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0236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变速箱注油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根据变速箱实际运转检测过程,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对变速箱进行注油2l左右,以满足变速箱实际运转环境,通过观察现有此类型试验台的注油嘴部位,当注油结束后注油嘴内壁残油会慢慢滴到托盘与线体上,不仅影响现场洁净程度而且浪费了不必要的齿轮油,故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及使用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注油结束后注油嘴内壁残油会慢慢滴到托盘与线体上,不仅影响现场洁净程度而且浪费了不必要的齿轮油等缺陷。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包括带有通孔一的连接杆和带有通孔二的注油嘴,所述连接杆与注油嘴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通孔一处设有存油空腔,所述连接杆的存油空腔的直径与注油嘴外径相同,所述注油嘴的通孔二直径为3-8mm。

进一步地:所述注油嘴的通孔二的深度到距注油嘴出口2-4mm处,所述注油嘴出口2-4mm处设有注油嘴单向阀,所述注油嘴单向阀为2-4mm厚度十字交叉的开口,且所述注油嘴单向阀具有弹性。

优选的:所述注油嘴的通孔二的深度到距注油嘴出口3mm处,所述注油嘴出口3mm处设有注油嘴单向阀,所述注油嘴单向阀为3mm厚度十字交叉的开口。

优选的:所述注油嘴的通孔二直径为6mm。

优选的:所述注油嘴的材料为聚氨酯。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结构的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通过对现有注油嘴的结构改进,从而实现注油结束后注油嘴内壁残油不会滴到托盘与线体上,结构形式简单可靠、并且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部位结构图;

图2是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注油嘴单向阀方案部位结构图;

图3是现有注油嘴部位结构图;

图4是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注油嘴单向阀的a部位k-k向视图。

其中,1-连接杆,2-聚氨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

本技术:
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包括带有通孔一的连接杆1和带有通孔二的注油嘴2,所述连接杆1与注油嘴2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杆1的通孔一处设有存油空腔,所述连接杆1的存油空腔的直径与注油嘴2外径相同,所述注油嘴2的通孔二直径为6mm,是一种标准,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注油嘴2的通孔二直径为3mm,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注油嘴2的通孔二直径为8mm。

如图1和图3所示,在现有注油嘴基础上增粗连接杆1通孔一的直径,且把前端聚氨酯注油嘴通孔二的直径缩小,从而使得两通气控阀封堵后,残存的齿轮油可以更加容易充满前部注油嘴,进而形成油膜。所述方案依靠倒吸原理保证残存在内壁处的齿轮油不滴出注油嘴2,在注油嘴2最下端形成油膜。通过增粗连接杆1通孔一的直径,使得新的连接杆1通孔一直径增加、容积变大,形成存油空腔,进而其存油增多,并且把前端聚氨酯注油嘴直径10mm变成6mm如图1所示,从而使得两通气控阀封堵后,残存的齿轮油可以更加容易充满前部注油嘴,进而形成油膜,保证残留齿轮油不滴落在托盘或辊道传动线体上。经过现场验证,初期效果明显,随后三天内没有发生滴油现象,不过三天后滴油状况越来越严重,故宣布此种方案虽有提升,但不足以保证长期有效。

所述注油嘴2的材料为聚氨酯。所述注油嘴2的通孔二的深度到距注油嘴2出口3mm处,所述注油嘴2出口3mm处设有注油嘴2单向阀,所述注油嘴2单向阀为3mm厚度十字交叉的刀划开口,且所述注油嘴单向阀具有弹性;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油嘴2的通孔二的深度到距注油嘴2出口2mm处,所述注油嘴2出口2mm处设有注油嘴2单向阀,所述注油嘴2单向阀为2mm厚度十字交叉的刀划开口;在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中,所述注油嘴2的通孔二的深度到距注油嘴2出口4mm处,所述注油嘴2出口4mm处设有注油嘴2单向阀,所述注油嘴2单向阀为4mm厚度十字交叉的刀划开口。

由图2可知,所述方案依靠单向阀单程流动原理保证齿轮油不滴出注油嘴,在注油嘴前端加上单向阀,鉴于没有合适的单向阀可以满足既可以满足通止功能又可以满足现有空间尺寸布置,并且由于里程表孔端面并非水平,故而需要使得前端为可变形。如图2所示,仅仅改变了图1中原有前端聚氨酯注油嘴的前部结构,改善后的聚氨酯注油嘴为从上部用车床加工深孔,深度到前端3mm左右处到位,后面用锋利的刀片十字交叉割开此部位,见图4,此部位为存留3mm左右聚氨酯实体然后划开,使得前端为肉眼观察为密封不可流油,实则为前端有3mm左右厚度没有完全通孔的变相通止阀,当有注油压力时,此部位依靠压力变形,使得齿轮油喷出,当注油停止时,此时压力消失,聚氨酯注油嘴前端的变形依靠自身形变回位,达到封堵效果,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验证,目前该种结构形式简单可靠、并且成本低廉。很好地满足了现场的使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给变速箱注油结束后孔壁残油防滴漏装置,包括带有通孔一的连接杆和带有通孔二的注油嘴,所述连接杆与注油嘴相互连接,所述连接杆的通孔一处设有存油空腔,所述连接杆的存油空腔的直径与注油嘴外径相同,所述注油嘴的通孔二为3‑8mm。所述注油嘴的通孔二的深度到距注油嘴出口2‑4mm处,所述注油嘴出口2‑4mm处设有注油嘴单向阀,所述注油嘴单向阀为2‑4mm厚度十字交叉的刀划开口。所述注油嘴的材料为聚氨酯。通过对现有注油嘴的结构改进,从而实现注油结束后注油嘴内壁残油不会滴到托盘与线体上,结构形式简单可靠、并且成本低廉。

技术研发人员:王幼民;赵永涛;张瑶瑶;闫志超;王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工程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09.21
技术公布日:2018.03.2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