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及其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25408发布日期:2019-09-06 22:5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及其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移动支护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及其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对地铁车站等场合的围护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使用到铣槽机进行成槽作业。铣槽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泥渣,通过与铣槽机的排渣口连接的排渣软管输送至地面的筛分机进行进一步处理。由于筛分机的位置固定,铣槽机施工过程中需要频繁移动位置,进而使得排渣软管随铣槽机的移动而来回移动。传统的做法为借助移动支护装置支撑排渣软管进行移动,但由于排渣软管较为柔软,当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较长时,排渣软管在输送泥渣的过程中,易下垂至地面,导致排渣软管磨损,同时也不利于排渣软管的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及其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所述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能够避免排渣软管与地面接触,不会对排渣软管造成磨损,也利于排渣软管的移动;如此,采用所述移动支护装置的铣槽机的排渣系统能够高效的工作。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包括移动架及辅助支撑架,所述辅助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连接;其中,当所述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相互贴合;当所述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分离,且所述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所述排渣软管的支撑部。

上述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当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较近时,排渣软管的输送长度也较短,此时,辅助支撑架收拢在移动架的支撑面上,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移动架的支撑面相互贴合,即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只需将排渣软管放置于移动架的支撑面上的辅助支撑架上,即可避免排渣软管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随着铣槽机施工的进行,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此时,将辅助支撑架相对移动架展开,使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移动架的支撑面相互分离,直至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移动架的支撑面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放置于由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和移动架的支撑面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增大了对排渣软管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即可避免排渣软管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架包括第一支撑组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一侧转动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相互贴合;当所述第一支撑组件转动至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分离,且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配合形成所述支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支撑架还包括第二支撑组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其中,当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面贴合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设置;当所述第二支撑组件转动至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面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分离,且所述第一支撑组件的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组件的支撑面、及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配合形成所述支撑部。如此,在移动架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进一步延长了对排渣软管的支撑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包括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一侧转动连接,通过所述第一支撑件将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及所述第一支撑件配合形成第一支撑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包括第三连接件、第四连接件及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相对间隔设置,所述第三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的另一侧转动连接,通过所述第二支撑件将所述第三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三连接件、所述第四连接件及所述第二支撑件配合形成第二支撑面;其中,当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及所述第二支撑面均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相贴合,且所述第一支撑面落入所述第二支撑面内;当所述第一支撑组件及所述第二支撑组件均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支撑面设置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的一侧,所述第二支撑面设置于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的另一侧,且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面、及所述移动架的支撑面配合形成所述支撑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件的第一容纳槽、及用于容纳第二连接件的第二容纳槽。如此,使得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二支撑组件均收拢于移动架上时不会发生干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件设有与所述第二支撑面相对间隔设置的连接面,所述连接面上设有第一连接部。如此,能够将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首尾进行连接,进一步延长了支撑长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对所述排渣软管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部;和/或所述第三连接件与所述第四连接件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对所述排渣软管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部。如此,能够对排渣软管进行限位,方便排渣软管发生滑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还包括用于移动所述移动架的辅助移动件,所述辅助移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移动架连接,所述辅助移动件的另一端设有朝向远离所述移动架方向设置的手持部。如此,能够避免移动移动架的过程中与移动架发生磕破。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包括:铣槽机、排渣软管、筛分机及所述移动支护装置,所述移动支护装置用于支撑所述排渣软管进行移动,通过所述排渣软管连接所述铣槽机及所述筛分机。

上述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当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较近时,排渣软管的输送长度也较短,此时,辅助支撑架收拢在移动架的支撑面上,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移动架的支撑面相互贴合,即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只需将排渣软管放置于移动架的支撑面上的辅助支撑架上,即可避免排渣软管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随着铣槽机施工的进行,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此时,将辅助支撑架相对移动架展开,使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移动架的支撑面相互分离,直至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与移动架的支撑面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放置于由辅助支撑架的支撑面和移动架的支撑面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增大了对排渣软管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即可避免排渣软管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进而使得铣槽机的排渣系统能够高效的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的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的辅助支撑架处于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的辅助支撑架处于第二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排渣软管的移动支护装置放置排渣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移动架,110、移动架的支撑面,120、支撑座,130、移动轮,200、辅助支撑架,210、第一支撑组件,2101、第一支撑面,211、第一连接件,212、第二连接件,213、第一支撑件,214、第一限位槽,220、第二支撑组件,2201、第二支撑面,221、第三连接件,222、第四连接件,223、第二支撑件,2231、第一容纳槽,2232、第二容纳槽,2233、第一连接部,224、第二限位槽,300、辅助移动件,310、手持部,1000、排渣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或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它们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转动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约束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等类似用语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包括移动架100及辅助支撑架200,辅助支撑架200的一端与移动架100连接;其中,当辅助支撑架200处于第一状态时,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当辅助支撑架200处于第二状态时,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分离,且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用于支撑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部。

上述实施例的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当铣槽机(未示出)与筛分机(未示出)之间的距离较近时,排渣软管1000的输送长度也较短,此时,辅助支撑架200收拢在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即辅助支撑架200处于第一状态,只需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辅助支撑架200上,即可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随着铣槽机施工的进行,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此时,将辅助支撑架200相对移动架100展开,使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分离,直至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辅助支撑架200处于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由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和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增大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即可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

移动架100及辅助支撑架200可以是框架结构、板状结构或其他能够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移动的结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移动架100包括支撑座120和设置于支撑座120的底面的移动轮130。如此,可以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支撑座120上,再利用移动轮130的滚动,即可简单、快速的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移动。还可以在支撑座120的支撑面上设置防滑纹、防滑条等防滑元件,能够避免排渣软管1000放上去后发生滚动。移动轮130优选为万向轮,能够使得移动架100灵活的朝各个方向移动。当然,移动轮130还可以为其他的能够带动支撑座120移动的滚轮。

辅助支撑架200可以通过伸缩的方式实现相对移动架100的收拢与展开,也可以通过转动的方式实现相对移动架100的收拢与展开。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辅助支撑架200包括第一支撑组件210,第一支撑组件210的一端与移动架100的一侧转动连接;其中,当第一支撑组件21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当第一支撑组件210转动至第二状态时,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分离,且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支撑部。如此,当第一支撑组件210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即第一支撑组件21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第一支撑组件210上,即可使得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分离,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当将第一支撑组件210相对移动架100绕移动架100的一条侧边转动,使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分离,直至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第一支撑组件210转动至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由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和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在移动架100的一侧增大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即可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第一支撑组件210与移动架100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合页连接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转轴与孔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一支撑组件210能够绕移动架100的一条侧边转动,使得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能够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或分离即可。

如图1至图4所示,进一步地,辅助支撑架200还包括第二支撑组件220,第二支撑组件220的一端与移动架100的另一侧转动连接;其中,当第二支撑组件220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贴合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设置;当第二支撑组件220转动至第二状态时,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分离,且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及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支撑部。如此,当第二支撑组件220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也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即第二支撑组件220处于第一状态,此时,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第二支撑组件220上,即可使得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分离,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当将第二支撑组件220相对移动架100绕移动架100的另一条侧边转动,使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分离,直至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第二支撑组件220转动至第二状态;再将第一支撑组件210相对移动架100绕移动架100的一条侧边转动,使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分离,直至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第一支撑组件210转动至第二状态。此时,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由第一支撑组件210的支撑面、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及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在移动架100的两侧均增大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能够进一步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第二支撑组件220与移动架100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合页连接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转轴与孔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二支撑组件220能够绕移动架100的另一条侧边转动,使得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支撑面能够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或分离即可。

第一支撑组件210及第二支撑组件220,可以是框架结构、板状结构或其他能够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移动的结构。第一支撑组件210及第二支撑组件220均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第一支撑组件210可以相互叠合,也可以相互错位,还可以相对间隔设置,只需满足收拢状态时不会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移动造成影响,以及第一支撑组件210及第二支撑组件220均相对移动架100展开后能够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移动即可。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撑组件210包括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12相对间隔设置,第一连接件211的一端与移动架100的一侧转动连接,第二连接件212的一端与移动架100的一侧转动连接,通过第一支撑件213将第一连接件21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212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配合形成第一支撑面2101。使用时,当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均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由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配合形成的第一支撑面2101贴合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此时,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处于第一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上,即可使得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分离,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当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连接件212均相对移动架100转动展开,使得第一支撑件213与移动架100分离,直至第一支撑面2101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此时,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处于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由第一支撑面2101及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增大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能够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同时,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及第一支撑件213组成的u形的框架结构不仅能够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相比板状结构,还能节省材质,降低使用成本。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连接件212与移动架100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合页连接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转轴与孔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均能够绕移动架100的侧边转动,使得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连接件212能够收拢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或相对移动架100展开即可。还可以在第一支撑面2101上设置防滑纹、防滑条等防滑元件,能够避免排渣软管1000放上去后发生滚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组件220包括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第三连接件221与第四连接件222相对间隔设置,第三连接件221的一端与移动架100的另一侧转动连接,第四连接件222的一端与移动架100的另一侧转动连接,通过第二支撑件223将第三连接件221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件222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配合形成第二支撑面2201。使用时,当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均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由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配合形成的第二支撑面2201贴合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此时,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处于第一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上,即可使得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分离,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当第三连接件221及第四连接件222均相对移动架100转动展开,使得第二支撑件223与移动架100分离,直至第二支撑面2201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此时,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处于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由第二支撑面2201及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增大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能够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同时,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组成的u形的框架结构不仅能够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相比板状结构,还能节省材质,降低使用成本。第三连接件221及第四连接件222与移动架100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合页连接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转轴与孔配合的方式实现,只需满足第三连接件221和第四连接件222均能够绕移动架100的侧边转动,使得第三连接件221及第四连接件222能够收拢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或相对移动架100展开即可。还可以在第二支撑面2201上设置防滑纹、防滑条等防滑元件,能够避免排渣软管1000放上去后发生滚动。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当第一支撑组件210及第二支撑组件220均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支撑面2101及第二支撑面2201均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贴合,且第一支撑面2101落入第二支撑面2201内;当第一支撑组件210及第二支撑组件220均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支撑面2101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的一侧,第二支撑面2201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的另一侧,且第一支撑面2101、第二支撑面2201、及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支撑部。使用时,当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第一支撑件213、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均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第一支撑面2101和第二支撑面2201均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贴合,其中,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设置于由第三连接件221和第四连接件222相对间隔组成的空间内,第一支撑件213和第二支撑件223相对间隔设置;此时,第一支撑组件210和第二支撑组件220均处于第一状态,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的体积较小,不会占用较大的空间,便于放置或运输;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第一支撑组件210和第二支撑组件220上,即可使得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分离,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将第一连接件211及第二连接件212均相对移动架100转动展开,使得第一支撑件213与移动架100分离,直至第一支撑面2101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将第三连接件221及第四连接件222均相对移动架100转动展开,使得第二支撑件223与移动架100分离,直至第二支撑面2201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如此,第一支撑组件210和第二支撑组件220均处于第二状态,第一支撑面2101、第二支撑面2201、及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处于同一或近似处于同一平面,从而能够形成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使得移动架100两侧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均增加,进一步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23设有用于容纳第一连接件211的第一容纳槽2231、及用于容纳第二连接件212的第二容纳槽2232。如此,当第一连接件211、第二连接件212、第一支撑件213、第三连接件221、第四连接件222及第二支撑件223均收拢于移动架100上时,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设置于由第三连接件221和第四连接件222相对间隔组成的空间内,利用第一容纳槽2231对第一连接件211的容纳以及第二容纳槽2232对第二连接件212的容纳,从而使得第一支撑面2101及第二支撑面2201均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整的贴合,使得第一支撑组件210与第二支撑组件220的收敛不会发生干涉,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210和第二支撑组件220上后能够平稳的放置,不会发生滚动或倾斜。

如图2及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支撑件223设有与第二支撑面2201相对间隔设置的连接面,连接面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233。如此,当第二支撑组件220相对移动架100展开而处于第二状态时,从而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2233与另外一个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上的第一支撑件213连接配合,从而能够将相邻的两个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进行组装,不仅延长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也使得相邻的两个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之间不会存在间隙,避免排渣软管1000从相邻的两个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的缝隙之间垂下而与地面接触。第一连接部2233可以是能够将第二支撑件223与第一支撑件213进行搭接的连接凸起,也可以是能够将第二支撑件223与第一支撑件213进行磁吸配合的磁吸件,还可以是能够将第二支撑件223与第一支撑件213进行卡接配合的卡钩,只需满足能够将第二支撑件223与第一支撑件213进行连接即可。

为了保证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第一支撑组件210或第二支撑组件220上后不会轻易发生偏移,可以在第一支撑组件210和/或第二支撑组件220上设置例如限位柱、限位槽等限位结构。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211与第二连接件212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槽214。如此,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第一限位槽214上后,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能够分别对排渣软管1000的两侧进行限位,方便排渣软管1000发生偏移。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211和第二连接件212之间的距离(如图3的a所示)沿远离移动架100方向逐渐递减,即将第一限位槽214的宽度沿远离移动架100方向收窄,使得第一限位槽214能够对不同直径的排渣软管1000进行限位,还能对排渣软管1000内的物料的输送进行导向。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221与第四连接件222相对间隔设置并配合形成用于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限位的第二限位槽224。如此,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第二限位槽224上后,第三连接件221和第四连接件222能够分别对排渣软管1000的两侧进行限位,方便排渣软管1000发生偏移。进一步地,第三连接件221和第四连接件222之间的距离(如图3的b所示)沿远离移动架100方向逐渐递减,即将第二限位槽224的宽度沿远离移动架100方向收窄,使得第二限位槽224能够对不同直径的排渣软管1000进行限位,还能对排渣软管1000内的物料的输送进行导向。

如图1及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排渣软管1000的移动支护装置还包括用于移动移动架100的辅助移动件300,辅助移动件300的一端与移动架100连接,辅助移动件300的另一端设有朝向远离移动架100方向设置的手持部310。如此,利用辅助移动件300能够便于推动移动架100而进行移动。同时,手持部310朝向远离移动架100方向倾斜或弯曲设置,在握持手持部310推动移动架100移动的过程中,不会轻易磕破到移动架100的边缘,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移动件300可以是把手、推杆或其他能够便于移动架100移动的元件。手持部310可以是便于握持的扶手结构。可以在移动架100的两侧均设置辅助移动件300,相对间隔设置的两个辅助移动件300能够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限位,避免排渣软管1000滚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包括:铣槽机、排渣软管1000、筛分机及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移动支护装置,移动支护装置用于支撑排渣软管1000进行移动,通过排渣软管1000连接铣槽机及筛分机。

上述实施例的铣槽机的排渣系统,当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较近时,排渣软管1000的输送长度也较短,此时,辅助支撑架200收拢在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贴合,即辅助支撑架200处于第一状态,只需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上的辅助支撑架200上,即可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随着铣槽机施工的进行,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此时,将辅助支撑架200相对移动架100展开,使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相互分离,直至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与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平行并呈一个平面,即辅助支撑架200处于第二状态,将排渣软管1000放置于由辅助支撑架200的支撑面和移动架100的支撑面110配合形成的支撑部上,增大了对排渣软管1000的支撑长度和支撑面积,即可避免排渣软管1000与地面接触,防止地面对排渣软管1000造成磨损,也使得排渣软管1000能够顺畅的进行移动,进而使得铣槽机的排渣系统能够高效的工作。

进一步地,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至少设有两个移动支护装置。如此,至少两个移动支护装置设置于筛分机和铣槽机之间,铣槽机与筛分机之间的距离边长时,移动支护装置的数量也随之变多,能够稳定的对排渣软管1000进行支撑移动,保证排渣软管1000不会与地面接触。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约束。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