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3378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能利用蜡类润滑剂长期稳定进行润滑的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机床用主轴装置的高速化显著发展,另外,环保措施、节能化、省资源化的要求强,因此,作为轴承的润滑方法,润滑脂润滑受到瞩目。作为润滑脂润滑,已知有:用组装轴承时封入到轴承空间的润滑脂来进行润滑的方式;在适当时机从设置在壳体外部的润滑脂补给单元补给润滑脂来进行润滑的方式。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主轴装置中,从设置在壳体外部的润滑脂补给单元,经由润滑脂供给管和在壳体内形成的润滑脂供给路径,以适当时机向滚动轴承的轴承空间补给微量的润滑脂。另外,记载了在该主轴装置中,为了确保轴承的油膜,在壳体内形成冷却通路,利用冷却单元除了对马达定子外还对滚动轴承进行冷却。

另外,作为被润滑脂润滑的以往的轴承,公开了以与滚动轴承分离的形式来形成润滑脂储存零部件,与固定侧滚道圈相邻配置的润滑脂储存零部件和滚动轴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润滑脂储存零部件100如图16所示,具有:内部为润滑脂储存部102的环状的容器部101;从容器部101突出并插入到滚动轴承110的固定侧滚道圈111的滚道面111a附近的轴承内插入部103。在轴承内插入部103的末端设置有基础油渗出口104,将容纳在容器部101的润滑脂g从基础油渗出口104供给到滚动轴承110。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051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408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顺便提及,润滑脂包含基础油、增稠剂、添加剂,在从外部补给润滑脂的方式中,使用稠度的数值小且比较硬的润滑脂,或者在壳体内的配管路径长的情况下、配管路径在中途弯折或者弯曲为直角的部位存在多处的情况等,若增稠剂固化,根据情况,担心会由于配管阻力而产生润滑脂难以在轴承排出的现象。另外,另行需要形成用于从壳体外部向轴承内部供给润滑脂的壳体内供给路径、润滑脂补给装置等,在成本方面是不利的。

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润滑脂储存零部件100和滚动轴承110的构造由复杂的多个零部件的组合构成,成为制造费用增大的原因。另外,润滑脂g的供给利用伴随滚动轴承110的运转、停止的在润滑脂储存部102的热循环所导致的压力变动,从润滑脂基础油渗出口104供给从润滑脂g分离的基础油。因此,仅在热循环所导致的压力变动下,在机床主轴用轴承这样的高速旋转的用途(dmn为50万以上,更优选为dmn100万以上)中,润滑有可能不足。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代替以往的润滑脂,封入根据周围温度能够变化成糊状的半固体状态和液体状态的蜡类润滑剂,能长期稳定进行润滑。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由下述的构成实现。

(1)一种轴承装置,包括滚动轴承和附设部件,

所述滚动轴承包括:内圈,其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面;外圈,其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面;多个滚动体,其滚动自如地配置在所述内圈滚道面与所述外圈滚道面之间,在所述内圈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剂,

所述附设部件与所述滚动轴承相邻配置,

所述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附设部件具有与所述轴承空间连通的润滑剂储存部,

在所述润滑剂储存部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所述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所述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

(2)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设部件是抵接配置在所述外圈的轴向端面的外圈隔圈,

在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包括: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从外圈隔圈侧凸缘部的内周部向轴向端部延伸的圆筒部,

所述润滑剂储存部被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所述外圈隔圈侧凸缘部的轴向端面和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围成。

(3)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设部件是抵接配置在所述外圈的轴向端面并将所述外圈在轴向固定的外圈按压件,

所述润滑剂储存部是在所述外圈按压件的外圈侧轴向端面形成的凹槽。

(4)一种轴承装置,包括滚动轴承、外圈隔圈和内圈隔圈,

所述滚动轴承包括: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面的内圈;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面的外圈;滚动自如地配置在所述内圈滚道面和所述外圈滚道面之间的多个滚动体,在所述内圈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剂;

所述外圈隔圈与所述外圈的轴向端面抵接配置;

所述内圈隔圈与所述外圈隔圈对置,且与所述内圈的轴向端面抵接配置,

所述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圈隔圈的靠近所述轴承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

利用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所述内圈隔圈侧凸缘部的轴向端面和所述内圈隔圈的外周面,围成润滑剂储存部,且,

在所述内圈隔圈侧凸缘部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将所述润滑剂储存部与所述轴承空间连通的大直径迷宫,

在所述润滑剂储存部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所述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所述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

(5)如(4)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相对于所述内圈隔圈侧凸缘部在所述轴承的相反侧,还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

所述润滑剂储存部设置在所述大直径迷宫和小直径迷宫之间,其中,所述大直径迷宫形成在所述内圈隔圈侧凸缘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之间,所述小直径迷宫形成在所述外圈隔圈侧凸缘部的内周面与所述内圈隔圈的外周面之间。

(6)如(4)或(5)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圈隔圈形成有用于将所述润滑剂储存部与外部连通并补给空气的通气孔。

(7)一种轴承装置,包括滚动轴承、外圈隔圈和内圈隔圈,

所述滚动轴承包括: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面的内圈;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面的外圈;滚动自如地配置在所述内圈滚道面和所述外圈滚道面之间的多个滚动体,在所述内圈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剂;

所述外圈隔圈与所述外圈的轴向端面抵接配置;

所述内圈隔圈与所述外圈隔圈对置,且与所述内圈的轴向端面抵接配置,

所述轴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圈隔圈的外周面之间围成有润滑剂储存部,

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和所述内圈隔圈的外周面具有朝向所述轴承成为大直径的锥面,所述锥面互相对置,形成从所述润滑剂储存部连通到所述轴承空间的迷宫,

在所述润滑剂储存部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所述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所述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

(8)如(7)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轴承包含一对滚动轴承,

所述内圈隔圈包含分别抵接配置在所述各内圈的轴向端面的一对内圈隔圈,

在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和所述一对内圈隔圈的外周面之间围成有润滑剂储存部,

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和所述一对内圈隔圈的外周面具有朝向所述轴承分别成为大直径的锥面,所述锥面互相对置,形成从所述润滑剂储存部连通到所述轴承空间的一对迷宫。

(9)如(8)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内圈隔圈分别具有将轴向内侧面作为所述锥面,并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

在所述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形成构成所述润滑剂储存部的环状的凹部。

(10)如(2)、(4)~(9)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轴承是角接触球轴承,

所述外圈隔圈抵接配置在所述外圈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

(11)如(1)~(10)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蜡类润滑剂以所述液状化点为界,能够在所述液状状态与所述半固体状态之间可逆变化。

(12)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空间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油和蜡,具有比所述轴承装置运转时设想的所述滚动轴承的最高温度高的液状化点,能在超过所述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所述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

(13)如(1)~(11)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脂,

所述润滑脂包含与所述蜡类润滑剂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基础油而构成。

(14)一种主轴装置,包括滚动轴承和壳体,

所述滚动轴承包括:内圈,其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面;外圈,其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面;多个滚动体,其滚动自如地配置在所述内圈滚道面与所述外圈滚道面之间,在所述内圈的外周面和所述外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剂;

所述壳体内嵌固定有所述外圈,

经由所述滚动轴承将主轴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主轴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的内周面设置有与所述轴承空间连通、并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圆周方向槽,

在所述圆周方向槽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剂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所述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所述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

(15)如(14)所述的主轴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所述外圈的轴向端面抵接配置的外圈隔圈,

在所述外圈的轴向端面、或者所述外圈隔圈的轴向端面形成有将所述圆周方向槽与所述轴承空间连通的、沿着径向的切除。

(16)如(15)所述的主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滚动轴承是角接触球轴承,

所述外圈隔圈抵接配置在所述外圈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

(17)如(14)~(16)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蜡类润滑剂以所述液状化点为界,能够在所述液状状态与所述半固体状态之间可逆变化。

(18)如(14)~(17)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空间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剂和蜡,具有比所述主轴装置运转时设想的所述滚动轴承的最高温度高的液状化点,能在超过所述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所述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

(19)如(14)~(17)的任一项所述的主轴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脂,

所述润滑脂包含与所述蜡类润滑剂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基础油而构成。

此外,权利要求记载的“蜡类润滑剂”是指包含润滑油和蜡的润滑剂,另外,“液状化点”是指蜡类润滑剂w从半固体状态变化为液体状态、或者从液体状态变化为半固体状态时的温度。另外,“液状化点”例如根据日本的危险物的限制相关的规则、第12章杂项规定第69条2(液状的定义)。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轴承装置,滚动轴承的内圈与外圈之间所形成的轴承空间、与相邻配置在滚动轴承的附设部件的润滑剂储存部连通。在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脂等润滑剂,在润滑剂储存部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蜡类润滑剂w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由于基于根据滚动轴承的负载而变化的轴承温度,蜡类润滑剂液状化并向轴承空间移动,因此,能够用最佳量的润滑油对滚动轴承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滚动轴承的润滑寿命。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轴承装置,在内圈隔圈的靠近轴承的外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利用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内圈隔圈侧凸缘部的轴向端面和内圈隔圈的外周面,围成润滑剂储存部。内圈隔圈侧凸缘部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的内周面之间所形成的大直径迷宫将润滑剂储存部与滚动轴承的轴承空间连通,在润滑剂储存部封入有蜡类润滑剂,所述蜡类润滑剂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由于基于根据滚动轴承的负载而变化的轴承温度,润滑剂储存部的蜡类润滑剂液状化并向轴承空间移动,因此,能够用最佳量的润滑油对滚动轴承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滚动轴承的润滑寿命。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轴承装置,在外圈隔圈的内周面与内圈隔圈的外周面之间围成有润滑剂储存部,外圈隔圈的内周面和内圈隔圈的外周面具有朝向轴承成为大直径的锥面,该锥面互相对置,形成从润滑剂储存部连通到轴承空间的迷宫。在润滑剂储存部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该蜡类润滑剂w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由于基于根据滚动轴承的负载而变化的轴承温度,润滑剂储存部的蜡类润滑剂液状化并向轴承空间移动,因此,能够用最佳量的润滑油对滚动轴承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滚动轴承的润滑寿命。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主轴装置,在滚动轴承的内圈的外周面和外圈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封入有润滑剂。另外,在内嵌固定有外圈的壳体的内周面设置有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圆周方向槽来与轴承空间连通。在圆周方向槽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蜡类润滑剂w包含润滑剂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能够利用圆周方向槽增加封入的蜡类润滑剂的储油量。另外,由于基于根据滚动轴承的负载而变化的轴承温度,圆周方向槽的蜡类润滑剂液状化并向轴承空间移动,因此,能够用最佳量的润滑油对滚动轴承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主轴装置的润滑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有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主轴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组装有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主轴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8是组装有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主轴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装置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12是组装在图11所示的主轴装置的第7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13是图12的xiii-xiii线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装置的、与图12对应的放大剖视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液状化点的图。

图16是以往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轴承装置

11:角接触球轴承(滚动轴承)

12:外圈隔圈(附设部件)

12c:外圈隔圈侧凸缘部

12e:圆筒部

12f:切除

12h:外圈隔圈侧锥面(锥面)

12j:凹部

13:内圈隔圈

13b:内圈隔圈侧凸缘部

13e:内圈隔圈侧锥面(锥面)

14:内圈

14a:内圈滚道面

15:外圈

15a:外圈滚道面

15b:锥口孔

15c:轴向端面

15d:轴向端面

15e:切除

16:滚珠(滚动体)

30:外壳

31:安装孔

31a:圆周方向槽

32:旋转轴(主轴)

34:外圈按压件(附设部件)

34a:圆环槽(凹槽)

35:通气孔

g:润滑脂

l:迷宫

l1:大直径迷宫

l2:小直径迷宫

s1:轴承空间

s2:润滑剂储存部

s3:第2润滑剂储存部

w:蜡类润滑剂

w′其他蜡类润滑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和主轴装置。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

图1是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机床用主轴装置4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在主轴装置40中,利用支持主轴32前端部的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支持主轴32后端部的滚动轴承(未图示),旋转自如地支承主轴32。在主轴32的末端(工具侧)设置有用于安装未图示的刀具托架的锥形孔32a。在主轴32的轴向中央外嵌固定有转子41。配置在转子41周围的定子42经由冷却套44被固定在壳体30,通过向定子42供给电力,从而在转子41产生旋转力并使主轴32旋转。

如图2所示,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分别包括:在外周面具有内圈滚道面14a的内圈14;在内周面具有外圈滚道面15a的外圈15;被保持架17保持,具有预定的接触角α在内圈滚道面14a与外圈滚道面15a之间滚动自如地配置的多个滚珠16,以背对背组合配置。在外圈15的轴向外侧的内周面设置有锥口孔15b。

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14外嵌在主轴32,并且使用配置在一对内圈14间的内圈隔圈13和定位套筒13a、13b相对于主轴32的末端侧大直径阶部32b被定位,被内圈固定螺母33紧固固定在主轴32。另外,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15内嵌在壳体30的安装孔31,并且使用配置在一对外圈15间的外圈隔圈12和定位套筒12a相对于壳体30的向内阶部30a被定位,被外圈按压件34定位固定在壳体30内。

此外,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11、配置在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11间的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

在壳体30和冷却套44,在与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和定子42对应的外周部,设置有用于冷却角接触球轴承11和定子42的冷却剂供给路径43a、43b。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和定子42分别被从未图示的冷却剂供给装置供给到冷却剂供给路径43a、43b的冷却剂冷却,被控制温度。

外圈隔圈12抵接并配设在各外圈15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15c。外圈隔圈12包括:在其内周面的轴向中间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从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内周部向轴向两端部延伸的圆筒部12e。而且,利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轴向端面、和圆筒部12e的外周面分别围成一对润滑剂储存部s2。一对润滑剂储存部s2分别与各角接触球轴承11的轴承空间s1连通,并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之后详细说明蜡类润滑剂w。另外,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的内径被形成为与外圈15的内径大致相等。

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由圆筒面构成,与外圈隔圈12对置,抵接在各内圈14的轴向端面14b。

此处,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壳体30时,在角接触球轴承11中,在内圈14的外周面与外圈15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s1封入适量的润滑脂g,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

作为封入到轴承空间s1的润滑脂g,可以适用通常的润滑脂,但优选的是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润滑脂,例如,包含与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同一成分的基础油而构成的润滑脂。根据伴随旋转的粘性阻力所导致的升温、与润滑脂寿命的平衡,优选封入到轴承空间s1的润滑脂g的量为轴承空间s1的空间容积的10~20%。由此,能够缩短磨合运转时间,能够缩短更换轴承后的生产线复原时间。

封入到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以润滑油和蜡为基本成分,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变化即可。另外,优选的是,蜡类润滑剂w以液状化点为界,被调整为在液体状态与半固化状态之间可逆地变化。

蜡在比其熔点低温下固化或者半固体化,在熔点以上成为液状,具有流动性。这样,如果是蜡单体,那么以蜡的熔点附近的温度为界,整体在半固体状态与液状状态可逆变化。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蜡类润滑剂w是润滑油(液体)与蜡(半固体)的混合体(相当于在蜡(溶质)中加上了润滑油(稀释溶液)的稀溶液)。因此,蜡类润滑剂w以低于蜡的熔点温度,从半固体状态变化为液状状态。从半固体状态变化为液状状态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与包含的蜡的熔点、以及蜡与润滑油的混合比率有密切关系。即,由于“蜡的熔点>液状化点”,因此能够用所包含的蜡与润滑油的混合比率,将液状化点控制为蜡的熔点以下的预定温度。具体而言,根据润滑油和蜡的种类、以及两者的混合比率,能够使液状化点与蜡的熔点的温差约为10~30℃。另外,蜡类润滑剂w通过调整包含的蜡的种类以及与润滑油的混合比率等,从而能够根据温度,在液状状态与半固体状态可逆地变化。

另外,在本发明中,液状和液状化点如图15和下述所示那样来确认。该方法是根据日本的危险物的限制相关的规则、第12章杂项规定第69条2(液状的定义)的方法。

(1)将试验物品(蜡类润滑剂)放入到2根试验管(直径30mm、高度120mm)直至a线(高度55mm)。

(2)用没有孔的橡胶塞将一个试验管(液状判断用试验管)密封。

(3)用带温度计的橡胶塞将另一个试验管(温度测定用试验管)密封。另外,温度计其末端插入到距试验物品的表面30mm的深度,使其相对于试验管直立。

(4)将2根试验管在保持为液状确认温度±0.1℃的恒温槽中,使b线(试验物品的表面的上方30mm)没入到恒温槽的水面下,使其直立静置。

(5)温度测定用试验管中的试验物品的温度为液状确认温度±0.1℃之后,保持该状态10分钟。

(6)将液状判断试验管从恒热水槽以直立的状态取出到水平的台上,立即在台上水平倒下,计测试验物品的末端到达b线的时间。

(7)在试验物品到达b线的时间为90秒以内时,判断为试验物品是“液状”。

(8)然后,分别变更恒热水槽的温度并进行(1)~(7),将变成液状的温度作为“液状化点”。

另外,液状化点不是水的凝固点(0°/纯水、大气压下)这样的定点温度,而是以相对于某一特定温度在约±2℃左右的范围来定义、数值化。

或者,使用锥形板型粘度计(e型粘度计),渐渐提高温度,由于粘度变化为恒定的温度在液状化点附近出现,因此,也能够将该温度视作液状化点。

作为适用于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与合成油、矿物油的种类无关,与单独、混合的类别无关,可以使用所有润滑油。作为合成油,酯类、碳化氢类、醚类等都可以使用。另外,作为矿物油,石蜡类矿油、环烷类矿油等都可以使用。

润滑油的粘度为一般的范围即可,但考虑到轴承的润滑性,优选的是40℃的运动粘度为5~200mm2/s。另外,润滑油的运动粘度根据轴承的用途而设定,例如像机床主轴用滚动轴承等那样,在想要兼顾低温度上升特性和耐烧伤性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10~130mm2/s(40℃)。

另一方面,蜡在常温下为固体或者半固体状,是具有烷基的有机物。作为本实施方式的蜡,与天然蜡、合成蜡的种类无关,与单独、混合的类别无关,可以使用所有蜡。但是,由于在轴承内部会成为与润滑油的混合物,因此,优选的是与润滑油的相溶性高。作为天然蜡,动植物蜡、矿物蜡、石油蜡都可以使用。作为合成蜡,可以例举费-托蜡、聚乙烯蜡、油脂类合成蜡(酯、酮类、酰胺)、加氢蜡等。

优选的是,作为润滑油与蜡的组合的一个例子,从相溶性的观点而言,在润滑油使用了酯油的情况下,蜡可以使用微晶蜡。

另外,润滑油与蜡的混合比率优选的是蜡相对于两者的合计量为10~40质量%,润滑油为90~60质量%。蜡的比率越大,蜡类润滑剂是半固体状时的流动性越差,超过40质量%时,从润滑剂供给装置的排出性、在供给管中的输送性会变差。在特别重视流动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蜡的混合比率为10质量%以上小于20质量%,润滑油的混合比率为90质量%以下大于80质量%。另外,蜡有时会作为润滑油、润滑脂的油性提高剂而被添加,但在本实施方式的蜡类润滑剂中,通过如上所述使蜡的添加量比一般的添加剂量增多,从而保持与润滑脂等同的半固体状的性质(作为增稠剂的功能)。

进一步,可以根据目的在蜡类润滑剂w添加各种添加剂。例如,可以适量添加都是公知的防氧化剂、防锈剂、极压剂等。

为了制备蜡类润滑剂w,将蜡加热至熔点以上的温度并成为液状,向其加入添加了润滑油或者添加剂的润滑油并充分混合后,冷却至低于蜡的熔点的温度(通常为液状化点以下左右)即可。或者,也可以将添加了润滑油或者添加剂的润滑油、固体的蜡放入适当的容器,将整体加热到蜡的熔点以上的温度并混合后,冷却至液状化点以下的温度。

另外,蜡类润滑剂w具有的特性是:如润滑脂g那样不包含增稠剂,即使施加一定的压力也不会固化。

另外,液状化点基本上鉴于轴承周围的环境温度、轴承的运转温度,一般而言10~70℃是适当的,但在适用用途为机床用滚动轴承(机床主轴用滚动轴承、滚珠丝杠轴端支承件用滚动轴承等)的情况下,由于下面说明的原因,优选的是30~70℃,更优选的是40~70℃。

使用机床的周围环境条件为了将随着周边温度的变化的部件的热变形抑制为最小限度,确保被加工零部件的加工精度,所以,周围环境被空调管理为20~25℃左右的情况较多。因此,如果将液状化点的下限设定为30℃,那么由于在停止状态下成为液状化点以下,因此,蜡类润滑剂w不会液状化,被维持在轴承内部、储油部分。而且,即使将储存有蜡类润滑剂w的轴承、主轴在停止或者停止状态下存货保管时,由于不会液状化而被保持在轴承内部和周边部,因此,与通常的润滑脂同样,润滑功能经过长期也不会损耗。所以,优选的是液状化点为30~70℃。

另外,在主轴装置40内,由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转速越增加轴承内部温度越上升,因此,为了维持适当的润滑状态,需要将更多的润滑油供给至滚动接触面。在通常的旋转条件(低速~中速旋转域)下的连续运转、交替重复低速旋转和最高速旋转的运转条件的情况下,轴承温度大致为40℃以下,用轴承空间s1内的滚动接触面附近的润滑剂,润滑油量是足够的。

然而,在最高旋转的连续加工的情况下、或者即使转速低也连续进行重切削加工的情况下,有的情况下轴承温度会高于40℃,在该情况下,仅用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剂,滚动接触面的润滑油有可能不足。因此,通过将液状化点的下限设定为40℃,此时,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液状化,能够补充在滚动接触面不足的润滑油,能够预防意外的烧伤等问题。由此,在低速~中速旋转域中,不会消耗剩余的润滑剂,能够进一步提高润滑寿命。所以,更优选的是液状化点为40~70℃。

例如,作为具有47℃的液状化点的蜡类润滑剂w,可以例举由二酯油(癸二酸二辛酯)为78.5质量%,微晶蜡(熔点82℃)为15质量%,包含防氧化剂、极压剂、其他的添加剂为6.5质量%构成的润滑剂。

另外,作为具有38℃的液状化点的其他蜡类润滑剂,可以例举由二酯油(癸二酸二辛酯)为83质量%,微晶蜡(熔点72℃)为10.5质量%,包含防氧化剂、极压剂、其他的添加剂为6.5质量%构成的润滑剂。

由此,蜡类润滑剂w在主轴运转前或者运转初期,在润滑剂储存部s2内为糊状的半固体状态,但轴承内部由于主轴运转而渐渐成为高温(成为液状化点以上)时,在轴承附近与轴承空间s1连通的蜡类润滑剂w的一部分会变化为液体的油,在角接触球轴承11的轴承空间s1内缓缓移动,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而且,在润滑了角接触球轴承11后,从角接触球轴承11排出,并在温度下降时,会再次变化为半固体的糊状。

如上所述,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点通过调整蜡类润滑剂w的成分,与角接触球轴承11的运转条件、即适用的旋转机械的使用实际成果、验证实验、耐久性评价试验等所得到的轴承温度相一致,能够在10~70℃的范围内设定为任意的温度。例如,微晶蜡的熔点为67~98℃,但与润滑油以所述混合比率混合的蜡类润滑剂能够将液状化点设定为35~50℃。另外,石蜡的熔点是47~69℃,但与润滑油以所述混合比率混合的蜡类润滑剂能够将液状化点设定为20~35℃。由此,能够将最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连续地向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供给。

另外,在主轴装置40中,利用供给至冷却剂供给路径43a的冷却剂来冷却角接触球轴承11,提高加工精度。在该情况下,即使在角接触球轴承11的运转温度(运转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对冷却剂进行温度控制,使得除了轴承内部和轴承附近部之外的主轴装置40的温度成为液状化点以下。因此,通过根据角接触球轴承11的运转温度,来控制冷却剂的温度,从而能够不变更蜡类润滑剂w,而使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变化为液体状的油并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

此外,在角接触球轴承11中滚珠以接触角线作为赤道旋转的结果,滚珠会发挥泵效果,在封入有润滑剂的空间会产生气流。因此,通过使用流动性良好的蜡类润滑剂w,从而能够防止润滑剂在轴承内的滞留,取得防止轴承的温度上升的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作用。

在轴承装置10的轴承空间s1封入有适量的润滑脂g,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润滑脂g如上所述,包含与蜡类润滑剂w同一成分的基础油,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另外,如图1所示,利用从未图示的冷却剂供给装置供给并在冷却剂供给路径43a内流动的冷却剂,对角接触球轴承11及其周围进行控制温度。

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比较低,在主轴装置40的运转初期,角接触球轴承11被封入到轴承空间s1的润滑脂g润滑。

润滑脂g的基础油被纤维构造的增稠剂保持,利用毛细管现象在增稠剂的纤维间移动。另外,在像机床的主轴装置这样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轴承周边部的温度上升从而附近的润滑脂g的温度也上升并液状化,因此基础油的流动变得容易,在高速旋转下的润滑脂寿命延长。

若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随着轴承装置10的运转而渐渐上升,则会产生从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向着角接触球轴承11温度逐渐提高的温度梯度。而且,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中,在角接触球轴承11附近侧与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连通的部分达到液状化点,例如47℃时,蜡类润滑剂w开始液状化,基础油缓缓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侧。

进一步,在外圈15具有锥口孔15b的角接触球轴承11中,会产生朝向锥口孔15b吸入空气的现象(所谓的泵作用)(参照箭头b)。因此,利用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空气流流动,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由此,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也被提供给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

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由于不会液状化,因此,能够维持通常的润滑脂润滑下的润滑脂寿命。但是,由于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差,因此,有助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的润滑脂g被限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最附近的润滑脂g内的基础油成分。与之相对,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蜡类润滑剂w,那么由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发热、温度上升,蜡类润滑剂w会从半固体变化为液体,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会向角接触球轴承11内的润滑脂g浸润、移动,并缓缓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内。由此,利用来自蜡类润滑剂w的补油作用,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润滑剂储存部s2由于在角接触球轴承11、11间配置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以外圈隔圈12的与各角接触球轴承11、11对置的截面为コ形槽形成,所以,能够适当保持蜡类润滑剂w。

另外,由于外圈15的内径尺寸和外圈隔圈1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如果在外圈15的内径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径面的相连部分也涂布(封入)蜡类润滑剂w使之连通,那么除了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的浸润、移动作用外,能够使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顺畅地向角接触球轴承11侧移动,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角接触球轴承11越高速旋转,在滚动接触部、保持架引导面就需要越多润滑油。另一方面,角接触球轴承11的温度越是高速旋转越上升,由于该热会传递至外圈隔圈12侧,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的比率会进展,更多的润滑油会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由此,角接触球轴承11的高速旋转下的润滑性能提高。即,如果设定最佳的液状化点,那么即使不从外部发出指令,也能够自动控制并补给与旋转速度对应的适当的润滑油量。

另外,在转速为预定的转速以上时,如果调整液状化点使得蜡类润滑剂w液状化并补给润滑油,那么能够使预定的转速以上的高速旋转时供给的润滑油量增加,提高耐烧伤性。进一步,在油量不那么必要的低速旋转时,暂停润滑油的补给,即,通过以将液状化点设定为低速旋转时的轴承内温度的高温侧,在需要润滑油的特定转速以上时,使得蜡类润滑剂w液状化并补给润滑油的方式来调整液状化点,能够大幅延长润滑剂寿命。

另外,在角接触球轴承11的运转温度比较低且不需要冷却构造的情况下、或者始终以一定转速连续运转的情况等,轴承温度收敛在某一范围内的情况下,通过与设想轴承温度一致地设定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点,能够使蜡类润滑剂w的补给量最佳并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润滑脂g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轴承空间),但也可以不是润滑脂g,而是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在该情况下,如果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点设定得比角接触球轴承11的设想的最高运转温度(例如max.65℃左右)高(例如液状化点70℃),那么角接触球轴承11内的其他蜡类润滑剂w′维持始终半固体状态。即,其他蜡类润滑剂w′示出与通常的与润滑脂g同样的行为,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

假设在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点设定得比设想的最高运转温度低的情况下,在运转温度超过了液状化点的时间点,其他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进展,角接触球轴承11内的润滑剂有可能流出到外部。在该情况下,其他蜡类润滑剂w′有可能仅能有助于运转温度低的初期润滑。然而,通过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点设定为高于最高运转温度的温度,从而能够避免上述问题。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圈14与外圈15之间所形成的轴承空间s1、与角接触球轴承11相邻配置的外圈隔圈12的润滑剂储存部s2连通。在轴承空间s1封入有润滑脂g等润滑剂,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蜡类润滑剂w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基于根据角接触球轴承11的负载而变化的轴承温度,蜡类润滑剂w液状化,能够用最适量的润滑油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寿命。

另外,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包括: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从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内周部向轴向端部延伸的圆筒部12e,由于润滑剂储存部s2被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轴向端面和圆筒部12e的外周面围成,因此,能够不依赖内圈隔圈13的形状,适当保持蜡类润滑剂w。

另外,外圈隔圈12由于与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15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15c抵接配置,因此,通过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所导致的空气流,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能够延长润滑寿命。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中,在与外圈15的轴向端面15d抵接配置并将外圈15固定的外圈按压件34,在角接触球轴承11一侧的侧面形成有截面为コ形的圆环槽34a。圆环槽34a是第2润滑剂储存部s3,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同样,在外圈隔圈12形成的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在内圈14的外周面和外圈15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s1封入有润滑脂g。此外,也可以在轴承空间s1封入有其他蜡类润滑剂w′。

而且,因角接触球轴承11伴随主轴32旋转的温度上升,从外圈15向外圈按压件34产生温度梯度,若外圈按压件34的温度上升到液状化点以上,则第2润滑剂储存部s3内的蜡类润滑剂w会渐渐液状化,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在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之外,补给到角接触球轴承11。由于圆环槽34a的内周面与角接触球轴承11的锥口孔15b的开口内径为大致相等的内径,因此,润滑剂的移动、补给变得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对背组合的角接触球轴承11的正面侧,配置有在外圈按压件34形成的第2润滑剂储存部s3。在角接触球轴承11的正面侧形成有锥口孔15b,在保持架17的外径面与外圈15的内周面之间也存在相当量的润滑脂g、或者其他蜡类润滑剂w′。由此,第2润滑剂储存部s3的蜡类润滑剂w;与角接触球轴承11(轴承空间s1)侧的润滑脂g、或者其他蜡类润滑剂w′更易于连通,润滑剂的移动、补给变得容易。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外圈隔圈12抵接并配设在各外圈15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15c。在外圈隔圈12的轴向中间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其余的内周面的内径形成为与外圈15的内径大致相等。此外,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不需要是附图所示的截面纵向较长的长方形,例如也可以是截面梯形、截面倒梯形形状、截面圆弧状。

内圈隔圈13从组装的观点而言,分割为一对内圈隔圈13a而构成,互相具有相同的构成。各内圈隔圈13a与外圈隔圈12对置,分别抵接在各内圈14的轴向端面14b,并且在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径向内侧互相抵接。另外,各内圈隔圈13在靠近各轴承11的外周面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此外,内圈隔圈13的分割位置只要是凸缘部13b以外即可,轴向的位置没有限制。

因此,在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间隙即大直径迷宫l1,在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内周面与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微小间隙即小直径迷宫l2。而且,在大直径迷宫l1与小直径迷宫l2之间,在外圈隔圈12的内径侧,形成有:利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和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轴向端面12b,围成的一对润滑剂储存部s2,该润滑剂储存部s2经由大直径迷宫l1与各角接触球轴承11的轴承空间s1连通。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包含润滑油和蜡的蜡类润滑剂w。

此外,迷宫l1、l2的间隙在狭小时有效果,但若考虑到外内圈隔圈12、13间的干扰、零部件加工精度,则优选的是在与轴向垂直的径向的距离为0.15~1.0mm。

此处,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壳体30时,在角接触球轴承11中,在内圈14的外周面与外圈15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s1封入适量的润滑脂g,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作用。

在轴承装置10的轴承空间s1封入有适量的润滑脂g,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润滑脂g如上所述,包含与蜡类润滑剂w同一成分的基础油,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另外,如图4所示,利用从未图示的冷却剂供给装置供给并在冷却剂供给路径43a内流动的冷却剂,对角接触球轴承11及其周围进行温度控制。

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比较低,在主轴装置40的运转初期,角接触球轴承11被封入到轴承空间s1的润滑脂g润滑。

润滑脂g的基础油被纤维构造的增稠剂保持,利用毛细管现象在增稠剂的纤维间移动。另外,在像机床的主轴装置40这样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轴承周边部的温度上升从而附近的润滑脂g的温度也上升并液状化,因此基础油的流动变得容易,在高速旋转下的润滑脂寿命延长。

若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随着轴承装置10的运转而渐渐上升,则从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向角接触球轴承11会产生温度逐渐提高的温度梯度。而且,若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中,角接触球轴承11侧的部分达到液状化点,例如47℃,则蜡类润滑剂w开始液状化。

另一方面,由于在各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径向位置不同的大直径迷宫l1和小直径迷宫l2,因此,若随着角接触球轴承11的高速旋转,内圈隔圈13高速旋转,则各迷宫l1、l2会由于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的周速,而产生圆周方向的空气流。而且,由于周速越快越容易产生负压作用,大直径迷宫l1的压力<小直径迷宫l2的压力,所以,从小直径迷宫l2向大直径迷宫l1产生空气流(参照箭头a)。因此,通过将大直径迷宫l1设置在轴承侧,将小直径迷宫l2设置在轴承相反侧,能够产生向轴承侧的空气流。

进一步,在外圈15具有锥口孔15b的角接触球轴承11中,会产生朝向锥口孔15b吸入空气的现象(所谓的泵作用)(参照箭头b)。

因此,利用从内圈隔圈13与外圈隔圈12之间的大直径迷宫l1向角接触球轴承11流入的空气流、和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所导致的空气流,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补给到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

进一步,由于大直径迷宫l1的间隙小,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由于大直径迷宫l1的毛细管现象而移动、补给到轴承空间s1侧。

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由于不会液状化,因此,能够维持通常的润滑脂润滑下的润滑脂寿命。但是,由于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差,因此,有助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的润滑脂g被限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最附近的润滑脂g内的基础油成分。与之相对,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蜡类润滑剂w,那么由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发热、温度上升,蜡类润滑剂w会从半固体变化为液体,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会由于轴承装置10内的空气流和大直径迷宫l1的毛细管现象,从润滑剂储存部s2浸润、移动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的润滑脂g,缓缓供给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由此,利用来自蜡类润滑剂w的补油作用,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由于外圈15的内径尺寸和外圈隔圈1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如果在外圈15的内径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径面的相连部分涂布(封入)蜡类润滑剂w使之连通,那么除了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的浸润、移动作用外,能够使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顺畅地向角接触球轴承11侧移动,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角接触球轴承11越高速旋转,在滚动接触部、保持架引导面就需要越多润滑油。另一方面,角接触球轴承11的温度越是高速旋转越上升,由于该热会传递至外圈隔圈12侧,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的比率会进展,更多的润滑油会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由此,角接触球轴承11的高速旋转下的润滑性能提高。即,如果设定最佳的液状化点,那么即使不从外部发出指令,也能够自动控制并补给与旋转速度对应的适当的润滑油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润滑脂g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轴承空间),但也可以不将润滑脂g,而是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外圈隔圈12在内径侧具有以与轴承空间s1连通的方式围成的润滑剂储存部s2,在该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蜡类润滑剂w包含润滑油和蜡,在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温度,能在液状状态与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由于利用磨合运转时和空气流的流动,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因此,能够用最适量的润滑油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寿命。

另外,内圈隔圈13包含在靠近轴承的外周面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一对内圈隔圈13a,在外圈隔圈12的轴向中间部的内周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在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之间所形成的大直径迷宫l1、和在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内周面与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之间所形成的小直径迷宫l2之间,分别设置有一对润滑剂储存部s2。由此,由于根据从内圈隔圈13与外圈隔圈12之间的大直径迷宫l1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的空气流、和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所导致的空气流、进而大直径迷宫l1的毛细管现象,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因此,能够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通过使大直径迷宫l1、小直径迷宫l2为轴承侧成为大直径的锥形,从而在各迷宫l1、l2中产生压力差,更容易产生从轴承相反侧向轴承侧的空气流。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

图6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的剖视图。在该变形例中,在外圈隔圈12形成有在径向延伸的通气孔35,该通气孔35穿通设置在轴向中央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在径向贯通,用于将润滑剂储存部s2与外部连通并补给空气。

因此,通过随着主轴32的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与空气流一起,流入到外圈15的滚动面并润滑。此处,在该变形例中,通过从通气孔35向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的间隙补给空气,从而容易将空气吸入到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7来说明第4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

本实施方式的外圈隔圈12抵接并配设在各外圈15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15c。另外,内圈隔圈13抵接并配设在各内圈14的轴向端面14b。在内圈隔圈13的轴向两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而且,润滑剂储存部s2在一对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之间所形成的一对迷宫l之间,设置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与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之间。在该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经由迷宫l与各角接触球轴承11的轴承空间s1连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迷宫l的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具有与外圈15的内周面大致一样的直径,使其轴向内侧为环状的内周槽12d。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3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封入到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的量能够增多,另外,内圈隔圈13即使不分割也能够组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设置在与轴承端面近的外内圈隔圈12、13的端部附近的迷宫l,形成有低压区域,并且利用迷宫l的毛细管效果,能够使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移动到轴承侧。另外,利用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产生从润滑剂储存部s2经由迷宫l穿过轴承空间s1,并流入到外圈15的滚动面的空气流的流动,将来自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补给到轴承空间s1。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在内圈隔圈13的轴向两端部的外周面,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润滑剂储存部s2设置在一对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之间所形成的一对迷宫l之间。由此,能够增加封入到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的量,降低内圈隔圈13的制造成本,能够将封入到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供给到轴承空间s1。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同样,也可以在外圈隔圈12形成将润滑剂储存部s2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35,从外部补给随着主轴32的旋转而产生的、从外内圈隔圈12、13的间隙吸入到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的空气。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和图9,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的构成也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和图9所示,外圈隔圈12抵接并配设在各外圈15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15c。

内圈隔圈13从组装的观点而言,分割为一对内圈隔圈13a而构成,互相具有相同的构成。各内圈隔圈13a与外圈隔圈12对置,分别抵接在各内圈14的轴向端面14b,并且互相抵接。

另外,内圈隔圈13在各靠近轴承11的外周面分别具有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在各凸缘部13b的轴向内侧面与各内圈隔圈13的轴向内侧的外周面形成环状的凹部13c。此外,内圈隔圈13的分割位置只要是凸缘部13b以外即可,轴向的位置没有限制。

另外,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与一对内圈隔圈13a、13a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外周面互相对置,形成与各轴承空间s1连通的一对迷宫l。具体而言,一对内圈隔圈13a、13a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的外周面具有:在轴向端部同样直径的圆筒外周面13d;以及与圆筒外周面13d连续并以朝向角接触球轴承11成为大直径的方式相对于轴向以倾斜角θ倾斜的内圈隔圈侧锥面13e,另外,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具有:与圆筒外周面13d对置的同样直径的圆筒内周面12a;以及与内圈隔圈侧锥面13e对置并以朝向角接触球轴承11成为大直径的方式相对于轴向以倾斜角θ倾斜的外圈隔圈侧锥面12h。

因此,在外圈隔圈12的内径侧设置有被内圈隔圈13的凹部13c在一对迷宫l间围成的、经由一对迷宫l与轴承空间s1连通的润滑剂储存部s2,在该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包含润滑油和蜡的蜡类润滑剂w。

此外,外圈隔圈12的圆筒内周面12g形成为与外圈15的内径大致相等。另外,迷宫l的间隙在狭小时有效果,但若考虑到外内圈隔圈12、13间的干扰、零部件加工精度,则优选的是在与轴向垂直的径向的距离为0.15~1.0mm。

此处,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壳体30时,在角接触球轴承11中,在内圈14的外周面与外圈15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s1封入适量的润滑脂g,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作用。

在轴承装置10的轴承空间s1封入有适量的润滑脂g,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润滑脂g如上所述,包含与蜡类润滑剂w同一成分的基础油,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另外,如图8所示,利用从未图示的冷却剂供给装置供给并在冷却剂供给路径43a内流动的冷却剂,对角接触球轴承11及其周围进行温度控制。

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比较低,在主轴装置40的运转初期,角接触球轴承11被封入到轴承空间s1的润滑脂g润滑。

润滑脂g的基础油被纤维构造的增稠剂保持,利用毛细管现象在增稠剂的纤维间移动。另外,在像机床的主轴装置40这样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轴承周边部的温度上升从而附近的润滑脂g的温度也上升并液状化,因此基础油的流动变得容易,在高速旋转下的润滑脂寿命延长。

若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随着轴承装置10的运转而渐渐上升,则会产生从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向着角接触球轴承11温度逐渐提高的温度梯度。而且,若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中,角接触球轴承11侧的部分达到液状化点,例如47℃,则蜡类润滑剂w开始液状化。

由于在一个各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具有锥面12h、13e的迷宫l,因此,随着主轴装置40的高速旋转,在锥面12h、13e产生的离心力朝向直径增大方增大,从而产生沿着内圈隔圈侧锥面13e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的空气流。另外,在锥形的迷宫l中,由于在旋转的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直径大的轴承端面侧的圆周方向的空气的流速快,因此,压力下降,其结果是,从轴承相反侧向轴承端部产生空气流(参照箭头a)。即,与圆周方向的空气流互相结合,产生螺旋状的空气流。特别是,像机床主轴用轴承这样,在轴承dmn值为50万以上、或者100万以上的情况下,由于产生周速差所导致的压力下降,因此,效果大。

进一步,在外圈15具有锥口孔15b的角接触球轴承11中,会产生朝向锥口孔15b吸入空气的现象(所谓的泵作用)(参照箭头b)。

因此,利用从内圈隔圈13与外圈隔圈12之间的迷宫l向角接触球轴承11流入的空气流、和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所导致的空气流,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补给到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

此外,相对于内圈隔圈侧锥面13e和外圈隔圈侧锥面12h的轴向的倾斜角θ太小时差压效果减小,难以产生使润滑油向角接触球轴承11侧流入的空气流。另外,倾斜角θ太大时,由于锥面13e边缘锐利,因此,容易产生毛边、破损等,并且润滑剂储存部s2的体积减小,能够保持的蜡类润滑剂w的量减少。因此,倾斜角θ为5°以上45°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30°以下即可。

进一步,由于迷宫l的间隙狭小,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由于迷宫l的毛细管现象而移动、补给到轴承空间s1侧。

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由于不会液状化,因此,能够维持通常的润滑脂润滑下的润滑脂寿命。但是,由于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差,因此,有助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的润滑脂g被限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最附近的润滑脂g内的基础油成分。与之相对,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蜡类润滑剂w,那么由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发热、温度上升,蜡类润滑剂w会从半固体变化为液体,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会由于轴承装置10内的空气流和迷宫l的毛细管现象,从润滑剂储存部s2浸润、移动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的润滑脂g,缓缓供给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由此,利用来自蜡类润滑剂w的补油作用,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由于外圈15的内径尺寸和外圈隔圈12(圆筒内周面12g)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如果在外圈15的内径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径面的相连部分涂布(封入)蜡类润滑剂w使之连通,那么除了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的浸润、移动作用外,能够使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顺畅向角接触球轴承11侧移动,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角接触球轴承11越高速旋转,在滚动接触部、保持架引导面就需要越多润滑油。另一方面,角接触球轴承11的温度越是高速旋转越上升,由于该热会传递至外圈隔圈12侧,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的比率会进展,更多的润滑油会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由此,角接触球轴承11的高速旋转下的润滑性能提高。即,如果设定最佳的液状化点,那么即使不从外部发出指令,也能够自动控制并补给与旋转速度对应的适当的润滑油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润滑脂g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轴承空间),但也可以不将润滑脂g,而是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与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之间,围成与轴承空间s1连通的润滑剂储存部s2,在润滑剂储存部s2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蜡类润滑剂w包含润滑油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与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由此,由于利用磨合运转时和空气流的流动,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因此,能够用最适量的润滑油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寿命。

另外,由于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和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具有朝向角接触球轴承11成为大直径的锥面12h、13e,该锥面12h、13e互相对置,形成从润滑剂储存部s2向轴承空间s1连通的迷宫l,因此,由于利用从迷宫l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的空气流、以及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所导致的空气流、进而迷宫l的毛细管现象,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因此,能够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由于迷宫l为轴承侧成为大直径的锥形,因此,在迷宫l中产生压力差,更容易产生从轴承相反侧向轴承侧的空气流。另外,为了更容易产生空气流,也可以形成使润滑剂储存部s2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未图示)。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来说明第6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

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内圈隔圈13a、13a分别具有以轴向内侧面作为内圈隔圈侧锥面13e,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圈隔圈侧凸缘部13b,与其对应,外圈隔圈12具有将轴向外侧面作为外圈隔圈侧锥面12h并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i,以便构成一对迷宫l。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5实施方式相比,将锥状的迷宫l形成得更长。

此外,这些锥面12h、13e的倾斜角θ相对于轴向为30°以上,优选为45°以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迷宫l的径向间隙也可以比第5实施方式的径向的距离的0.15~1.0mm形成得更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润滑剂储存部s2的体积增加,因此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形成构成润滑剂储存部s2的环状的凹部12j,能够发挥润滑寿命延长的效果。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也通过利用锥面12h、13e所导致的迷宫l,产生从轴承相反侧向轴承侧的空气流,润滑剂储存部s2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因此,能够用最适量的润滑油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能够延长润滑寿命。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5实施方式相同。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更容易产生空气流,也可以形成使润滑剂储存部s2与外部连通的通气孔(未图示)。

(第7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1至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装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圈隔圈12和壳体30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外圈隔圈12和壳体的构成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内嵌固定有外圈15和外圈隔圈12的壳体30的安装孔31的内周面,与外圈15与外圈隔圈12在轴向抵接的位置相对应,沿着圆周方向形成圆周方向槽31a。

外圈隔圈12抵接并配设在各外圈15的锥口孔相反侧的轴向端面15c。外圈隔圈12包括:在其内周面的轴向中间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从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内周部向轴向两端部延伸的圆筒部12e。另外,在外圈隔圈12,在与外圈15抵接的轴向两端面,在圆周方向的多个部位设置有沿着径向的切除12f。切除12f将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与轴承空间s1连通。

而且,利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外圈隔圈侧凸缘部12c的轴向端面、和圆筒部12e的外周面分别围成一对润滑剂储存部s2。一对润滑剂储存部s2分别与各角接触球轴承11的轴承空间s1连通,进一步与互相连通的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和外圈隔圈12的切除12f一起,封入有蜡类润滑剂w。另外,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的内径被形成为与外圈15的内径大致相等。

内圈隔圈13的外周面由圆筒面构成,与外圈隔圈12对置,抵接在各内圈14的轴向端面14b。

此处,在轴承装置10组装到壳体30时,在角接触球轴承11中,在内圈14的外周面与外圈15的内周面之间的轴承空间s1封入适量的润滑脂g,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在润滑剂储存部s2、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在和外圈隔圈12的切除12f封入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的作用。

在轴承装置10的轴承空间s1封入有适量的润滑脂g,在润滑剂储存部s2、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和外圈隔圈12的切除12f封入有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润滑脂g如上所述,包含与蜡类润滑剂w同一成分的基础油,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另外,如图11所示,利用从未图示的冷却剂供给装置供给并在冷却剂供给路径43a内流动的冷却剂,对角接触球轴承11及其周围进行温度控制。

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比较低,在主轴装置40的运转初期,角接触球轴承11被封入到轴承空间s1的润滑脂g润滑。

润滑脂g的基础油被纤维构造的增稠剂保持,利用毛细管现象在增稠剂的纤维间移动。另外,在像机床的主轴装置40这样高速旋转的情况下,由于轴承周边部的温度上升从而附近的润滑脂g的温度也上升并液状化,因此基础油的流动变得容易,在高速旋转下的润滑脂寿命延长。

若角接触球轴承11的内部温度随着主轴装置40的运转而渐渐上升,则会产生从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向着角接触球轴承11温度逐渐提高的温度梯度。而且,若润滑剂储存部s2、外圈隔圈12的切除12f和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内的蜡类润滑剂w中,角接触球轴承11侧的部分达到液状化点,例如47℃,则蜡类润滑剂w开始液状化。

进一步,在外圈15具有锥口孔15b的角接触球轴承11中,会产生朝向锥口孔15b吸入空气的现象(所谓的泵作用)(参照箭头b)。因此,利用角接触球轴承11的泵作用所导致的空气流,润滑剂储存部s2、切除12f和圆周方向槽31a内液状化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向轴承空间s1移动,补给到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由于蜡类润滑剂w封入到润滑剂储存部s2、切除12f和圆周方向槽31a这3个部位,因此,能够增加蜡类润滑剂w的储存量。由此,能够大幅增加用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的润滑油的量。

轴承空间s1内的润滑脂g由于不会液状化,因此,能够维持通常的润滑脂润滑下的润滑脂寿命。但是,由于润滑脂g的流动性较差,因此,有助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的润滑脂g被限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最附近的润滑脂g内的基础油成分。与之相对,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蜡类润滑剂w,那么由于角接触球轴承11的发热、温度上升,蜡类润滑剂w会从半固体变化为液体,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切除12f和圆周方向槽31a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利用轴承装置10内的空气流,从润滑剂储存部s2、切除12f和圆周方向槽31a浸润、移动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的润滑脂g,缓缓供给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由此,利用来自蜡类润滑剂w的补油作用,能够飞跃性地延长润滑寿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润滑剂储存部s2由于以与各角接触球轴承11、11对置的外圈隔圈12的截面为コ形槽形成,因此,能够适当保持蜡类润滑剂w。另外,由于外圈15的内径尺寸和外圈隔圈12的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因此,如果在外圈15的内径面与外圈隔圈12的内径面的相连部分涂布(封入)蜡类润滑剂w使之连通,那么除了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的浸润、移动作用外,能够使润滑剂储存部s2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顺畅地向角接触球轴承11侧移动,因此是优选的。

另外,角接触球轴承11越高速旋转,在滚动接触部、保持架引导面就需要越多润滑油。另一方面,角接触球轴承11的温度越是高速旋转越上升,由于该热会传递至外圈隔圈12侧,因此,润滑剂储存部s2、切除12f和圆周方向槽31a内的蜡类润滑剂w的液状化的比率会进展,更多的润滑油会供给至角接触球轴承11。由此,角接触球轴承11的高速旋转下的润滑性能提高。即,如果设定最佳的液状化点,那么即使不从外部发出指令,也能够自动控制并补给与旋转速度对应的适当的润滑油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将与蜡类润滑剂w具有亲和性和浸润性的润滑脂g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轴承空间s1),但也可以不将润滑脂g,而是将其他蜡类润滑剂w′封入到角接触球轴承11内部。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轴承装置10,在外圈隔圈12的内周面侧围成润滑剂储存部s2,进一步,在内嵌固定有外圈15的壳体30的内周面,设置有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的圆周方向槽31a。圆周方向槽31a利用在外圈隔圈12的轴向端面沿着径向形成的切除12f,与润滑剂储存部s2和轴承空间s1连通。在圆周方向槽31a、切除12f和润滑剂储存部s2包含润滑剂和蜡,以10~70℃的温度范围内的预定的温度即液状化点为界,封入有能在超过液状化点时的液状状态、液状化点以下的半固体状态之间变化的蜡类润滑剂w。由此,由于能够利用圆周方向槽31a来大幅增加封入的蜡类润滑剂w的储油量,利用磨合运转时、空气流的流动,不仅润滑剂储存部s2的蜡类润滑剂w,而且切除12f和圆周方向槽31a的蜡类润滑剂w的润滑油也向轴承空间s1移动,因此,能够用最适量的润滑油来对角接触球轴承11进行润滑,能够飞跃性地延长角接触球轴承11的润滑寿命。

此外,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外圈隔圈12的切除12f和润滑剂储存部s2的形状只要能保持蜡类润滑剂w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任意的形状。圆周方向槽31a可以形成于壳体30的安装孔31的内周面全周,也可以在与切除12f连通的位置局部地形成于圆周方向多个部位。

另外,蜡类润滑剂w也可以仅封入到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和润滑剂储存部s2。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4,说明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轴装置。此外,与第7实施方式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在附图中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或者简化其说明。

第8实施方式的主轴装置40不包括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内嵌在壳体30的安装孔31的一对角接触球轴承11(内外圈14、15)彼此在轴向互相抵接。在外圈15的轴向端面15c(参照图12)形成有沿着径向的切除15e。切除15e将在壳体30的安装孔31形成的圆周方向槽31a与轴承空间s1连通。在轴承空间s1封入有适量的润滑脂g,在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封入有适量的蜡类润滑剂w。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主轴装置40,能够将主轴装置40形成得短了外圈隔圈12和内圈隔圈13的轴向长度那么多,主轴装置40能够紧凑化。另外,能够在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内封入蜡类润滑剂w,能够经由切除15e将蜡类润滑剂w供给到角接触球轴承11,能够延长润滑剂寿命。

其他构成和作用效果与上述第7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进行变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一对角接触球轴承配置在两侧的外圈隔圈和内圈隔圈,但也可以适用于外圈隔圈和内圈隔圈在轴向一侧配置了角接触球轴承的情况。

本发明的附设部件相邻配置在滚动轴承即可,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外圈隔圈、外圈按压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角接触球轴承11的外圈隔圈12设置的润滑剂储存部s2、壳体30的圆周方向槽31a、以及在外圈隔圈12或者外圈15的轴向端面形成的切除12f、15e蓄存蜡类润滑剂w,但不限于角接触球轴承11,也可以适用于具有滚珠以外的滚动体的其他任意形式的滚动轴承。

例如,在滚道面具有在轴向倾斜的倾斜面的圆锥滚子轴承中,也与角接触球轴承11同样,由于产生空气的吸入现象(所谓的泵作用),因此能够适当地构成本发明。

并且,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作为滚动体具有滚子的圆筒滚子轴承。在该情况下,不产生空气的吸入现象,但若使外圈内径尺寸与外圈隔圈内径尺寸大致相同,则通过使两方润滑剂连通,与上述同样,润滑剂的移动变得容易。

进一步,说明了在机床用主轴装置40组装有轴承装置10的例子,但不限于机床用主轴装置40,也可以适用于一般产业机械、马达等高速旋转的装置,取得同样的效果。

本申请基于2014年10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0695、2014年10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0696、2014年10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0697、2014年10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220698、2015年9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1194、2015年9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1195、2015年9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1196、2015年9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5-191197,其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