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门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0485发布日期:2019-02-19 19:19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风门驱动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门驱动器,尤指一种具有辨识功能、方便调整且能增加使用寿命的风门驱动器。



背景技术:

一般通过燃烧产生热能的机具,如燃烧机或锅炉等设备,大多需配合燃烧数量及进气多寡等方式,来控制燃烧的效果,藉以提供后续相关的不同需求,其中有关进气部分大多通过一风门进行控制,经由风门的开启角度调整空气进入机具的流量,进而调整燃烧的效果,现有机具大多设有一控制风门开启角度的风门驱动器,通过风门驱动器的动作,改变风门的开启角度,风门驱动器主要设有一本体、一驱动马达、一角度限位组及一线路组,其中本体系与机具相结合,驱动马达设置于本体内且设有一与机具的风门相结合的驱动杆,角度限位组设置于本体上且能与驱动马达相贴靠,角度限位组设有一抵靠臂及两限止器,抵靠臂与驱动马达的驱动杆相结合,且能随着驱动杆的转动而相对本体移动,两限止器设置于本体内且位于抵靠臂的两侧,使抵靠臂能在两限止器之间移动,线路组设置于本体上且与驱动马达及两限止器电连接。

现有风门驱动器虽可提供一控制风门开启角度的效果,但现有风门驱动器于使用时,由于无法直接得知风门的实际开启角度,因此,使用者仅能依据经验经由驱动马达作动的方式,调整风门的开启角度,所以使用者无法准确地掌握进气量的多少,而完全需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导致现有机具在使用时容易因无法准确掌握进气量的大小,进而影响机具的燃烧效率及产生的热量,相对增加使用上的不便及所需的成本;再则,现有风门驱动器的防尘效果及结构强度有限,因此,常于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灰尘沉积及结构毁损的情形,进而经常需进行维修及更换的作业,相对增加使用上所需的时间及成本,有鉴于此,现有风门驱动器诚有其需加以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风门驱动器在使用上的不足及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风门驱动器,通过精简的结构配置方式,不仅能方便且准确地辨识风门的开启角度,进而掌握进气量的大小,提供稳定的燃烧效率及所需的热量,且能提高防尘效果及增加结构强度,藉以提供一具辨识功能、方便调整且能增加使用寿命的风门驱动器。

本实用新型的风门驱动器包括:本体、驱动组、角度限位组及线路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一框架及一防尘罩,框架设有两外侧板、一第一结合板、一第二结合板以及一第三结合板,两外侧板间隔设置形成一容置空间,第一结合板、第二结合板以及一第三结合板依次间隔设置于置空间内且与两外侧板相结合,防尘罩能拆卸地与框架相结合;

所述驱动组与本体相结合且位于框架及防尘罩之间并设有一驱动马达,该驱动马达设于容置空间内达位于第二结合板及第三结合板之间且与第二结合板相固设结合,驱动马达朝第一结合板的方向凸设有一驱动轴,该驱动轴经第一结合板伸出本体的框架外并与机具风门相结合;

所述角度限位组与本体及驱动组相结合且设有一导引板、两抵靠臂、两限止器、一指针及一辨识板,导引板套设于驱动轴上且位于第一结合板及第二结合板之间,导引板贯穿设有一导引沟,两抵靠臂与导引板相结合并移动地设置于导引沟内,两限止器与该第二结合板相固设结合且位于驱动马达的两侧,指针固设于驱动轴的外表面上位于第一结合板及框架的后端部之间,且指针朝上伸出框架外,辨识板与该框架的后端部相固设结合,使指针位于第一结合板及辨识板之间,且辨识板在朝向指针的内侧面设有一角度指示片;

所述线路组设于本体的容置空间内位于第三结合板上,线路组设有数个与驱动马达及两限止器电连接的端点。

所述抵靠臂为一呈L字型的板体且经导引板伸设至第二结合板的开口处,抵靠臂在远离第二结合板的一端贯穿设有一结合孔,并在导引板朝向第二结合板的方向上设有一与结合孔相结合的锁固件以将抵靠臂固定在导引板上。

所述抵靠臂在邻近导引沟且朝向第二结合板的中段部设有一补强肋,该补强肋与导引板相贴靠,将抵靠臂稳固地结合于导引板上。

所述限止器设有一倾斜设置的贴靠片,抵靠臂经由导引板而随着驱动轴相对本体转动并与其中一限止器的贴靠片相抵靠。

所述两外侧板在邻近框架的后端部的外表面分别设有数个定位凸点,防尘罩的两端处分别凹设有数个与框架的两外侧板的定位凸点相卡设的凹孔以将防尘罩定位于框架上。

所述两外侧板在邻近框架的后端部的外表面分别设有数个定位凸点,防尘罩的两端处分别凹设有数个与框架的两外侧板的定位凸点相卡设的凹孔以将防尘罩定位于框架上。

所述第一结合板与两外侧板相结合邻近框架的后端部,第二结合板与两外侧板相结合邻近第一结合板,第二结合板在顶部开设有一呈倒梯形的开口,第三结合板与两外侧板相结合邻近框架的前端部,驱动马达位于第二结合板的开口下方,两限止器邻近于该第二结合板的开口处。

所述导引板的导引沟与第二结合板的开口相对应。

所述辨识板的角度指示片的下方处贯穿设有一穿孔,驱动轴经由穿孔伸出该辨识板与机具的风门相结合。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藉由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风门驱动器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及功效:

一、具有辨识效果: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在使用时,当使用者欲对机具燃烧效果进行调整时,能经由驱动马达驱动驱动轴相对本体转动的方式,使位于导引板上的两抵靠臂随着驱动轴本体转动,且同时带动指针相对辨识板移动,使使用者能经由指针与辨识板的角度指示片的位置,方便且快速地得知风门的开启角度,进而使机具容易地调整燃烧效果,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机具的燃烧效率,且能避免因无法准确掌握进气量大小所增加的不便及成本。

二、方便调整: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于使用时,能依据需要或者不同机具的特性,方便调整两抵靠臂于导引板上的位置,藉以调整两抵靠臂相对两限止器的位置,能经由松脱锁固件的方式,使抵靠臂与导引板之间产生间隙,让抵靠臂能依使用者的需要沿着导引沟而相对导引板移动,藉以调整抵靠臂与相对应限止器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与驱动轴相结合的风门的开启角度,能有效且大幅地提高风门驱动器的实用性及灵活性。

三、增加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的风门驱动器于使用时,通过在框架上套设一防尘罩的方式,将驱动组、角度限位组以及线路组包覆于框架及防尘罩之间,能避免外界的灰尘或杂质进入本体内,对于相关构件产生灰尘沉积或毁损等问题,并且通过防尘盖的设置,亦可进一步提供防止灰尘或杂质经由线路进入本体内的情形;且于各抵靠臂上增设补强肋的方式,不仅能增加抵靠臂的结构强度,避免各抵靠臂于使用的过程中因与相对应限止器的贴靠片相抵靠而产生变形或毁损的情形,且各抵靠臂能通过补强肋与导引板相贴靠的方式,让抵靠臂能稳固地结合于导引板上,有效提高防尘效果及结构强度,相对减少需进行维修及更换作业的机率,大幅提高风门驱动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的局部外观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的前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的操作前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进行调整的操作前视示意图。

图中:10本体、11框架、12防尘罩、121凹孔、13外侧板、14第一结合板、15第二结合板、16第三结合板、17容置空间、18防尘盖、19定位凸点、20驱动组、21马达、22驱动轴、30角度限位组、31导引板、311导引沟、32抵靠臂、321结合孔、322锁固件、323补强肋、33限止器、331贴靠片、34指针、35辨识板、351角度指示片、352穿孔、40线路组、41端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风门驱动器,设有一本体10、一驱动组20、一角度限位组30以及一线路组40。驱动组20、角度限位组30以及线路组40设置于该本体10上。

本体10设有一框架11及一防尘罩12,框架11为一呈方形的架体且设有两外侧板13及一第一结合板14、一第二结合板15以及一第三结合板16,两外侧板13呈直立且平行间隔设置,使两外侧板13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17,一第一结合板14、一第二结合板15以及一第三结合板16依次平行间隔设置于容置空间17内且与两外侧板13相结合,其中第一结合板14与两外侧板 13相结合而邻近该框架11的后端部,第二结合板15与两外侧板13相结合而邻近第一结合板14,且第二结合板15的顶部开设有一上宽下窄呈倒梯形的开口151。第三结合板16与两外侧板13相结合而邻近框架11的前端部。框架11的一外侧板13上设有一防尘盖18,较佳的是,两外侧板13于邻近框架11的后端部的外表面分别设有数个定位凸点19。

防尘罩12为一能拆卸地与框架11相结合的U字型壳体,防尘罩12由框架11的前端部朝后端部移动地套设于框架11上,使容置空间17及第一结合板14、第二结合板15以及第三结合板16位于框架11及防尘罩12之间,且防尘罩12的两端处分别凹设有数个与框架11的两外侧板13的定位凸点 19相卡设的凹孔121,藉以将该防尘罩12定位于框架11上。

参见图3、图4,驱动组20与本体10相结合且位于框架11及防尘罩12 之间,驱动组20设有一驱动马达21,该驱动马达21设于本体10的容置空间17中且与框架11的第二结合板15相固设结合,使驱动马达21位于第二结合板15及第三结合板16之间,且驱动马达21位于第二结合板15的开口 151下方,驱动马达21朝第一结合板14的方向凸设有一驱动轴22,该驱动轴22经第一结合板14伸出本体10的框架11外,且驱动轴22能经由驱动马达21的驱动而相对本体10转动。所述驱动马达21为一伺服马达。

角度限位组30与本体10及驱动组20相结合且设有一导引板31、两抵靠臂32、两限止器33、一指针34及一辨识板35,其中导引板31设置于本体10的容置空间17内且位于第一结合板14及第二结合板15之间,且导引板31套设于驱动轴22上,使导引板31能随着驱动轴22的转动而相对本体 10转动,导引板31于相对第二结合板15的开口的151上半部贯穿设有一弧形的导引沟311,两抵靠臂32与导引板31相结合而能移动地设于置于导引沟311内,进一步,如图4所示抵靠臂32为一呈L字型的板体且经导引板 31而伸设至第二结合板15的开口151处,再进一步,各抵靠臂32在远离第二结合板15的一端贯穿设有一结合孔321,并在导引板31朝向第二结合板 15的方向上设有一与结合孔321相结合的锁固件322,藉以将抵靠臂32固定在导引板31上而不会相对导引沟311移动,较佳的是,请参看图3所示,各抵靠臂32在邻近导引沟311且朝向第二结合板15的中段部设有一补强肋 323,藉以增加抵靠臂32的结构强度,避免各抵靠臂32在使用的过程中因碰撞而产生变形或毁损的情形,且补强肋323能与导引板31相贴靠,使抵靠臂32能稳固地结合于导引板31上。

参见图3、图5,两限止器33与第二结合板15相固设结合且位于朝向驱动马达21的一侧面上,且各限止器33邻近于第二结合板15的开口151 处而位于驱动马达21的两侧,进一步,各限止器33朝开口151方向设有一倾斜设置的贴靠片331,使各抵靠臂32能经由导引板31而随着该驱动轴22 相对本体10转动并与其中一限止器33的贴靠片331相抵靠。指针34固设于驱动轴22的外表面上介于第一结合板14及框架11的后端部之间,使指针34能随着驱动轴22的转动而相对本体10转动,且指针34朝上伸出框架 11外。辨识板35与框架11的后端部相固设结合,使该指针34位于第一结合板14及辨识板35之间,且辨识板35朝向指针34的内侧面的上半部设有一角度指示片351,让使用者能经由指针34位于角度指示片351的位置,而得知与驱动轴22相结合的风门的开启角度,进一步,辨识板35于角度指示片351的下方处贯穿设有一穿孔352,使驱动轴22能经由穿孔352而伸出辨识板35与机具的风门相结合。

线路组40设于本体10的容置空间17内而位于第三结合板16上,线路组40设有数个与驱动马达21及两限止器33电连接的端点41,且各端点41 的线路经由本体10的防尘盖18而进入容置空间17内。

本实用新型风门驱动器在使用时如图1及图6所示,辨识板35及本体10与一如燃烧机等机具相结合,将驱动组20的驱动轴22与机具的风门相结合,使风门能随着驱动轴22的转动而相对机具产生转动,藉以调整机具的空气进气量,当使用者欲对于机具所需的空气量进行调整时,经由驱动马达 21驱动驱动轴22相对本体10转动的方式,使位于导引板31上的两抵靠臂 32能随着驱动轴22相对本体10转动(图6所示为沿着顺时针方向转动),且同时带动指针34相对辨识板35移动,使用者能经由指针34与辨识板35的角度指示片351的位置,方便且快速地得知风门的开启角度,进而让机具准确地产生所需的热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机具的燃烧效果,且能避免因无法准确掌握进气量大小所增加的不便及成本。

再者,如图4及图7所示,使用者能依据需要或者不同机具的特性,调整两抵靠臂在导引板上的位置,藉以调整两抵靠臂32相对两限止器33的位置,并能经由松脱锁固件322的方式,使抵靠臂32与导引板31之间产生间隙,让抵靠臂32能依使用者的需要沿着导引沟311相对导引板31移动,藉以调整抵靠臂32与相对应限止器33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与驱动轴22相结合的风门的开启角度,能有效且大幅地提高风门驱动器的实用性及灵活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通过在框架11上套设一防尘罩12的方式,将驱动组20、角度限位组30以及线路组40包覆于框架11及防尘罩12之间,能避免外界的灰尘或杂质进行本体10内,已解决相关构件产生灰尘沉积或毁损等问题。并且通过防尘盖18的设置,亦可进一步提供防止灰尘或杂质经由线路进入本体10 内的情形;在各抵靠臂32上增设补强肋323的方式,不仅能增加抵靠臂32的结构强度,避免各抵靠臂32在使用的过程中因与相对应限止器33的贴靠片331相抵靠而产生变形或毁损的情形,且各抵靠臂32能通过补强肋323与导引板31相贴靠的方式,使抵靠臂32能稳固地结合于导引板31上,有效提高防尘效果及结构强度,相对减少需进行维修及更换作业的机率,大幅提高风门驱动器的使用寿命,藉以提供一具辨识功能效果、方便调整且能增加使用寿命的风门驱动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