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型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6679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精密型避震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避震器材,特别是涉及一种精密型避震器。
背景技术
一般的精密仪器,例如天平、放大镜、显微镜、投影机......等,在使用时本身需要较高的稳定性,若直接将仪器放置于桌(台)面上,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震动,则所从事的检测、实验、显示......等结果就会有误差,甚至失去精准度。
为了有效的隔离外在环境所产生的震动,现已开发一种精密仪器用的避震器,请参阅图1所示,是现有的一种避震器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同为申请人所提申的台湾专利第87206221号专利案),该避震器包含有一底座1、一设置在底座1上方的上盖2、一设置在底座1与上盖2之间的弹簧3以及多数连结在底座1与上盖2之间的吸震块4,其中该底座1,具有一以金属材质制成的底板101及一以橡胶材质制成且固设在底板101底部的下弹性块102;该上盖2,也具有一以金属材质制成的顶板201以及一以橡胶材质制成且固设在该顶板201顶部的上弹性块202。该弹簧3,其两端分别顶持在该上弹性块202、下弹性块102上;而该吸震块4,各具有二个可穿设连结在该底板101、顶板201上的螺杆部401及多数螺设在前述螺杆部401上且使吸震块4相对于该底座1、上盖2产生定位的螺帽402。其利用该弹簧3的设置可以减低震频,利用该上弹性块202、下弹性块102以及吸震块4的设置也可以减低震幅,而可产生较佳的防震效果。
虽然上述的避震器已可达到预期的避震效果,但是申请人认为抑制震频及提供横向缓冲的功效应可以再予提升,所以本申请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精密型避震器,能够改进现有的避震器,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实用新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避震器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精密型避震器,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以利用阻尼产生缓冲效果,且可有效的吸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精密型避震器,是安装在一承载物底部,并包含一底座、一固设在该底座上的承置座、一安装在底座与该承置座上的阻尼单元及一安装在该底座上的气嘴,其中该底座,具有一底壁、一由该底壁向上延伸且围绕一中心线所产生的周壁及一垂直衔接在该周壁顶部且呈中空环状的顶壁,该底壁、周壁及顶壁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承置座,是固设在该底座的顶壁上且锁固在该承载物底部,并具有一对应该中心线且以橡胶材质制成的浮动部,该浮动部沿着该中心线相对于该底座产生升降;该阻尼单元,具有装盛在该容纳空间中的阻尼油、一固设在该承置座上且沿该中心线延伸的接杆及一可沉设在该阻尼油中且安装在该接杆上的阻尼件;以及该气嘴,是安装在该底座的周壁上,且对该容纳空间充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盘状。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锥块状,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大径部及一与该大径部呈相反设置且与该底壁相对的尖部。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截面呈倒U形,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平板部及一由该平板部周缘向下延伸的凸缘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精密型避震器,是安装在一承载物底部,并包含一底座、一固设在该底座上的承置座、一安装在底座与该承置座上的阻尼单元及一安装在该底壁与该承置座之间的弹性元件,其中该底座,具有一底壁、一由该底壁向上延伸且围绕一中心线所产生的周壁及一垂直衔接在该周壁顶部且呈中空环状的顶壁,该底壁、周壁及顶壁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承置座,是固设在该底座的顶壁上且锁固在该承载物底部,并具有一对应该中心线且以橡胶材质制成的浮动部,该浮动部沿着该中心线相对于该底座产生升降;该阻尼单元,具有装盛在该容纳空间中的阻尼油、一固设在该承置座上且沿该中心线延伸的接杆及一沉设在该阻尼油中且安装在该接杆上的阻尼件;该弹性元件,是设置在该底壁与该承置座的浮动部之间,其弹力恒使该浮动部保持向上升起的趋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盘状。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锥块状,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大径部及一与该大径部呈相反设置且与该底壁相对的尖部。
前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截面呈倒U形,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平板部及一由该平板部周缘向下延伸的凸缘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精密型避震器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利用该阻尼单元的设置,可以在该承置座承受负载并受震动力作用时产生缓冲的效果,而利用空气或该弹性元件的设置则可以达到吸震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特殊结构的精密型避震器,可以利用阻尼产生缓冲效果,且可有效的吸震。其具有上述诸多的优点及实用价值,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改进,在技术上有较大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避震器具有增进的多项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而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现有的一种避震器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安装使用示意图,说明该避震器设置在一承载物下方且受震动力作用时可产生吸震、缓冲效果。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精密型避震器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2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精密型避震器第一较佳实施例,是可安装在一承载物500的下方,并包含一底座10、一固设在该底座10上的承置座20、一安装在底座10与该承置座20上的阻尼单元30、以及一安装在该底座10上的气嘴40,其中该底座10,具有一底壁11、一由该底壁11周缘向上延伸且围绕一中心线L所产生的周壁12及一垂直衔接在该周壁12顶部且呈中空环状的顶壁13,该底壁11、周壁12及顶壁13相配合界定出一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14。该周壁12具有一邻近顶壁13的穿孔121。该顶壁13具有多数的贯孔131。
该承置座20,具有一以橡胶材质制成的本体21及一预埋在该本体21近周边内部的固定环块22。该本体21概呈倒U型,且具有一对应该中心线L的浮动部211及一环设在该浮动部211外部且与该浮动部211连结成一体的环缘212。该浮动部211可沿着中心线L相对于底座10产生升降,而该固定环块22是设置在环缘212的底部,且具有多数对应于贯孔131的螺孔221,并可利用多数螺丝222穿过贯孔131且锁设在螺孔221中,而使该承置座20固定在顶壁13上。
该阻尼单元30,具有装盛在容纳空间14中的高黏滞性阻尼油31、一沿中心线L延伸的接杆32及一可沉设在阻尼油31中且安装在该接杆32底部的阻尼件33。该接杆32具有一预埋固设在浮动部211中的定位块321、一由该定位块321向上凸伸且可借螺帽锁固定位在承载物500上的上杆段322及一由该定位块321朝底壁11延伸的下杆段323。本实施例是将该阻尼件33制成盘状。
该气嘴40,是安装在周壁12的穿孔121中,且可对容纳空间14充气。
请再参阅图3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安装使用示意图,说明该避震器设置在一承载物下方且受震动力作用时可以产生吸震、缓冲的效果。当利用气嘴40进行充气,且使得容纳空间14中具有适当的压力,就可将该避震器放置在承载物500的下方。当有震动产生时,利用充设在容纳空间14中的空气作用,就可达到吸震的目的。再者,在震动产生时,浮动部211也会带动接杆32及阻尼件33沿着中心线L产生升降,且利用该阻尼件33与阻尼油31之间的黏滞力抑制该阻尼件33的动量,就可以产生缓冲的效果,也能够降低震频,如此一来,就可以使承载物500达到较佳的避震目的。
请参阅图4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也包含一底座10’、一固设在该底座10’上的承置座20’、一安装在底座10’与该承置座20’上的阻尼单元30’以及一安装在该底座10’上的气嘴40’。其差异处只在于该阻尼单元30’的阻尼件33’是呈锥块状,并具有一与接杆32’衔接的大径部331’及一与该大径部331’呈相反设置且与底壁11’相对的尖部332’。利用该阻尼件33’的特殊形状,可以在震动产生时,产生下沉较快、上升较缓慢的作用,而可供特殊避震的需求,且可达到缓冲的目的。
请参阅图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第三较佳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也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该阻尼单元30”的阻尼件33”的截面是呈倒U形,并具有一与接杆32”衔接的平板部331”及一由该平板部331”周缘向下延伸的凸缘部332”。在震动产生时,利用该平板部331”与阻尼油31”配合,就可产生缓冲的效果,且再利用该凸缘部332”的设置,也可增加横向阻尼,而产生抑制横向震动。
请再参阅图6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结构剖面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包含一底座100、一固设在该底座100上的承置座200、一安装在底座100与该承置座200上的阻尼单元300以及一设置在该底座100的底壁110与该承置座200之间的弹性元件400。该底座100、承置座200、阻尼单元300的形状、构成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处在于该底座100的周壁120上并未设置穿孔,且该容纳空间140中也不充灌压力空气。而该弹性元件400是采用压缩弹簧,其两端分别抵止在承置座200的浮动部230与底壁110之间,其弹力恒使浮动部230保持向上升起的趋势。借此,利用该弹性元件400的设置可以产生吸震效果,且利用阻尼件330与阻尼油310的配合,也可以产生缓冲的效果,更加适于实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精密型避震器,是安装在一承载物底部,并包含一底座、一固设在该底座上的承置座、一安装在底座与该承置座上的阻尼单元及一安装在该底座上的气嘴,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具有一底壁、一由该底壁向上延伸且围绕一中心线所产生的周壁及一垂直衔接在该周壁顶部且呈中空环状的顶壁,该底壁、周壁及顶壁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承置座,是固设在该底座的顶壁上且锁固在该承载物底部,并具有一对应该中心线且以橡胶材质制成的浮动部,该浮动部沿着该中心线相对于该底座产生升降;该阻尼单元,具有装盛在该容纳空间中的阻尼油、一固设在该承置座上且沿该中心线延伸的接杆及一沉设在该阻尼油中且安装在该接杆上的阻尼件;以及该气嘴,是安装在该底座的周壁上,且对该容纳空间充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盘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锥块状,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大径部及一与该大径部呈相反设置且与该底壁相对的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截面是呈倒U形,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平板部及一由该平板部周缘向下延伸的凸缘部。
5.一种精密型避震器,是安装在一承载物底部,并包含一底座、一固设在该底座上的承置座、一安装在底座与该承置座上的阻尼单元及一安装在该底壁与该承置座之间的弹性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具有一底壁、一由该底壁向上延伸且围绕一中心线所产生的周壁及一垂直衔接在该周壁顶部且呈中空环状的顶壁,该底壁、周壁及顶壁相配合界定出一容纳空间;该承置座,是固设在该底座的顶壁上且锁固在该承载物底部,并具有一对应该中心线且以橡胶材质制成的浮动部,该浮动部沿着该中心线相对于该底座产生升降;该阻尼单元,具有装盛在该容纳空间中的阻尼油、一固设在该承置座上且沿该中心线延伸的接杆及一沉设在该阻尼油中且安装在该接杆上的阻尼件;该弹性元件,是设置在该底壁与该承置座的浮动部之间,其弹力恒使该浮动部保持向上升起的趋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弹性元件为压缩弹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盘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是呈锥块状,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大径部及一与该大径部呈相反设置且与该底壁相对的尖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精密型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阻尼单元的阻尼件截面是呈倒U形,并具有一与该接杆衔接的平板部及一由该平板部周缘向下延伸的凸缘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精密型避震器,包含一底座、一固设在该底座上的承置座、一安装在底座与该承置座上的阻尼单元及一安装在该底座上且可对底座的一容纳空间充气的气嘴或一设置在该底座与该承置座之间的弹性元件。该阻尼单元具有阻尼油、一固设在该承置座上的接杆及一沉设在该阻尼油中且安装在该接杆上的阻尼件。本实用新型利用该阻尼单元的设置,可以在该避震器承受负载并受震动力作用时,能够达到缓冲的目的,且利用充气或弹性元件可以达到吸震的目的。
文档编号F16F9/06GK2881210SQ200520133150
公开日2007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1月28日
发明者陈东茂 申请人:陈东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