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161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包括立板和一对侧向构件,立板抵接在后盖的后侧表面上,立板上端部具有沿垂直于其表面的第一方向延伸穿过立板的至少一个第一螺孔。一对侧向构件分别形成在立板同一侧的相对两侧部,每个侧向构件均包括与后盖的底面抵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连接在两者之间的连接板体。各第一板体均具有沿垂直于其表面的第二方向延伸穿过第一板体的至少一个第二螺孔;各第二板体上均具有与底座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固定结构。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能对后盖的连接处起到保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和显示设备,安装使用方便快捷。
【专利说明】
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背景技术】
[0002]显示装置的大尺寸设计的市场需求越来越明显,其显示屏通常是安装在底座组件上的。为了对大屏幕的显示装置进行支撑,显示装置一般会配置有两个底座,两个底座分别位于显示装置的左右两侧,通过螺钉方式,将显示装置与底座固定。而实际应用中,由于显示装置的外壳大部分是塑胶材质的,受到自身重量的影响,塑胶材质的强度问题会造成外壳与底座配合处造成开裂,另外,在安装和拆卸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极易造成外壳损坏。【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大尺寸的显示装置后盖因与底座连接时受力不均匀导致开裂和损坏的缺陷。
[000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用于将显示装置的后盖与底座相连接,包括:
[0005]立板,用于抵接在所述后盖的后侧表面上,
[0006]所述立板的上端部具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立板与所述后盖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螺孔,所述第一螺孔沿垂直于所述立板表面的第一方向延伸穿过所述立板;
[0007]—对侧向构件,分别形成在所述立板同一侧的相对两侧部,每个侧向构件均包括用于与所述后盖的底面抵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板体,各所述连接板体分别与所述立板连接;
[0008]各所述第一板体均具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第一板体与所述后盖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表面的第二方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板体;各所述第二板体上均具有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固定结构。
[0009]进一步地,所述立板上连接有所述侧向构件的一侧表面具有下凹的弧面部分,所述弧面部分从该侧表面中央至顶端延伸,所述第一螺孔位于所述弧面部分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板体与所述立板垂直设置。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彼此平行。
[0012]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第二板体顶面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道的内壁上形成有螺纹,所述连接柱的顶面形成有与所述容置通道连通的止出孔,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面上形成有供紧固件进入所述容置通道的进入孔,所述止出孔的直径小于所述进入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立板的底端形成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立板的与连接有所述侧向构件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支撑板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螺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与各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保护罩,其中,还包括至少一个上述的转接件,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转接件与显示装置的后盖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一个支撑脚,各支撑脚具有与保护罩连接的支顶部, 所述支顶部的顶面中央凸设有一装配凸块,所述保护罩的底面开设有供所述装配凸块置入并与所述装配凸块嵌合的卡止槽,所述卡止槽的形状与所述装配凸块形状相匹配;所述支顶部具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底座与所述转接件相连接的至少两个第四螺孔,所述保护罩的底面具有与各所述第四螺孔分别对应的通孔。
[00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设备,包括具有后盖的显示装置,其中,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显示装置的上述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
[0018]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转接件,采用立板和侧向构件的第一板体分别与后盖的后侧表面和底面连接,通过转接件对后盖进行支撑和锁付,侧向构件与后盖之间的锁紧力与第一板体与后盖之间的锁紧力错开并相互垂直,这样,转接件可分散后盖的受力点,且转接件能够支撑显示装置的重量,既可以保证受力良好,避免后盖的连接处开裂和损坏,又能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对显示装置进行锁付固定,使显示装置放置更加平稳和牢固。
[0019]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转接件通过折弯可以实现对较窄机身的连接,安装使用方便快捷。
[0020]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示设备,显示装置的后盖受力良好,并可使显示装置具有呈倾斜或与水平面垂直的多种放置方式。【附图说明】
转接件、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及显示设备的制造方法附图[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一;[〇〇2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的分解示意图二;
[0024]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与显示装置的后盖连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与显示装置的后盖连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 *[〇〇26]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与显示装置的后盖连接时的剖视示意图。[〇〇27]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〇〇28]1〇:转接件20:后盖
[0029]30:底座11:立板[〇〇3〇]111:第一螺孔11a:第一表面[〇〇31]lib:第二表面11c:弧面部分[〇〇32]lid:平面部分50:控制电路板[〇〇33]12:侧向构件121:第一板体[〇〇34]122:第二板体123:连接板体[〇〇35]124:第二螺孔125:固定结构
[0036]125a:止出孔125b:进入孔[〇〇37]13:支撑板131:第三螺孔[〇〇38]40:紧固件31:支撑脚[〇〇39]60:保护罩311:支顶部[〇〇4〇]312:装配凸块313:本体[0041 ]314:突起61:卡止槽[〇〇42]315:第四螺孔62:通孔【具体实施方式】
[004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44]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45]如图1至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较佳实施例。[〇〇46]本实施例提供的转接件10,用于将显示装置的后盖20与底座30相连接,该转接件 10包括立板11和一对侧向构件12。立板11用于抵接在后盖20的后侧表面上,立板11的上端部具有供紧固件40穿过以使立板11与后盖20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螺孔111,第一螺孔111 沿垂直于立板11表面的第一方向(图示中Y轴方向)延伸穿过立板11。一对侧向构件12分别形成在立板11同一侧的相对两侧部,每个侧向构件12均包括用于与后盖20的底面抵接的第一板体121、第二板体122以及连接在第一板体121和第二板体122之间的连接板体123,各连接板体123分别与立板11连接。各第一板体121均具有供紧固件40穿过以使第一板体121与后盖20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二螺孔124,第二螺孔124沿垂直于第一板体121表面的第二方向(图示中Z轴方向)延伸穿过第一板体121;各第二板体122上均具有与底座30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固定结构125。[〇〇47]上述的转接件10,采用立板11和侧向构件12的第一板体121分别与后盖20的后侧表面和底面连接,通过转接件10对后盖20进行支撑和锁付,侧向构件12与后盖20之间的锁紧力与第一板体121与后盖20之间的锁紧力错开并相互垂直,这样,转接件10可分散后盖20 的受力点,且转接件10能够支撑显示装置的重量,既可以保证受力良好,避免后盖20的连接处开裂和损坏,又能在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上对显示装置进行锁付固定,使显示装置放置更加平稳和牢固。[〇〇48]为叙述方便,下文中所称的“左”“右”“上”“下”与附图本身的左、右、上、下方向一致,但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起限定作用。
[0049]参见图1,在本实施例中,转接件10,由五金材料冲压一体成型,用于将显示装置的后盖20与底座30相连接,转接件10由立板11和一对侧向构件12构成。
[0050]立板11,用于抵接在后盖20的后侧表面上,其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立板11具有与后盖20抵接的第一表面11a和与第一表面11a相对的第二表面lib。在本实施例中,立板11的上端部具有第一螺孔111,该第一螺孔11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个,第一螺孔111沿垂直于立板11表面的第一方向(图示中Y轴方向)延伸穿过立板11,采用紧固件40穿过该第一螺孔 111,紧固件40为但不局限于自攻螺钉,紧固件40的外螺纹与立板11的第一螺孔111内螺纹相螺合,这样,通过紧固件40以使立板11与后盖20的后表面固定连接。
[0051]为了使立板11与后盖20的后侧表面贴合更加紧密,立板11的第一表面lla(即立板 11上连接有侧向构件12的一侧表面)具有下凹的弧面部分11c,弧面部分11c从该侧表面中央至顶端延伸,第一螺孔111位于弧面部分11c上,第一表面11a于弧面部分11c的外周为平面部分lld,这样,在立板11与后盖20接触时,第一表面11a的平面部分lid与后盖20的后侧表面相贴合,弧面部分11c则与后盖20之间形成预定间隙,这样,使得立板11与后盖20贴合更加紧密,连接后结构更加稳固。[〇〇52] 一对侧向构件12,分别形成在立板11同一侧的相对两侧部,侧向构件12的上部用于支撑后盖20,下部用于与底座30连接。每个侧向构件12均包括第一板体121、第二板体122 以及连接在第一板体121和第二板体122之间的连接板体123。具体地,两个侧向构件12呈左右对称设置在立板11的第一表面11 a的左右两侧部,每个侧向构件12的连接板体123由立板 11的左右边缘向前弯折,且与立板11大致呈垂直设置(当然,也可以不垂直)。第一板体121 由连接板体123的上端向外(即向远离另一个侧向构件12的方向)弯折,第一板体121大致呈水平设置,其上表面用于在与后盖20的底面抵接相贴合。每个第一板体121均具有第二螺孔 124,第二螺孔124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个,第二螺孔124沿垂直于第一板体121表面的第二方向(图示中Z轴方向)延伸穿过第一板体121,采用紧固件40穿过该第二螺孔124,紧固件 40为但不局限于自攻螺钉,紧固件40的外螺纹与第一板体121的第二螺孔124内螺纹相螺合,这样,通过紧固件40以使第一板体121与后盖20的底面固定连接。[〇〇53]第二板体122由连接板体123的下端向内(即向另一个侧向构件12的方向)弯折,第一板体121与第二板体122彼此平行(当然也可以不平行,在底座30的配合表面为斜面时,第二板体122可以是呈与该斜面相匹配的倾斜设置),也就是说,第二板体122也大致呈水平设置,每个第二板体122上均具有与底座30固定连接的固定结构125。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板体122上的固定结构125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个,固定结构125为形成在第二板体122顶面的连接柱,连接柱的顶面与第二板体122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容置通道(图未示),容置通道的内壁上形成有螺纹,从图1和4可以看出,连接柱的顶面形成有与容置通道连通的止出孔 125a,第二板体122的底面上形成有供紧固件40进入容置通道的进入孔125b,止出孔125a的直径小于进入孔125b,也就是说,在紧固件40拧入容置通道内后,由于止出孔125a的限制, 使得紧固件40无法继续向上拧动,这样,能够避免由于紧固件40拧入的行程过大而触碰到显示装置底部的控制电路板50,导致控制电路板50损坏。[〇〇54]当然,连接柱的容置通道也是可以为一端封闭式结构,即顶端为封闭的。[〇〇55]当然,在显示装置底部未安装控制电路板50时,固定结构125也可以为突出在第二板体122上表面的螺孔。
[0056]作为进一步地优化,立板11的底端形成有支撑板13,具体地,支撑板13位于立板11 的第二表面llb(即立板11的与连接有侧向构件12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上,支撑板13上开设有第三螺孔131,第三螺孔131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一个,供紧固件40穿过以使支撑板13 与底座30相连接。支撑板13也大致呈水平设置,且支撑板13的底面与各第二板体122的底面在同一平面上(当然,也可以在不同一平面上),通过位于立板11前后两侧的第二板体122和支撑板13,可以使转接件10与底座30连接更加稳固,且对显示装置的支撑稳定性更好。 [〇〇57]参见图2和3,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包括底座30、罩设在后盖20底部以保护控制电路板50的保护罩60和上述的转接件10,底座30通过转接件10与显示装置的后盖20连接。[〇〇58]在本实施例中,底座30包括支撑脚31,支撑脚31为但不局限于两个。保护罩60大致为长条形,两个支撑脚31分别安装在保护罩60的左右端部。每个支撑脚31均具有位于其顶部的支顶部311,以与保护罩60连接。支顶部311的顶面中央形成有装配凸块312,该装配凸块312包括一个截面为方形的本体313以及形成在本体313至少一侧上的突起314,保护罩60 的底面开设有供装配凸块312置入并与装配凸块312嵌合的卡止槽61,卡止槽61的形状与装配凸块312形状相匹配,这样,装配凸块312与卡止槽61构成支撑脚31与保护罩60之间的防错位结构,显然的,能避免支撑脚31前后反装,提高显示装置支撑组件组装效率。[〇〇59]每个支顶部311均具有供紧固件40穿过以使底座30与转接件10相连接的第四螺孔 315,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螺孔315的数量为但不局限于三个,三个第四螺孔315与两个连接柱及第三螺孔131分别对应,保护罩60的底面具有与各第四螺孔315分别对应的通孔62,这样,在紧固件40顺序穿过第四螺孔315、通孔62和连接柱后,支撑脚31、保护罩60和第二板体 122固定连接,在紧固件40顺序穿过第四螺孔315、通孔62和第三螺孔131后,支撑脚31、保护罩60和支撑板13固定连接,也就是说,底座30与转接件10固定连接。
[0060] 参见图4至6,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包括具有后盖20的显示装置和用于支撑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转接件10的下部与底座30固定后,将侧向构件12的第一板体121抵顶在后盖20底面上,通过以Z轴方向为螺纹连接方向的紧固件40使第一板体121与后盖20连接,进而将后盖20支撑。立板11抵顶在后盖20的后侧表面上,通过以Y轴方向为螺纹连接方向的紧固件40使立板11与后盖20连接,进而在Y轴方向上对后盖20进行约束。这样,可将显示装置支撑在底座30上,对应尺寸较大的显示装置,具有较佳的支撑稳定性,结构连接更加牢固。
[0061]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转接件,用于将显示装置的后盖与底座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板,用于抵接在所述后盖的后侧表面上,所述立板的上端部具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立板与所述后盖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一螺 孔,所述第一螺孔沿垂直于所述立板表面的第一方向延伸穿过所述立板;一对侧向构件,分别形成在所述立板同一侧的相对两侧部,每个侧向构件均包括用于 与所述后盖的底面抵接的第一板体、第二板体以及连接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 间的连接板体,各所述连接板体分别与所述立板连接;各所述第一板体均具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第一板体与所述后盖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 二螺孔,所述第二螺孔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体表面的第二方向延伸穿过所述第一板体;各 所述第二板体上均具有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的至少一个固定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上连接有所述侧向构件的一侧 表面具有下凹的弧面部分,所述弧面部分从该侧表面中央至顶端延伸,所述第一螺孔位于 所述弧面部分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体与所述立板垂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彼此平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结构为形成在所述第二板体顶 面的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顶面与所述第二板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容置通道,所述容置通 道的内壁上形成有螺纹,所述连接柱的顶面形成有与所述容置通道连通的止出孔,所述第 二板体的底面上形成有供紧固件进入所述容置通道的进入孔,所述止出孔的直径小于所述 进入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的底端形成有支撑板,所述支 撑板位于所述立板的与连接有所述侧向构件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上,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 供紧固件穿过以使支撑板与所述底座相连接的至少一个第三螺孔。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底面与各所述第二板体的 底面在同一平面上。8.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包括底座和保护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如权利要求1 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件,所述底座通过所述转接件与显示装置的后盖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至少一个支撑 脚,各所述支撑脚具有与保护罩连接的支顶部,所述支顶部的顶面中央凸设有一装配凸块, 所述保护罩的底面开设有供所述装配凸块置入并与所述装配凸块嵌合的卡止槽,所述卡止 槽的形状与所述装配凸块形状相匹配;所述支顶部具有供紧固件穿过以使底座与所述转接 件相连接的至少两个第四螺孔,所述保护罩的底面具有与各所述第四螺孔分别对应的通 孔。10.显示设备,包括具有后盖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显示装置 的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支撑组件。
【文档编号】G09F9/00GK205716257SQ201620387196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4月27日
【发明人】王智勇, 秦中朝, 谢月明
【申请人】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