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油结构及压缩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437798阅读:来源:国知局
延伸至电动机13靠近气缸12的一个端面,以尽可能防止油气混合物自空隙排出至电动机腔15中。
[0034]具体的,小规格大排量的压缩机,例如滚动转子式压缩机,所述第二腔体142的高度可选大于或者等于第二腔体142壁厚的三倍,排气效果好。所述第二腔体壁厚可选为
1.0mm ?2.5mm 0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141可选为一腕托结构,所述第一腔体141的一端开口与上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且另一端开口与第二腔体142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腔体141的一端开口的内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内径。可选的,所述第二腔体142为一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腔体142的一端开口与第一腔体141连通,其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0036]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回油结构10中,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转子131上的转子通道18,所述转子通道18与消音器14的第二腔体142连通,使得气缸12内的油气混合物预先进入消音器17后直接进入转子通道18排出,这样的油路结构较为精简。可选的,所述转子通道18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若所述转子通道18的数量为多个,多个转子通道18可沿其周向分布,优选周向阵列分布。
[0037]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所述转子通道18的出口处设置有一挡油板19,可使自转子通道18中排出的油气混合物与挡油板19碰撞而油气分离。而所述挡油板19可进一步与压缩机底部的油池连接,以回收分离后的油滴。
[0038]进一步的,所述电动机13和壳体11之间形成有一排气腔20,所述排气腔20中设置有一排气管21,所述油气混合物自转子通道18排出后进入排气腔20中并由排气管21排出壳体11外。更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21为一弯管结构,如图3所示。由于弯管可以降低流速,且能使与壳体11的内壁碰撞后的油气再次与排气管21碰撞,油滴的回收效果更好。
[0039]较佳方案中,所述排气管21的进口与转子通道18的出口的直线距离的设置,需确保排气腔20中的油气混合物能够与壳体11的内壁碰撞而油气分离,具体的直线距离根据实际使用的压缩机的规格而定,本实用新型在此并不作限定。
[0040]优选的,与挡油板19发生碰撞而分离的气体在进入排气管21之前,其还与壳体11的内壁进行碰撞而二次分离,从而使得油滴附着在壳体11的壁面,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壁面可回流到压缩机底部的油池中。采用多次碰撞分离,油滴回收效果好。
[0041]特别的,所述电动机13还包括一定子132,所述气流通道还包括设置于定子132上的定子通道22,所述定子通道22用于接收所述油气混合物自转子通道18排出后与壳体11的内壁碰撞而分离的油滴。
[0042]同样地,所述定子通道22的数量为一个或者多个。若所述定子通道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定子通道22沿其周向分布。并且,优选所述定子通道22设置于邻近油气混合物与壳体11的撞击点。
[0043]基于上述回油结构10,其较佳的工作过程是:首先,所述气缸缸体121中的油气混合物通过缸盖122中的排气孔(可以理解为第一气流通道)进入消音器14的第一腔体141,进而通过消音器14的第二腔体142与缸盖122之间的配合间隙进入转子通道18,之后与挡油板19碰撞而一次油气分离,随后,又与壳体11的内壁碰撞而二次油气分离,二次油气分离后的油滴附着于壳体11的内壁上,并在重力作用下沿内壁滑落进入定子通道22,最后回流至压缩机底部的油池中;同时,二次油气分离后的气体又通过排气管21排出至壳体11外。
[0044]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回油结构10中,所述定子通道22和转子通道18均为设置于本体中的通孔。
[0045]此外,本实施例的回油结构10尤其适用于小规格、大排量的压缩机。特别的,由于油气通常分散在压缩机的底部,因此,使油气混合物从回油结构10的中间部位排走(即自消音器14直接排出至转子通道18中),回油效果更好。
[0046]基于上述提供的回油结构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主体,其中,所述压缩机主体上设置有对其工作提供回油功能的回油结构10。由于所述压缩机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回油结构10,所以,所述压缩机由回油结构10带来的有益效果请参考上述实施例。
[0047]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回油结10,通过将气缸12内的油气混合物自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消音器14的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后直接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排出,避免了气缸12内的油气混合物自消音器14直接进入电动机腔15,从而避免了高速旋转的电动机13(主要是高速旋转的转子131)作用于油气混合物而使油滴被打散成小油滴,而使油滴随气流排出至压缩机的问题,这样可以保证油量的平稳,确保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而且,由于油气混合物通常集中于压缩机的底部,因而,油气混合物自消音器14直接排出至第二气流通道(主要是转子通道18),利于形成有效的回油模式,回油效果好。
[0048]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排气管采用弯管结构,由于弯管可以降低流速,且能使进入的油气混合物与排气管21发生碰撞,如此,可以进一步回收油滴,回油效果好。
[0049]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回油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气缸、电动机和消音器,所述气缸设置有一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电动机设置有一第二气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腔体和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并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所述第二气流通道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为一两端开口的碗托结构,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开口的内径大于另一端开口的内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为一圆筒状结构,所述第二腔体的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二腔体的另一端开口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音器为一等壁厚结构。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具有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二腔体向所述电动机方向延伸至所述电动机的其中一个端面。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腔体壁厚的三倍。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壁厚为1.0mm?2.5_。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包括一转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转子上的转子通道,所述转子通道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转子通道沿所述转子的周向分布。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通道的出口处设置有一挡油板,所述油气混合物自所述转子通道排出后与所述挡油板碰撞而油气分离。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和壳体之间形成有一排气腔,所述排气腔中设置有一排气管,所述油气混合物自所述转子通道排出后进入所述排气腔中并经所述排气管排出所述壳体外。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为一弯管结构。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机还包括一定子,所述第二气流通道包括设置于所述定子上的定子通道,所述定子通道用于接收所述油气混合物自所述转子通道排出后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碰撞而分离的油滴。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子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定子通道沿所述定子的周向分布。15.一种压缩机,包括压缩机主体,所述压缩机主体上设置有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结构为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回油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回油结构及压缩机。所述回油结构包括壳体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气缸、电动机和消音器,所述气缸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电动机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消音器包括第一腔体和与第一腔体连通并向电动机方向延伸的第二腔体,所述气缸内的油气混合物自第一气流通道依次通过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后直接进入第二气流通道排出,从而避免了高速旋转的电动机作用于油气混合物而使油滴随气流排出至压缩机的问题,进而平稳了油量,确保了压缩机工作的可靠性。
【IPC分类】F04C29/00, F04C29/02
【公开号】CN205349748
【申请号】CN201520988976
【发明人】陈艳春
【申请人】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6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2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