502,用于平衡吸水室和压水室两边的压力,叶轮密封环9与叶轮10之间采用过盈配合,装配好后用骑缝螺钉11装在叶轮密封环9和叶轮10中间,固定叶轮10与叶轮密封环9,当叶轮密封环9磨损后,更换配件只需换一个叶轮密封环9,这样的结构节约成本,同时泵体密封环5与叶轮密封环9之间的间隙,按照API610标准设计,更耐磨。

优选的,所述的叶轮挡套12设计成与泵体3、泵盖4、叶轮10的流道成过渡弧形,易于流体能顺畅流入叶轮10的进口。

优选的,所述的密封轴套13与填料挡套14之间设有与旋转反向的螺纹槽,防止含颗粒的介质进入密封腔27。

优选的,所述的填料挡套14与泵体3泵盖4为止口配合,与密封轴套13有单边0.3mm的间隙,便于冲洗液排出。

优选的,所述的填料环15与冲洗管路部件6连通,冲洗密封腔。

优选的,所述的填料16为油性聚四氟乙烯填料,且填料环15的外侧设置有3根油性聚四氟乙烯填料。

优选的,所述的填料压盖17穿入密封轴套13内部的端面为斜面。

优选的,所述的O形圈18防止从密封轴套13渗漏介质到外面。

优选的,所述的轴套螺母19用来锁紧密封轴套13,防止转子窜动。

优选的,所述的紧定螺钉20用来固定轴套螺母19,防止转动。

具体使用时,将装置按照图1装好,在运行中,通过冲洗管路部件6注水,经过悬液分离器24,进入到填料环15内,进行冲洗冷却,确保填料环15的正常运作,同时可以有效的减小轴承跨距,保证了轴的挠度在一个安全地范围;并且密封腔27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冷却效果,进一步防止颗粒进来的填料密封装置7;同时起到了一个耐磨损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