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泵的浮动侧板及具有它的齿轮泵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103325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齿轮轴让位槽501的表面为圆弧形表面,浮动侧板5的外侧面呈直径大于齿轮轴让位槽501的直径的圆弧形状,齿轮轴让位槽501的表面所在圆柱面位于浮动侧板5的外侧面所在圆柱面的内侧,且齿轮轴让位槽501的表面的轴线与浮动侧板5的外侧面的轴线相互偏置,浮动侧板5的一端邻近齿轮轴让位槽501的表面所在圆柱面与浮动侧板5的外侧面所在圆柱面之间的间距最小的位置,且浮动侧板5的另一端邻近齿轮轴让位槽501的表面所在圆柱面与浮动侧板5的外侧面所在圆柱面之间的间距最大的位置,定位孔502设在浮动侧板5的另一端。
[0042]另外,引流孔504包括两个圆形通孔以及一个椭圆形状的通孔,其中两个圆形通孔邻近定位孔502设置,一个椭圆形状的通孔与引流孔504的距离大于两个圆形通孔与引流孔504的距离。
[0043]优选地,两个圆形通孔沿圆心位于浮动侧板5的内侧面的轴线上的圆周的径向间隔布置,而且,直径较大的圆形通孔相对于另一个圆形通孔邻近浮动侧板5的内侧面的轴线的距离,椭圆形孔的通流截面大于圆形通孔的通流截面。
[0044]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齿轮栗,包括:栗体、内齿圈、齿轮轴和浮动侧板5。内齿圈可旋转地设在栗体内。齿轮轴可旋转地设在栗体上,齿轮轴上具有外齿轮,外齿轮设在内齿圈内侧并与内齿圈啮合,且外齿轮的轴线与内齿圈的轴线相互偏置。浮动侧板5设在内齿圈沿轴向的两侧用于定位内齿圈,浮动侧板5为前述的用于内齿嗤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5,齿轮轴穿过浮动侧板5的齿轮轴让位槽501。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齿轮栗,浮动侧板5上减少了一个定位孔(即相关技术中用于与齿轮轴配合的定位孔),可以减小不平衡径向力,背压腔上增加了多个高压液压油影流控,并且增加了背压腔的深度,轴向补偿更好。
[0045]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齿轮栗100为内齿啮合齿轮栗,四根螺栓1穿过后栗盖2和栗体3,前栗盖11与法兰12固定在一起。齿轮轴10前端穿过前栗盖11、法兰12与电机连接在一起,由电机提供工作动力,齿轮轴10后端固定在后栗盖上。齿轮轴10在内齿圈6的内部,两者通过齿轮间的啮合输送油液去工作,月牙板7安装在齿轮轴10和内齿圈6之间把进油腔和出油腔分开。内齿圈6与齿轮轴10配合工作,安装在栗体3内。两颗销钉4起定位作用,分别固定后栗盖2与栗体3以及栗体3与前栗盖11。止动销8安装在前后栗盖上,固定月牙块7、浮动侧板5和栗盖三者的作用。浮动侧板5固定在止动销8上,两个表面分别与齿轮端面、前后栗盖面接触并紧紧的贴在一起,法兰12与前栗盖11装配在一起。
[0046]齿轮轴10的轴伸端通过花键与电机连接,由电机提供动力带动齿轮栗旋转,液压油从进油口进,通过齿轮输送由出油口流出。
[0047]图1是浮动侧板5结构图,该浮动侧板5为半月形状,厚度6.0mm到7.0mm之间,设有三个引流孔,具体包括:直径为3.5mm的通孔,把齿轮栗上的高压油引入到背压腔15里面;直径为7.0mm的通孔,把齿轮栗上的高压油引入到背压腔15里面;椭圆形的通孔,把齿轮栗上的高压油引入到背压腔15里面。3个高压液压油的引流孔504共同作用,平稳的把高压油引入到背压腔503,减小浮动侧板5所受到的不平衡力矩,从而可以减小磨损,提高寿命,同时可以减小振动,降低噪音。定位孔502直径为12.0mm到13.0mm,与止动销8配合装配在一起,背压腔503在浮动侧板5的正面上,为半月形,深度为2.5mm到3.0mm之间,底部有倒角或倒圆,背压腔503与密封件9配合,把高压油储存在背压腔503里面,背压腔503的高压油给浮动侧板5 —个压力,让浮动侧板5背面贴紧齿轮端面,即使磨损后依然能贴紧齿轮端面,达到轴向补偿的目的,减小泄露,提高工作压力和容积效率,
[0048]本实用新型减小一个定位孔,可以减小不平衡径向力,背压腔上增加了两个高压液压油引流孔,并且增加了背压腔的深度,轴向补偿更好。
[004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 “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5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5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5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0054]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侧板呈月牙形状的弧形,所述浮动侧板的一端形成有沿所述浮动侧板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一个,所述浮动侧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侧面上形成有背压腔,且所述背压腔的底壁上形成有贯通所述浮动侧板的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为在所述背压腔的底壁上间隔布置的多个。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流孔包括两个圆形通孔以及一个椭圆形状的通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压腔的深度与所述浮动侧板的厚度之间的比值在1/2到1/3的范围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侧板的厚度在6毫米到7毫米的范围内,所述背压腔的深度在2.5毫米到3毫米的范围内。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压腔覆盖所述浮动侧板的表面面积的70%到85%。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压腔的侧壁与底壁之间具有倒角或倒圆角。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动侧板的一端具有安装部,所述定位孔形成在所述安装部上。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轴让位槽的表面为圆弧形表面,所述浮动侧板的外侧面呈直径大于齿轮轴让位槽的直径的圆弧形状,所述齿轮轴让位槽的表面所在圆柱面位于浮动侧板的外侧面所在圆柱面的内侧,且所述齿轮轴让位槽的表面的轴线与浮动侧板的外侧面的轴线相互偏置,所述浮动侧板的一端邻近所述齿轮轴让位槽的表面所在圆柱面与浮动侧板的外侧面所在圆柱面之间的间距最小的位置且另一端邻近所述间距最大的位置,所述定位孔设在所述浮动侧板的所述另一端。9.一种齿轮栗,其特征在于,包括: 栗体; 内齿圈,所述内齿圈可旋转地设在所述栗体内; 齿轮轴,所述齿轮轴可旋转地设在所述栗体上,所述齿轮轴上具有外齿轮,所述外齿轮设在所述内齿圈内侧并与所述内齿圈啮合,且所述外齿轮的轴线与所述内齿圈的轴线相互偏置; 设在所述内齿圈沿轴向的两侧用于定位所述内齿圈的浮动侧板,所述浮动侧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栗的浮动侧板,所述齿轮轴穿过所述浮动侧板的齿轮轴让位槽。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泵的浮动侧板及具有它的齿轮泵,所述浮动侧板呈月牙形状的弧形,所述浮动侧板的一端形成有沿所述浮动侧板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为一个,所述浮动侧板沿厚度方向的一侧侧面上形成有背压腔,且所述背压腔的底壁上形成有贯通所述浮动侧板的引流孔,所述引流孔为在所述背压腔的底壁上间隔布置的多个。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内齿啮合齿轮泵的浮动侧板,取消了传统技术中用于配合齿轮轴的定位孔,从而略去了齿轮轴对浮动侧板的定位。
【IPC分类】F04C15/00, F04C2/10
【公开号】CN205013284
【申请号】CN201520663147
【发明人】陈锋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