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飞轮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6611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组件,尤其涉及一种新型飞轮壳。



背景技术:

飞轮壳通常安装于发动机与变速箱之间,外接曲轴箱,内置飞轮总成、起动机、油底壳等。目前,一般的飞轮壳均设置为飞轮室与齿轮室一体结构,就算是分开结构,也只是为了方便安装,却无法调节飞轮室与齿轮室之间的位置,有时无法满足安装位置的要求,此外,由于工作时飞轮壳内温度较高,常常需要进行降温散热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一般的飞轮壳无法调节飞轮室与齿轮室之间的位置,有时无法满足安装位置的要求,且由于工作时飞轮壳内温度较高,常常需要进行降温散热处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飞轮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飞轮壳,该新型飞轮壳包括:飞轮壳,其中心开设有飞轮室轴承安装孔,飞轮室轴承安装孔的一侧上开设有弧形通槽,飞轮壳上远离弧形通槽的一侧以及弧形通槽的两侧上均开设有散热口,散热口上设置有遮板,安装于飞轮壳上的支撑件与散热口一一对应设置,遮板遮住散热口的全部以及至少部分支撑件;旋转件,其一端与飞轮室轴承安装孔的孔沿转动连接,其内面上设置有动轴,动轴插设于弧形通槽中;齿轮壳,其一侧与旋转件远离飞轮壳的一端连接,齿轮壳的中心开设有齿轮室轴承安装孔。

其中,飞轮壳上设置有第一马达安装孔,齿轮壳上开设有第二马达安装孔。

其中,飞轮室轴承安装孔的孔沿上设置有外翻的扣件,旋转件的端口扣于扣件与飞轮壳之间。

其中,旋转件通过螺丝与齿轮壳固定连接。

其中,遮板通过螺丝与其对应的支撑件连接。

其中,飞轮壳与齿轮壳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的端部与旋转件连接。

其中,旋转件与动轴一体成型。

其中,飞轮壳、旋转件以及齿轮壳上均开设有多个安装孔。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飞轮壳可大弧度调节齿轮壳与飞轮壳之间的位置,并且飞轮壳上设置散热口,散热效果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飞轮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飞轮壳,请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飞轮壳的结构示意图。该新型飞轮壳包括:飞轮壳10、飞轮室轴承安装孔11、弧形通槽12、散热口13、遮板14、支撑件15、第一马达安装孔16、扣件17、旋转件20、动轴21、隔板22、齿轮壳30、齿轮室轴承安装孔31、第二马达安装孔32、安装孔33以及螺丝34。

飞轮壳10的中心开设有飞轮室轴承安装孔11,飞轮室轴承安装孔11的一侧上开设有弧形通槽12,飞轮壳10上远离弧形通槽12的一侧以及弧形通槽12的两侧上均开设有散热口13,散热口13上设置有防水的遮板14,安装于飞轮壳10上的支撑件15与散热口13一一对应设置,遮板14遮住散热口13的全部以及至少部分支撑件15,且遮板14通过螺丝与其对应的支撑件15连接。飞轮壳10上设置有第一马达安装孔16。

旋转件20的一端与飞轮室轴承安装孔11的孔沿转动连接,飞轮室轴承安装孔11的孔沿上设置有外翻的扣件17,旋转件20的端口扣于扣件17与飞轮壳10之间。旋转件20的内面上设置有一体成型的动轴21,动轴21插设于弧形通槽12中。

齿轮壳30的一侧通过螺丝34与旋转件20远离飞轮壳10的一端固定连接,齿轮壳30的中心开设有齿轮室轴承安装孔31。齿轮室轴承安装孔31旁开设有第二马达安装孔32。

飞轮壳10与齿轮壳30之间设置有隔板22,隔板22的端部与旋转件20连接。飞轮壳10、旋转件20以及齿轮壳30上均开设有多个螺钉安装孔33。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飞轮壳在安装时可通过旋转旋转件20,使动轴21在弧形通槽12中移动来改变齿轮壳30与飞轮壳10之间的位置,更便于在各个位置下的安装。飞轮壳10内的热量通过散热口13散出,其上方的遮板14可用于防止散热口13进水。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飞轮壳可大弧度调节齿轮壳与飞轮壳之间的位置,并且飞轮壳上设置散热口,散热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